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殺的英文著作。
——哈佛大學曆史係主任柯偉林
★由於張純如的這本書,“第二次南京大屠殺”為之終結。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傢喬治·威爾
★在這個動蕩的世紀即將結束之際,張純如的著作喚起瞭民眾對“二戰”中這段*黑暗曆史的關注,為通嚮未來和平的道路灑滿陽光。
——《南京大屠殺:曆史照片中的見證》的閤著者史詠
★對二戰中*令人發指的一幕作瞭果敢的迴顧,改變瞭所有英語國傢都沒有南京大屠殺這一曆史事件詳細記載的狀況。
——《新聞周刊》
★對曆史和道德進行探究的全新力作。張純如極其認真地對這場大屠殺的各個層麵進行瞭詳細敘述。
——《芝加哥論壇報》
★張純如的外祖父母僥幸逃過瞭南京大屠殺……她在這部全新力作中,詳細敘述瞭這場聳人聽聞的大屠殺,她在文中錶現的憤怒之情是可以理解的。
——《紐約時報》書評
★該書結構嚴謹,可讀性強……張純如讓這段鮮為人知的曆史廣受關注。
——《國傢評論》
★張純如的故事讀來字字驚心……書中詳盡地記錄瞭對這一道德暴行的控訴。
——《休斯敦紀事報》
★這是一段不容否認的曆史,該書的意義在於,它既記錄瞭人類在實施暴行時的冷酷無情,又通過個人的英雄主義行為讓我們看到瞭希望。
——《聖何塞水星報》
★張純如提醒我們,不論發生在南京的種種暴行多麼令人難以理解,它們都不應該被遺忘——至少不能讓遺忘危及文明自身。
——《底特律新聞報》
★張純如所做的恢復曆史的工作非常急迫……她的著作促使世人邁齣瞭承認這場悲劇的重要一步。
——《海灣衛士報》
★正如張純如在其精妙著作《南京大屠殺》中所言,中國在曆史上飽經苦難。該書曆數瞭20世紀30年代後期在中國東部城市南京發生的一樁樁恐怖事件。張純如寫道,南京成為日本士兵練習屠殺手無寸鐵、不予反抗的平民的實驗室,隨後他們將施暴範圍擴展到整個亞洲。日本侵略者把受害者比作螻蟻或畜生,他們精心策劃瞭一場戰爭,導緻幾十萬——(沒有人知道確切數字——)中國士兵和非戰鬥人員死於非命。張純如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瞭一位齣人意料的英雄人物——德國商人約翰·拉貝,他本是納粹黨的忠實成員,目睹這一暴行後一再請求阿道夫·希特勒乾預並阻止日本在南京的屠殺,他本人也親自拯救瞭無數南京居民的生命。張純如還提議要求日本政府為其軍隊的恐怖行徑進行道歉和賠償。
——美國書評
通往南京之路
要理解日軍的所作所為,必須首先弄清楚一係列顯而易見的問題。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究竟為什麼日本士兵的行為竟然完全脫離人類基本的行為規範?為什麼日本軍官允許甚至鼓勵這種失控行為的發生?日本政府是怎樣參與其中的?日本政府對於從本國渠道獲得的報告,以及來自南京大屠殺現場的外籍人士的消息,究竟有什麼反應?
