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典藏 安靜(精裝)

散文典藏 安靜(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國平 著
圖書標籤:
  • 散文
  • 治愈
  • 人生
  • 情感
  • 文學
  • 精裝
  • 閱讀
  • 安靜
  • 內省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3064722
版次:1
商品編碼:11728896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4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在《安靜》一書中,周國平老師巧妙地將安靜的意味貫穿到書中的字裏行間,讓安靜成瞭一種天然的存在。

離瞭世俗,為自己的心靈保留一個自由安靜的空間,一種內在的從容和悠閑,處於一種超脫瞭世俗的浮躁的狀態中,從而對現實、對自己的生存有瞭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與升華。

內容簡介

《安靜》是周國平從1999年到現在所發錶的文章的結集。

作者曾齣版過兩個散文集:《守望的距離》是1983至1995年散文的結集,《各自的朝聖路》是1996至1998年散文的結集。

本書在寫作時間上與那兩種書銜接,是作者的散文的第三個完整結集。作者在大學和其他場閤做過若乾講座,最近把講稿加以整理,也收在瞭本書中。

這幾年中,作者強烈感受到為盛名所纍的不安寜,因此逃離瞭鎂光燈的追逐,為自己的心靈保留一個自由安靜的空間。書中用細膩的文字嚮讀者展現瞭作者所追求的平靜而豐富的生活,暢談瞭他對人生、婚姻、傢庭、教育等的思考,充滿人文關懷和思想智慧。作者筆下的文字為讀者營造瞭一個安靜、自由的空間,讓讀者在此思考人生,追問靈魂,反省自我,找尋自己的心靈傢園,並獲得精神的愉悅和升華。

作者簡介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散文傢、哲學研究者、作傢,是中國研究哲學傢尼采的著名學者之一。
1945年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係。
主要作品有散文:《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生命的品質》;隨筆:《人與永恒》《風中的紙屑》《內在的從容》《把心安頓好》;紀實文學:《妞妞:一個父親的劄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學術著作:《尼采:在世紀的轉摺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等等。

目錄

作者的話 001
自序 003
第一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002
成功的真諦 005
好夢何必成真 007
小康勝大富 009
一個人和三個人稱 011
豐富的安靜 014
安靜的位置 017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019
——為某報“書人檔案”欄目寫
精神拾荒三步麯 021
第二輯靈魂的在場
智慧和信仰 024
——讀史鐵生《病隙碎筆》
靈魂的在場 029
讓世界適閤於小王子們居住 033
——為《小王子》新譯本寫的序
最後的滋味是無奈 036
探險:用身體實現的精神事業 039
上帝眼中無殘疾 044
——在《上帝在哪裏》齣版座談會上的發言
臨終的尊嚴 047
——山崎章郎《最後的尊嚴》中譯本序
神聖的交流 051
——《親曆死亡叢書》總序
平凡生命的絕唱 054
——《我們在天堂重逢》中文版序言
第三輯在維納斯腳下哭泣
在維納斯腳下哭泣 058
能使男人受孕的女人 062
欣賞另一半 066
愛使人富有 069
愛情是一條流動的河 071
可能性的魅力 073
親密有間 075
婚姻如何能長久 078
戀傢不需要理由 080
夫妻間的隱私 082
用什麼報答母愛 085
溝通、隔膜和關愛 088
第四輯精神尋找形式
寫作的理由和限度 093
在失語和言說之間 096
這裏的景色無限 100
答《詩刊》雜誌問 103
詩歌創新和詩人使命 107
——在一次研討會上的書麵發言
答上海美術齣版社《創意》雜誌問 110
外行的點評 112
純粹藝術:精神尋找形式 115
一個現代主義者對後現代主義的感想 123
零度以下的輝煌 127
搖滾的真理 130
——《自由風格》序
靈魂似乎還活著 135
——讀崔健的歌詞
唯有生命本身是體 155
——為張麗達CD專輯寫
個性、傳統與流行 157
第五輯中國人缺少什麼
紀念所掩蓋的 163
人類的敦煌 167
讀魯迅的不同眼光 171
誠信、信任和人的尊嚴 174
中國人缺少什麼 177
——在北京大學的演講
意識形態與精神生活 193
——對現代中國精神層麵變化的迴顧
第六輯嚮教育爭自由
嚮教育爭自由 202
父母們的眼神 205
記錄成長 207
——《孩子怎樣長大》叢書總序
關於《成長》 210
發現的時代 213
從小培養主動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223
——鄧琳采訪周國平
哲學係學生的素質教育 228
——
《新世紀中國大學生優秀畢業論文評點
哲學捲》序
休閑的時尚 231
個性、人性與榜樣 234
辯論何為 237
醫學與人文關懷 241
不再輕信 244
第七輯靈魂隻能獨行
南極素描 248
孤島斷想 257
香格裏拉紀行 273
第八輯讀《聖經》劄記
不可發誓 289
恨是狹隘,愛是超越 291
天上的財寶 293
伺候哪一個主人 294
行淫的女人 296
精神領域裏的嫉妒 298
本鄉人眼中無先知 299
奧秘和比喻 301
一天的難處一天擔當 302
輿論的不寬容 303
小孩、富人和天國 304
狂妄者最無信仰 306
不見而信 308
拒絕光即已是懲罰 310
不可試探你的上帝 312
不僅是靠食物 314
神聖的休息日 317
安息日是為人而設的 319
種子和土壤 321
不要把珍珠扔給豬 323
虔誠不是目的 324
耶穌的命運 327
第九輯自序輯錄
釋“迴傢” 330
——《記住迴傢的路》小序
朝聖的心路 332
——《各自的朝聖路》序
沒有人是專門寫散文的 335
——《周國平散文》自序
慚愧中的反省 338
——《周國平哲理美文》自序
我沒有意識到我這是在寫作 341
——《人與永恒》香港版自序
海灘上的五百六十二枚貝殼 343
——《妞妞》新版自序
介於辭典和文摘之間 348
——《人生哲思語編》編選說明
第十輯講演輯錄
哲學是永遠的追問 351
哲學與精神生活 364
人生的哲學難題 378
尼采的哲學貢獻 394
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 407
與中學生談寫作(提綱) 419

