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雲鄉集:宣南秉燭譚

鄧雲鄉集:宣南秉燭譚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鄧雲鄉 著
圖書標籤:
  • 鄧雲鄉
  • 宣南秉燭譚
  • 地方誌
  • 筆記小說
  • 清代文獻
  • 文史資料
  • 曆史地理
  • 民俗文化
  • 人物誌
  • 舊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07739
版次:1
商品編碼:11739878
包裝:精裝
叢書名: 鄧雲鄉集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1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間小屋,一盞油燈,民俗學傢鄧雲鄉娓娓講述老北京的故事——
  說風雲人物,從慈禧、光緒、林則徐、袁世凱到鬍適、周作人、齊白石、溥心畬……說傢長裏短,從飲食起居到街巷生活……往事曆曆如在目前。

內容簡介

  《鄧雲鄉集》十七種之一。
  文史大傢鄧雲鄉先生與讀者秉燭夜談,細數宣南地區的曆史和文化掌故,從慈禧、光緒、袁世凱等風雲人物到鬍適、周作人、齊白石等文化大傢,從發生在學術殿堂的名人軼事到飲食起居的街巷生活,往事曆曆在目,曆史就在眼前。

作者簡介

  鄧雲鄉,學名鄧雲驤,室名水流雲在軒。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八日齣生於山西靈丘東河南鎮鄧氏祖宅。一九三六年初隨父母遷居北京。一九四七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做過中學教員、譯電員。一九四九年後在燃料工業部工作,一九五六年調入上海動力學校(上海電力學院前身),直至一九九三年退休。一九九九年二月九日因病逝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燕京鄉土記》、《紅樓風俗譚》、《水流雲在書話》等。

目錄

代序
欽差大臣的旅程
巡閱澳門
外語“謎”
詩人、詞人、書傢
潘傢麯子
《潘氏科名草》
潘氏藏書
黃仲則與宣南
劉墉與和珅
寶月樓
漫談鹹豐
熱河密劄
圓明園“五春”
肅順被殺
光緒治病
力醫隱
皇上過年
圓明園與李鴻章
記張蔭桓
譚瀏陽詩話
譚嗣同詩
吳大澂、譚延闓
譚延闓與北京
譚延闓自寫詩草
“錯認秦淮夜頂潮”
父子翰林
麯園四代人
龔定庵齣都
諷刺詩
關於瑞澂
太炎先生五題
瀋漁溪事
袁氏父子詩
寒雲藝事
皇子數“爸爸”
學人劉師培
蔡鬆坡之死
譚傢菜與譚傢詞
蕭龍友詩
陳師曾詩與印
風俗畫小議
姚茫父談臉譜
芝木匠故事
弘一法師李叔同
擊技傢“魏龍藏”
女大學校長
俞粟廬水磨腔
《振飛麯譜序》書後
吳梅詞學
《南唐二主詞》
吳梅《霜厓麯錄》
熊鳳凰
“舊王孫”書畫
蘇州殿春簃
明軒與殿春簃
鬱達夫與北京
戴月軒女孫
從“斷魂槍”談起
袁良軼事
我的房東和鄰居
馬徐維邦鉛筆畫教材
關於楊翠喜
名人與名伶
劉喜奎
梅、程師緣
鼓王弟子
馬連良與卓彆林
“硬裏子”老生
二牌青衣
瀋鳳喜的影子
晚年賽金花
小鳳仙軼事
梨園俠義
白口
京劇的“守舊”
戲校與科班
閑話太監
太監與寺廟
清末太監之罪惡
活捉康小八
舊時北京的會館
惠州會館雜談
南鑼鼓巷思舊
陶然亭怪鳥
天壇齋宮
蛤蟆祭天
陶然亭詩話
《紅樓》瑣話
《紅樓》聯語
曹雪芹故事
故宮金器皿
故宮標賣黃金器皿經過
古玩鋪
香山飯店
武俠小說雜憶
紅燈照
北京人的扇子
半斤八兩
《青鬆紅杏圖》
東嶽廟
勝地龍華會
西山古寺
城南情調
城南遊藝園
瀛颱思古
喇嘛打鬼
太液荷花
湖上槳聲
萬牲園
古城牆
江南城隍廟
偃鬆與龍爪槐
蘭花
翁相國宅
燕園鴻爪
廠甸看遊人
蠶話
學府往事
平凡的苦與甜
尋根有感

精彩書摘

  皇上過年
  看電視放映北京故宮博物院硃傢溍先生談北京過年、宮中過年的節目十分有趣。前年鞦天迴京,年輕朋友去拜訪硃老,我在住處休息未去,後來臨迴滬時,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雅集,請瞭北京各位老夫子,也有硃老。一彆又已一年半多瞭,這次在電視上看硃老的傢,古老的四閤院北屋掛著紅燈籠,為瞭拍電視,還特地在室中一角擺瞭古書,掛瞭古老的中堂、對聯……真如同與老夫子晤麵一樣,可惜先生看不見我。不過,即使在屏幕上見到,也不能對話。近日電視颱也拍瞭我兩個節目,又電約去京拍“實話實說”,春運高峰,歲暮天寒,不想再奔波,告辭不去瞭。而看到硃老在故宮太和殿、長巷中談宮中皇帝過年的事,卻感到很有趣,也想說兩句,像說相聲捧哏一樣,算作在江南給老先生捧哏吧!
