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2015年第6期 总第309期)

书法(2015年第6期 总第309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立翔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艺术
  • 文化
  • 文学
  • 中国书法
  • 书法作品
  • 技法
  • 鉴赏
  • 历史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710006031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81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后人以《瘗鹤铭》书法似染王书,以陶之传承家学见,析理颇合。《瘗铭》雄健凝重,历落宏逸。观其体势、笔意,存于楷隶之间,这与史籍所载评论陶氏之书法格式亦符;再从点画之中流溢出的“山林之气”,实又与他归隐逸居之精神气质仿佛。《瘗鹤铭》自苏轼、黄庭坚一直到康有为,皆誉其为书中之杰构。然与此相类者,按《金石萃编》载有“梁天监十五年(五一六)《石井栏铭》”。据《江宁金石记》,铭文凡刻三十五字,现依《书道全集》刊载图版,曰:“梁天监十五年,太岁丙申。皇帝愍商(旅)之渴乏。(乃)昭茅山道士口口永若作亭(及)(井)十五口。”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考证,《井石栏记》,清乾隆五十年一七八五一孙星衍曾访得石碑,云天监十五年作。钱大听《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卷二,云《井栏文》凡七行,在句容县。铭文中的茅山道士是陶弘景。梁武帝与陶氏早年便有亲交,自即位即获礼遇。武帝曾于天监十六年一五一七一正月下恤民诏,救济人民,图谋事业,所书题字乃为实事。《句容金石记》卷一载录天监三年(五〇四)陶弘景井栏。书风逸致豪放,不事雕琢,近《瘗鹤铭》。包世臣《艺舟双楫》:“天监井栏在茅山,可辨者尚有数十字。字势亦同《瘗鹤铭》,其字同者,则笔法、结体悉同,可证《鹤铭》为隐居书。”又如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于茅山发现的“梁天监十六年井栏”,凡二十四字,曰:“此是晋世真人许长史旧井,天监十四年更开治,十六年安阑。”雄浑遒,体势宽博,也与《瘗鹤铭》之意绪相似,其中“此”、“真”、“治”等字更和《鹤铭》同出一辙。从《瘗鹤铭》发现迄今,我们无直接文献判断铭文之书者,可是从清至今所出土的井栏,故可作为《瘗鹤铭》是出于陶弘景之一证。

内页插图

目录

经典
南朝书法
瘗鹤铭(上)
清代书法
曾熙临《瘗鹤铭》(上)
视野
一面之词
书家的社会“影响力”是如何产生的?
写书法?
书法论坛
从巫觋到大众:中国书法的文化形态主线
当代书法审美心理问题初探
书法与“延异”
魏晋书法与“心手两忘”
研究
书法史料
唐卢胜墓志铭并序
汉代的“书佐”与简牍书写
从明清的几则“润例”谈起
执笔图像——史实的映像
柯九思的书学思想与鉴定方法浅探
古人的室名
吴大澂石门、西狭访碑始末
抗战期间顾颉刚在甘肃的书法逸事
学术专题
《瘗鹤铭》书法考辨
聚讼纷纭说《鹤铭》
传奇《瘗鹤铭》
书论解读
书概释义(七十一)
翰墨
书法展厅
来稿选登
游寿书法大家谈
襟抱兰风的文化坚守——浅论李多宽书法之风雅
书法课堂
名家临名帖一一刘墉临《荐季直表》(中)
朵云书翰
书法门诊室
《张寿碑》书法艺术特色浅析
草圣何需因酒发——由怀素《自叙帖》说开去
篆刻
朵云印评
名胜印迹
南京名胜印
印社介绍
甘肃印社
印人介绍
印痕而已——蔡树农篆刻选
名印赏析
名印赏析(六)
朵云
札记
竹堂笔记(二十一)
紫竹斋艺话(续六)
美文
闲话胡适的小芳札
朝花夕拾(文摘)
时空
东西南北
向大师致敬一一卫俊秀书法展
卢甫圣书法展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评审等

