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南怀瑾“心要”》是南怀瑾先生谈教育心要。南师一向重视教育,对中国教育的未来更充满了关注和忧虑,他一直想写一部关于教育的书,全面梳理上下三千年中国教育思想的历史,直到先生匆匆离开我们,终于完成《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一书,这应该是南师所说那部巨著的纲要,或许也是他老人家留给世人的一个话头。
感念于南师对于教育的心愿,结合当今教育之实际,我们把南师教育思想中“师道”的命题特别整理出来,希望能引导人们研究、讨论和践行南师的教育思想,真正重建中国师道的精神。
《师道:南怀瑾“心要”》是南怀瑾先生谈教育系列之心要。南师一向非常重视教育,对中国教育的未来充满了关心。谈到“中国的师道”,他认为教育担负的较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这是师道的精神。南师身体力行,创办“太湖国际实验学校”,希望推动国家与社会对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后省与重建、继往与开来。
谈到“为师之道”,南师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认知人性,改变气质,教育首先要把人教好。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的道德为什么如此敦厚呢?就是德行教育的结果。
谈到“体用问题”,南师认为,这一百多年来,虽然高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事实上通通是西学,而没有中学。展望未来,我们的教育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呢?——“中学为体,西学为相,我为用”,都“为我所用”就对了。
南怀瑾(1918-2012),是多年来享誉海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他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第一部分:中国的师道
第一章 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师道
现行三级学校的敬师
家庭与社会的尊师
师道的自尊
师道尊严
第二章 通晓中国文化的经师与人师
万古通晓的文化体系
先研究大小学
中国的书院
尺牍与师爷 教授与叫兽
儿童经典诵读工程
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
民办、官办教育的历史得失
知识分子的榜样与精神追求
第二部分:为师之道
第一章 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孔子的教育宗旨
教育的目的
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费问题
教育要知性情
学以为己
反求诸己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见与师齐,减师半德
教育是增上缘
第二章 为师的学问修养和品格
孔子的素描
温良恭俭让
学问的修养
不迁怒,不贰过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进步和退步
过犹不及
勿轻后学
诚敬
谦虚和自信
百无一用是书生
名利浓于酒
性天风月 春风化雨
第三章 施教
教育靠影响
应机施教
因材施教
传统教育的教法
诗教和礼乐
静定
循循善诱
刺激和诱导
玩索而有得
无有定法 贵在得法
第三部分:“师道”久违 “体用”待明
第一章 有关中学与西学的体用问题
体用之见
百年的人与事
戴鸿慈的资料 蒋梦麟的说法
西学为体的百年
西方的毒害
第二章 中和位育
致中和
尊师重道精神
“尊师重道”,是人类文明的共通德性,无论中外都是一样,只有礼仪形式上的不同,并无精神上的差别。
