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畢竟過去瞭。美麗故事裏人物的灑脫自在隨大江東去,隻有殘破漫漶的手帖紙帛上留著一點若有若無的記憶。
那是殘酷到無法想象的年代,那是嚎啕大哭的年代,那是人性被摧毀絕望無告的年代,痛到心被貫穿,痛到肝被貫穿,痛,卻無可奈何──正是王羲之的手帖裏重復用齣現頻率高的字──但在這樣的年代中,那些以“奈何”“奈何”手帖作為生活腳注、互通親友間平安聲息書信的南朝文人,卻還是可以“仰觀宇宙之大”,看流雲舒捲,看積雪凝寒,看花開爛漫。
更重要的是,在他們充滿艱難、睏頓、摺辱、劇痛、磨難的生活境遇中,仍然努力地活齣自我,更相信文化是長久可以傳承的理想,相信手寫的墨跡斑斑可以傳遞美的生命信念,並為“美”作最後的見證。
這是一部通過“手帖”講述美麗的南朝故事的書法美學作品。魏晉時期,“手帖”是文人之間往來的書信,最初並沒有一定具備作為書法模闆的功能。由於字體的漂亮,後來逐漸被保存珍藏,裝裱成冊頁捲軸,轉變成練習書寫、欣賞書法的模闆,“帖”的內涵纔從“書信”擴大為習字的書法模闆。
特彆是到瞭唐太宗時代,因為對王羲之書帖的愛好收藏,以中央皇室的力量,搜求南朝文人手帖。把原來散亂各自獨立的手帖編輯在一起的,刻石摹搨,廣為流傳,使王羲之和許多南朝手帖,因此成為廣大民眾學習書寫的漢字美學典範。
這些“手帖”──文人間的書信便條,因為書法之美,流傳下來,成為後世臨摹寫字的“帖”。然而,“帖”更是同時具有“私密”、“隨性”卻又極為貼近“真實”、“率性”的文體。曖昧迷離、若即若離,構成讀“帖”時奇特的一種魅惑力量。
蔣勛,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颱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颱。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颱灣大學、淡江大學,並擔任東海大學美術係創係主任七年。現任《聯閤文學》社長,近年更專事兩岸美學教育的推廣。
蒓菜鱸魚───────代序
●虱目魚腸 ●張翰 ●蒓菜羹、鱸魚膾 ●手帖
第一輯 平復帖
1 火箸畫灰──《平復帖》種種
●啓功先生釋文 ●「佚名」書畫 ●右軍之前,元常之後 ●讀帖
●禿筆賊毫,火箸畫灰
2 平復帖──陸機
3 陸機──「華亭鶴唳」
4 會稽雞
5 顧榮──「彥先」
6 賀循──彥先
7 晉人殘紙
8 鬼子敢爾
9 羊酪與蒓羹
第二輯 萬歲通天帖
萬歲通天(一):姨母帖 初月帖
●姨母帖──哀痛摧剝 ●初月──卿佳不?
萬歲通天(二):癤腫帖 新月帖
●癤腫 ●新月帖 ●雨濕熱,復何似?
萬歲通天(三):廿九帖 栢酒帖 一日無申帖
●美,通過朝代興亡 ●王獻之《廿九帖》 ●王慈、王誌
第三輯 十七帖
1 周撫
2 旃罽帖
3 三希堂
4 靜佳眠──適得帖
5 東籬
6 遠宦──救命
7 寒切
8 上虞謝安
9 王謝堂前
10 積雪凝寒
11 得示帖
12 奉對帖
13 榜書
14 伯遠帖
15 妹至
16 容止
17 執手
18 噉
19 平城京
20 大福
21 小津
22 花事
23 書空
24 永和九年
25 苦楝
26 聲明
27 蛇驚
28 智永
29 手帖───────跋
東坡《臨江仙》───────附錄
●夜飲 ●東坡 ●鼻息雷鳴 ●此身
蒓菜羹、鱸魚膾
──張翰的三段故事都像「手帖」,一帖一帖都是南朝歲月的美麗故事。
《世說·識鑒》一章記錄瞭張翰鞦天想念傢鄉小吃的故事。
當時北上的張翰已經在齊王司馬冏的幕府裏作幕僚,齊王位高權重,野心勃勃,正在權力鬥爭的核心。那一個鞦天,張翰忽然“見鞦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感嘆地說: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韆裏以要名爵!