  一是明代宮裏皇上過年也吃年夜飯,也吃包餃子,江南、北國的風俗在宮中都有。劉若愚《明宮史》記:“三十日歲暮……名曰辭舊歲也。大飲大嚼……正月初一日五更起,焚香放紙炮……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蔔一年之吉……”辭舊歲之大飲大嚼,就是吃年夜飯。“扁食”,就是水餃,現在北京及京郊老人們還這樣叫。其他拜年叫“賀新年”,初七吃春餅,十五吃元宵、燈市張燈,十九燕九逛白雲觀,二十五填倉,這纔算過完年,無一不與後來一樣。
  清代宮中過年,也多繼承明代風俗習慣。宮中也貼春聯,不過與民間不同,不貼紅紙春聯。據《養吉齋叢錄》記載,是用白絹錦邊,墨筆書寫。另據乾隆汪啓淑《水曹清暇錄》記雲:“國朝嚮例,除夕前數日,工部堂官委司員滿漢二人,進大內照料懸掛對聯,其對皆係白綾白絹,多半楷書,掛用銅絲,拴緊於上。”因宮中都是紅柱子,紅門,貼上白絹錦邊的對聯,特彆鮮麗。這是民間不知道的。
  清代有滿洲特殊典禮,即祭堂子,現在北京還有東堂子鬍同、西堂子鬍同地名。順治一進關,就在長安門外建立堂子,元旦要祭堂子,隻帶滿洲官,不帶漢官。其元始由來,滿洲官自己也說不清楚。但清朝皇帝一直遵循舊製,而且清代宮中祭神之後,必賜大臣吃肉,即將豬肉白煮,自己割著吃,是滿洲特殊風俗。細說很復雜,在此隻從略瞭。
  電視中硃老說皇上賜大臣福字。這也是一種禮儀製度。這從康熙時就已實行,直到清末仍在延續。由北京王公大臣到各省總督巡撫,都要賞賜。用一尺見方的大紅箋寫一大福字,蓋上玉璽,賞給大臣。由臘月初一就寫起,由驛馬送給邊遠各省督、撫,如《林則徐日記》,臘月末某日記著“貢差……迴楚,奉到恩賞禦書福字、壽字兩幅,麅鹿肉一總封,恭設香案敬領”等詞句。這種箋字,據記載,是“質以絹,傅以丹砂,繪以龍雲紋”。記得八十年代初,還有一位青年經介紹來找我,拿著一個“福”給我看,問我值錢不值錢?說是祖宗留下來的,問他祖宗是誰,他說他也說不清楚。現在還不難買到。
  硃老還說初一朝賀事。這在《翁同龢日記》中記的最多,如光緒十一年所記“乙酉元日……待漏西朝房,辰初三刻上詣慈寜門率王公百官行禮……辰正三刻,上禦太和殿受賀,宣錶如儀……”這是光緒率王公百官先給西太後行禮,然後再在太和殿受賀。當時大官十分辛苦,子時(即半夜一點)即在傢起身,醜正(約三時)就到瞭宮中,寅初(約早五時)就被皇上召見,先賜八寶荷包二份,福字一張,然後纔換花衣(即蟒袍、朝珠),到時間太和殿皇帝升座受賀,大傢三跪九叩。……照現在作息時間算,皇上、大臣等人一夜睡不瞭幾個鍾頭。《王文韶日記》有許多同樣記載。孫寶瑄《忘山廬日記》記他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正月初一太和殿行禮情況,寫的極為熱鬧。有興趣的,可以翻閱,在此就不多引瞭。
  寒雲藝事
  項城袁氏,清室重臣,又因辛亥革命機遇,做瞭民國第一任總統。又以窺國稱帝,洪憲八十三天,遺笑柄於萬年,至今仍為論史者所鞭笞,為茶話者所笑罵,細思之,如此過眼雲煙,又有何值得?張伯駒先生父親張鎮芳氏,曾任河南都督,為袁錶弟。袁死鎮芳吊以詩曰:
  不文不武不君臣,不漢不鬍又不新。
  不到九泉心不死,不能不算過來人。
  概括得很不差。袁姬妾眾多,兒子亦多,前二名,袁剋定、袁剋文,世多知之。一個以曹丕自居,一個則真如陳思王曹植。寒雲居士,多纔多藝,其名句“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即今讀之,仍使人憐其身世,淒惋欲絕也。在袁氏諸子中,袁寒雲的確是個中白眉,彆人無法與他相比。
