古籍修复与装帧(增补版)

古籍修复与装帧(增补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美娣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修复
  • 古籍装帧
  • 图书修复
  • 图书装帧
  • 传统工艺
  • 文化遗产
  • 修复技术
  • 装帧技术
  • 纸张保护
  • 历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14401
版次:2
商品编码:112780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7
字数:19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古籍修复与装帧(增补本)》是一部比较全面论述和讲解古籍修复方面知识的书籍。《古籍修复与装帧(增补本)》共十四章,包括古籍的源流和种类、古籍修复基础知识、古籍损坏的原因、古籍修复的材料和工具、古籍修复操作的基本程序、善本与珍本的修复、出土古籍的修复等。

作者简介

  潘美娣,1963年进上海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与装帧工作至今已五十年。曾师从曹有福、张士达、肖振棠等古籍修复前辈。现任中山大学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特聘古籍修复专家。
  作者在五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曾参与修复了上海图书馆藏善本、上海博物馆藏嘉定明墓出土成化年间唱本、江苏太仓明墓出土文献等珍贵古籍;多次担任文化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以及图书馆学会举办的各级培训班授课教师,并为江苏省文化厅纸浆补书技术项目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莫愁职业学校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述:撰写出版《古籍修复与装帧》;参与编写《中国历代装饰艺术纹样与造型》、《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图书馆古籍整理工作》;发表论文《太仓明墓出土古籍修复记》、《要重视古籍修复的工作》、《中国出土古籍的修复》、《天一阁登科录的修复》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增补版前言
第一章 古籍的源流和种类
一、中国是产生书籍最早的国家之一
二、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籍——龟册
三、金文和石刻
四、用玉片、石片做的古籍——侯马盟书
五、用竹简、木简做的古籍——简策
六、用丝织品做的古籍——帛书
七、纸张的发明和写本书
八、印刷术的发明和印本书

第二章 古籍装帧形式的演变
一、卷轴装
二、龙鳞装
三、旋风装
四、经折装
五、梵夹装
六、蝴蝶装
七、包背装
八、毛装

第三章 古籍装订形式的重大改革——线装书
一、线装书的出现和技术特色
二、线装书中的相关术语
三、与线装书有关的一些知识

第四章 古籍修复的材料、工具和设备
一、材料
二、工具
三、设备

第五章 做好古籍修复工作的思想准备
一、有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而献身的思想准备
二、工作细致耐心,不厌其烦
三、不断提高古籍修复水平,技术上精益求精

第六章 古籍损坏的原因和症状
一、理化因素
二、微生物因素
三、生物因素
四、人为因素

第七章 古籍修复技术操作的基本程序
一、点收
二、制订修复方案
三、备料
四、拆书
五、书页修补
六、封面、封底的修复和重制
七、装订
八、检查和验收
九、交付

第八章 古籍书页的修复
一、清除书页的各种污染
二、选配和染制修补书页用纸
三、连接书页开裂的书口
四、破损书页的补缀
五、糟坏书页的裱补
六、黏结书页的揭补
七、补坏书页的重修
八、短小书页的镶补
九、书页的补字、补栏
十、书页的喷水压平
十一、防止书页色彩的浸润和烘散

第九章 古籍装帧的基本技术
一、折页
二、配册
三、敲书
四、衬纸
五、接书脑
六、加护页
七、齐栏
八、压实
九、草订
十、裁切
十一、打磨
十二、包角
十三、加封面、封底
十四、打眼
十五、穿线
十六、写书根
十八、加函套

第十章 善本、珍本古籍的修复
一、善本、珍本古籍修复的基本原则——“整旧如旧”
二、善本、珍本古籍封面、封底、签条、护页、扉页的修复
三、善本、珍本古籍书页的修复
四、善本、珍本古籍在装订上的特殊要求

第十一章 线装书的一种精致装帧形式——金镶玉
一、金镶玉的基本做法
二、金镶玉的其他几种做法
三、书套的制作

第十二章 特殊装帧古籍的修复
一、卷轴装古籍的修复
二、经折装古籍的修复
三、册页的装帧与修复
四、毛装古籍的修复
五、蝴蝶装古籍的修复
六、包背装古籍的装帧和修复