在五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师道”的尊严、“尊师重道”的精神和礼仪上的风气,俨然已与“君道”互相对峙,构成“政”、“教”互助的特质。即使没有读过书、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在文化传统的熏染中,也都知道“尊师”的重要。尤其在过去的民间社会,不读书、不进学校、自由从师学习百工技艺为专业的人,其“尊师重道”的精神和行为,比起读过书、受过教育的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习“武”的人,对于“尊师”,更加重视。但在二十世纪,数十年间,师之不尊,道之不行,其所由来者久矣。因此社会苦心复兴中国文化,强调“尊师重道”的行谊,每逢一年一度的“教师节”,特别提倡“敬师”的运动,实在是煞费苦心。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衰落才须复兴,颓废才须提倡。正因为中国文化的优良精神,经过几十年来的蜕变、没落,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弊病,所以才须复兴和提倡。即如“尊师重道”一事来说,也正因为感慨于“师道”的沦夷,因此才重新号召。老子所谓“六亲不和有孝慈”,也便是这个道理的反映。可是多少年来,无论在教育界、在社会间,提倡“尊师重道”的风气,确实有改进吗?事实并不如此。相反地,如果深入观察,反而看到现代师生之间的彼此排斥、不信任、轻视,甚之互相仇视和伤害等不正常现象比比皆是。由此可知,一种优良的礼仪风气养成,绝不能单靠制度或规定。它的基本根基仍然有赖于教育和学风的改正,以及整个社会风气和全民思想的培植。
中国传统文化的师道
回顾一下历史文化上有关“师道”的情形,“温故而知新”,可以得到准确的方向。在我们的传统历史上,师道的尊严,自三代开始,就与“君”、“亲”并行。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自东周以后,有孔子的精神和人格的感召,“万世师表”的典范,和“尊师重道”的观念,便与“君道”分途而截然独立。但与“亲”道仍然是互相呼应。秦、汉以后的“传经”和重视师承的风气,虽然渐已趋向狭小而发生流弊,但这种优良传统精神的存在,依然有其特殊的价值。
魏、晋南北朝之间,师道渐趋衰落,但因新兴佛教重视师承的作风,以及政治体制上确立了王者尊师的礼仪,“师道”为尊的精神,又走向一个新的境界。
到了中唐以后,韩愈写了《师说》与《原道》,为“尊师重道”和重视师儒的风气,又添了一番新的景象。由于儒、佛两家学风的影响,到了宋代,理学兴起,撮取《礼记》和“丛林制度”的精神,新的“尊师重道”的面目,便从此确立。
如果肯读一下“四朝(宋、元、明、清)学案”和“五种遗规”等书,资料具在,在此不必多说,因此自明、清以后,各阶层社会重视“师道”的观念,普遍流行。过去许多家庭的中堂,供奉了一个宗教式的牌位,上写“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也便由此而兴。所谓“一日从师,终身为父”,乃至尊重“一字之师”的美德,也便为大家所乐道。民间社会和宗教上“师父”的称呼,以及帝王们在朝廷上对“师傅”的恭敬,也由此而成为当然的风俗。
可是,所说的这些故实,还只是历史上的精神形式。事实上,自宋、明以后,“师道”的尊严,并非只是对学生们的要求。实际上,是师生互相尊重的礼仪。固然“一日从师,终身为父”是对学生们的教诫,但是老师对于受业的学生,亲情爱护,以及对他的学术思想乃至行为上,都需负起毕生的责任。学生对于老师,固然视之如父,但是老师对于学生,在中国礼仪的传
统习惯上,向来都很谦抑,犹如兄弟的相处。所以古来称学生为“弟子”,就有弟兄的意义。老师写信给学生,除了“贤契”等文绉绉的称呼以外,有时多以“仁弟”或“老弟”相称。老师自己的具名之上,不是加上“友生”,便是“愚兄”,表示互相的尊重。
即使学生中了“状元”,做了“宰相”,而在乡的教师,始终是青毡一席,没有博得功名,终老于白屋,一旦“状元”或“宰相”的学生,衣锦回乡,仍然还是执礼甚恭,犹如在学之日。
由此影响所及,从前官场的仪注,对于门生故吏之间的感情,也如师生一样。便是由于这种学风而来。
就中国文化史上师生彼此负责的事实,只举出宋、明以来历史上两三个故事,便可代表了这个观念。
第一个故事:就是宋代忠臣文天祥被陷在元朝的时候,他的学生怕他受不了威逼利诱,特别作了一篇祭文,连带祭品偷偷地送给他。他看了一笑,带信告诉学生们放心,他绝不会不忠而投降。
第二个故事:我们都知道明代的忠臣方孝孺,不肯为明成祖的篡位写诏书,惹得成祖要杀他十族。古代最重的刑戮是灭九族,明成祖对方孝孺的灭十族,便是加上一个师族。这岂不是表示中国文化“师道”的尊严和师生之间彼此负责任的事实吗?
