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孔飛力著作集:中國現代國傢的起源》從構成中國由前現代嚮“現代”轉變進程底蘊的本土性知識資源的分析入手,討論瞭由政治參與、政治競爭、政治控製構成的中國現代國傢形成及發展的“根本性議程”或“建製議程”如何在19~20世紀的實際演變中跨越瞭革命、戰爭和危機等重大事件,最終形成瞭國傢機製中政治控製壓倒政治參與和政治競爭的“特質”。《孔飛力著作集:中國現代國傢的起源》認為,若以孔飛力的曆史敘事為標杆,則中國革命固然具有巨大的曆史正當性,革命所建立的國傢卻從來都麵臨著深刻的閤法性挑戰。但包括政治民主化推進在內的中國“現代性”的構建仍是可能的,這首先是因為,中國曆史文化提供瞭這方麵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知識資源。而這一構建前行的必要條件則是如魏源、馮桂芬等近兩個世紀前所言——“廣開言路”。
作者簡介
孔飛力(Philip A.Kuhn),1933年齣生於英國倫敦,1964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當費正清1977年從哈佛大學榮休後,孔飛力接任哈佛大學曆史係和東亞語言文化係講座教授。他曾擔任過芝加哥大學遠東語言文化係主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委員會主席。曾獲得包括古根漢姆學術研究奬在內的多種學術榮譽,是美國藝術人文科學院院士。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1990)為他最主要的代錶作,獲“列文森中國研究最佳著作奬”;此外他所著《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970)、《海外中國人》(2009)等,均有深遠的影響。
《中國現代國傢的起源》以在法蘭西學院所作的係列講座為基礎改寫而成,是孔飛力的代錶作之一,1999年先以法文齣版,2002年推齣英文版。本書著重提齣中國從晚清以來,直到現代國傢構建的“根本性議程”。
陳兼,康奈爾大學曆史係中美關係史講座教授。
陳之宏,康奈爾大學曆史係副教授。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孔飛力關於中國現代國傢起源的精彩的係列論文,繼承瞭他的老師史華慈的知識關懷,探討並揭示瞭舊帝國之下的社會和現代民族國傢形成之間的深層聯係。
——曼素恩(Susan Mann,美國亞洲學會前主席、加州大學教授)
對專傢和普通讀者來說,孔飛力的這本書都極為重要,其中不僅提齣瞭促使人們思考的新史論,對人們所熟悉的19世紀以來的中國曆史敘述也作瞭令人耳目一新的再構建。
——羅威廉(William T.Row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曆史係講座教授)
這本書的篇幅不大,但卻精深博廣、充滿睿智。孔飛力是駕馭史料和史論的大師,書中每一頁都透露齣瞭他的宏大的專業知識和學術智慧。
——《亞洲研究雜誌》書評
這是一位有著深刻“中國關切”的著名曆史學傢寫的一本滲透著人文關懷、深邃思考和批判理念的偉大曆史著作。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
目錄
者導言
中文版序言
導論
第一章 政治參與、政治競爭和政治控製——根本性問題和魏源的思考
第二章 從太平天國事變到戊戌變法——馮桂芬與曆經磨難的變革進程
第三章 從耒陽暴亂到農業集體化——根本性議程的時代跨越
第四章 19-20世紀中國現代國傢的演進——根本性議程的改造與再改造
緻謝
譯者後記
參考書目
索引
精彩書摘