要迴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先從相關的日本曆史談起。
20世紀日本人的民族特質是由一種業已存在韆年的社會製度鍛造齣來的,在這種製度下,社會等級的確立和維持是通過軍事鬥爭實現的。韆百年來,日本列島上強大的封建諸侯雇用私人軍隊,彼此徵戰不息;到瞭中世紀,這些軍隊逐漸演變為日本社會獨特的武士階層,他們的行為規範被稱為武士道(即“武士的行為規範”)。為主人效忠而死是武士一生中至高無上的榮譽。
當然,這種榮譽規範絕非日本文化首創。古羅馬詩人賀拉斯最先指齣,每個時代的年輕人對其統治者應盡的義務是:為國捐軀,無上光榮。但是,日本的武士哲學更進一步,對軍事義務的界定遠遠超過瞭正當和適宜的程度。日本武士的行為規範極為嚴苛,其最顯著的特徵是道義上的強製性,即如果沒能光榮完成軍事任務,就要自殺謝罪:通常情況下武士要在多個證人麵前實施高度程式化而又極端痛苦的剖腹儀式,大無畏地自殺身亡。
到瞭12世紀,在徵戰中獲勝的傢族(因此也是最有權勢的傢族)首領成為幕府將軍,他雇用武士嚮天照女神的直係後裔(廣受尊崇的天皇)提供軍事保護,作為交換,武士階層獲得瞭整個統治階級的神聖認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初隻有少數人遵循的武士行為規範逐漸滲透到日本文化中,成為所有年輕男子尊崇的行為典範。
時間的流逝並沒有削弱武士道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在18世紀開始嶄露頭角,並在現代戰爭實踐中趨於極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臭名昭著的神風突擊隊執行自殺式攻擊任務,受過正規訓練的日軍飛行員駕駛飛機直接撞嚮美國戰艦,日本青年這種誓死效忠天皇、隨時準備獻身的行為給西方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而且並非隻有少數精英團體擁有這種寜死不降的信念,人們驚訝地發現,盟軍投降與戰死的比例是1∶3,而日軍的這一比例則是1∶120。
另一種塑造日本人特殊品行的力量來自於它的孤立,既包括地理上的孤立,也包括它自身的選擇。15世紀末16世紀初,日本在德川傢族統治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以免受外國影響。這一政策的本意是保護日本免受外部侵擾,結果卻事與願違,造成日本社會與正在發生工業革命的歐洲完全隔絕,新技術無從傳入,進而威脅瞭國傢安全。在長達250年的時間裏,日本的軍事技術一直停留在弓箭、刀劍和火槍的水平。
到瞭19世紀,事態的發展超齣瞭日本的控製,作繭自縛的日本再也難於自保,陷入瞭極度不安與仇外的絕望。1852年,時任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對日本拒絕開放通商口岸的做法極為不滿,加上他以“白人責任論”(當時將歐洲擴張主義閤理化的一種觀點)的心態看待其他社會,於是決定派海軍準將馬修·佩裏前往日本,以終結其孤立狀態。佩裏仔細研究日本曆史之後,決定以大規模展示美國武力的方式震懾日本,逼其就範。1853年7月,佩裏派遣一支冒著滾滾黑煙的小型艦隊開進東京灣——讓日本人第一次見識瞭蒸汽動力。在六七十位手持刀槍、麵目凶悍的侍衛簇擁下,佩裏昂首闊步前往幕府將軍的駐地,要求會見日本的最高官員。
說佩裏的到訪使日本人目瞪口呆實在太過輕描淡寫瞭。關於此事,曆史學傢塞繆爾·莫裏森這樣寫道:“這件事對日本人來說,就如同宇航員宣布形狀怪異的外太空飛行器正在飛嚮地球一樣。”3驚慌失措的德川貴族階級匆忙藏好細軟,召開會議,準備應戰。但最終他們彆無選擇,不得不承認美國的軍事技術優勢,接受美國代錶團的要求。僅此一次造訪,佩裏不僅迫使德川幕府與美國簽訂各種條約,而且為英國、俄國、法國和德國等國傢打開瞭與日本通商的大門。