第十三章 出土古籍的修复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论述装帧的五种著作

附录
一、装潢志
二、论装背褾轴
三、论装裱
四、书画褾轴
五、赏延素心录
部分参考书目
初版后记

精彩书摘

  帛书的缺点是价格昂贵,用它做的书成本很高,只有皇室、贵族或富有之家才置备得起,所以帛书不能像简策那样普及。帛书除了价格昂贵的缺点外,其他方面都比简策优越。简策笨重。西汉东方朔有一次给汉武帝写一篇文章,用了三千根竹简,他自己没有办法把这么多的竹简送到皇帝那里去,只好请两个人把它们抬到皇宫。三千根竹简可以书写的文字才六万字左右,要是用轻便的丝织品来写,一束缣帛就可以写完。帛书在阅读和书写方面也比简策方便很多。简策大小很呆板,帛书可以按照篇幅长短,随意剪裁。简策要串编,收藏也不方便,帛书卷起来就可以成为一卷书,还可以随意折叠,收藏非常方便。直到今天,我们还沿用帛书的“卷”,来作为书籍的计量单位。
  帛书在形式上也比简策美观。有些帛书还划有色彩鲜艳的朱丝栏和乌丝栏。朱丝栏就是用朱砂在帛书上下划横线,左右划边栏,字里行间划直线。乌丝栏就是用青绢做帛书的护首。这种红色的栏线、青色的护首,配上书法精美的毛笔字,朱红与青、黑相映成辉,阅读起来赏心悦目,令人欢愉。后来,还流行过用朱墨色丝线织成栏目界道的缣帛,它比用笔划的朱丝栏、乌丝栏更加美观、自然。
  由于帛书具有这么多优越性,所以它的流行时间远比简策长久。纸张发明以后,简策逐步淘汰,但帛书仍然历行不衰。
  帛书容易风化、腐烂,不易长时期地保存。出土的完整帛书不多。1971年底到1974年春,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古墓中发掘出一批保存良好的帛书,才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这批帛书都是用平纹丝织品横摊着书写的。丝织品的纹路细密、均匀,有整幅和半幅两种,整幅的高48厘米,半幅的高24厘米。出土时有的卷在竹木条上,有的折叠放在漆盒里。
  这批帛书共有二十几种,字数多达十二万余,内有《老子》、《战国纵横家书》、《周易》、《经法》、《五星占》、《五十二病方》等,其中有一部分是久已失传的重要典籍,有些连司马迁、班固、刘向也没有见过。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帛书的出现,在中国古代图书发展史上实为一大进步。
  七、纸张的发明和写本书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用植物纤维造纸的国家。它和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同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纸张的发明是文化史上一件大事,它使书籍找到了最适宜的书写和印行材料。无论竹简、木简或各种丝帛都无法与这种材料相颉颃,它的出现引起了我国古书面貌的大改观。
  纸张相传是由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后汉书·蔡伦传》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用,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但从一些出土文物看,早在蔡伦以前,已经有了用植物纤维制作的纸张。
  《汉书·外戚传》有用以包裹药丸的“赫蹏”的记载,应劭在注中说“赫蹏”就是薄纸。但那时的造纸技术还制作不出这样的薄纸。所谓“赫蹏”实际是一种丝棉纸。它是打制丝棉时留在竹席上的一层形如纸张的薄纤维,这种丝棉纸的制作方法与植物纤维纸相似,但它本身不能算是纸张。
  ……