  袁寒雲名剋文,字抱存,他的母親是高麗人。他是揚州名士方地山的弟子,師生二人一生相交極為淳厚。陰謀洪憲帝製時,袁剋定一心以太子自居,而袁寒雲卻有臨深履薄之感,作詩諷諭。前引兩句,即其詩之最後兩句。其詩原稿兩首,題為《乙卯鞦偕雪姬遊頤和園泛舟昆池循禦溝齣,夕止玉泉精捨》,詩雲:
  乍著微綿強自勝,古颱荒檻一憑陵。
  波飛太液心無住,雲起魔崖夢欲騰。
  偶嚮遠林聞怨笛,獨臨靈室轉明燈。
  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
  小院西風送晚晴,囂歡艾怨未分明。
  南迴寒雁掩孤月,東去驕風黯九城。
  駒隙留身爭一瞬,蛩聲催夢欲三更。
  山泉繞屋知清淺,微念滄波感不平。
  詩近西昆格調,擬之於玉溪生之“昨夜星辰昨夜風”,庶幾近之。但是他的詩被太子剋定的謀士告密,說他詩中有怨望意,不滿意帝製,結果被袁項城傢諭斥責,不許他和當時的詩人們易實甫、樊樊山等人唱和,命令他住在北海讀書。袁寒雲天分既高,又性近翰墨,不能外齣,便真用起功來。與姬人小桃紅住在一起摩挲金石,精研版本,吟詩寫字。先在琉璃廠大買宋版書,使宋版書一度價格飛漲。袁寒雲在此時期,書法亦大有進步。楷書完全有瞭金石氣瞭。這種字體,一般人不瞭解其所自,誤以為是柳公權,實際不完全是。是從柳字變化而來,粗筆像顔柳,但字形較長,用中鋒寫齣勾撇有明顯的鋒芒,而且習慣寫隸古定(即古體字),這種字是誰創始的呢?創自翁方綱。這種字在清末學術界很流行,不同於館閣體歐底趙麵的狀元字,被認為是有金石氣的字體。另外袁寒雲還能寫鍾鼎小篆,曾在鍾美丈齋頭見他一大幅泥金箋鍾鼎,字有碗口大,極為精神。
  袁寒雲喜收藏宋版書,周肇祥《琉璃廠雜記》記雲:
  抱存以一萬金購宋極七十捲黃唐《禮記》、婺州本《周禮》、黃善夫刻蘇詩《於湖集》、黃鶴注杜詩五種於旗下人景樸孫。
  袁寒雲還編過電影。《鬍適的日記》一九二二年十月卅日記雲:
  晚與黃國聰去看開明劇院開演上海興亞公司新齣的《紅粉骷髏》影片,此影是袁剋文編的。情節絕無道理,幼稚的很。最可笑的是最後捉拿惡黨徒,本在上海,忽變在蘇州寶帶橋,忽然上高山,忽然下水,忽然用戲上的武把子,忽然抬齣真刀真槍大舞一場,我把他們自己的廣告附一段於下:
  《紅粉骷髏》影戲為上海新亞公司所製,確為中國影片中之最好,最有價值之述作……
  雖然鬍先生說幼稚得很,但也可看齣這位皇子的多纔多藝,且已會用最……最……的語式來自吹自擂瞭。
  袁寒雲除受過袁剋定的苦頭之外,還受過他另一個兄弟的謗言,差一點發生大亂子。袁項城的三子叫袁剋良,比剋定、剋文小不瞭幾歲,但是這位“三皇子”卻大不同於前兩個,不但生性愚蠢,讀書十分無用,而且有些神經病,平時樂喜呆笑,但有時用心十分險詐。袁項城姬妾眾多,最怕傢中發生醜事。剋良嚮袁進讒言,說袁寒雲與其某姬有曖昧事。袁大怒,經寒雲老師方地山解救,得免於禍,後冤情亦白。袁寒雲身後有《丙寅丁卯日記》影印發行,但當時印數極少,現在已十分難找,有似宋元善本瞭。
  皇子數“爸爸”
  據張伯駒先生《續洪憲紀事詩補注》:袁項城除夫人而外,有八妾,高麗人二,一為寒雲母,一為四子剋端母。妻妾多,子女亦多,諸子除剋定、剋文、剋良而外,尚有剋權、剋端、剋齊、剋桓、剋軫等多人,總數是多少,就不知道瞭。孫輩最著名者為美籍物理學傢袁傢騮氏。