人要活得開心,如何為瞭權力財富跑到幾韆裏外被官職綁住!
張翰因此迴傢鄉瞭,《世說》把這一段故事放在《識鑒》,因為司馬冏不多久兵敗被殺,張翰逃過?逆同黨一劫。
《世說》這一段故事並不完全,《晉書·文苑》有張翰的傳,也正是歐陽詢《張翰帖》抄錄的文本。
當時張翰跟同樣來自吳國的同鄉顧榮說:“天下紛紛,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於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
《晉書·張翰傳》說得明白,天下紛亂,災禍接連不斷,有名望在外的這些吳國舊士紳一定是新政權攏絡的對象,張翰用瞭四個字“求退良難”,退都退不瞭,退不好也是要獲罪遭難的。“求退良難”令人深思。
《文苑傳》裏的句子,歐陽詢《張翰帖》也有脫漏。張翰要顧榮小心,要多防備政治鬥爭的可怕。顧榮很感嘆,握著張翰的手──“榮執其手,愴然曰:吾亦與子采南山蕨,飲三江水耳。”
顧榮後來並沒有福氣跟張翰一起退隱,沒有福氣“采南山蕨,飲三江水”。
過不多久,西晉政權因為權力鬥爭,分崩離析,永嘉之亂(311年),顧榮迴到南方,結閤南方吳地士紳豪族,輔佐晉元帝司馬昱在南京建立東晉政權,那時候王羲之大概十歲左右,隨傢人逃難南遷。
顧榮與王羲之的伯父王導是穩定南方政權最關鍵的人物,顧榮這些南方舊士族,在北方做官,膽顫心驚,小心翼翼,在政權鬥爭夾縫裏求生存,飽受委屈。一旦西晉滅亡,王室南遷,晉元帝也要靠這些士族支持纔能穩定朝政。
《世說》裏有一段故事是耐人尋味的──
“元帝始過江”,晉元帝剛在南京稱帝,感慨地對輔佐他的顧榮說:「寄人國土,心常懷慚」。剛移民到南方的“外省人”皇帝司馬昱覺得是“寄人國土”,心裏老是懷著慚愧不安。
元帝的話也許是一種試探,顧榮曆經朝代興亡,在政權起落中打滾,他的反應是有趣的,他即刻跪下,嚮元帝說:臣聞王者以天下為傢──
顧榮講瞭一番漂亮的話,安定元帝的疑慮,他的這一段故事被放在〈言語〉一章,《世說》認為顧榮言語敏捷得體,我想其實是吳地舊臣長久養成的一種圓融的生存本能吧。
這個顧榮後來壽終正寢,元帝親自吊唁,備極哀榮,《世說》有關張翰的第三個故事正是發生在顧榮喪禮上。
顧榮生平好琴,喪禮靈床,傢人放瞭他平日常用的琴。張翰前往祭吊,直上靈床鼓琴。彈瞭幾麯,撫摸著琴說:“顧榮啊,還能聽見琴聲嗎?”大哭,也不問候傢屬就走瞭。
張翰的三段故事都像“手帖”,一帖一帖都是南朝歲月的美麗故事。
前言/序言
蒓菜鱸魚──代序
南朝畢竟過去瞭,美麗故事裏人物的灑脫自在隨大江東去,隻有殘破漫漶的手帖紙帛上留著一點若有若無的記憶。後代的人一次一次臨摹王羲之南朝手帖,其實不完全是為瞭書法,而是紀念著南方歲月,紀念著一個時代曾經活齣自我的人物,懷念著他們在鞦風裏想起的故鄉小吃吧。
虱目魚腸
──小吃,比大餐深刻,留在身體裏,變成揮之不去的記憶,是可以讓人連官都不想做的。
做大官,常常就少瞭小吃的緣分。
剛從上海迴來,想念起颱南赤崁的虱目魚腸。
如果在颱南過夜,通常一大早會到赤崁樓後麵一傢小店吃最新鮮的虱目魚腸。魚腸容易腥,稍不新鮮,就難入口。因此一大早,五、六點鍾,剛撈上來鮮活的虱目魚,纔能吃魚腸。新剖的魚腸,經沸水一汆,即刻撈起,稍沾鹽醬,入口滑膩幼嫩,像清晨高山森林的空氣,潮潤有活潑氣味,吃過一次,就成為身體裏忘不掉的記憶。
唐代歐陽詢的《張翰帖》裏說到大傢熟悉的一個人“張翰”──“因鞦風起,思吳中菰菜鱸魚,因命駕而歸”。
張翰當時在北方作官,因為鞦天,鞦風吹起,想起南方故鄉的鱸魚蒓菜羹,因此辭瞭官職,迴到瞭南方。
因為故鄉小吃,連官也不做瞭,張翰的掙紮比較大,我慶幸自己可以隨時去颱南吃虱目魚腸。
“鱸魚蒓菜”因為張翰這一段故事成為文化符號,一韆多年來,文人做官,一不開心就賦詩高唱「蒓菜鱸魚」。
辛棄疾的句子大傢很熟:“休說臚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季鷹是張翰的字,他幾乎變成漢文學裏退隱的共同救贖瞭。然而,私下裏,我寜願相信那一個鞦天,張翰突然辭官迴傢,真的是因為太想念故鄉的小吃。
小吃,比大餐深刻,留在身體裏,變成揮之不去的記憶,是可以讓人連官都不想做的。做大官,常常就少瞭小吃的緣分。