前言/序言


《古籍修复与装帧(增补版)》 内容简介 《古籍修复与装帧(增补版)》是一部深入探讨古籍生命延续的专业著作。本书在前一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充实与完善,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全面、更细致的古籍修复与装帧知识体系。本书不仅梳理了古籍修复的历史脉络与发展趋势,更聚焦于当下,将最新研究成果、创新工艺以及行业实践经验融会贯通,旨在为古籍修复工作者、古籍爱好者、相关专业学生以及收藏家提供一份集理论指导、实践参考与技术交流于一体的宝贵资料。 本书的理论部分,系统阐述了古籍的材质特性、劣化机理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古籍的装帧形制与演变。从纸张的纤维构成、墨迹的化学成分,到书写工具的演进、装帧材料的选取,本书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帮助读者理解古籍的物质属性是进行科学修复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探讨了古籍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病变,如虫蛀、霉变、酸化、断裂、墨色晕染等,并分析了其产生的根本原因。通过对这些病理的深入理解,读者能够更精准地判断古籍的损伤程度,从而制定出最适宜的修复方案。 在修复技术层面,本书涵盖了古籍修复的各个关键环节。从预处理的清洁、除尘、去污,到纸张的补洞、揭裱、托裱,再到墨迹的加固、补色,以及丝织品、皮革等装帧附件的修复,本书均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流程和图文解析。本书尤其强调了“最小干预”和“可逆性”的修复原则,引导读者在保证古籍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历史信息和原貌。例如,在纸张修复部分,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修补纸的选择与运用,以及如何利用古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既牢固又美观的效果。对于墨迹的修复,本书则重点讲解了如何通过科学的鉴别与分析,选择合适的修复剂,以避免对原迹造成二次损伤。 在古籍装帧方面,本书更是着重进行了增补与完善。从传统的龙鳞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到后来的线装、册页装等,本书不仅介绍了各种装帧形式的结构特点、制作工艺,更深入探讨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装帧风格及其文化内涵。本书详细讲解了装帧材料的选择、纸张的折叠、裁切、缝缀,以及封面、书脊、函套等部件的制作与组合。增补部分特别关注了近现代古籍修复与装帧的新发展,如对古籍的数字化保护与修复相结合的探索,以及在保留古籍历史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理念的装帧创新。本书还强调了装帧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以及如何通过精湛的装帧技艺,提升古籍的保存价值与美学品味。 除了修复与装帧的具体技术,本书还关注古籍修复的宏观层面。它探讨了古籍修复的伦理道德,强调修复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本书还介绍了古籍修复的质量评估体系,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修复记录与档案管理。此外,本书还关注了古籍修复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如材料科学在古籍修复中的应用、光谱分析技术在古籍鉴定与病变诊断中的作用等。 《古籍修复与装帧(增补版)》还特别收录了大量珍贵的案例分析,涵盖了从不同朝代的孤本、善本到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古籍。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各种疑难杂症的修复过程,更体现了修复师的智慧与匠心。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读者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书中所述的修复理论与技术,并从中获得启发。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又不失流畅,力求将复杂的专业知识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书中配有大量的精美插图、表格和流程图,直观地展示了修复过程和装帧细节,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总而言之,《古籍修复与装帧(增补版)》是一部集学术性、实践性、资料性于一体的力作。它不仅是古籍修复专业人士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更是所有热爱古籍、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读者不可多得的读物。本书的出版,将进一步推动古籍修复与装帧事业的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图文并茂,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惊喜。每一页都配有高质量的图片,清晰地展示了修复的每一个关键步骤和最终的效果。我常常会停下来,仔细地欣赏那些图片,仿佛能透过画面,感受到古籍的质感和修复师的巧手。例如,书中关于“揭裱”的插图,就将那种将脆弱纸张小心翼翼地展开,然后用极薄的宣纸进行托裱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修复过程的展示,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精美的古籍装帧实例,从古色古香的线装书,到华丽的宫廷装帧,都让人大开眼界。这些图片不仅仅是技术演示,更是艺术的享受。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本身也可以算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让我明白了,在古籍的世界里,技术和美学是密不可分的。这本书的视觉呈现,极大地增强了我的阅读体验,也让我对古籍修复与装帧这门技艺,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增补版”确实名副其实,它在内容上的更新和拓展,让我觉得物超所值。除了传统修复工艺的详细介绍,书中还增加了许多关于古籍保护的最新理念和实践案例。我特别关注了关于“环境控制”的部分,书中详细阐述了温湿度、光照、空气质量对古籍保存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维持最佳的保存环境。这让我意识到,古籍的修复不仅仅是针对单个物件,更需要一个整体的保护体系。 书中还提到了“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这一点让我颇受启发。它不再仅仅是被动地修复已经损坏的古籍,而是更加注重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减缓古籍的老化过程,防止潜在的损坏发生。这让我看到了古籍保护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这本书的“增补”之处,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理念”的书,它展现了古籍保护领域不断进步的态势,也让我对未来古籍文化的传承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让我惊艳之处在于其严谨的逻辑结构和清晰的叙事脉络。即便是对于像我这样初涉古籍修复领域的人来说,也能非常容易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它从最基础的材料认知开始,逐步深入到具体的修复技法,再到最后的装帧工艺,层层递进,条理分明。书中对于每一种技法,都配有详尽的图解和步骤说明,让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起稿”和“上浆”的讲解,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却蕴含着无数的经验和技巧。 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不同纸张的特性分析非常到位,比如宣纸的韧性、毛边的处理,以及如何根据纸张的厚度和年代选择不同的浆料和粘合剂。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是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和反复推敲才形成的宝贵经验总结。