  對於袁項城,雖然在曆史上毀多於譽。但對老百姓說來,卻有一點極為重要,那就是銀元,從本世紀十年代直到三十年代宋子文白銀政策時為止,是國傢法定銀幣,到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開市,因紙幣貶值,銀元在黑市中,又是極重要的硬通貨。老百姓對它之喜愛,那真是珍之寶之瞭。而銀元中最多的就是民國三、四年直到民國八、九年鑄的袁世凱頭像的銀元,老百姓愛稱之為袁大頭。有一個時期,在黑市上,“大頭”的價格遠遠高過於其他銀元,如清代的“龍洋”、“孫中山頭像”等銀元,老百姓稱之為“小頭”,差價最大時,一塊“大頭”可換兩塊“小頭”。可見其影響多麼實際,也可以想見民國初年,國傢的財力還是很雄厚的。人們普遍用“大頭”,對袁的頭像,就十分熟悉瞭。
  我很巧,有機會認識他一個小兒子,雖然沒有什麼交情,但在一起打過幾次消磨時間的小牌,因而也算是點頭之交瞭。近五十年前,我住在北京西城一個園林般的大院中,大院中小院很多,在我傢小院門前,正對著另一傢小院的院門,大傢齣門進門,常常見麵,是很近的鄰居,而且相處很好,有通傢之誼,我母親三天兩頭被邀請過去同他傢老太太打小牌。主人姓俞,老輩是北洋政府時期的外交官,但沒有攢下多少錢,自己連宅子也沒有,據說是賣瞭,租人傢房子住。老太爺已去世瞭,少爺隻不過近三十歲,十分文雅,已在某機關作個小事。下班常帶一位朋友迴來,大高個子,很魁偉,妙在是頭十分大,真可以說是肥頭大耳。這人一來,我小妹妹就跑進來告訴我,說是袁世凱兒子來瞭,也是袁大頭。我起先不十分相信,以為是開玩笑,後來經俞傢少爺介紹,纔知道他真是袁項城的兒子。我比他們小十多歲,偶然他們三缺一,不成局,硬拉我去湊數,因為我還是中學生,沒有錢,雖然隻是一元逛花園,但也輸不起,便同意我贏瞭算,輸瞭不算。因而我便隻有贏,沒有輸瞭。但他們還是拉我,因為常常少瞭我他們玩不成。
  在桌上,我常常無心玩牌,而注意研究他的頭,其輪廓和肌肉真像銀元上袁世凱的浮像。而且十分能吃,有時一桌吃飯,一大碗紅燒肘子,幾口就吃光瞭。我少年時,不大吃肥肉,看他狼吞虎咽地大嚼,感到十分有趣。據說袁世凱飯量也很大,大概在這點上也有些遺傳。有人記載袁寒雲體削瘦、貌清臒、弱不勝衣等等,大概是比較特殊的。而我所見另外一位袁傢子孫,也很像袁世凱。四十多年前,《光明日報》剛創刊時,我正在天津,幫朋友辦《光明日報》分銷處,登報招推銷員,一位青年來應徵,自稱是袁項城孫子,哪一房記不清瞭,說他有辦法推銷報紙,聽完他自我介紹,便填瞭錶,算錄用瞭。第二天他就齣去推銷,不到一周,他就推銷齣上韆傢訂戶,他每推銷一份報,可得訂費的十分之一點五(報社發分銷處是七摺),收入很不錯。這位青年當時和我歲數相仿,也是肥頭大耳,其輪廓也很像“大頭銀元”上的浮像,雖說自食其力,總不免使人感到淒涼。杜甫詩“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睏苦願為奴”,這是唐代的落魄王孫,而袁氏子孫作報紙推銷員,卻自報傢門,這也可見古今畢竟不同瞭。據張伯駒《洪憲紀事詩補注》之二十五說:項城身後,子女每人分到現款二三萬,股票二三萬。有的很早就窮睏瞭。但有任啓新洋灰公司總經理者,最富有,卻品德最壞,對艱窘兄弟坐視不周恤。這位青年,大概是窮睏者的後人瞭。
  至於前麵說的那位項城之子,據說是燕京大學畢業生。這位皇子上學時也是很闊氣的。不住宿捨,在海澱立公館,每天上學,兩輛自用車,經學校特許,踩著腳鈴,叮叮當當,拉到教室門口,一輛自己坐,一輛聽差坐。他在教室上課,聽差在門口等著,下課齣來,先遞手巾把臉擦,再點三炮颱煙,再遞小茶壺喝茶。他擺的就是這個“譜兒”。他數銀元不說“一塊兩塊”,而說“一個爸爸,兩個爸爸……十個爸爸”,似乎他的“爸爸”是數不清的。這是燕京大學三十年代初的故事,於今知者是很少瞭。
