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哲學(第五版)

刑法哲學(第五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興良 著
圖書標籤:
  • 刑法
  • 刑法哲學
  • 法理學
  • 犯罪學
  • 法律理論
  • 第五版
  • 學術著作
  • 法學
  • 理論研究
  • 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05496
版次:5
商品編碼:1172802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當代法學傢文庫·陳興良刑法研究專著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5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刑法哲學》一書是當代著名刑法學傢陳興良教授的成名之作。它初版於1992年,當時麵對著其他部門法學的競爭與挑戰,刑法學意欲何為、齣路何在?這是每一個有誌於刑法學研究的學者需要深刻反思的問題。對此,當時的作者得齣的結論就是:從體係到內容突破既存的刑法理論,完成從注釋刑法學到理論刑法學的轉變。本書是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刑法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寫就的。作者根據當時所有能夠看到的國內、國外資料,建構瞭本書的刑法學體係的基本框架——“罪刑關係中心論”。作者認為,刑法哲學體係是有一定的獨創性的,反映瞭作者對於刑法哲學的獨到見解。刑法哲學作為一種理論,並非獨一二的,每一種刑法哲學都可以有自己的體係,隻有這樣,纔能推動與深化刑法學的發展。本書作者所勾勒齣的“罪刑關係中心論”的刑法哲學體係共包含15個範疇,如書稿導論中的圖示,其間的辯證關係涵括瞭刑法的基本問題,也即本書的邏輯體係。正如作者所言,《刑法哲學》對於他自身是一個刑法學術研究的起點,對於我國的刑法學,也是它在學術發展過程中不能繞過的節點。這就是本書所具有的學術史的意義,也是本書作為第5版的齣版價值之所在。

作者簡介

陳興良,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兼任北京大學法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刑事法理論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犯罪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審判理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監獄學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以及國傢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傢等職。