此次濛羞在日本這個傲慢的民族心中留下瞭強烈的怨恨。日本當權精英中,有人私下主張應該立即嚮西方列強宣戰;其他人則主張謹慎行事,認為戰爭隻會削弱日本而非敵國。持後一種觀點的人敦促領導階層安撫入侵者,師夷長技,徐圖復仇大計:
在機械製造方麵,我們還無法與外國人抗衡,因此我們應該與外國保持交流,並學習他們的軍事訓練方法與戰術,等我們(日本)各藩屬國團結如一時,就可以走齣去,將外國的土地分封給戰功卓著的將士;這樣,士兵們將爭先恐後地錶現其勇猛果敢,那時我們再宣戰也為時不晚。
盡管這一觀點並未公開流行,卻頗有預見性。因為它不僅預示瞭日本將要奉行的戰略,還描述瞭日本人長期以來認為生命屬於國傢而非個人的理念。
麵對西方入侵,德川幕府沒有明確的行動方案,於是決定觀望等待——這一決定實際上宣告瞭其統治的終結。幕府將軍安撫外敵的政策與其忠誠支持者的要求相距甚遠,招緻許多人的唾棄;鷹派反對者也對其大加批判,認為幕府將軍對入侵的謹慎迴應無異於嚮外國蠻夷卑躬屈膝。由於確信幕府已經失去統治資格,反叛各藩結成倒幕聯盟,推翻瞭幕府統治,還大政於天皇。
1868年,倒幕聯盟以天皇的名義獲得勝利,並開啓瞭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旨在將日本從戰亂頻仍的封建割據國傢轉變為強大的現代國傢。他們將崇拜太陽的神道教尊崇為國教,將天皇視為國傢的象徵,掃除地方割據勢力,進而統一日本列島。新的帝國政府決心最終戰勝西方,因而將武士道精神作為全體公民的道德準則。來自國外的威脅進一步促進瞭日本列島的精神淨化,這一時代後來被稱為“明治維新”。此時日本全國上下迴響著各種民族主義的口號:“天皇萬歲!驅除蠻夷!富國強兵!”
日本以驚人的速度在科學、經濟和軍事等方麵迅速步入現代社會。政府選派最優秀的學生到西方國傢的大學學習科學技術,政府還控製本國工業,創設兵工廠,建立以徵兵製為基礎的國傢軍隊,取代地方割據的封建軍隊。日本還仔細研究美國和歐洲各國的國防戰略,其中最推崇德國的軍事製度。但是,日本留學生帶迴的關於西方技術和國防戰略的知識擊碎瞭日本長久以來自以為是的軍事優越感,使它陷入深切的不安,對將來嚮西方宣戰時必勝的信念産生瞭懷疑。
到19世紀末,日本已準備好大展拳腳,在其亞洲鄰邦身上測試自己的新力量。1876年,明治政府派遣一支由兩艘炮艇和三艘運輸艦組成的海軍艦隊前往朝鮮,強迫朝鮮政府簽訂通商條約——此舉不禁使人想起當年佩裏強迫日本開埠通商的情景。
隨後,日本在朝鮮問題上與中國發生瞭衝突。1885年簽訂的條約雖然確立朝鮮為中國和日本的共同保護國,但10年不到,當中國試圖平定一次由日本極端民族主義者支持的朝鮮叛亂時,中日兩國爆發瞭大規模衝突。1894年9月,雙方宣戰後僅僅6周,日本不僅占領瞭平壤,而且在海戰中使中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瞭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該條約規定,中國嚮日本支付2億兩白銀作為戰爭賠款,割讓颱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並增開4個通商口岸。這次戰爭後來被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
若不是後來西方列強的乾預,日本原本會取得全盤勝利。戰後日本獲得的最大戰利品——遼東半島,由於俄國、法國和德國的乾涉,最後被迫歸還給中國。這進一步錶明遙遠的歐洲列強具有迫使日本就範的實力,但這隻會激勵日本痛下決心,努力在軍事上超越西方宿敵。到1904年,日本的軍隊規模增加瞭1倍,並在軍備製造方麵實現瞭自給自足。
這種努力發展軍事力量的戰略很快得到瞭迴報。日本揚言不僅能在戰爭中打敗中國,而且能打敗俄國。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日本重新奪取瞭遼東半島的旅順港,並在對馬海戰中取得勝利,獲得庫頁島的一半和在東三省的商業優勢。對一個過去50年來在西方羞辱中臥薪嘗膽,同時又自尊自傲的國傢而言,此次勝利實在令人振奮。當時一位陶醉於勝利喜悅的日本教授曾經這樣總結整個國傢的雄心壯誌,宣稱日本“命中注定要對外擴張並統治其他國傢”。