前言/序言


《书法》杂志2015年第6期(总第309期)精选推介,汇聚了当代书法艺术的最新思潮与创作实践。本期内容聚焦于传统与创新的对话,深入探讨了书法艺术在当下语境下的发展路径。 专题策划: 本期专题围绕“时代的回响:传统笔墨与现代精神的交融”展开。特邀多位在书法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家,就如何在继承古人笔意神韵的同时,融入时代精神,展现现代书法家的独特思考与艺术追求。文章深入剖析了部分艺术家的创作理念,通过对其代表作品的解读,展现了他们在笔法、墨法、章法上的创新尝试,以及如何运用传统技法来表达现代人的情感与观念。专题中不仅有理论探讨,更有大量高质量的范作展示,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艺术感受。 名家新作: 汇集了多位当代实力派书法家的最新力作。从行草的奔放流畅,到楷书的端严古朴,再到隶书的古拙厚重,篆书的庙堂之气,以及山水画的意境悠远,本期作品涵盖了多种书体和绘画风格。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各自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其作品无论是笔墨的变化,还是情感的表达,都力求突破,展现出书法艺术的无限可能。每件作品都配有简要的艺术家介绍和创作背景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理论研讨: 本期设有“书法理论前沿”栏目,邀请了数位书法史论家和评论家,就当下书法创作中存在的若干重要问题展开讨论。议题涵盖了“古典美学的现代诠释”、“书法创作的文化自觉”、“中国书法的国际化视野”等多个角度。文章深入浅出,既有宏观的理论建构,也有微观的个案分析,旨在引发读者对书法艺术本质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评论家们基于深厚的学术功底,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得失进行了客观而犀利的评述,为艺术家的创作和爱好者的学习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临摹指导: 特别为书法爱好者开辟了“经典碑帖解读”板块。本期精选了某位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代表性作品,由资深书法教育家进行详细的临摹指导。从笔画结构、用笔用墨的细节,到整体章法的把握,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同时,还收录了部分优秀学员的临摹作品,展示了学习的成果,鼓励更多人投身于传统经典的临习之中,打下坚实的笔墨基础。 海外交流: 本期关注了中国书法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介绍了部分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外国书法家及其作品,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书法艺术的接受与融合。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了解中国书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以及在不同文明对话中的独特魅力。 艺术视窗: 本期还设置了“艺术视窗”栏目,介绍了一位在书法之外,其艺术理念与书法创作有着某种契合性的跨界艺术家。通过对其多元艺术创作的展示,拓宽读者的艺术视野,体会艺术的共通性与创新性。 作品展示: 杂志以精美的印刷和高清的图片,呈现了每一幅艺术作品的细节之美。从纸张的选择到版式的设计,都力求达到艺术品级的标准,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视觉上的愉悦。 总而言之,《书法》(2015年第6期 总第309期)是一本集学术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刊物,内容丰富,视角多元,是书法界人士和广大书法爱好者的珍贵读物。它不仅记录了当下书法发展的风貌,更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搭建桥梁,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和欣赏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说之前的几篇内容是教我“如何写”,那么这期《书法》中关于“书法与文化传承”的探讨,则让我思考“为何要写”。一篇关于“汉字演变与书法美学”的文章,将我带入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文化视角。作者不仅仅是陈述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的演变过程,更重要的是,他阐述了每一种书体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特征。例如,他将篆书的庄重与古代的礼制相结合,将隶书的简便与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书法不仅仅是文字的形态,更是历史的载体,是文化的基因。这篇文章让我明白,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在模仿字形,更是在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在感受祖先的智慧和审美情趣。这种文化层面的连接,让我觉得我与这门艺术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者,而更像是一位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这让我对书法有了更深一层的热爱和使命感。