目錄

導 論 1
第一節 刑法哲學的價值內容 2
第二節 刑法哲學的範疇體係 12
第一編 犯罪本體論
第一章 主觀惡性 27
第一節 主觀惡性的嬗變 27
第二節 心理事實 34
第三節 規範評價 50
第四節 主觀惡性的阻卻 68
第二章 客觀危害 72
第一節 客觀危害的嬗變 72
第二節 行為事實 77
第三節 價值評判 100
第四節 客觀危害的阻卻 114
第三章 再犯可能 118
第一節 再犯可能的概念 118
第二節 再犯可能的錶徵 119
第三節 再犯可能的預測 131
第四章 初犯可能 136
第一節 初犯可能的概念 136
第二節 初犯可能的錶徵 137
第三節 初犯可能的預測 150
第五章 犯罪本質二元論 155
第一節 主觀惡性與客觀危害 155
第二節 再犯可能與初犯可能 164
第三節 社會危害性與人身危險性:犯罪本質二元論 174
第六章 故意犯罪 189
第一節 故意犯罪的嬗變 189
第二節 故意犯罪的概念 191
第三節 故意犯罪的法定分類 203
第四節 故意犯罪的學理分類 209
第七章 過失犯罪 218
第一節 過失犯罪的嬗變 218
第二節 過失犯罪的概念 221
第三節 過失犯罪的法定分類 228
第四節 過失犯罪的學理分類 232
第五節 過失責任 240
第八章 作為犯罪 248
第一節 作為犯罪的嬗變 248
第二節 作為犯罪的概念 251
第三節 作為犯罪的形式 256
第四節 作為犯罪的類型 264
第九章 不作為犯罪 273
第一節 不作為犯罪的嬗變 273
第二節 不作為犯罪的概念 276
第三節 不作為犯罪的構成 281
第四節 不作為犯罪的類型 299
第十章 犯罪的附隨情狀 304
第一節 犯罪的動機和目的 304
第二節 犯罪的時間和地點 331
第二編 刑罰本體論
第十一章 道義報應 339
第一節 道義報應的概念 339
第二節 刑罰的倫理根據 346
第三節 道義報應的實現 351
第十二章 法律報應 354
第一節 法律報應的概念 354
第二節 刑罰的法律根據 361
第三節 法律報應的實現 364
第十三章 個彆預防 368
第一節 個彆預防的概念 368
第二節 個彆預防的功能 377
第三節 個彆預防的實現 383
第四節 個彆預防的評價 385
第十四章 一般預防 391
第一節 一般預防的概念 391
第二節 一般預防的功能 396
第三節 一般預防的實現 399
第四節 一般預防的評價 404
第十五章 刑罰目的二元論 416
第一節 道義報應與法律報應 416
第二節 個彆預防與一般預防 418
第三節 報應與預防:刑罰目的二元論 425
第十六章 生命刑 449
第一節 生命刑的演進 449
第二節 生命刑存廢之爭 452
第三節 各國生命刑的比較 461
第四節 中國生命刑的限製 464
第五節 生命刑的修訂及其評價 475
第十七章 自由刑 483
第一節 自由刑的演進 483
第二節 自由刑優劣之爭 488
第三節 各國自由刑的比較 494
第四節 中國自由刑的改革 498
第五節 自由刑的修訂及其評價 512
第十八章 財産刑 515
第一節 財産刑的演進 515
第二節 財産刑存廢之爭 520
第三節 各國財産刑的比較 529
第四節 中國財産刑的改造 541
第五節 財産刑的修訂及其評價 547
第十九章 資格刑 552
第一節 資格刑的演進 552
第二節 資格刑存廢之爭 558
第三節 各國資格刑的比較 565
第四節 中國資格刑的完善 571
第五節 資格刑的修訂及其評價 578
第二十章 保安刑 582
第一節 保安處分的演進 582
第二節 一元論與二元論之爭 586
第三節 各國保安處分的比較 592
第四節 中國保安刑的建構 600
第五節 保安處分的修訂及其評價 608
第三編 罪刑關係論
第二十一章 罪刑關係二元論 617
第一節 已然之罪與報應之刑 617
第二節 未然之罪與預防之刑 619
第三節 雙重罪刑關係的辯證統一 622
第四節 罪刑關係基本原理的意義 626
第二十二章 罪刑關係的基本原則 631
第一節 罪刑法定原則 631
第二節 罪刑均衡原則 652
第二十三章 罪刑關係的法定化 667
第一節 刑事立法的概念 667
第二節 刑事立法的指導思想 671
第三節 刑事立法的方式 678
第四節 刑事立法的技術 694
第五節 刑事立法的效力 703
第二十四章 罪刑關係的質的個彆化 708
第一節 定罪的概念 708
第二節 定罪的原則 717
第三節 一般犯罪的認定 722
第四節 特殊犯罪的認定 751
第五節 刑事疑罪的處理 757
第二十五章 罪刑關係的量的個彆化 766
第一節 量刑的概念 766
第二節 量刑的原則 771
第三節 各種刑罰的裁量 779
第四節 量刑的情節 787
第五節 量刑的方法 795
第六節 量刑的製度 799
第二十六章 罪刑關係的現實化 803
第一節 行刑的概念 803
第二節 行刑的原則 813
第三節 各種刑罰的執行 815
第四節 行刑的製度 841
第二十七章 罪刑關係的理論化 846
第一節 概述 846
第二節 行為中心論 850
第三節 行為人中心論 855
第四節 社會危害性中心論(上) 860
第五節 社會危害性中心論(下) 866
第六節 罪刑關係中心論 870
結束語
附錄Ⅰ 參引書目
附錄Ⅱ 名詞索引
後 記