……
該書中譯本《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在2007年南京大屠殺70周年時齣版,又已過瞭5年。2012年是南京大屠殺75周年,在這5年間發生瞭許多事情,其中包括我為我女兒純如寫的英文迴憶錄《TheWomanWhoCouldNotForget:IrisChangBeforeandBeyondTheRapeofNanking》已於2011年在美國齣版,中譯本《張純如:無法忘卻曆史的女子》也已由中信齣版社在2012年4月齣版。在迴憶錄中我詳細記載瞭純如自齣生到逝世的36年短暫的一生,其中最重要的一章即她寫作該書的詳細經過。中信齣版社為南京大屠殺75周年重新翻譯齣版純如的這本著作,我感到非常榮幸能為這本書再做介紹。
純如在該書寫作及齣版的過程中付齣許多努力,最後剋服睏難完成寫作。純如在1995年1月就前往美國國會圖書館及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收集數據,後來又在1995年7月到南京實地采訪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迴美後,純如努力閱讀整理所得資料,並在1996年找到南京大屠殺期間安全區領袖德國商人拉貝的外孫女而發現瞭《拉貝日記》。這一連串的活動都是純如孜孜不倦的努力得到的結果。純如在寫作過程中閱讀瞭大量有關屠殺的血腥的文獻和報告,以緻精神上受到很大的震撼,導緻失眠、厭食。但她仍然堅持完成該書,她對我說:“作為一個作傢,我要拯救那些被遺忘的人。為那些不能發聲的人發言。”這都基於她為受害者鳴不平的執著。這是她維護曆史真相、保護人權的一種熱忱的錶現,當然亦是她本身敬業精神所至。
該書於1997年11月南京大屠殺60周年之際齣版,齣版後不久就登上瞭《紐約時報》非小說類暢銷書排行榜,並達3個月之久。純如是當時唯一一位作品登上非小說類排行榜的美籍華人,因此該書立刻受到瞭美國齣版界的重視,在美國引起轟動。後來該書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文字,成為一本國際暢銷書。一般來說,美國主流社會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猶太人被德國納粹迫害的曆史非常熟悉,對“二戰”中日本對中國及鄰國的侵略曆史卻所知有限。這要歸根於美國等西方國傢對亞洲“二戰”曆史的漠視。該書當時是唯一用英語專題討論南京大屠殺的書,不僅敘述瞭這段不為西方國傢所瞭解的可悲曆史,更重要的是深刻地揭示瞭人性的善與惡,批評瞭人類的種族歧視現象,並探討瞭幸存者人權的問題,體現瞭純如維護人權及正義的熱忱。該書對美國等西方國傢瞭解“二戰”亞洲戰場中日本侵華曆史有極大的貢獻和深遠的影響。
1999年9月,純如在一封給我們的傢書中寫道:“南京大屠殺終於在世界曆史中展開瞭自己最真實的那一頁。我上周去本地的書店時,發現許多新近齣版的有關20世紀曆史的著作中都寫到瞭南京大屠殺。例如,馬丁·吉爾伯特在他的長篇巨著《20世紀世界史(第二捲):1933~1951年》中就寫到瞭南京大屠殺,甚至還直接引用瞭我書中的內容。彼得·詹寜斯的《世紀》以及史蒂芬·安布羅斯的《新編“二戰”曆史》中也提到瞭南京大屠殺。”該書的齣版改變瞭西方英語國傢沒有關於南京大屠殺這一曆史事件詳細記載的狀況。
另外,該書在國際上産生瞭影響,例如2005年,當日本想進入聯閤國安全理事會成為常任理事國時,在美國的華人發動簽名請願上訴運動,反對日本得到這個特殊地位。那時全球網民在短短幾周內就徵集瞭數韆萬簽名,嚮聯閤國請願,成功地阻止日本野心得逞。很多文章及新聞報道都提到日本沒有資格進入聯閤國安理會的原因,就是日本仍然沒有真誠地為“二戰”中的戰爭罪行道歉。而提到日本在華罪行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南京大屠殺,許多的報道均提到純如的這本書。由此可見,南京大屠殺慘劇因這本書在國際上已被廣泛地認知。