精彩書摘

第一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們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擔各種責任,小至對傢庭、親戚、朋友,對自己的職務,大至對國傢和社會。這些責任多半是應該承擔的。不過,我們不要忘記,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一項根本的責任,便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每個人在世上都隻有活一次的機會,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這唯一的一次人生虛度瞭,也沒有任何人能夠真正安慰他。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怎麼能不産生強烈的責任心呢?在某種意義上,人世間各種其他的責任都是可以分擔或轉讓的,唯有對自己的人生的責任,每個人都隻能完全由自己來承擔,一絲一毫依靠不瞭彆人。
不止於此,我還要說,對自己的人生的責任心是其餘一切責任心的根源。一個人唯有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建立瞭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生活信念,他纔可能由之齣發,自覺地選擇和承擔起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正如歌德所說:“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因為這種愛,所以盡責本身就成瞭生命意義的一種實現,就能從中獲得心靈的滿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個不愛人生的人怎麼會愛他人和愛事業,一個在人生中隨波逐流的人怎麼會堅定地負起生活中的責任。實際情況往往是,這樣的人把盡責不是看作從外麵加給他的負擔而勉強承受,便是看作純粹的付齣而索求迴報。
一個不知對自己的人生負有什麼責任的人,他甚至無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責任是什麼。有一位小姐嚮托爾斯泰請教,為瞭盡到對人類的責任,她應該做些什麼。托爾斯泰聽瞭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們為之受苦的巨大災難就在於沒有自己的信念,卻偏要做齣按照某種信念生活的樣子。當然,這樣的信念隻能是空洞的。這是一種情況。更常見的情況是,許多人對責任的關係確實是完全被動的,他們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視為自己的責任,不是齣於自覺的選擇,而是由於習慣、時尚、輿論等原因。譬如說,有的人把偶然卻又長期從事的某一職業當作瞭自己的責任,從不嘗試去擁有真正適閤自己本性的事業。有的人看見彆人發財和揮霍,便覺得自己也有責任拼命掙錢花錢。有的人十分看重彆人尤其上司對自己的評價,謹小慎微地為這種評價而活著。由於他們不曾認真地想過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麼,在責任問題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瞭。
所以,我們活在世上,必須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一個人認清瞭他在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並且在認真地做著這些事情,他就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充實。他知道自己的責任之所在,因而關於責任的種種虛假觀念都不能使他動搖瞭。我還相信,如果一個人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那麼,在包括婚姻和傢庭在內的一切社會關係上,他對自己的行為都會有一種負責的態度。如果一個社會是由這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成員組成的,這個社會就必定是高質量的有效率的社會。
2001年7月
成功的真諦
在通常意義上,成功指一個人憑自己的能力做齣瞭一番成就,並且這成就獲得瞭社會的承認。成功的標誌,說穿瞭,無非是名聲、地位和金錢。這個意義上的成功當然也是好東西。世上有人淡泊於名利,但沒有人會願意自己徹底窮睏潦倒,成為實際生活中的失敗者。歌德曾說:“勛章和頭銜能使人在傾軋中免遭挨打。”據我的體會,一個人即使相當超脫,某種程度的成功也仍然是好事,對於超脫不但無害反而有所助益。當你在廣泛的範圍裏得到瞭社會的承認,你就更不必在乎在你所隸屬的小環境裏的遭遇瞭。眾所周知,小環境裏往往充滿短兵相接的瑣屑的利益之爭,而你因為你的成功便仿佛站在瞭天地比較開闊的高處,可以俯視從而以此方式擺脫這類渺小的鬥爭。
但是,這樣的俯視畢竟還是站得比較低的,隻不過是恃大利而棄小利罷瞭,仍未脫利益的計算。真正站得高的人應該能夠站到世間一切成功的上方俯視成功本身。一個人能否做齣被社會承認的成就,並不完全取決於纔能,起作用的還有環境和機遇等外部因素,有時候這些外部因素甚至起決定性作用。單憑這一點,就有理由不以成敗論英雄。我曾經在邊遠省份的一個小縣生活瞭將近十年,如果不是大環境發生變化,也許會在那裏“埋沒”終生。我嘗自問,倘真如此,我便比現在的我差許多嗎?我不相信。當然,我肯定不會有現在的所謂成就和名聲,但隻要我精神上足夠富有,我就一定會以另一種方式收獲自己的果實。成功是一個社會概念,一個直接麵對上帝和自己的人是不會太看重它的。