评分

这本《书法》给我最深刻的感受,莫过于它在“材料与技法”方面的细致钻研。作为一名对书写工具颇为讲究的读者,我一直认为,好的工具是创作的基础,而这期期刊在这方面的内容,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其中关于“宣纸的鉴赏与选择”的文章,让我大开眼界。我原以为宣纸不过是纸,但这篇文章却深入探讨了不同产地、不同工艺的宣纸,在吸墨性、延展性、质感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作者甚至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纸的纤维、光泽,甚至听声音来判断宣纸的优劣,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关注过的细节。此外,关于“毛笔的保养与使用技巧”的专题,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我的毛笔用起来不如预期顺手,阅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才意识到,许多小细节,比如如何正确地清洗毛笔,如何控制笔锋的干湿,都直接影响着书写的效果。这篇文章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让我觉得我不再是盲目地使用工具,而是能够更加科学、有意识地去发挥工具的潜力。

评分

这期《书法》给我的惊喜,绝不仅仅在于对传统技法的梳理,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时代气息与创新活力。其中一篇聚焦于“当代青年书法家的探索之路”的专题报道,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是否还能焕发新的生机,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这篇报道中的几位青年艺术家,用他们的作品和理念,给出了一个响亮的答案。他们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窠臼,而是将现代审美、个人情感,甚至是一些跨界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书法创作中。我特别被其中一位艺术家对于“生活化书法”的解读所打动。他认为,书法不应只停留在书斋和展厅,更应该走进生活,成为我们日常表达和情感寄托的方式。他展示的作品,有的融入了环保理念,有的则关注城市变迁,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书法在当代社会独特的价值和可能性。这篇报道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书法这门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尘封的古物,而是可以与时代共鸣、与生活对话的鲜活生命。

评分

阅读这本《书法》(2015年第6期 总第309期)的过程,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特别沉醉于其中关于“古帖新读”的部分,它就像一位博学多才的智者,在我耳边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古代经典,变得鲜活而生动。我一直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情有独钟,但总觉得自己在临摹中难以抓住其精髓。而这期的解读,则从史料考证、情感背景,乃至笔墨痕迹的细微之处,进行了层层剖析。作者详细描述了颜真卿在悲愤交加的心情下,笔墨的跌宕起伏,字迹的急促与迟滞,以及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涂抹,都承载着怎样的情感力量。读完这部分,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亲眼见证了颜真卿创作《祭侄文稿》时的悲壮与无奈。这种深入到创作背景和情感层面的解读,让我对这件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书法中“书为心画”的真谛。这种由技法到心法的升华,是我在其他地方很难获得的宝贵体验,也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法》(2015年第6期 总第309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封面设计,简洁大方,却又暗藏玄机,仿佛预示着内页中那些流淌的墨迹,亦如生活中的万般色彩,蕴含着深邃的东方韵味。作为一名业余的书法爱好者,我一直以来都对汉字的书写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期刊恰如及时雨,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其中一篇关于“行书笔法要义”的文章,简直是我的“及时雨”。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拆解了行书结体中的疾徐、轻重、虚实之辩,从提按顿挫的微妙之处,到墨色的浓淡枯湿变化,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意在笔先,神随字生”的阐释,这不仅仅是技法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引导,让我开始思考,书法不仅仅是手腕的舞动,更是心境的流露。文章中穿插的历代名家行书作品赏析,也是我的学习宝典,每幅字都仿佛有生命一般,在纸上翩翩起舞,诉说着属于它们的故事。我尝试着模仿其中的笔画,虽然远不及古人神妙,但每一次落笔,都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那份韵律和力量,这比单纯的临摹更让我着迷,也更让我觉得,书法的美,真的是一种需要用心去体会的境界。

评分

必购刊物。

评分

还行吧。以后多买啊!不错

评分

评分

喜欢。。。。。。。。。。。

评分

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书法不错

评分

真是好期刊,快递给力,以后还会购买!

评分

好东东,每期必买。值得拥有。

评分

喜欢。。。。。。。。。。。

评分

还行吧。以后多买啊!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