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源于人气视频:优酷网+Bilibili近百万点击量的“疯狂化学”系列视频内容全部呈现 疯狂达人演示:北京科学达人秀亚军真人演示 完美呈现美妙绝伦的实验:精选50个现象各异的化学实验,用高超的摄影手法绝美再现 赠送视频光盘:三个版本网络视频的重新拍摄整合,全新演绎 辅助教学与学习:化学老师喜欢用的课堂素材,知识掰开、揉碎,再整合,学生喜爱的课堂上不能完全展示的实验效果
内容简介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的学科。然而,仅凭纸上枯燥乏味的文字来了解化学,相信一般人没几个能坚持下来,更何况它经常被负面新闻缠身。那么,如果除去这些负面因素来重新审视化学的话,它又将是什么样的呢? 化学的核心源于一个个独一二的化学反应。日常生活中,燃烧是化学反应,酿造是化学反应;伴随着你的呼吸,你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化学反应。本书就选出了一大批效果各异的化学反应,来共同表现化学的神奇。这里的每一个反应都会让你惊奇,让你感到不可思议。 《疯狂化学》取材自作者(网名真?凤舞九天)在网络上广受好评的“疯狂化学”系列视频,分为“化学之彩”“化学之烈”“化学之光”“化学之魅”4章,用现象明显的化学反应和巧妙的摄影技术来展现化学美丽的一面。作者对“疯狂化学”系列视频进行了重新拍摄和剪辑,以光盘形式随书展示,用高超的摄影技术将化学美丽的一面向大家一一呈现。 《疯狂化学》适合所有喜爱化学的读者阅读,也可作为中学化学的教学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杨帆, 网名“真;凤舞九天”,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百度“化学吧”第25任吧主,北京2013年度科学达人。喜欢科普并对各种化学趣味实验有一定研究,高考化学满分。代表作科普视频作品“疯狂化学”系列广受好评,并被众多中学老师用于教学参考。 “疯狂化学”系列视频简介 “疯狂化学”系列视频是由本书作者杨帆以网名“真;凤舞九天”发布的特别短片,旨在提高大家对化学的兴趣,普及有关化学的科学知识。目前该系列短片已经推出3部:《疯狂化学》《疯狂化学1.5》《疯狂化学2》,其中《疯狂化学2》是作者在本书出版前制作水准非常高的一部短片,发布后的第二天便登上某知名网站首页。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从《疯狂化学》视频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化学的狂热喜爱。令我吃惊的是,制作视频时他是一名来自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的本科生。我们国家科普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对科学有热情的跨界人才。 ——中国科技大学特任副辅导员 《美丽化学》作者、摄影兼科学可视化指导 梁琰
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它是化学和视觉享受二者之间完美的结合。作者凭借着他独有的艺术造诣,以独特的视角去记录化学,带给人们一种新奇的体验。本书不但随处都是精美绝伦的图片,而且题材和实际教学内容也十分贴近,对于学生来讲是一本非常好的科普读物。 ——北京市某重点高中学生 吴尔平
“疯狂化学”系列视频是非常好的科普作品,除了美丽的画面外,作品用科学的对比实验方法普及科学,又不乏严谨性,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观众对化学反应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说是化学启蒙教育阶段的佳作。 ——百度化学吧现任吧主 虹Rreflect_F
短片《疯狂化学2》用准确的视听语言,完美展现了化学世界中令人叹为观止的神秘力量。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清晰讲述,为我们诠释了在特定条件下不同分子间蕴含的种种可能,同时细腻地捕捉着稍纵即逝的现象之神奇和惊艳。该片精致地记录了化学反应的完整过程,并借化学物质自身在实验中的变化节奏特征,用影像表现手段延宕了一个个令人震撼的画面,巧妙地再现了那些美轮美奂的绝妙瞬间。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王乃真
目录
第一章 化学之彩
酸碱与会变色的指示剂
限循环的反应
为火焰着色
第二章 化学之烈
颠覆你理解的金属元素
高温下的金属
自燃
两个极端的碰撞
第三章 化学之光
荧光棒原理的发光实验
发光的气体
会吸光的稀土荧光粉
第四章 化学之魅
晶体
物质的分解
生命之源
前言/序言
《元素迷踪:失落的炼金术与现代科学的桥梁》 引言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止,从古老的炼金术士们手中摇曳的烛火,到如今实验室里闪烁着冷光的精密仪器,我们一直在试图揭开物质构成最深层的秘密。这趟旅程充满了奇幻与求索,交织着对黄金的狂热追求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叩问。本书《元素迷踪》并非一本简单的科学史读物,它更像是一段穿越时空的探险,带领读者深入理解人类文明如何从对元素周期表模糊的猜想,一步步走向对原子内部精妙运作的认知,以及那些被遗忘的古老智慧,如何在不经意间为现代科学埋下了伏笔。 第一章:古老的渴望——炼金术士的沉思与技艺 在科学体系尚未建立的漫长岁月中,炼金术士们是那个时代最接近“化学”概念的实践者。他们并非如后世所误解的那般,仅仅是痴迷于将贱金属转化为黄金的贪婪者。诚然,点石成金的诱惑是其中重要的驱动力,但这背后更隐藏着对物质转化、生命永恒以及宇宙和谐的深刻哲学思考。 本书将首先聚焦于炼金术士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将描绘中世纪欧洲,以及与之并行的东方(如中国和印度)的炼金术发展。那个时代,哲学、宗教、占星术与物质实验常常是密不可分的。炼金术士们在各自的作坊里,用简陋的坩埚、蒸馏器和炉灶,进行着一系列充满仪式感的操作。他们观察物质在加热、冷却、溶解、沉淀过程中的变化,记录下五彩斑斓的物质形态——“黑化”、“白化”、“黄化”、“红化”,这些色彩的变化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与炼金术士们追求的“贤者之石”的诞生过程相呼应。 我们将深入探讨炼金术的核心概念,例如“四元素说”(土、水、火、风)的宇宙观,以及“三要素说”(硫磺、水银、盐)在物质构成上的猜想。这些看似朴素甚至有些神秘的理论,实际上是早期人类对物质属性最直观的观察和归纳。例如,炼金术士对硫磺“燃烧”特性的理解,以及对水银“流动性”和“易挥发性”的反复实验,都为后来对元素性质的区分积累了经验。 书中还将展示炼金术士们在实践中发展出的各种技艺。