我的意思是說,成功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個人要擁有內在的豐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興趣,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隻要你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感到充實和踏實。那些僅僅追求外在成功的人實際上是沒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的,他們真正喜歡的隻是名利,一旦在名利場上受挫,內在的空虛就暴露無遺。照我的理解,把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做好,盡量做得完美,讓自己滿意,這纔是成功的真諦,如此感到的喜悅纔是不攙雜功利考慮的純粹的成功之喜悅。當一個母親生育瞭一個可愛的小生命,一個詩人寫齣瞭一首美妙的詩,所感覺到的就是這種純粹的喜悅。當然,這個意義上的成功已經超越於社會的評價,而人生最珍貴的價值和最美好的享受恰恰就寓於這樣的成功之中。
2000年11月
好夢何必成真
好夢成真——這是現在流行的一句祝詞,人們以此互相慷慨地錶達友善之意。每當聽見這話,我就不禁思忖:好夢都能成真,都非要成真嗎?
有兩種不同的夢。
第一種夢,它的內容是實際的,譬如說,夢想升官發財,夢想娶一個傾國傾城的美人或嫁一個富甲天下的款哥,夢想得諾貝爾奬金,等等。對於這些夢,弗洛伊德的定義是適用的:夢是未實現的願望的替代。未實現不等於不可能實現,世上的確有人升瞭官發瞭財,娶瞭美人或嫁瞭富翁,得瞭諾貝爾奬金。這種夢的價值取決於能否變成現實,如果不能,我們就說它是不切實際的夢想。
第二種夢,它的內容與實際無關,因而不能用能否變成現實來衡量它的價值。譬如說,陶淵明夢見桃花源,魯迅夢見好的故事,但丁夢見天堂,或者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夢見一片美麗的風景。這種夢不能實現也不需要實現,它的價值在其自身,做這樣的夢本身就是享受,而記載瞭這類夢的《桃花源記》、《好的故事》、《神麯》本身便成瞭人類的精神財富。
所謂好夢成真往往是針對第一種夢發齣的祝願,我承認有其閤理性。一則古代故事描繪瞭一個貧窮的樵夫,說他白天辛苦打柴,夜晚大做其富貴夢,奇異的是每晚的夢像連續劇一樣嚮前推進,最後好像是當上瞭皇帝。這個樵夫因此過得十分快活,他的理由是:倘若把夜晚的夢當成現實,把白天的現實當成夢,他豈不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這種自欺的邏輯遭到瞭當時人的哄笑,我相信我們今天的人也多半會加入哄笑的行列。
可是,說到第二種夢,情形就很不同瞭。我想把這種夢的範圍和含義擴大一些,舉凡組成一個人的心靈生活的東西,包括生命的感悟,藝術的體驗,哲學的沉思,宗教的信仰,都可歸入其中。這樣的夢永遠不會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直接現實,在此意義上不可能成真。但也不必在此意義上成真,因為它們有著與第一種夢完全不同的實現方式,不妨說,它們的存在本身就已經構成瞭一種內在的現實,這樣的好夢本身就已經是一種真。對真的理解應該寬泛一些,你不能說隻有外在的榮華富貴是真實的,內在的智慧教養是虛假的。一個內心生活豐富的人,與一個內心生活貧乏的人,他們是在實實在在的意義上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
我把第一種夢稱作物質的夢,把第二種夢稱作精神的夢。不能說做第一種夢的人庸俗,但是,如果一個人隻做物質的夢,從不做精神的夢,說他庸俗就不算冤枉。如果整個人類隻夢見黃金而從不夢見天堂,則即使夢想成真,也隻是生活在鋪滿金子的地獄裏而已。
2000年11月
小康勝大富
在物質生活上,我抱中庸的態度。我當然不喜歡貧窮,人窮誌短,為衣食住行操心是很毀人的。但我也從不夢想大富大貴,內心裏真的覺得,還是小康最好。
說這話也許有酸葡萄之嫌,那麼我索性做一迴狐狸,斷言大富大貴這顆葡萄是酸的,不但是酸的,常常還是苦的,有時竟是有毒的。我的證據是許多爭吃這顆葡萄的人,他們的日子過得並不快活,並且有一些人確實中毒身亡瞭。我有一個感覺:暴富很可能是不祥之兆。天下誠然也有祥雲籠罩的發傢史,不過那除瞭真本事還必須加上好運氣,不是單憑人力可以造成的。大量觸目驚心的權錢交易案例業已證明,對於金錢的貪欲會使人不顧一切,甚至不要性命。韆萬不要以為,這些一失足成韆古恨的人是天生的壞人。事實上,他們與我們中間許多人的區彆隻在於,他們恰好處在一個直接麵對巨大誘惑的位置上。任何一個人,倘若渴慕奢華的物質生活而不能自製,一旦麵臨類似的誘惑,都完全可能走上同樣的道路。
我絲毫不反對美國的比爾?蓋茨們和中國的李嘉誠們憑藉自己的能力,在給人類帶來巨大福利的同時,自己也成為富豪。但是,讓我們記住,在這個世界上,富豪終究是少數,多數人不論從事的是什麼職業,努力的結果充其量也隻是小康而已。我知道自己就屬於這多數人,並且對此心安理得。“知足常樂”是中國的古訓,我認為在金錢的問題上,這句話是對的。以掙錢為目的,掙多少算夠瞭,這個界限無法確定。事實上,凡是以掙錢為目的的人,他永遠不會覺得夠瞭,因為富瞭終歸可以更富,一旦走上瞭這條路,很少有人能夠自己停下來。商界的有為之士也並非把金錢當作最終目的的,他們另有更高的抱負,不過要堅持這抱負可不容易。我有不少從商的朋友,在我看來,他們的生活是過於熱鬧、繁忙和復雜瞭。相比之下,我就更加慶幸我能過一種安靜、悠閑、簡單的生活。他們有時也會對我的生活錶示羨慕,開玩笑要和我交換。當然,他們不是真想換,即使真想換,我也不會答應。如果我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既能從中獲得身心的愉快,又能藉此保證衣食無憂,那麼,即使你齣再大的價錢,我也不肯把這麼好的生活賣給你。
金錢能帶來物質享受,但算不上最高的物質幸福。最高的物質幸福是什麼?我贊成一位先哲的見解:對人類社會來說,是和平;對個人來說,是健康。在一個時刻遭受戰爭和恐怖主義的威脅的世界上,經濟再發達又有什麼用?如果一個人的生命機能被徹底毀壞瞭,錢再多又有什麼用?所以,我在物質上的最高奢望就是,在一個和平的世界上,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過一種小康的日子。在我看來,如果天下絕大多數人都能過上這種日子,那就是一個非常美好的世界瞭。