第三个故事:便是清代的年羹尧,相传他的禀赋非常恶劣,后来是靠一位明师教导出来而“文成武就”的。后来,他对请来教导子女的“西席”老师,也就特别恭敬、重视,优待异常。但是他在老师教书的地方,却贴了一副对联:“不敬师尊,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这副对子,虽
然很粗鄙,但也正是对教育和师生之间的互相责任上,下了一个严谨的忠告。
现行三级学校的敬师
最近二十多年来,我们所看到“尊师重道”的精神和风气,只有在小学的学生们,还可以保存这些气息。一开始进入中学,就渐渐地淡了,到了大学,就只有一些影子了,甚之,连影子也看不见了。至于一般的社会和家庭,有时提到老师一词,等于代表了讥笑和讽刺的笑料名词。在小学生们的纯洁心灵中,大体说来,对于好的老师的尊敬,真有神圣庄严之感。看到老师就要敬礼,同时又一半胆怯、一半含羞亲切地喊一声老师。可是一到初中,学生的年龄大了,老师的尊严也走样了——当然这与现行教育的学校制度是有密切的关系。于是对于“尊师”的态度,比起在小学时代,已经大大地打了折扣。再到了高中时代,比起初中,又减少到一半以上。如果一考进了大学,学生与师长之间,就几同陌路之人。甚之,离开课堂以外,在任何地方碰见了师长,还肯向老师翘翘下巴(不是点头),举举手打个招呼,老师们应该有“受宠若惊”之感。倘使亲切地喊一声“老师”,真会使你感到感激涕零,不胜感动呢!大学毕业以后,在别处遇见了老师,还能礼貌地招呼一声,那会使你觉得其人可以“德配尧舜,道贯先贤”了呢!这种情形,是现代中国人和教育界心照不宣、显而易见的事实。我们由此可知,在现行教育制度的学风之下,教育程度愈高,知识愈丰富,尊师重道的精神也愈减少。甚之,低到于零。唯有在军事学校的教育方面,大体上还能保留了固有文化的精神和袍泽情深的情感。
……
南怀瑾先生,1918 年出生于温州乐清世代书香世家。先生幼承庭训,饱读诗书,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是当今享誉中外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师。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等身,教化人间,门生弟子受益者遍天下,堪称“一代宗师”。
南师早年发弘誓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重整文化断层。1969 年,先生创立了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数十年来无论身在何处,都秉持这样的精神演说、授课。南师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后居港十数年。在港期间,先生为促进两岸和谈,投资国内建设及推动全球儿童读经运动等事业终日操劳。
南师民族情怀根植于心,书剑飘零大半生后,终于寻根问源回到故土,建立学堂,为弘扬、传承和复兴民族文化精华和人文精神不遗余力。在金温铁路通车之时,先生当即作了一首诗:“铁路已铺成,心忧意未平。世间须大道,何只羡车行。”耄耋之年,南师始终惦记着的还是要为子孙修一条“人生大道”,在太湖大学堂启动的第一天,先生曾郑重地宣布:“现在这个地方,我想继续修一条‘人道之路’开始的基地,再启动一下。”这是南师晚年做的大事之一,开辟太湖大学堂“教育实验基地”。
南师一直想写一部教育的书,全面梳理上下三千年中国教育思想的历史。他曾说,教育问题太复杂了,没有几百万字说不清楚的。直到先生匆匆离开我们前,终于完成《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一书。可以看得出,这应该是南师说的那部巨著的纲要,或许这也是他老人家留给世人的一个话头。南师给世人留下的话头很多,需要我们用心细细参读。
曾有一些来自国外和国内教育机构组织的教育参访团到太湖大学堂考察,他们大多是校长和教育专家,考察之后反馈的感言也都是激动不已,感慨万千。正如南师的秘书马宏达先生所说:“老师说盖这片地方(太湖大学堂),办这两个学校,与过去办其他文化教育机构一样,也都是暂时一用飞鸿踏雪的方便花样而已,重点不在于这些机构本身,而在于推动国家与社会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反省与重建、继往与开来。”
感念南师对教育的心愿,结合我们对南师“教育实验”的亲身体验和心得,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内心自觉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把南师的教育理念和“实验”经验推广到社会,让更多人参与研究。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首先把南师教育思想中“师道”的命题特别呈现出来。根据当今教育实际,我们整理编写了《师道》一书。希望借此核心概念,引导人们研究、讨论和践行,并依此不断修正、补充、扩展和完善《师道》内容,故作为“心得记要”,即“心要”。
由于学力和编写时间有限,再加上我们对南师理念的认识,也只能说是隔山望海,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希各位前辈、同仁和朋友们不吝赐教指正。
怀师文化编委会 赵强
2015 年1 月5 日
这本书,我大概是去年这个时候读到的,当时正值人生中的一个迷茫期,感觉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对未来也一片模糊。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翻开了《师道:南怀瑾“心要”》。读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很功利的,我只想找到一些方法,让自己能立刻摆脱这种颓丧的状态,重新找回生活的能量。我记得当时最吸引我的,是书名里“心要”这两个字,我以为会找到一些直指人心的“秘诀”,能够立马让我豁然开朗。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并没有提供我所期待的那种“速效药”。南师的文字,初看有些拗口,甚至有些跳跃,仿佛在和一位老友闲聊,话题时而飘到古代,时而又回到当下,各种典故、比喻信手拈来,让人应接不暇。