2007年為南京大屠殺70周年,各地舉辦許多活動紀念這段曆史。其中有加拿大製作的電影《張純如:南京大屠殺》和美國製作的紀錄片《南京》,在國際上都轟動一時。影片《張純如:南京大屠殺》描述瞭純如追溯這段曆史的經過;《南京》以紀錄片的形式描述南京大屠殺,是美國在綫前副總裁特德·萊昂西斯受到純如這本書的啓發和感召,個人投資200萬美元拍攝而成。2009年,中、德、法閤作製作的電影《約翰·拉貝》是根據《拉貝日記》拍攝而成,描述拉貝在南京大屠殺期間英勇拯救並保護中國難民的事跡。《拉貝日記》是純如1996年在德國找到拉貝的後裔而發現的,這是南京大屠殺一個非常重要的不可磨滅的證言。所有曆史學傢都認為,發現《拉貝日記》是純如對這段曆史最大的貢獻之一。所以該書在幫助世界民眾瞭解這段曆史方麵起瞭很大的作用。
當時純如的這本書一齣版,美國的各大報紙刊登瞭許多關於該書的書評,這些書評對這本書有著高度的評價。就在這本書受到許多人的推崇時,日本右翼分子感到惶恐不安,他們開始瞭針對這本書的一連串攻擊。不久,美國國內也有一些所謂的“曆史學傢”開始批評這本書。但與正麵的評論相比,批評的聲音隻是極少數。這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是任何成功的作傢(特彆是成功的年輕作傢)不可避免的。其實,純如從來都未自我標榜過這本書是這段曆史的權威著作。她在該書的前言中明確錶示,希望這本書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的人對這段曆史的興趣,進行更多的研究。美國著名的“二戰”史曆史學傢史蒂芬·安布羅斯曾經說:“張純如是近代最卓越的年輕曆史作傢,因為她懂得如何將曆史寫得令人感興趣。”這大概是對該書的某些批評者最好的迴答。
由於這本書的關係,我們也逐漸瞭解到政治的復雜和黑暗。戰後,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變為一個經濟大國,並使用大量的金錢對美國各階層展開攻勢,粉飾日本是一個自由、民主及愛好和平的國傢,但對“二戰”中日本侵略亞洲各國的曆史避而不談,反而把日本描述為“二戰”的受害者,將日本對這些國傢的侵略美化為拯救這些國傢。我們還要注意,有些在美國研究中國或亞洲的所謂“曆史專傢”其實是在日本大量的金錢資助下為日本說話的。在美國大學裏有些研究中日曆史的經費也是來自日本,因此他們的研究很難保持客觀。這一切,當然美國應該對此負一部分責任。戰後為瞭拉攏日本,使之成其盟國,以便對付共産主義國傢,美國保持瞭日本戰前的政治結構,並使許多日本戰犯逃避瞭應有的懲罰,這批戰犯及他們的後裔成為當今日本政治的核心人物。
寫到這裏使我最為痛心的是南京大屠殺75年後,日本仍然未真誠地嚮中國道歉和賠償。日本右翼分子甚至否認南京大屠殺,掩蓋戰爭罪行,篡改曆史。最近日本對釣魚島的“購島”及“國有化”一連串的鬧劇,更可見日本軍國主義陰魂不散,仍在為日本做“大東亞共榮圈”的白日夢。因此我們絕不能遺忘這段曆史,而且要努力教育下一代銘記這段曆史。
因為日本自“二戰”後從未對自己的罪行真正地進行過道歉,所以這本書最終的目的是呼籲日本真誠地反省,力促日本對受害國傢的人民道歉及賠償。純如在前言中用警語“忘記過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來警醒世界。
199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奬的日本小說傢大江健三郎曾在《紐約時報》上發錶題為“否認曆史將摧毀日本”的文章(1995年7月2日),他指齣:“日本一定要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侵略進行道歉和賠償。這是基本的要求,大多數有良知的日本人都贊成。但是有一群保守的日本黨派和商界領袖反對。”如果日本未來希望得到各國的尊敬,唯一的途徑就是要對“二戰”中其對鄰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的罪行進行真誠的道歉和賠償,這樣中日之間纔能實現真正的友好與和平。純如在書中強調,她寫本書的目的不是煽動仇日情緒,恰恰相反,是為瞭避免悲劇的重演,是為瞭包括日本人在內的全人類的未來。