蒸馏、升华、过滤、结晶等基本化学操作,在炼金术士的手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和发展。他们制造的各种玻璃器皿,如曲颈甑(alembic),至今仍是某些化学仪器的雏形。他们记录下的关于不同物质(如酸、碱、盐、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和反应,尽管语言晦涩,但却为后来的化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数据。我们会详细介绍一些著名的炼金术士,如赫尔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图斯(Hermes Trismegistus)、贾比尔·伊本·哈扬(Jabir ibn Hayyan)、尼古拉斯·弗拉梅尔(Nicolas Flamel)等,以及他们在各自领域内的贡献和传说。 我们并非要为炼金术正名,而是要强调,在那个缺乏系统科学方法的时代,炼金术士们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实验精神和哲学思考,在探索物质世界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对物质转化的执着,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在实践中积累的原始经验,正是孕育现代化学的土壤。 第二章:从经验到规律——近代化学的曙光 随着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浪潮,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兴起,为化学从神秘的炼金术中脱胎换骨奠定了基础。本书将详细介绍这一关键转型时期。 我们将聚焦于几位在近代化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以其《怀疑的化学家》(The Sceptical Chymist)一书,首次明确区分了“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摆脱了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说的束缚,提出了更加科学的元素定义,尽管当时对元素的认识仍然有限。波义耳的实验方法和严谨态度,为化学研究注入了科学的灵魂。 紧随其后,乔治·斯塔尔(Georg Ernst Stahl)提出的“燃素说”(Phlogiston Theory),虽然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它在当时却起到了连接经验与理论的关键作用。燃素说试图解释燃烧和金属的焙烧过程,将物质的可燃性归结为一种看不见的“燃素”。尽管其理论框架存在缺陷,但它激发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促使科学家们更加深入地研究气体、燃烧产物以及物质的质量变化。 本书将重点讲述安托万·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的革命性贡献。拉瓦锡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他的工作彻底颠覆了燃素说,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并对燃烧的本质进行了精确的阐释,证明燃烧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的过程。拉瓦锡通过精确的定量实验,对各种物质的质量进行测量,从而揭示了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的恒定性。他提出的命名法(Nomenclature)至今仍在化学界沿用,极大地规范了化学用语,为化学的科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将详细分析拉瓦锡实验的精妙之处,例如他如何通过精确测量封闭容器中物质加热前后的质量变化,来证明空气在燃烧中的作用。他还对水进行了分解和合成的实验,尽管当时他对氢和氧的认识还不够清晰,但其实验结果却为后来的分子概念奠定了基础。 此外,书中还将探讨约翰·普鲁斯特(Joseph Proust)提出的定比定律(Law of Definite Proportions),以及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提出的原子论。普鲁斯特通过对化合物进行分析,发现组成化合物的元素总是以固定的质量比结合,这一发现为理解物质的构成提供了关键证据。道尔顿则在普鲁斯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原子假说,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质量,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而成。道尔顿的原子论,将宏观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粒子的结构联系起来,是近代化学发展的又一重大飞跃。 这一章将展现化学从经验性的观察和实验,逐步走向基于定量测量和数学逻辑的科学理论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第三章:元素的家谱——周期表的诞生与化学的统一 进入19世纪,随着科学家们对元素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如何将已知元素进行系统性的归类,成为化学界面临的重大挑战。本书将深入剖析元素周期表的诞生过程,以及它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化学世界的理解。 我们将回顾早期化学家们在寻找元素规律方面的努力。例如,约翰·纽兰兹(John Newlands)提出的“八音律”假说,将元素按原子量排列,发现每八个元素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尽管当时未能被广泛接受,但它已经预示了周期性规律的存在。 本书的重点将放在德米特里·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和洛塔尔·迈耶(Lothar Meyer)的独立工作上。门捷列夫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他不仅发现了元素的周期性,而且还基于这种周期性,预测了当时尚未被发现的元素(如镓、钪、锗)的性质,并留下了空位。他的预测后来被实验一一证实,这极大地增强了周期表的科学权威性。我们将详细分析门捷列夫如何巧妙地利用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如化合价、氧化物性质)来构建他的周期表,以及他如何敢于为了突出周期性规律而调整某些元素的排序。 