我尝试着去理解他说的“心”,他谈的“道”,但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山脚下,仰望着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只看到云雾缭绕,却看不清山顶的真实模样。 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反复咀嚼那些话语,试图从字里行间找到一些能落地的东西。比如,他讲到“惑”,讲到“定”,讲到“静”。一开始,我把这些当成是一种需要刻意去追求的状态,觉得只要我努力地去“定”,努力地去“静”,就能达到他所说的那种境界。但越是刻意,越是觉得心浮气躁,反而离那种“定”和“静”越来越远。 直到某天,我读到一段关于“顺其自然”的论述,突然间,我好像触碰到了一丝微光。南师并不是要我们去“强求”某种状态,而是要我们去“体悟”和“转化”。他并不是提供一套武功秘籍,而是让你去学习一种生活哲学。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过于执着于“求得”和“解决”,而忽略了过程本身。这本书,与其说是在教你如何“做”,不如说是在启发你如何“是”。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没有给我带来戏剧性的改变,但却在我内心深处埋下了一颗种子。当我再次感到迷茫时,我不再急于寻找“答案”,而是会想起南师的话,试着去观察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当下的情绪,去理解那些看似无解的困境。它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你需要的时候,轻轻地在你耳边低语,让你看到不同的风景。
评分这本书,我大概是三年前读到的,当时正值我刚刚从一段失败的感情中走出来,心情非常低落,感觉整个世界都失去了色彩。我尝试着读了很多的书,想从中找到一些慰藉,但很多书都让我觉得过于空泛,或者过于说教,无法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 直到我翻开了《师道:南怀瑾“心要”》,我才感觉到,我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本书。南怀瑾先生的文字,有种特别的魔力,它就像一束光,穿透了我内心的阴霾,让我看到了希望。我记得他书中有很多关于“修行”的论述,但他所说的“修行”,并不是那种苦行僧式的,而是更加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他可能会讲到,如何去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他不会告诉你“不要生气”,而是教你如何去理解生气的根源,如何去化解它。这种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也让我觉得,我并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些困难。 书中有一个章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是关于“知止”的。他强调,在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我们不懂得适可而止。我们过于贪婪,过于执着,以至于让自己陷入了无尽的烦恼之中。这句话,如同醍醐灌顶,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感情中的一些做法,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追求。 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人生导师。它用一种非常温和、非常包容的方式,指引我走出困境,找到内心的平静。它让我明白,人生的很多困惑,其实都源于我们对自己的不了解。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去认识自己,去接纳自己。它是我人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评分这本书,我对它的印象非常深刻,虽然具体的章节内容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但它给我带来的那种氛围感,那种智慧的冲击,却依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里。我记得当时我是在一个非常喧闹的环境下读它的,可能是在通勤的地铁上,或者是在一个嘈杂的咖啡馆。即便如此,我依然能够被它所吸引,沉浸在其中。 我尤其记得,南怀瑾先生在书中经常引用一些古典的诗词、典故,这些东西对我来说,起初是有些陌生的,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些引用并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更精准地表达他的思想。他能够将非常深奥的道理,用一种非常生活化、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出来,让你觉得,那些古人的智慧,原来离我们并没有那么遥远。 我记得书中有一个部分,讲的是关于“学习”本身。他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如何去背诵、如何去记忆,而是强调了“体悟”和“实践”。他可能举了一些例子,说明那些真正有成就的人,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将知识融入了自己的生命。这对我当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很大的启发。我之前可能更侧重于应试,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学习的意义。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通俗性”。虽然讲的是很深的道理,但他的语言并不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亲切感。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他就像一位老爷爷,坐在我面前,娓娓道来,给我讲人生的大道理。这种感觉,让我觉得特别舒服,也更容易接受他的观点。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它让我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得失,而是开始去思考更宏大、更深远的问题。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智慧,是需要时间和阅历去沉淀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现在过去了很久,我依然会时不时地想起这本书,它在我心中,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