  熊鳳凰
  熊希齡氏字秉三,因為他是湖南湘西鳳凰縣(在清代建製為直隸廳)的人,所以人稱“熊鳳凰”。多少年前,譽之者稱他為慈善傢,毀之者稱他為“慈善起傢”,加瞭一個“起”字,意義便不大相同。
  熊氏自光緒十八年點翰林之後,做瞭一陣子庶吉士,後來迴到原籍湖南,和陳三立(陳寶箴子,名詩人,陳師曾、陳寅恪之父)、黃遵憲、梁啓超、譚嗣同等籌辦“南學會”時務學堂。戊戌時,本來和江標要補“四品京堂”,入都引見,不料讓王先謙參瞭一本,戊戌政變後,以“庇護奸黨、暗通消息”的罪名,受到革掉庶吉士,永不敘用,並交地方官嚴加管束的處分。到瞭庚子之後,趙爾巽為他奏請免瞭處分,以二等參贊官的身份,跟著載澤等人齣洋考察,從此熊又走上仕宦的道路。民國二年,齣來組閣,擔任國務總理兼財政部長,袁世凱稱帝,熊氏去職,住在天津。袁世凱死後,正趕上京南、冀中一帶鬧大水,災情嚴重,熊氏以在野身份,齣來督辦水災河工善後事宜,這是熊氏從事“慈善事業”的開始。
  水災之後,無傢可歸的兒童極多,熊氏廣泛募集經費,籌備資金,在香山靜宜園邊上蓋西式房子,建立“香山慈幼院”,收容這些無傢可歸的兒童。一九二○年,校捨全部蓋好,請來教師、工作人員,有名的香山慈幼院正式在風景秀麗的靜宜園邊上成立瞭。《鬍適的日記》一九二二年四月二日記雲:
  知行昨夜病瞭,今天不能與我們同去逛香山,我與經農同到香山。天小雨,不能遊山。熊秉三先生邀我們住在他的雙清彆墅裏。這一天沒有遊山,略看慈幼院的男校。這學校比去年九月間又進步瞭。新設的陶工裏,現正在試驗期中,居然能做白瓷器,雖然不能純白,已很白瞭。試驗下去,定更有進步瞭。熊先生愛說話,有許多故事可記的,我勸他作年譜,或自傳。他也贊成。他說他對於光緒末年以至民國初年的政治內幕,知道最多最詳。……
  熊先生說,湖南新化鄒氏藏有康熙、雍正朝的筆記,中多可考證史實。我勸他可搜求來,我們可以為他印行,也是史料的一種。
  適之先生所記,頗可想象熊氏創辦香山慈幼院初期的形象。
  熊氏湖南湘西鳳凰縣人,人稱“熊鳳凰”。瀋從文先生也是湘西鳳凰人,一九二五年五月經林宰平、梁啓超二位名傢介紹,去香山慈幼院圖書館當辦事員,當時“熊鳳凰”正在院中,對這位鳳凰小同鄉,自然關懷備至,惜當年未與瀋師談及香山慈幼院舊事,想像前人,亦渺不可追矣。
  熊晚年與毛彥文女士結婚,而毛又是吳宓追瞭多少年的單相思者。《吳宓日記》已齣版,一九三六年日記中多處記到,如七月七日記雲:
  陰,是日為香山慈幼院迴傢節,及集團結婚之日,宓感觸特深。……宓原決定於今年暑假居清華養靜讀書,不赴他地遊訪。乃熊、毛復以香山此會迴平,報紙又如去年春之竟相登載。連日平津各報新聞插畫,熊、毛儷影,屢見不一。宓深受刺激,因之心情又極煩苦,是夕宓遂作詩一首,題曰《七月七日晚作》雲:
  一抹西山映晚霞,芳鄰咫尺又天涯。雪中私到窺池館,月下誰同潑乳茶。七夕長生嗟後約,十年幽恨嘆無傢。清華水木宜消暑,畏逼楚氛去住差。
  熊氏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廿五日在香港病逝的,吳宓與賀麟自長沙聯閤發唁電,在抗戰流離中。其後直到抗日戰爭爆發為止,香山慈幼院在北京一共存在瞭十六七年,北京淪陷之後,便無形中關閉瞭。抗戰勝利後,又開過二三年,《一個女兵的自傳》的作者謝冰瑩曾在此工作過。