2001年7月
一個人和三個人稱
我,你,他,這是人人皆知的三個人稱代詞。在一定的語境中,它們被用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的作傢喜歡用不同的人稱來敘述同一個主人公,不斷變換視角,使得人物的形象富有立體感。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看自己。
涉及自己,使用第一人稱是習慣成自然的事情瞭,好像無須多說。我是誰,我要什麼,我做瞭什麼,我愛某某,我恨某某,如此等等,似乎一目瞭然。然而,真正做自己,行己胸臆,錶裏一緻,敢作敢當,並不是容易的事。正因為如此,許多哲人把“成為你自己”看作一個很高的人生目標。另一方麵呢,一個人如果隻是我行我素,從來不跳齣來從彆的角度看一看自己,他又是活得很盲目的。所以,其他兩個人稱的視角也是不可缺少的。
先說第三人稱。在彆人的眼裏,我是一個“他”(或“她”)。因此,用第三人稱看自己,實際上就是用彆人的或者說社會的眼光看自己,審視一下自己在彆人眼裏是什麼樣子,在社會上扮演著什麼角色。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活,所以這個視角是必要的。做自己的一個冷眼旁觀者和批評者,這是一種修養,它可以使我們保持某種清醒,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顧影自憐的可笑復可悲的境地。當然,彆人的意見隻能做參考,為人處世還得自己拿主意。據我觀察,在不少人身上,這個視角是過於強大瞭,以至於他們隻是在依據彆人的意見生活,陷入瞭另一種盲目。
如果說第一人稱是做自己,第三人稱是做自己的旁觀者,那麼,第二人稱就是做自己的朋友。把一個人當作“你”對待,就意味著和這個人麵對麵,像朋友一樣敞開心懷,誠懇交流。如果不是這樣,心裏仍偷偷地打量著和提防著麵前的這個人,那就不是把這個人當作一個“你”,而是當作一個“他”瞭。與此相類似,當我們把自己看作一個“他”的時候,那眼光往往是冷靜的,有時候還是很功利的,衡量的是自己在社會上的錶現、作用、地位、名聲之類的東西。相反,對自己以“你”相待,就需要一種既超脫又體貼的眼光,所關心的是人生中更本質的方麵。這時候,我們就好像把那個在人世間活動著、快樂著、痛苦著的自己迎迴傢中,懷著關切和理解之情和他促膝談心。人在世上都離不開朋友,但是,最忠實的朋友還是自己,就看你是否善於做自己的朋友瞭。要能夠做自己的朋友,你就必須比那個外在的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從而能夠從人生的全景齣發給他以提醒、鼓勵和指導。事實上,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除瞭外在的自我以外,都還有著一個內在的精神性的自我。可惜的是,許多人的這個內在自我始終是昏睡著的,甚至是發育不良的。為瞭使內在自我能夠健康生長,你必須給它以充足的營養。如果你經常讀好書、沉思、欣賞藝術等等,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你就一定會感覺到,在你身上確實還有一個更高的自我,這個自我是你的人生路上的堅貞不渝的精神密友。
2001年8月
豐富的安靜
我發現,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瞭。我喜歡過安靜的日子。
當然,安靜不是靜止,不是封閉,如井中的死水。曾經有一個時代,廣大的世界對於我們隻是一個無法證實的傳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被鎖定在一個狹小的角落裏,如同螺絲釘被擰在一個不變的位置上。那時候,我剛離開學校,被分配到一個邊遠山區,生活平靜而又單調。日子仿佛停止瞭,不像是一條河,更像是一口井。
後來,時代突然改變,人們的日子如同解凍的江河,又在陽光下的大地上縱橫交錯瞭。我也像是一條積壓瞭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裏奔騰起伏,把我的成年歲月變成瞭一道動蕩不寜的急流。
而現在,我又重歸於平靜瞭。不過,這是跌蕩之後的平靜。在經曆瞭許多衝撞和麯摺之後,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終於來到一處開闊的榖地,匯蓄成瞭一片浩淼的湖泊。我曾經流連於阿爾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雲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藍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轉,是湖的深邃纔使得湖麵寂靜如鏡。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靜。每天,我在傢裏讀書和寫作,外麵各種熱鬧的圈子和聚會都和我無關。我和妻子女兒一起品嘗著普通的人間親情,外麵各種尋歡作樂的場所和玩意也都和我無關。我對這樣過日子很滿意,因為我的心境也是安靜的。
也許,每一個人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是需要某種熱鬧的。那時候,飽漲的生命力需要嚮外奔突,去為自己尋找一條河道,確定一個流嚮。但是,一個人不能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托爾斯泰如此自述:“隨著年歲增長,我的生命越來越精神化瞭。”人們或許會把這解釋為衰老的徵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時,托爾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齡人、甚至比許多年輕人更充滿生命力。唯有強大的生命纔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嚮發展。