评分《师道:南怀瑾“心要”》这本书,我拿到手之后,就被它朴实无华的封面所吸引。打开书页,南怀瑾先生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缓缓地流淌进来,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我当时正经历一段相对平淡的日子,生活上没有什么大的波澜,但总觉得内心深处少了一点什么,缺乏一种更深层次的追求。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学习”的阐述。南师并不是教你如何死记硬背,而是强调了一种“学以致用”的理念。他可能会讲到,真正的学习,是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智慧,并能够在生活中去实践。这让我意识到,我之前所理解的学习,可能有些狭隘了,我过于注重“知道”和“记住”,而忽略了“理解”和“运用”。 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看法,虽然篇幅不多,但却非常精辟。他可能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非是简单的利益交换,而更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他可能会用一些古人的故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他的智慧所折服。 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南师的语言,不华丽,却充满了力量。他不会生硬地灌输给你某种思想,而是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引导你去思考,去探索。我常常在读完一章之后,会停下来,静静地回味,去消化他所传达的那些信息。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速成”的书,它需要你用心去读,去体会。它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在你人生的旅途中,给予你最真诚的教诲。它不会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自己去领悟,去成长。而这种自我成长的过程,才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师道:南怀瑾“心要”》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处于一个事业的瓶颈期,感觉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突破,内心充满了焦虑和迷茫。偶然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是想找点东西来打发时间,或者从中获得一些所谓的“心灵鸡汤”。 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远比我预期的要深刻得多。南怀瑾先生的文字,有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像那些市面上常见的成功学书籍,给你列出一二三四条“秘诀”。相反,他的语言更像是一种引领,一种启发,让你在不经意间,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根源,去找到解决的路径。 我记得书中有一个部分,详细地阐述了“无心”的境界。初读之下,我以为“无心”就是“无所谓”,就是什么都不管。但随着我反复阅读和思考,我才慢慢体会到,南师所说的“无心”,并非是消极的放弃,而是一种更加积极的“不执着”。他强调的是,当我们面对事物时,不被个人的情绪、欲望所左右,保持一种纯粹的观察和判断。 这种“无心”的智慧,对我当时的工作状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开始尝试着去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担忧和患得患失,更专注于事情本身。我发现,当我不再过度纠结于结果,而是全心投入于过程时,事情反而做得更顺利,也更有效率。这种感觉,就像是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所有的阻碍都迎刃而解。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心灵鸡汤”,不如说是一本“人生指南”。它教会我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痛苦和焦虑,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因为我们对待事情的方式不对。这本书,是我人生中一次非常宝贵的“心灵洗礼”,它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也看待自己。
评分用了一下,还可以,请继续努力
评分购书满意,学无止境,必须充电!
评分好。。。。。。。。。。。。。。。。。
评分不错不错
评分就喜欢等有优惠的时候买书,存储着有时间再看,也有很多书想看但是一直没翻开的。
评分别人推荐的一本书,书不错
评分南老的书都是精品!
评分很好的东西,搞特价买的,很喜欢,以后还会光顾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