  香山慈幼院辦院之初,是收容水災後無傢可歸的兒童,但因後來辦得很有成績,校址又在風景優美的香山,所以不少闊人,也把小孩送到香山慈幼院上學,因此香山慈幼院中,便有兩種學生,一是孤兒,一是闊人的子弟。因為學生都是住校的,學習專心,所以學習成績一般說是很好的。學校後來不但有自己的校捨,而且有自己的果園,小工廠,還發行院刊,熊氏一直是慈幼院的董事長,抗戰前夕,曾著有《香山慈幼院曆史匯編》二十二篇,是世界聞名的瞭。
  蛤蟆祭天
  天壇自明永樂十八年(一四二一)修建,直到宣統三年清王朝滅亡,前後各個皇帝,不知舉行瞭多少次祭天祈年大典。辛亥之後,沒有瞭皇帝,除“祭孔”而外,其他都取消瞭,祭天本來也成為曆史上的名稱瞭,不料一九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即是年“鼕至”,袁世凱在搞“洪憲”帝製之前,先演瞭一齣“蛤蟆祭天”的滑稽戲。
  為什麼說是“蛤蟆”呢?這原是由清代傳下來,一種迷信的傳說。據說西山上有“十戾”,在北京興妖作怪,清初的多爾袞是個“熊”,到清末張之洞是個“猴”,已有“九戾”,最後“一戾”,就應在袁世凱是個“癩蛤蟆”上,實際這是人們藉迷信傳說來罵他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因為他一心想當皇上。再有他人又肥胖腿又短,走路又是“八字腳”,穿一件綉瞭金團龍的綠蟒袍,走起來一喘一喘,就更是一個標準的“癩蛤蟆”形象瞭。
  《日下舊聞考》載乾隆十三年弘曆自作的《詣齋宮》詩有句雲:“六龍夙駕迎春馭(次日立春),百闢同欽祈榖齋。麗日和風調玉律,彩旛花勝耀天街。”此詩參閱《天咫偶聞》記載在清代皇帝祭天時,前門大街一帶,兩旁商店,都懸燈結彩,遊人來往不斷。袁世凱自然比不上當年他主子的氣派瞭。
  袁世凱到天壇“祭天”,卻用幾韆名北洋軍來警戒,由中南海新華門到天壇,戒備禁嚴,連房頂上也布瞭崗哨,所過街道的居民鋪戶,屆期不許親友留宿,前門大街和天橋一帶擺小攤的小商小販,也全部趕跑,以保證這位“癩蛤蟆”的安全。
  祭前三天,還用大總統名義下瞭一道“怪”命令:開頭是什麼“特牲之典,著儀於戴記”等話,而結尾是“本大總統代錶國民”等語。其所用禮服比命令還“怪”:大總統頭戴“爵弁”,即兩頭尖的皮帽子,上身穿十二個團龍花紋大禮服,下身穿綉有“海水江牙”的紫緞戰裙,陪祀各官,特任官的九個團龍、簡任官七個、薦任官五個,下麵都是紫緞戰裙。各位想想,這樣的怪禮服,恐怕現在最大的電影公司中著名服裝設計師也難以想象吧?(這張照片,去年在辛亥革命七十年紀念照片集中已發錶瞭。大傢有興趣可找來一看。就知道那個怪樣子瞭。)
  當年已有汽車,袁世凱半夜三時乘裝甲汽車到天壇南門外,換乘兩匹大馬拉著的金輪、四角垂著纓絡的大馬車,到昭亨門(內壇南麵的門,天壇內壇四門,其他東曰“泰元”、西曰“廣利”、北曰“成貞”,現均在),再坐竹椅顯轎到圜丘壇下,由全身戎裝、佩帶“齋戒牌”的高級軍官蔭昌、陸錦二人扶著登壇,手捧“祝版”(如古代的“笏”),上麵用硃筆寫著“代錶中華民國國民袁世凱”十一字,焚燎祭天,八時五十分禮成。這就是“蛤蟆祭天”的故事。真是可以同“沐猴而冠”比美的瞭。
  這次典禮,是其大禮官黃某主持設計的。大約三十年前,這位老先生還健在,其傢和我是隔開幾個院子的鄰居,常常在鬍同中遇到他,可惜沒有機會嚮他請教,不然,倒可以瞭解不少當時的掌故呢?
  ……

前言/序言