精彩書摘

《刑法哲學》自從1992年齣版以後,有過一次重印、三個修訂版,此次屬於第五版,改由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齣版。《刑法哲學》成書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此後雖然經過幾次修訂,但隻是局部的、個彆的修訂,大體上還是保留瞭初版時的原貌。這次改版,對於如何進行修訂也頗為躊躇。現在看來,進行大規模的修訂已經是不太可能。就像一座年代已久的建築物,地基和框架是難以拆的,否則就是重建瞭。充其量,也隻能對外觀做一些裝飾性的修補工作。對於一本書的修訂來說,也是如此。《刑法哲學》一書是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刑法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寫就的,本書所引用的資料,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都是當時我所能見到的。我是根據這些資料建構本書的刑法理論體係的,現在這些資料都已經陳舊瞭,如果完全替換,則異於該書的改寫,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本書第五版隻對個彆法條進行瞭替換,其他內容基本保持不動。《刑法哲學》一書可以說是我的成名作,代錶瞭當時我的學術水平,同時也給我帶來瞭學術榮譽。本書於齣版後的第三年,即1995年,榮獲國傢教委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奬。更意想不到的是,本書於齣版二十年之際,即2012年,又榮獲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基金委員會第六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一等奬。當然,這些榮譽隻能代錶過去,而我國刑法理論卻一路前行,早已使本書成為一本速朽之作。確實,雖然《刑法哲學》成書的年代至今隻有二十多年,期間我國刑法學的進步卻是難以想象的。在這個意義上說,一本書的速朽,恰恰是這個學科迅速發展的明證。《刑法哲學》一書見證瞭我國刑法學科的崛起和演進,這是令人振奮的。因此,即使本書已經落伍,不再是刑法學科的前沿性成果,這依然是值得高興的。這種高興,也許隻有用毛澤東的詩句“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來錶達。《刑法哲學》現在之所以還有必要再版,是因為通過它可以還原我國刑法學所走過的這段崎嶇之路。20世紀80年代我剛進入刑法這個學科的時候,可以說是一片學術荒蕪。在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的推動下,我國刑法學前輩開始瞭篳路藍縷的創業,開啓瞭我國刑法學的發展之路。我們這一代刑法學者就是在這樣一個學術背景下,加入到刑法理論隊伍中的。《刑法哲學》是我的一個作品,也是我在當時對刑法的感悟。當時的我雖然青澀,卻也如初生牛犢般的膽大,在沒有現成範本可以參考的情況下,試圖建立一個刑法學體係。現在,年近六秩的我,早已拋棄瞭對體係的追求,更注重對德日刑法學的傳承與發展。這就是從刑法哲學嚮刑法教義學轉變的心路曆程,這既是我個人的學術發展軌跡,也是我國刑法學的成長曆史進程。在這個意義上,《刑法哲學》不僅對於我本人是一個刑法學術研究的起點,對於我國刑法學,也是在其學術發展過程中不能繞過的一個節點。這就是《刑法哲學》一書所具有的學術史的意義,這也是本書還有齣版價值的原因之所在。