我曾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修复一些旧书页,虽然效果不能与书中的精美作品相提并论,但那种亲手让残破的书页恢复生机的喜悦,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着我,让我对古籍修复这门古老而精深的技艺,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它让我明白了“增补版”的意义所在。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不仅仅是收录了传统意义上的古籍修复与装帧技法,还加入了许多现代化的理念和技术。例如,在材料的选择上,除了传统的宣纸、竹纸等,书中也提及了一些现代高科技材料在古籍修复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在稳定性、耐久性方面的优势。这让我意识到,古籍修复并非是守旧的技艺,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领域。 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古籍在数字化时代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它并没有忽视新技术的介入,而是积极地思考如何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例如利用三维扫描、数字存档等技术,在最大程度保护古籍原貌的同时,也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和了解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这种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既有深度,又有前瞻性,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这种“增补”的内容,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古籍文化生命力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匠人的温度,《古籍修复与装帧(增补版)》。拿到书的那一刻,我便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仿佛捧在手中的是千百年前的时光碎片。我一直对古籍有着莫名的情结,那种泛黄的纸张,古朴的字体,以及纸页间弥漫的淡淡的墨香,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眷恋。然而,对于古籍的修复与装帧,我此前一直知之甚少,只知道它们是文物保护的重要环节,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籍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些不为人知的精妙工艺和背后默默付出的匠人们的心血。 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书中精美的插图和详尽的文字所吸引。书中对各种古籍破损情况的诊断,从纸张的霉变、虫蛀,到线装的松散、脱落,都描述得细致入微,仿佛身临其境。我尤其关注了关于纸张修复的部分,书中介绍的多种修复材料和工艺,例如用博物馆级别的宣纸进行裱糊,用特制的淀粉胶水进行粘合,以及如何根据古籍的年代和材质选择最合适的修复方法,都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总以为古籍修复就是简单的“缝缝补补”,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强调的不仅是恢复古籍的完整性,更是对古籍“精神”的尊重和传承。看着书中那些原本残破不堪的古籍,经过精心的修复,重焕新生,变成一件件令人赞叹的艺术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籍修复的魅力与价值。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授技术,更是在讲述一种精神。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想象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的修复师们。他们可能日复一日地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用放大镜仔细地检查每一道裂痕,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剥离腐蚀的纸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们的耐心、他们的细致、他们的专注,以及他们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我记得书中提到过一种“飞白”修复法,就是让修复的痕迹尽量不被察觉,甚至要与原有的纹理融为一体,这需要多么高超的技艺和多么大的耐心才能做到。 我联想到,在古代,修复古籍往往是那些文人雅士,或者是在宫廷中负责典籍保管的官员。他们不仅仅是修理者,更是古籍的守护者,他们懂得古籍的价值,懂得背后的历史文化。这本书让我仿佛能听到他们低语,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敬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惜物”精神的强调,不仅仅是保护古籍本身,更是对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的珍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技术,更是在内心深处得到了一种升华,对那些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古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说是专业书籍,但出奇地没有那种拒人千里的学术腔调。相反,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温和而充满智慧的叙述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装帧”这一部分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将书页固定起来,而是一种集实用性、美观性与文化内涵于一体的艺术。从古老的线装,到后来的卷轴式、蝴蝶装,再到如今我们熟悉的册页装,书中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书脊”的讲究,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脊在结构、材料和装饰上的差异,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时代信息。阅读时,我仿佛能听到古老匠人手中工具发出的细微声响,看到他们专注的神情,以及他们为每一本书倾注的心血。 书中对于“锦盒”和“函套”的介绍也同样引人入胜。这些不仅是古籍的保护外壳,更是古籍身份和价值的象征。书中细致地讲解了不同材质的锦缎、丝绸在制作过程中的选择和运用,以及上面精美的纹饰所蕴含的吉祥寓意和文化符号。我曾亲眼见过一些珍贵的古籍,它们被装在古朴典雅的锦盒中,那种感觉,就像是将无价之宝妥善珍藏。这本书让我明白,装帧的艺术,远不止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对文化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它让我在翻阅古籍时,不再仅仅关注内容,而是开始欣赏它从内到外的整体美学。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真正的匠人,不仅要掌握精湛的技艺,更要有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和敬畏。这本书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书中充斥着作者对古籍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修复工作的执着。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封写给古籍的情书。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撰写这本书时,所付出的心血和热情。 我最喜欢书中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段落,它们让我觉得,修复古籍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项充满温度的工作。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通感”的描述,如何通过触感、视觉,甚至嗅觉来感知古籍的状态,并以此来指导修复过程。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悟,只有真正沉浸在这份事业中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修复师们内心的世界,看到了他们对每一本书所倾注的深情。它让我明白,古籍修复,是一门关于爱与传承的艺术。