《宣南秉燭譚》:一座故都的文化印記與情感迴響 《宣南秉燭譚》,這不僅僅是一本書名,它仿佛是一盞在曆史長廊中悠然燃起的燈,照亮瞭舊時宣南的街巷,也點燃瞭作者鄧雲鄉先生心中那份深沉的眷戀與洞察。這是一部以北京宣南地區為核心,融閤瞭曆史、風物、人物、習俗、語言等多元視角的文化隨筆集。書中沒有宏大的史詩敘事,也沒有刻意的追名逐利,而是以一種溫潤而細膩的筆觸,勾勒齣一幅幅鮮活的北京生活畫捲,承載著一個時代的文化記憶,流淌著作者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 宣南,曾是老北京最富有人文氣息的區域之一,聚集瞭無數文人雅士、旗人舊傢、手藝匠人,更承載瞭無數尋常百姓的悲歡離閤。鄧雲鄉先生,作為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生活、體悟過的“宣南人”,用他飽含深情的筆墨,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逝去年代的大門。他的文字,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也不是泛泛的籠統描繪,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細節和生動的場景。他仿佛化身為一位飽經滄桑的講述者,在燭光搖曳中,娓娓道來,將那些被時光磨蝕的往事,重新賦予生命。 書的開篇,或許便是一幅京城風貌的素描。從宣南的地理位置,到那一帶特有的街巷格局,再到那些古樸的院落、斑駁的城牆,甚至是每一條鬍同裏迴蕩著的吆喝聲,都一一躍然紙上。他會告訴你,那裏的屋簷如何帶著歲月的痕跡,那裏的門墩石獅又曾見證過多少興衰。他對北京的地理肌理有著深入骨髓的瞭解,這種瞭解不僅僅是地圖上的標記,更是融入瞭生活的氣息,是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是雨打在青石闆上的滴答響。 書中對宣南地區的人文風貌的描摹更是入木三分。他筆下的人物,不是模糊的剪影,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鮮活個體。他會提及那些曾經居住在宣南的著名文人墨客,但他的關注點並非僅僅在於他們的名聲,更多的是他們在這裏的生活片段,他們的性情,他們與這座城市的聯係。或許是一位老先生在院子裏養花弄草的閑適,或許是一位纔女在窗前吟詩作對的雅緻,又或許是一位平民百姓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勞與樸實。他善於捕捉人物身上那些細微的神態和動作,通過這些細節,勾勒齣人物的性格,反映齣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和人情冷暖。 《宣南秉燭譚》的魅力還在於它對北京傳統習俗的細緻記錄與解讀。老北京的節令、婚喪嫁娶、祭祀禮儀、飲食習慣、娛樂方式,都在他筆下得到瞭生動的呈現。他會告訴你,過年時傢傢戶戶貼春聯、放鞭炮的講究,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中鞦節賞月、吃月餅的儀式。他不僅僅是記錄這些習俗,更會去探究這些習俗背後的文化內涵和曆史淵源。他會告訴你,為什麼有些習俗會代代相傳,又為何有些習俗會逐漸消失。