現在我覺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瞭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瞭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泰戈爾曾說:外在世界的運動無窮無盡,證明瞭其中沒有我們可以達到的目標,目標隻能在彆處,即在精神的內在世界裏。“在那裏,我們最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寜。在那裏,我們遇見我們的上帝。”他接著說明:“上帝就是靈魂裏永遠在休息的情愛。”他所說的情愛應是廣義的,指創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愛心,而這一切都超越於俗世的爭鬥,處在永久和平之中。這種境界,正是豐富的安靜之極緻。
我並不完全排斥熱鬧,熱鬧也可以是有內容的。但是,熱鬧總歸是外部活動的特徵,而任何外部活動倘若沒有一種精神追求為其動力,沒有一種精神價值為其目標,那麼,不管錶麵上多麼轟轟烈烈,有聲有色,本質上必定是貧乏和空虛的。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充滿瞭聲音和狂熱,裏麵空無一物。”
2002年6月
安靜的位置
對於各種熱鬧,諸如記者采訪、電視亮相、大學講座之類,我始終不能習慣,總是盡量推辭。有時盛情難卻答應瞭,結果多半是後悔。人各有誌,我不反對彆人追求和享受所謂文化的社會效應,隻是覺得這種熱鬧與我的天性太不閤。我的性格決定我不能做一個公眾人物。做公眾人物一要自信,相信自己真是一個人物;二要有錶演欲,一到颱上就來情緒。我偏偏既自卑又怯場,麵對攝像機和麥剋風沒有一次不感到是在受難。因此我想,萬事不可勉強,就讓我順應天性過我的安靜日子吧。如果確實有人喜歡我的書,他們喜歡的也一定不是這種錶麵的熱鬧,就讓我們的心靈在各自的安靜中相遇吧。
世上從來不缺少熱鬧,因為一旦缺少,便必定會有不甘心的人去把它製造齣來。不過,大約隻是到瞭今日的商業時代,文化似乎纔必須成為一種熱鬧,不熱鬧就不成其為文化。譬如說,從前,一個人不愛讀書就老老實實不讀,如果愛讀,必是自己來選擇要讀的書籍,在選擇中貫徹瞭他的個性乃至怪癖。現在,媒體擔起瞭指導公眾讀書的職責,暢銷書推齣一輪又一輪,書目不斷在變,不變的是全國熱心讀者同一時期仿佛全在讀相同的書。與此相映成趣的是,這些年來,學界總有一兩個當紅的熱門話題,話題不斷在變,不變的是不同學科的學者同一時期仿佛全在研究相同的課題。我不懷疑仍有認真的研究者,但更多的卻隻是憑著新聞記者式的嗅覺和喉嚨,用以代替學者的眼光和頭腦,正是他們的起哄把任何學術問題都變成瞭熱門話題,亦即變成瞭過眼煙雲的新聞。
在這個熱鬧的世界上,我嘗自問:我的位置究竟在哪裏?我不屬於任何主流的、非主流的和反主流的圈子。我也不是現在有些人很喜歡標榜的所謂另類,因為這個名稱也太熱鬧,使我想起瞭集市上的叫賣聲。那麼,我根本不屬於這個熱鬧的世界嗎?可是,我決不是一個齣世者。對此我隻能這樣解釋:不管世界多麼熱鬧,熱鬧永遠隻占據世界的一小部分,熱鬧之外的世界無邊無際,那裏有著我的位置,一個安靜的位置。這就好像在海邊,有人弄潮,有人嬉水,有人拾貝殼,有人聚在一起高談闊論,而我不妨找一個安靜的角落獨自坐著。是的,一個角落——在無邊無際的大海邊,哪裏找不到這樣一個角落呢——但我看到的卻是整個大海,也許比那些熱鬧地聚玩的人看得更加完整。
在一個安靜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熱鬧,去看熱鬧背後的無限廣袤的世界,這也許是最適閤我的性情的一種活法吧。
1999年1月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為某報“書人檔案”欄目寫
如果從我寫第一本書《尼采:在世紀的轉摺點上》(1986)算起,我的所謂學術生涯迄今剛好是十五個年頭。在這期間,我做瞭兩件事。一是研究尼采,除瞭上述這本書外,還齣版瞭博士論文《尼采與形而上學》(1990),翻譯瞭尼采的若乾著作。這些可以算作學術成果。此外還啃過鬍塞爾和伽達默爾的原著,就他們的意義理論寫過很長的論文(1995)。在做西方哲學研究時,我重視的是對原著的消化,力求弄清相關的思想傢所欲解決的問題,這問題在哲學上的價值,解決這問題的思路,以及在何種程度上解決瞭或尚未解決。我不承認那種生吞活剝的概念拼貼或牽強附會的意識形態演繹是學術。二是把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寫下來,這些文字後來被人稱作哲理散文。其中,完整的結集是《守望的距離》(1996)和《各自的朝聖路》(1999)兩本書,還有隨感錄《人與永恒》(1992)和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劄記》(1996)亦可歸入此類。這些作品為我在專業範圍之外贏得瞭廣大讀者,同時也使我在一些專業人士那裏遭到瞭不務正業的譏評。好在我對兩者都不太在意,當我做著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時候,彆人的褒貶是不重要的。
不過,我要立刻說明,我不是一個自信的人。問題正齣在我常常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麼,因此而對我以往所做的事情發生瞭懷疑。許多事情似乎是自己想做的,其實可能是受瞭外來的誘惑或逼迫去做的。生命有限,我害怕把精力投錯瞭地方,緻使不再來得及做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現在便處在這樣一種反省和猶豫之中。所以,我沒有任何新作品可以嚮讀者預告。我能夠說的僅是,我本來就不是一個愛熱鬧的人,今後會更加遠離一切熱鬧,包括媒體的熱鬧和學界的熱鬧(我把後者看作前者的一個類彆),在安靜中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至少把自己真正想做什麼的問題想明白。其實,真想明白瞭,哪有做不成之理呢?好瞭,祝世界繼續熱鬧。
2000年5月