前言/序言


論刑法教義的流變與現代刑法學的重構:兼論刑罰的功用與界限 本書導論:刑法學的時代性與基礎性探尋 本書旨在對當代刑法學領域的核心議題進行一次深入的、跨越多個維度的審視與批判性梳理。我們不再將刑法視為一個靜止的、自洽的規範體係,而是將其置於社會變遷、技術發展與倫理觀念迭代的動態場域中進行考察。全書的論述邏輯,從對刑法教義學傳統的梳理入手,逐步過渡到對刑法價值基礎的哲學反思,並最終聚焦於現代社會中刑罰權力的正當性邊界的界定。 第一編:刑法教義學的曆史演進與當代挑戰 第一章:古典刑法理論的基石與裂痕 本章追溯瞭刑法教義學自啓濛運動以來的發展脈絡。重點分析瞭古典罪刑法定原則的形成機製及其在19世紀國傢主權理論下的理論支撐。我們詳盡考察瞭以李斯特(Franz von Liszt)為代錶的“社會危險性”理論的興起,這一理論如何試圖調和舊有自由主義刑法觀與日益增長的社會治理需求的矛盾。然而,本書強調,盡管古典教義提供瞭結構性的框架,但其內在的預設——例如對“行為人”的同一性假設——在麵對當代復雜犯罪形態時,已顯示齣明顯的結構性疲態。我們著重批判瞭早期將犯罪簡單歸結為“客觀行為”與“主觀故意”二元對立的僵化模式,並指齣這種模式在處理過失犯罪、不作為犯以及共同犯罪的復雜關係時,其解釋力受到嚴峻挑戰。 第二章:構成要件理論的深化與體係化重構 本章是本書教義學分析的核心部分。我們係統梳理瞭三階層(或稱三步審查)理論在德日法係中的成熟過程,並將其置於與英美刑法“要素理論”的比較視野下進行考察。不同於以往僅僅停留在對“行為”、“違法性”、“有責性”等概念的機械性羅列,本書側重於挖掘這些層級結構背後的深層規範意涵。例如,在“違法性”的分析中,我們不僅討論瞭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的客觀要件,更深入探討瞭這些阻卻事由背後所蘊含的“社會容忍度”與“利益衡量”的規範張力。在“有責性”部分,本書對“期待可能性”的界定進行瞭細緻的辨析,尤其關注在社會結構性壓力下,個體行為選擇的自由度與可責性之間的微妙平衡點。此外,我們引入瞭“刑法教義學中的規範化轉嚮”,探討如何通過對構成要件的價值判斷,實現對刑法規範的精細化控製,避免刑法條文的簡單機械化適用。 第三章:不作為犯與命令違反:規範的權力邊界 本章聚焦於刑法中最為微妙的領域之一:不作為犯的理論基礎。我們深入剖析瞭“保證人義務”的來源,探討瞭法律上的保證人地位(如對親屬的保護義務、對特定職位的忠誠義務)如何超越單純的事實聯係,上升為法律的強製要求。本書認為,不作為犯的成立,本質上是對“作為義務”的違反,這直接觸及到國傢權力對公民自由行動領域的乾預強度界限。我們詳細分析瞭“刑法上的作為義務”與“道德上的義務”之間的張力,並強調,在法治國傢框架下,隻有當不作為構成對特定保護法益的直接威脅時,纔能觸發刑法上的責任追究。 第二編:刑罰的哲學基礎與目的論衝突 第四章:報應主義的倫理基礎與當代辯護 刑罰的根本正當性問題,始終是刑法哲學的核心命題。本章對報應刑論進行瞭係統的重構。我們承認康德式義務論刑法觀在確立刑罰的“限製性”功能上的不可替代性,即刑罰必須是對既往不法行為的公正迴應。然而,本書同時批判瞭純粹的“應受報應”觀的局限性。我們主張一種“規範性報應論”,即報應不僅僅是對過去的價值否定,更是對法律秩序的確認與重建。這種觀點試圖在恢復刑罰的道德基石的同時,為其注入必要的、與現代社會相容的“意義”結構,避免其淪為純粹的、非人道的“以牙還牙”。 第五章:功利主義刑罰觀的迴歸與限縮:威懾與預防的悖論 本章轉嚮對功利主義刑罰目的的考察,重點分析瞭特殊預防(個體矯正)與一般預防(社會威懾)理論。我們詳細考察瞭“絕對預防”(即通過刑罰的執行來宣告和維護法秩序)在當代司法實踐中的隱蔽運用。本書的批判點在於,當預防目標被置於首位時,刑罰的“限縮”原則(即刑罰的輕重必須與罪責相當)極易被架空。我們特彆關注“早期乾預”和“前科不法化”的傾嚮,指齣這些趨勢如何模糊瞭刑罰與社會控製的界限,對公民的基本權利構成瞭潛在威脅。 第六章:刑罰的“修復性轉嚮”與對話倫理 本書將“修復式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的理念引入刑法學的核心討論。我們認為,傳統的“懲罰/報復”模式在處理許多侵財、輕暴力或特定身份犯罪時,其社會效益低下。本章探討瞭在何種條件下,讓加害者正視其行為對被害人造成的真實傷害,並重建社區信任關係,成為一種更具效率和人道性的替代方案。這要求刑法理論必須拓展其視野,從單純的“國傢對犯罪人的關係”擴展到“國傢、犯罪人與被害人三者間的互動關係”。 第三編:刑法適用的復雜場域與未來走嚮 第七章:共同犯罪理論的現代重構:從“共同實行”到“風險分配” 共同犯罪理論是檢驗任何刑法體係解釋力的試金石。本章對傳統上以“共犯的教唆與幫助”為核心的理論進行瞭批判性反思。我們認為,在現代復雜的組織犯罪(如金融欺詐、跨國供應鏈犯罪)中,傳統的“實行犯中心論”難以有效涵蓋那些雖然未直接實施核心行為,但卻在風險分配結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組織者”和“風險推手”。本書提議,應更多地從“風險的共同創造與分配”的角度,重構共犯的成立要件,以更好地迴應當代經濟犯罪的治理需求,同時避免對一般從犯的過度處罰。 第八章:故意認知與不確定性下的責任界定:風險社會中的罪責 麵對信息社會和風險社會(Risk Society)的挑戰,刑法必須處理大量的“不確定性”問題。本章深入分析瞭“間接故意”、“放任的故意”以及“認識錯誤”在當代高科技犯罪中的適用難題。我們著重探討瞭在麵對潛在的、但危害性巨大的環境汙染或技術事故時,行為人“應當知道”的認知要求應如何界定。本書主張,刑法責任的界定不能僅僅依賴於主觀的心理狀態,而必須結閤客觀的專業知識要求與社會對特定職業群體的閤理期待,實現主客觀相統一的動態平衡。 第九章:刑法適用的邊界:從行為到觀念的延伸警示 本書以對刑法謙抑原則的最後堅守作為總結。我們審視瞭近年來刑法條文嚮“預備階段”、“思想/觀念”以及“邊緣行為”的過度擴張趨勢。通過分析“恐怖主義預防法”、“網絡煽動言論”等新興領域的立法實踐,本書強調,雖然社會安全需求日益迫切,但刑法作為“最後的、最嚴厲的法律武器”,其介入的門檻必須保持在極高的水準之上。本書呼籲,在推進刑法現代化的同時,必須警惕“超前控製”的誘惑,堅守個人自由與國傢懲罰權之間的必要距離,以維護法治國傢的根本架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法律的背後哲學思考很感興趣,但又覺得很多哲學著作過於晦澀難懂,難以與現實的法律條文聯係起來。這本書恰恰彌補瞭我的這一需求。作者以一種非常清晰且富有邏輯性的方式,循序漸進地探討瞭刑法的基本理念,比如犯罪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需要刑罰?刑罰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它不僅僅是羅列各種理論,而是深入分析瞭功利主義、報應主義等不同刑罰理論的優缺點,並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讓我們看到這些理論在實際司法實踐中的體現。我尤其喜歡作者對“責任”概念的解讀,它不像教科書那樣乾巴巴的定義,而是通過剖析不同情境下的個體行為,展現瞭責任的復雜性和倫理維度。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場智力探險,不斷挑戰自己對公平、正義和人性的理解。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刑法背後原理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入門指南,也是進階的寶貴財富。它不僅提升瞭我對刑法的理論認知,更重要的是,讓我對我們所處的社會秩序和法律體係有瞭更深刻的批判性思考。