我们会对比门捷列夫和迈耶的工作,探讨他们各自的贡献和周期表设计的侧重点。迈耶的周期表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周期性展示也十分出色,但他在这方面的预见性不如门捷列夫。 周期表的出现,标志着化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元素分类工具,更是化学世界的“家谱”,揭示了元素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周期表不仅能够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还能解释已知元素的化学行为。例如,为何碱金属具有相似的活泼性,为何卤素都倾向于得到一个电子,这些都可以从周期表中得到清晰的解释。 更重要的是,周期表为化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指导。它促使科学家们思考,是什么决定了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这为后来的原子结构研究,特别是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发现原子核,以及玻尔(Niels Bohr)提出的原子模型,提供了方向。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顺序,最终与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的增加密切相关,这揭示了元素性质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原子核的结构以及电子的排布。 本书将探讨周期表如何成为理解化学键、化合物形成、反应活性等一系列化学现象的基石。它统一了化学知识,为不同领域的化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框架,极大地推动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以及物理化学的发展。 第四章:从宏观到微观——原子世界的奥秘与化学的未来 元素周期表的成功,激起了科学家们对原子内部结构的强烈好奇。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把读者的视野从宏观的元素周期,引向微观的原子世界,并展望化学的未来。 我们将回顾原子结构研究的历史。从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到汤姆孙(J.J. Thomson)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再到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原子核的存在,以及玻尔基于量子力学提出的原子模型,每一步都伴随着大胆的猜想和精妙的实验。我们会详细解释这些模型如何解释实验现象,以及它们各自的局限性。 本书将重点阐述量子力学对原子结构理解的革命性影响。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的波动方程,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的不确定性原理,以及泡利(Wolfgang Pauli)的排斥原理,共同构成了现代原子轨道理论的基础。我们将解释电子在原子中并非沿着固定的轨道运行,而是以概率分布的形式存在于原子轨道中,以及不同原子轨道(s, p, d, f)的形状和能量如何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周期表的周期性,在原子轨道理论中得到了完美的解释。例如,第一周期(H, He)填充的是1s轨道,第二周期(Li-Ne)填充的是2s和2p轨道,以此类推。外层电子(价电子)的数量和排布,直接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例如为什么第IA族元素(碱金属)都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离子,而第VIIA族元素(卤素)都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1价离子。 我们将探讨化学键的形成,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以及这些键的形成如何与原子的电子排布密切相关。例如,金属元素的低电离能和非金属元素的高电子亲和力,是形成离子键的基础。原子轨道重叠形成共价键,是构成绝大多数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基础。 最后,本书将展望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从材料科学的创新,到生命科学的突破,化学都扮演着核心角色。例如,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应用,新能源的开发(如电池技术、催化剂),以及生物化学(如基因工程、药物研发)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元素周期表及其背后原子结构原理的深刻理解。 我们将讨论化学家如何利用周期表和原子轨道理论,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和材料,例如高性能催聚物、生物可降解塑料、靶向药物等等。同时,我们也会提及化学研究中面临的挑战,例如环境可持续性、核安全问题,以及对更深层次物质奥秘的探索,如超重元素的合成和基本粒子的研究。 结语 《元素迷踪:失落的炼金术与现代科学的桥梁》是一段追溯之旅,它连接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理性。我们看到,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求索,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充满了误解、猜想,但也闪耀着不懈的探索精神。从炼金术士们模糊的洞见,到近代化学家的严谨实验,再到周期表揭示的宇宙秩序,每一步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汗水。理解了元素周期表,就等于掌握了理解我们所处物质世界的钥匙。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这段波澜壮阔的化学史,让人们在感叹科学进步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未知的探索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