前言/序言


《寜靜的沉思:生活中的詩意角落》 在一個喧囂的世界裏,我們時常追逐著外在的聲響,卻忽略瞭內在的低語。仿佛我們都被一種無形的力量驅趕著,在忙碌的潮流中隨波逐流,遺忘瞭靜止時的美好。而《寜靜的沉思:生活中的詩意角落》正是這樣一本邀請讀者放慢腳步,重新發現內心寜靜的書。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變得”安靜的書,而是幫助你認識到,寜靜並非遙不可及,它就潛藏在日常的縫隙裏,等待著被我們溫柔地拾起。 這本書並非一本說教式的指南,它更像是一場邀請,邀請你與作者一同走入那些被遺忘的生活片段,在細碎的時光裏,尋找那份失落的安詳。書中收錄的散文,如同一株株細緻雕琢的盆景,每一篇都蘊含著作者對生活細微之處的深刻體察和溫情的迴響。它們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卻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觸動著讀者內心最柔軟的角落。 翻開書頁,你可能會被一篇關於清晨陽光的文章所吸引。作者不急不緩地描繪著第一縷陽光如何穿透窗簾,在空氣中跳躍,喚醒沉睡的世界。那份光影的變幻,那份細微的溫度,都被作者捕捉得淋灕盡緻。沒有對“早起”的強迫,也沒有對“高效”的鼓吹,隻是單純地感受那一刻的美好,仿佛時間在此刻凝固,隻剩下溫暖的包裹和寜靜的呼吸。你仿佛能聞到空氣中淡淡的塵埃味,聽到窗外偶爾傳來的鳥鳴,感受到那份純粹的、不被打擾的安寜。 或許,你也會被一篇關於雨的散文所打動。它不是描寫傾盆大雨的壯闊,也不是訴說暴雨帶來的睏擾,而是專注於雨滴落在窗戶上的聲響,落在葉片上的軌跡,落在泥土裏的痕跡。作者在雨聲的陪伴下,迴憶著過往的點滴,那些被時間衝刷得有些模糊的畫麵,在雨滴的敲擊下,又重新清晰起來。那是一種屬於個人的、私密的寜靜,在雨聲的包裹下,思緒得以自由地舒展,過往的種種,不再是煩擾,而是沉澱下來的甘醇。你仿佛能聽到雨聲滴滴答答,感受到一絲涼意,想起那些在雨天裏獨自度過的午後,那份不被打擾的沉思。 書中關於“傢”的篇章,同樣充滿瞭對寜靜的詮釋。傢,不是一個冷冰冰的建築,而是承載著情感的港灣。作者筆下的傢,可能是廚房裏飄齣的飯菜香,是客廳裏老舊的沙發,是書架上泛黃的書籍,甚至是牆角那一盆靜靜生長的綠植。這些尋常的景物,在作者的筆下,都散發著溫馨的光芒,它們是時間的見證,是情感的寄托。在這裏,沒有外界的紛紛擾擾,隻有一傢人的低語,隻有生活的瑣碎,卻在這瑣碎中,蘊含著最深沉的愛和最真實的寜靜。你仿佛能聞到熟悉的飯菜香,聽到傢人的笑聲,感受到那份溫暖而踏實的歸屬感。 《寜靜的沉思》還探討瞭“獨處”的意義。在許多人眼中,獨處或許意味著孤獨,意味著被世界拋棄。然而,作者卻在獨處中發現瞭彆樣的風景。他/她可以在獨處中閱讀,在書中遨遊,與偉大的靈魂對話;可以獨處中思考,梳理內心的雜亂,找到前進的方嚮;甚至可以獨處中發呆,讓大腦放空,讓疲憊的身心得到休憩。這種獨處,不是逃避,而是與自我和解,是在喧囂中為心靈闢齣一片淨土。在獨處中,你可以成為最好的自己,聆聽內心的聲音,享受與自我相處的樂趣。你仿佛能感受到那份不被打擾的自由,想起那些獨自漫步街頭,或是在公園長椅上靜坐的時光,那份屬於自己的,純粹的安寜。 此外,書中對“自然”的描繪,更是將寜靜的意境推嚮瞭極緻。無論是山間的微風,湖麵的漣漪,還是林間的鳥語,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與作者的心靈産生瞭共鳴。作者不是以徵服者的姿態去描繪自然,而是以一個謙遜的傾聽者,一個溫柔的觀察者的身份,去感受自然的呼吸,去融入自然的節奏。在自然的懷抱中,城市的喧囂被遠遠拋在身後,心靈得以釋放,找迴瞭久違的純粹和寜靜。你仿佛能感受到微風拂麵,聽到樹葉沙沙作響,看到陽光穿過層層疊疊的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感受到那份融於自然的,安詳而自在。 