純如不幸於2004年去世。在我寫的迴憶錄裏,除瞭描述她一生為真理正義而奮鬥,我特彆強調我們應該記住的是她精彩的一生。純如自始至終堅信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改變這個世界。正如《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傢喬治·威爾所說:“由於張純如的這本書,‘第二次南京大屠殺’為之終結。”
在此寄語讀者:“勿忘曆史,以史為鑒!”並以此與各位共勉。
張盈盈
2012年9月27日寫於美國加州聖何塞市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與其說是在寫一部曆史,不如說它是在構建一座精神的紀念碑。不同於側重宏大戰爭敘事的作品,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嚮下”,聚焦於那些在曆史洪流中無足輕重的個體。我被書中幾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命運深深吸引,他們的掙紮、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微小渴望,在巨大的曆史背景下顯得如此脆弱卻又如此具有韌性。作者通過這些“側影”來映射主體事件的恐怖規模,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非常高明。讀完後,我感受到的不是一個曆史事件的結束,而是一連串未完成的生命故事的餘音。它迫使我跳齣“受害者/加害者”的二元對立框架,去審視在極端環境下,人性中那些復雜、矛盾、甚至看似荒謬的求生本能。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曆史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一行字,而是活生生的、帶著溫度和痛苦的呼吸。
評分從語言風格上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次對嚴肅題材的“去戲劇化”處理。它幾乎完全避開瞭那種歇斯底裏、充滿呐喊的腔調,轉而采用瞭一種近乎冷峻、甚至帶有一絲疏離感的客觀敘述,這反而産生瞭更加強大的衝擊力。就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法醫在解剖一具屍體,他的每一個描述都精確無誤,不帶任何主觀色彩,但正是這種冷靜,讓你更清晰地看到瞭傷口是如何造成的,骨骼是如何斷裂的。書中大量使用瞭精準的地名、日期和當時的新聞術語,構建瞭一個極其堅實可信的“現實基底”,使得那些超越現實的恐怖事件在這種堅實的基礎上顯得更加觸目驚心。這種文字上的嚴謹和剋製,體現瞭作者對曆史的尊重和對讀者智識的信任。它要求讀者自己去感受其中的悲愴,而不是由作者強行灌輸。
評分我拿起這本書時,原本以為會讀到一篇傳統意義上的曆史記錄,但很快我發現自己被捲入瞭一種更具文學性的探索之中。作者的筆觸充滿瞭對“時間”本身的哲學思考。他不斷地在“當時”和“現在”之間穿梭,探討著記憶是如何被扭麯、被保護,最終又如何成為一種沉重的遺産。書中對於不同階層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極為細膩入微,比如一個曾經的軍官在戰後如何努力地想要抹去過去的印記,卻又在無意識的行為中暴露齣來;或者一個年輕的知識分子如何試圖用邏輯和理性去對抗無可名狀的混亂。這種內在的掙紮,遠比外部的暴力場麵更令人心悸。全書的論述密度非常高,充滿瞭隱喻和象徵,需要讀者反復咀嚼纔能領會其中深意。它不是一本用來快速閱讀的書,更像是一部需要我們帶著敬畏之心,慢慢去品味其中復雜的人性幽微之處的文本。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對自身道德底綫的又一次拷問。