評分

這本書簡直就像一扇通往刑法內在世界的窗戶,讓我窺見瞭它背後深邃的思想脈絡。我一直覺得法律條文雖然具體,但其背後一定隱藏著更宏大的理論支撐,而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的好奇心。作者以一種非常嚴謹的學術態度,係統地梳理瞭刑法學的基本問題,比如“犯罪構成要件”的理論演變,以及不同學派對這些要件的理解差異。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推定無罪”和“證據規則”的分析,它不僅解釋瞭這些規則的程序意義,更深入地探討瞭它們對於保障人權、維護司法公正的深遠影響。作者在討論“纍犯”、“吸收原則”等概念時,並沒有停留在概念的層麵,而是結閤大量經典案例,讓我們看到這些規則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和潛在爭議。讀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提升瞭我對刑法條文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讓我學會瞭如何用一種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的眼光去審視法律,理解法律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的,以及它所麵臨的局限性。

評分

天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知識的寶庫,我簡直停不下來!我一直認為法律的製定和實施背後一定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而這本書就為我揭開瞭這層神秘的麵紗。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帶領讀者一起探索,從源頭上追溯刑法的曆史演變,以及不同曆史時期社會需求對刑法觀念的影響。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犯罪的社會學解釋”的部分,它打破瞭我以往隻關注個人動機的思維定勢,讓我看到瞭犯罪行為背後錯綜復雜的社會結構、階級矛盾以及環境因素。作者通過對不同國傢和地區刑法製度的比較分析,揭示瞭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在刑法設計中的重要作用,這讓我對“普適性”的法律概念産生瞭新的思考。而且,書中關於“預防犯罪”的章節,探討瞭從立法、執法到社會教育等多個層麵的介入方式,提齣的很多觀點都極具前瞻性,讓我覺得非常受啓發。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視野得到瞭極大的拓展,對如何構建一個更完善、更人道的社會刑法體係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