一本蔣勛的作品,光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對那段曆史與藝術的嚮往。《南朝歲月》這幾個字,帶著些許古韻,讓我腦海中浮現齣東晉士人的風流、山水畫的意境,以及書法藝術的雋永。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翻閱這本書,但僅僅從“手帖”這個形式上,我便能想象得到,它絕非是那種枯燥的曆史學術論著,而是更像是蔣勛先生以他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情感,為我們徐徐展開的一幅關於南朝的畫捲。手帖,意味著更私人的、更貼近生活的記錄,或許裏麵會有他對於當時風物人情的觀察,對於藝術作品的感悟,甚至是他在某個午後,在某個古跡旁,靜靜思考的痕跡。而“宣紙蘭亭記字帖”,則更是點睛之筆,它不僅暗示瞭書中可能包含對王羲之《蘭亭集序》的深入解讀,更將這份解讀與中國傳統書法的載體——宣紙相結閤,想象著先生在宣紙上揮毫潑墨,將文字、書法、曆史、美學融為一體的畫麵,就覺得心潮澎湃。京東專享的字樣,也讓我感受到瞭一份獨特與珍貴,仿佛這本書承載瞭更多的心意和期許。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帶我穿越時空的界限,去感受那段風雲變幻卻又充滿文化魅力的南朝,去體會蔣勛先生眼中不一樣的“蘭亭”故事。
評分當我看到“蔣勛作品:手帖·南朝歲月”這個書名的時候,我的腦海中立刻湧現齣無數的畫麵感。南朝,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詩意和曆史的厚重感,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時間概念,而是一個承載著復雜情感和豐富文化的時代。蔣勛先生的作品,我一直都很喜歡,他的文字總是那麼有溫度,能夠輕易地觸及讀者的內心,引發共鳴。而“手帖”的形式,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會充滿個人化的色彩,可能包含著先生在遊曆、閱讀、思考過程中的點滴感悟,而非冷冰冰的史實堆砌。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帶領我走進南朝那些名士的生活,去感受他們的詩意棲居,去品味他們的精神世界。而“宣紙蘭亭記字帖”的副標題,則讓我對書中的內容更加好奇。蘭亭集序,作為書法史上的巔峰之作,其背後蘊含的文化意義和藝術價值不言而喻。蔣勛先生會不會在書中,對王羲之的筆法、章法進行細緻的講解?又或者,他會從更宏觀的角度,將《蘭亭集序》置於南朝的文化語境中,解讀它之所以能夠成為韆古絕唱的原因?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次沉浸式的南朝文化體驗,讓我在墨香中,與曆史對話,與藝術同行。
評分《蔣勛作品:手帖·南朝歲月》這個書名,首先就傳遞齣一種“慢下來”的姿態,一種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的邀請。南朝,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相當獨特而重要的時期,它承載著從魏晉風骨的延續到隋唐氣象的醞釀,而這中間的過渡與演變,往往充滿瞭藝術的張力和思想的火花。蔣勛先生的作品,我一直覺得非常適閤在安靜的時刻細細品味,他的文字裏總有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能夠帶領讀者去感受美,去理解藝術。《手帖》的形式,則讓我聯想到一種更加個人化、更加生活化的錶達方式,或許裏麵會有先生對南朝風物、對當時文人生活的細緻觀察和感悟,是一種帶有溫度的記錄。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南朝藝術的切入點,比如繪畫、音樂、建築,或者當時人們的生活美學。而“宣紙蘭亭記字帖”這個副標題,無疑為這本書增添瞭更多的文化底蘊。我想象著,蔣勛先生會不會在書中,不僅僅是介紹《蘭亭集序》的書法本身,更會深入探討它在南朝曆史背景下的意義,以及它所代錶的文人精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曆史的溫度,藝術的魅力,以及蔣勛先生獨特的思考方式。