由於近年來相關檔案資料的發現,使我們在試圖理解馮桂芬的著作時得以另闢蹊徑。馮桂芬辭世四分之一世紀之後,在1898年由戊戌變法而帶來的大變動的過程中,年輕的光緒皇帝對於變革充滿著嚮往,他欣賞馮桂芬的文章已經頗有些年頭瞭,因而下詔,要京官們傳閱並批注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京官們的批注原文都保存在清官檔案中,從而使我們有機會看到,一些在政治思想上循規蹈矩的官員們是如何看待馮桂芬的意見的。[5]
事實上,當我們試圖理解晚清建立君主立憲政體時所麵臨的睏難時,正是由於這些批判性意見所帶有的傳統性質,使得它們對我們來說變得極有價值。中國現代國傢的演變過程錶明:正是這些在建製問題上承襲傳統的看法,而不是那些激進的意見,在中國近代曆史上占據瞭主導地位(如果毛澤東還活著並被問到這個問題的話,他大概也會承認這一點的)。即便在今天的中國,馮桂芬的看法亦屬於激進之論;通過京官們對他的看法所發錶的評論,我們所看到的,是馮桂芬不同尋常的意見對於帝製晚期的大多數官員所産生的影響。盡管京官們對馮桂芬並沒有持整齊劃一的敵對態度,我們仍然可以從他們的某些反應中看到,當問題所涉及的是帶有根本性質的種種原則時,他們所錶現齣來的是極度的敏感。我認為,由馮桂芬建議所發齣的警報,並不僅僅意味著建製變化的一些必經步驟遭遇瞭暫時的挫摺,更在於它證實瞭中國公共生活中一些具有持久性質的基本價值的存在。
在這裏,我將以《校邠廬抗議》中的兩篇文章所引起的反響為例,來探討當時的討論。這兩篇文章,一篇同全國性的職官製度有關,另一篇則涉及到瞭地方問題,都體現瞭馮桂芬在憲政問題上的基本看法。馮桂芬在《公黜陟議》中主張,應當通過由下層官員選舉上層官員,來擴大政治參與。他在《復鄉職議》中則提齣,應當在鄉村中建立更為密集的政治控製的基本機製。在中國現代政治曆史上,更為廣泛的政治參與和更為密集的政治控製,都是極為重要的因素。然而,在馮桂芬身上,這些因素卻是源於一些在中國曆史上久已存在的根本性關切。
在《校邠廬抗議》的四十篇文章中,《公黜陟議》位居首篇。這篇文章的涵義極為廣泛,這似乎錶明,在馮桂芬看來,它為以後諸篇文章建立瞭討論的前提。[6]當時的做法是,官員們先通過文字考試而獲得為官的資格,再根據少數高層官員的判斷,從他們中間選拔任命官員。馮桂芬則提齣,這樣的做法“豈不以纔德虛而無據”?他要求人們對這個問題作齣迴答。很顯然,“韆百人之公論”應該是衡量官員是否具備為官資格的更為可靠的尺度。馮桂芬因而建議,六部九卿和各省知府以上的官職,應當由官僚機製中的廣大成員來提名舉薦,甚至還應該要求下層官員每年都提齣六部九卿的候選人。“吏部藉之以得舉多少為先後,遇應升缺列上,其無舉者不得列。”馮桂芬還建議,提名推舉地方官員的權力,則應當分布得更為廣泛,甚至將生員和鄉村中的長者也包括進來。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部聚焦於中國近代早期曆史、政治轉型與國傢建構的學術著作的簡介,旨在探討清末民初社會結構、權力重組以及現代國傢意識形態的萌芽與衝突,完全避開瞭孔飛力先生關於晚清國傢形成的具體論述: 《轉型之潮:晚清帝國解體與國傢形態重塑(1890-1928)》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一個持續瞭兩韆餘年的龐大帝國如何走嚮崩潰,以及伴隨這一劇變而生的、充滿張力與矛盾的現代國傢形態的艱難塑造過程。我們不關注權力精英的頂層設計,而是將焦點投嚮中層精英、地方士紳、新興資産階級以及底層民眾在這一曆史斷裂期中的能動性與適應性,從而描繪齣一幅由下至上、由內而外推動社會結構重組的全景圖。 第一部分:帝製黃昏下的社會張力 本部分首先考察瞭晚清社會經濟結構在麵對外部衝擊和內部危機時的脆弱性。重點分析瞭傳統儒傢精英階層在“救亡圖存”壓力下的分化與重構。我們細緻考察瞭“紳”與“士”的身份模糊化過程,以及他們如何利用既有的宗族、地域網絡來應對中央權威的衰退。 地方治理的真空與填充: 在中央財政枯竭與軍事失敗的背景下,地方權力開始齣現明顯的“化公為私”傾嚮。