我承認,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並不高,以為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然而,它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文筆極具感染力,將原本抽象的刑法理論闡述得生動有趣,仿佛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娓娓道來。我被書中對於“犯罪動機”的深入探討所吸引,它不僅僅分析瞭個人心理因素,還觸及瞭社會環境、傢庭教育等一係列可能導緻個體走嚮歧途的根源。尤其是關於“被害人學”的部分,讓我第一次從被害人的角度去審視犯罪行為,理解他們所遭受的痛苦和創傷,以及社會在迴應和彌補這些傷害方麵所扮演的角色。書中對“死刑存廢”的討論,更是引人入勝,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立場,而是從曆史、倫理、實證等多個維度,全麵呈現瞭支持與反對雙方的論點,讓讀者在充分瞭解信息後,形成自己的獨立判斷。這本書讓我對人性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更加關注那些被社會邊緣化的群體,以及如何通過法律和製度來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和關懷的社會。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著實令我震撼。我一直對刑法中的一些概念感到模糊,比如“因果關係”、“故意”、“過失”等等,總覺得它們隻是僵化的法律術語。而這本書,通過對這些核心概念進行哲學層麵的剖析,賦予瞭它們鮮活的生命力。作者沒有簡單地給齣定義,而是通過對這些概念的演變過程、不同學派的爭論以及在不同案件中的應用,讓我們真正理解其內涵和外延。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刑罰的閤理性”時,對不同哲學流派的批判性評價。它不像某些著作那樣一邊倒地推崇某一理論,而是呈現齣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讀到關於“輕罪重判”和“重罪輕判”的討論時,我深切體會到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張力,以及法律在追求公平正義過程中麵臨的挑戰。這本書不僅是法律專業人士的必讀之作,對於任何對社會倫理、道德規範以及權力運作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它讓我意識到,刑法不僅僅是懲罰的工具,更是維護社會秩序、實現價值判斷的重要載體。

評分

給單位買的,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不過包裝還是不錯的

評分

刑法方嚮研究生必讀書目

評分

書是好書,包裝太簡陋,看看都壓成什麼樣子瞭,不如*

評分

真的是好書,值得好好學習,新版

評分

書的內容不錯,但是這書也太髒瞭吧,非常多的汙痕。簡直難以相信這是本新書。?

評分

書麵有點皺瞭,估計沒有包裝好啊。

評分

《刑法哲學》一書是當代著名刑法學傢陳興良教授的成名之作。它初版於1992年,當時麵對著其他部門法學的競爭與挑戰,刑法學意欲何為、齣路何在?這是每一個有誌於刑法學研究的學者需要深刻反思的問題。對此,當時的作者得齣的結論就是:從體係到內容突破既存的刑法理論,完成從注釋刑法學到理論刑法學的轉變。本書是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刑法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寫就的。作者根據當時所有能夠看到的國內、國外資料,建構瞭本書的刑法學體係的基本框架——“罪刑關係中心論”。作者認為,刑法哲學體係是有一定的獨創性的,反映瞭作者對於刑法哲學的獨到見解。刑法哲學作為一種理論,並非獨一二的,每一種刑法哲學都可以有自己的體係,隻有這樣,纔能推動與深化刑法學的發展。本書作者所勾勒齣的“罪刑關係中心論”的刑法哲學體係共包含15個範疇,如書稿導論中的圖示,其間的辯證關係涵括瞭刑法的基本問題,也即本書的邏輯體係。正如作者所言,《刑法哲學》對於他自身是一個刑法學術研究的起點,對於我國的刑法學,也是它在學術發展過程中不能繞過的節點。這就是本書所具有的學術史的意義,也是本書作為第5版的齣版價值之所在。

評分

書是好書,包裝太簡陋,看看都壓成什麼樣子瞭,不如*

評分

陳教授的書,受益匪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