《寜靜的沉思:生活中的詩意角落》並非一本追求“不被打擾”的絕對靜止,而是倡導一種“在喧囂中尋找靜謐”的智慧。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寜靜,不是物理空間的絕對安靜,而是一種內心的平和,一種對生活波瀾不驚的態度。即使身處鬧市,我們也可以在心中開闢一片屬於自己的寜靜之地。這本書的文字,就像一泓清泉,緩緩流淌過你疲憊的心田,洗滌掉那些浮躁和焦慮,讓你重新找迴內心的力量和安寜。 閱讀這本書,你會發現,那些曾經被你忽略的細微之處,原來都蘊藏著如此動人的詩意。你會開始留意清晨的露珠,傍晚的霞光,街角老人的微笑,孩子純真的眼神。你會發現,生活並非隻有奔波和追逐,還有許多等待你去發現的美好和寜靜。這本書,就像一位溫柔的朋友,在你迷失方嚮時,輕輕地指引你,讓你看到前方的微光。它不強迫你做什麼,隻是邀請你,以一種更平和、更從容的心態,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擁抱生活中的詩意角落。 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對內心世界的深度探索。它鼓勵你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用情去體會,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裏,都能發現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讀完這本書,你可能會發現,你不再刻意追求“安靜”,而是學會瞭如何在嘈雜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心安。你會在忙碌中,留給自己片刻的喘息,在紛亂中,找迴內心的秩序。這份由內而外的寜靜,纔是真正能滋養心靈,帶來長久幸福的力量。 《寜靜的沉思:生活中的詩意角落》是一次關於心靈的漫步,一次關於生活的緻敬。它邀請你,從日常的瑣碎中抽離,走進屬於自己的內心世界,在那裏,你將發現,寜靜並非虛無縹緲,它就藏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等待著你的發現和擁抱。它如同一杯溫熱的茶,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予你溫暖和慰藉,讓你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的詩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散文典藏·安靜》(精裝)真的是一份讓人心安的禮物。封麵設計就透著一種沉靜的氣質,溫潤的觸感,仿佛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時光的慢下來。我尤其喜歡它那種不張揚的美,沒有花哨的裝點,就是最純粹的質感,讓人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可以細細品味、長久珍藏的藝術品。翻開書頁,紙張的厚度、油墨的顔色,都恰到好處,沒有刺鼻的油墨味,隻有淡淡的紙香,仿佛迴到瞭那個還沒有被信息洪流淹沒的年代,讀書是一件多麼奢侈而美好的事情。我特彆期待書中的內容,不知道作者筆下的“安靜”會是怎樣的描繪,是山間的清風,還是午後的暖陽?亦或是內心深處的那份寜靜?光是想象,就覺得心靈已經得到瞭一次洗滌。這種精裝書的厚重感,讓我覺得每一次翻閱都充滿儀式感,不是隨手翻翻的快餐式閱讀,而是要沉下心來,與文字進行一場深度的對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安靜”的世界裏,究竟藏著怎樣動人的故事,怎樣的哲思,怎樣的溫暖。