評分“蔣勛作品:手帖·南朝歲月”,僅僅這幾個字,就足以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南朝,一個在曆史長河中閃耀著獨特光芒的時代,它的文學、藝術、哲學,無不令人神往。蔣勛先生的文字,總是帶著一種溫潤的質感,如同陳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他的解讀總能觸及事物的本質,挖掘齣不為人知的深度。而“手帖”這種形式,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會充滿個人化的情感和細膩的觀察,不像一本冰冷的教科書,更像是一次與作者一同的深度旅行,去感受南朝的歲月風情。“宣紙蘭亭記字帖”這個副標題,則讓我對書中的具體內容更加好奇。我想象著,蔣勛先生會不會在書中,結閤南朝的曆史背景,對王羲之《蘭亭集序》進行一次全新的解讀?他是否會從書法的角度,分析《蘭亭集序》的筆法、結構之美?或者,他會從更廣闊的文化視角,探討《蘭亭集序》所蘊含的東晉士人的生命哲學?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那個充滿詩意的時代,去感受文人的風骨,去領略藝術的魅力,去體悟蔣勛先生獨特的審美情懷,以及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深沉的熱愛。
評分這本《蔣勛作品:手帖·南朝歲月》吸引我的,更多的是它所蘊含的“韻味”。南朝,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時代,既有動蕩不安的政治格局,又有璀璨奪目的文化藝術成就。我尤其對那個時代的文人雅士和他們的生活方式感到好奇,他們如何在亂世中保持內心的風雅?他們的詩詞歌賦,他們的山水畫作,他們對於審美的追求,至今仍深深影響著我們。而蔣勛先生,以他溫潤如玉的筆觸和深厚的藝術功底,想必能為我們解讀齣南朝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和動人的故事。“手帖”的形式,更增添瞭一份親切感,仿佛是一封來自過去的信劄,又像是一本私人日記,沒有宏大的敘事,隻有細膩的情感和獨到的見解。我期待書中能夠有他對南朝一些代錶性人物的評價,對當時的藝術風格的分析,甚至是對一些流傳至今的古跡的追溯。尤其是“宣紙蘭亭記字帖”這個副標題,讓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關於《蘭亭集序》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猜測,這不僅僅是對這篇韆古名作的簡單介紹,更有可能是蔣勛先生結閤南朝的文化背景,對《蘭亭集序》所處的時代、所體現的精神進行一次全新的解讀,或許還會涉及到書法的技法和美學。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種與曆史對話的方式,用藝術的眼睛去重新審視那段逝去的時光。
評分這是一部通過“手帖”講述美麗的南朝故事的書法美學作品。魏晉時期,“手帖”是文人之間往來的書信,最初並沒有一定具備作為書法模闆的功能。由於字體的漂亮,後來逐漸被保存珍藏,裝裱成冊頁捲軸,轉變成練習書寫、欣賞書法的模闆,“帖”的內涵纔從“書信”擴大為習字的書法模闆。
評分書不錯,好評
評分貨已收到,很滿意,質量很好,快遞很給力,物美價廉,要買的盡快下手。
評分書的內容不錯,很好。。
評分不閤適年輕人看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書不錯,送的宣紙字帖比較尷尬,不是王羲之原貼的字
評分書籍印刷超級棒、主要評論瞭一些書法、蠻好看的、活動購買很劃算
評分名傢之作,慢講緩讀,細細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