評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對“集體創傷”的社會學和心理學層麵的深入挖掘。它不僅僅記錄瞭事件本身,更著重探討瞭事件發生後,幸存者社群內部所形成的無形規則和代際傳遞的心理陰影。作者巧妙地采用瞭類似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法,穿插瞭大量的口述曆史片段,但這些片段並非簡單的羅列,而是被精心編排,用以展現不同個體在極端壓力下産生的“應激反應”和“適應機製”。我特彆關注到其中關於“遺忘的權利”與“銘記的義務”之間的張力。有些人渴望徹底放下過去,以便繼續生活;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隻有持續地講述和迴憶,纔能對抗遺忘和虛無。這種內在的矛盾貫穿始終,讓這本書擺脫瞭單純的控訴,而上升到瞭對人類如何處理巨大苦難的深層討論。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思考,如果是我處在那個情境中,我會如何選擇?這種代入感是許多曆史作品難以企及的。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實在令人震撼。作者仿佛沒有采用傳統的綫性時間推進,而是將曆史的碎片以一種近乎濛太奇的手法拼貼在一起。那些具體的場景,比如某個傢庭在臨近除夕夜突然遭遇的變故,或者某個幸存者多年後偶然瞥見相似物件時瞬間湧迴的感官記憶,都被賦予瞭同等的重量。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細節的剋製與精準,他沒有堆砌過於血腥的場麵來刻意煽情,反而是通過對日常物件——一雙磨損的布鞋、一張被撕毀的信箋、一個空瞭的醬油瓶——的細緻描摹,讓曆史的重量無聲地滲透齣來。這種敘事上的“留白”,反而迫使讀者必須主動參與到曆史的重建過程中,去填補那些難以言喻的空白和恐懼。讀完後,那種沉甸甸的感覺不是來自於故事本身的高潮迭起,而是源於那種被拉入曆史現場,不得不直視人性深淵的沉浸式體驗。它更像是一部多聲部的交響樂,不同人物的命運綫索交織纏繞,最終匯聚成一麯關於記憶與生存的宏大悲歌,讓人久久不能平復。
評分從另一個角度看曆史!
評分不錯,作為一個中國人要時刻銘記,這本書比較全麵
評分張純如這本書是付齣瞭生命代價的,她的師姐明妮•魏特琳又何嘗不是呢,這本書真的值得每個中國人一讀,我不仇視日本人,而是讓我們正確對待那些曆史
評分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看看,勿忘國殤,珍愛和平
評分在這本《《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的核心篇章裏,作者通過采訪當事人、查閱檔案資料以及實地考察與研究,極其詳實地記錄瞭日本軍隊殘暴、滅絕人性的屠殺行動,深刻揭示瞭日本侵略軍的凶殘本性。同時,作者還生動記述瞭南京安全區裏以德國商人約翰·拉貝、美國外科醫生羅伯特·威爾遜、“南京活菩薩”明妮·魏特琳拯救中國人的英雄壯舉。
評分★江國香織寫下麵對愛情從不猶豫,或不曾猶豫的女人們的故事
評分她提醒我們,勿忘國恥!
評分包子曰:買書不是為瞭看書,是一種情懷,是一種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還要繼續買!
評分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曆史書,這是一段應該被國人認真瞭解,永遠銘記的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