評分

拿到《散文典藏·安靜》(精裝)的那一刻,就被它的沉甸甸的質感所吸引。這是一種久違的、踏實的觸感,在電子書泛濫的今天,一本精心製作的實體書顯得尤為珍貴。封麵設計簡潔而富有格調,沒有過多的修飾,卻能傳遞齣一種內斂而深刻的美感,仿佛預示著書中的內容也同樣深邃而寜靜。我一嚮對散文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能觸動人心底柔軟的篇章。而“安靜”這個主題,更是讓我充滿瞭好奇和期待。我猜測,書中的篇章或許會描繪大自然中那些靜謐的角落,也或許會探尋人生中那些內心的平和與淡然。我喜歡那種能夠讓人放慢腳步,細細品味的文字,它們如同涓涓細流,滋潤乾涸的心靈。這本書的精裝設計,更是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而是一件可以擺放在書架上,隨時拿齣來欣賞的藝術品。每一次翻閱,都應該是一次與作者靈魂的對話,一次對內心世界的探索。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帶我進入一個遠離塵囂的寜靜之地,在那裏,我可以暫時放下一切煩惱,與文字融為一體,感受那份久違的平和與安寜。

評分

這本書《散文典藏·安靜》(精裝)的外包裝就給人一種低調而奢華的感覺,那種沉甸甸的觸感,一看就是精心製作的。封麵設計非常雅緻,沒有那種喧賓奪主的圖案,而是用最簡潔的方式傳遞齣一種沉靜的氣質,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蘊含的“安靜”的力量。我一直覺得,好的書籍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品,而精裝書更是將這種藝術性發揮到瞭極緻。翻開它,那微黃的紙張,那種溫潤的觸感,都讓人覺得舒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書究竟收錄瞭哪些作者的哪些篇章,它們會以怎樣的方式來詮釋“安靜”?是描繪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還是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瞬間?亦或是深入探討人內心的平和與安寜?我常常覺得,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太需要一本書,來讓我們慢下來,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去傾聽內心的聲音。《安靜》這個名字,恰恰擊中瞭我的心,我期待它能成為我在浮躁生活中,一片寜靜的港灣,讓我能夠在閱讀中找到片刻的安寜,重拾內心的力量。

評分

我尤其偏愛那些紙質優良、設計精美的書籍,而《散文典藏·安靜》(精裝)恰恰滿足瞭我的這種情結。它的重量和觸感都傳遞著一種厚重感,仿佛裏麵蘊藏著沉甸甸的思想和情感。封麵設計雖然簡約,卻極具藝術感,那種淡淡的色彩和質感,就足以讓人心生喜愛。作為一名散文愛好者,我一直認為,好的散文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抒發和思想的碰撞。《安靜》這個主題,更是讓我産生瞭無限的遐想。我猜想,書中的內容會是關於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關於生命中那些不經意間的溫暖,關於內心深處那份不被外界打擾的寜靜。我喜歡那些能讓我産生共鳴,引發思考的文字,它們如同明燈,照亮我前行的道路。這本書的精裝,更是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它會是我書架上的一道風景,也是我心靈深處的慰藉。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份“安靜”的力量,去體驗那些細膩的情感,去領悟那些深刻的哲理。

評分

《散文典藏·安靜》(精裝)這本書,光是看名字就透著一股子禪意。我總覺得,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裏,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望一份屬於自己的“安靜”。而這本書,仿佛就是為這份渴望而生。精裝的封麵,那種厚實而有質感的觸感,讓我覺得握在手裏就有一份安全感。它不像那些輕飄飄的讀物,可以隨意丟棄,而更像是一位老友,值得細細端詳、慢慢品讀。我對於“典藏”二字也充滿瞭敬意,這意味著這本書的內容必然是經過篩選,具有一定深度和價值的。不知道作者會如何解讀“安靜”這個概念?會是寫一些描繪自然風光的文字,描繪山川湖海的靜謐?還是會探討人生的哲學,關於內心的平和與寜靜?我腦海中已經浮現齣許多畫麵:或許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露珠上,閃爍著晶瑩的光芒;或許是雨後泥土的芬芳,彌漫在空氣中;又或許是內心深處,某個不為人知角落的平靜。我期待著,這本書能成為我在繁忙生活中的一個避風港,讓我能夠在字裏行間找到那份久違的平靜,讓浮躁的心得到片刻的安寜。

評分

書很好,包裝精緻,發貨速度也很快,迫不及待的想看瞭

評分

書非常不錯,服務很到位,物流也很快,好評

評分

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

評分

正版圖書,給力

評分

這本書算是意外的驚喜,印刷、紙張都很好,完全是物超所值。內容簡單翻瞭一下,還算對胃口,此類文章讀起來更容易調動大腦皮層。以前沒怎麼看過周國平的文章,所以,這本書帶給我的可能會是一個新視界吧。

評分

好書!周國平

評分

喜歡看周國平的書,對生活的領悟蠻深刻

評分

這本書算是意外的驚喜,印刷、紙張都很好,完全是物超所值。內容簡單翻瞭一下,還算對胃口,此類文章讀起來更容易調動大腦皮層。以前沒怎麼看過周國平的文章,所以,這本書帶給我的可能會是一個新視界吧。

評分

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