评分

我本身是一个对细节有着极致追求的人,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一点。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描述每一个工艺步骤时,都力求做到精准和详尽。比如在讲述“剪裁”时,书中会详细说明刀片的角度、力度,以及如何根据纸张的质地选择不同的剪裁方式,甚至是关于“藏锋”的技巧都有涉及。这让我感叹,原来在古籍修复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蕴含着如此多的学问和讲究。 书中对于“勾线”和“补色”的论述也同样精辟。我曾好奇,如何才能让修复的部分与原有的颜色如此浑然天成,几乎看不出痕迹?这本书给出了答案。它讲解了如何调配颜料,如何根据古籍的年代和材质选择最接近的色彩,以及如何在修复过程中保持“原色”的韵味。这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对艺术和历史的敏感度。读完这部分,我对那些能够做到“天衣无缝”的修复大师们,充满了由衷的敬佩。这本书就像一本“秘籍”,将那些隐藏在匠人手中的绝技,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评分

我一直对古籍的装帧风格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是感觉自己处于门外汉的阶段,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奥妙。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古籍装帧的认知盲区。我惊叹于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装帧风格的梳理,从唐代的卷轴、宋代的册叶,到明清的线装,书中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配以大量的实例图片,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它们之间的差异。 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包角”、“书签”以及“压角”等细节的描写。这些看似微小的元素,却能反映出当时的文化审美和工艺水平。比如,书中对不同时期包角纹样的演变,以及它们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象征意义的解读,都让我觉得趣味盎然。它让我明白,一本古籍,从内到外,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装帧的艺术,就是将这些信息以一种最美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本书让我开始学会欣赏古籍的“外在美”,并意识到它与“内在美”同等重要。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写的通俗易懂!入门之选

评分

七、修补质量很差书页的重修

评分

二、旋风装

评分

八、短小书页的镶补

评分

四、人为因素

评分

八、印刷术的发明和印本书

评分

一、卷轴装

评分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评分

一、材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