本書詳細梳理瞭湘淮軍係、地方團練、以及新興谘議局等新型地方自治組織的興起,這些組織在初期承擔瞭維護地方秩序、徵收新稅、甚至組織地方治安的職能,實際上構成瞭中央政府權力之外的“準國傢”結構。我們特彆探討瞭地方士紳如何通過參與現代司法、教育改革,來重新詮釋並鞏固其社會地位,而非簡單地被革命浪潮所吞噬。 經濟基礎的微觀重塑: 探討瞭自強運動遺留下的官督商辦企業的最終命運,以及它們在地方資本與外商資本競爭中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本書深入研究瞭城市內部,特彆是沿海通商口岸,新興的買辦階層、小工廠主、以及知識分子群體如何通過消費模式、語言習慣和社交網絡,開始構建一種區彆於傳統士紳階層的現代社會認同。這種經濟層麵的變化,為後續的政治變革提供瞭物質基礎和話語媒介。 第二部分:革命敘事與現代認同的構建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思想光譜的劇烈震蕩,以及如何通過新的動員工具來塑造“國民”概念,以替代傳統的“臣民”身份。 知識傳播的媒介革命: 詳細分析瞭報刊、小冊子、教科書和西方譯著在中國知識傳播中的決定性作用。不同於關注宏大理論的演變,本書側重於考察這些媒介如何重塑普通受過教育者的世界觀。例如,如何將“國傢”(Nation)的概念嵌入到族群敘事中,以及如何通過對曆史的重新詮釋,為推翻清朝提供瞭道德閤法性。 教育體係的世俗化與國傢化: 考察瞭從廢科舉到建立新式學堂的過程中,教育目標如何從培養儒傢賢人轉嚮塑造具有國傢忠誠度的現代公民。我們對比瞭不同地域、不同性質的學堂(如教會學校、地方官辦學堂、留學生創辦的學堂)在推行新課程時所遇到的文化阻力與適應策略,揭示瞭現代教育在不同社會階層間普及程度的差異。 “國民”觀念的區域差異性: 強調“中國”作為一個統一政治實體的概念,並非自然形成,而是革命黨人、立憲派乃至地方軍閥在不同階段的政治博弈中被強力灌輸的結果。本書通過分析地方性團體(如商會、學生會)的章程和宣言,展示瞭初期“國民性”構建是如何被不同地域的特定利益所形塑的。 第三部分:從共和試驗到軍閥混戰中的國傢職能轉移 本部分轉入對辛亥革命後政權更迭時期國傢職能的實際運作考察,核心問題是:在中央權力崩潰的背景下,哪些現代國傢職能得以延續、變形或徹底消失? 法律與司法的碎裂與重組: 考察瞭清末預備立憲時期製定的法律草案,以及民國初期頒布的各項法律在實際執行中遭遇的睏境。我們對比瞭城市中臨時法院與傳統保甲製度在處理民事糾紛、財産繼承等日常事務中的權力分配,揭示瞭法律現代性是如何在鄉村和城市間齣現巨大斷層的。 稅收權力的“私有化”: 深入分析瞭共和初年,中央政府財政的極度依賴性。厘金、鹽稅、關稅等重要財政來源是如何被地方實力派、新舊軍隊乃至外國銀行所瓜分和控製的。這部分將重點分析袁世凱政府為獲取穩定收入而采取的妥協措施,以及這些措施如何進一步固化瞭地方割據的經濟基礎。 軍事化與國傢邊界的再定義: 分析瞭新舊軍隊的融閤過程,以及軍隊在國傢建構中的雙重角色——既是現代國傢權力的象徵(如統一徵兵製、新式軍校),又是分裂力量的載體(如軍閥的私人化)。本書將探討軍隊如何介入地方行政事務,從徵稅到維持公共工程,實際上承擔瞭許多本應由文官政府履行的“國傢職能”,從而模糊瞭軍事統治與行政治理的界限。 結論:現代性悖論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道,晚清至民國初期的曆史並非一個簡單的“帝國衰落—現代國傢誕生”的綫性過程,而是一個充滿現代性悖論的復雜轉型期:越是尋求現代化的手段(如建立新式軍隊、引入西方法律),越可能強化瞭地方割據和個人權力;越是強調“國民”統一,傳統地域和階層認同的阻力反而越強大。最終塑造齣的國傢形態,是一個在形式上是現代的,但在結構和運作上仍然深受傳統權力邏輯和地方利益網絡製約的混閤體。這部作品試圖通過對社會結構、思想媒介和行政實踐的細緻考察,為理解中國現代政治的內在張力提供一個更具層次感的解釋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