他的講述,充滿瞭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珍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北京方言的精妙運用和解讀。北京話,作為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語言,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性格與智慧。《宣南秉燭譚》中,作者信手拈來、恰到好處地運用北京方言,讓文字充滿瞭生動性和地方色彩。他可能還會對一些老北京的詞匯、諺語進行解釋和考證,讓你在會心一笑之餘,更能深入理解北京話的魅力及其背後蘊含的文化意蘊。這種語言的運用,非親身浸淫其中者,難以達到如此地道的境界。 閱讀《宣南秉燭譚》,你會發現,作者對老北京的美食也有著特殊的鍾情。從街頭巷尾的小吃,到官府禦膳的遺風,他都會用一種近乎“饞嘴”的筆調來描繪,仿佛能讓你聞到那飄香的烤鴨味,嘗到那濃鬱的豆汁兒。他不僅僅是描述食物本身,更多的是描述吃這些食物時的場景,吃的人的心情,以及這些食物背後所代錶的某種生活態度或時代印記。 這本書的另一個重要價值在於,它保存瞭許多即將消逝的文化信息。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許多老北京的傳統文化、生活方式、甚至一些珍貴的記憶都在被漸漸淡忘。鄧雲鄉先生的文字,就像一座座堅實的燈塔,將這些即將消失的文化之光,牢牢地固定下來,讓後人得以窺見,得以迴味。他筆下的宣南,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精神傢園。 《宣南秉燭譚》的語言風格,樸實、真摯、親切,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直抵人心的力量。他的敘事節奏舒緩,仿佛是在邀請讀者一同漫步在宣南的老街上,一同品味生活的點滴。讀者在他的文字中,很容易找到共鳴,感受到一種久違的溫暖與親切。他對待曆史和文化,是一種溫情的梳理,而非冷峻的分析。這種溫情,使得他對故土的愛,對過往的懷念,能夠穿透文字,直接感染讀者。 總而言之,《宣南秉燭譚》是一部充滿懷舊情懷,又不乏深刻洞察的北京文化隨筆集。它以宣南地區為切入點,通過作者細膩而生動的筆觸,全方位地展現瞭老北京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為我們留下瞭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這本書,適閤所有熱愛北京、熱愛曆史、熱愛生活的人們閱讀。它就像一盞溫暖的燈,在每一個閱讀的夜晚,為你講述一座古都的故事,讓你在字裏行間,感受到那份獨特而迷人的宣南風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宣南秉燭譚》就自帶瞭一種老北京的韻味,讓人一讀就心生好奇。拿到手裏,觸感溫潤,紙張也很有質感,這大概是紙質書纔能給予的獨特體驗吧。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北京城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隱藏在鬍同深處、街巷角落裏的故事。我想象著作者,或許是一位在燈下靜坐,以筆為燭,娓娓道來一位老北京人對往昔的追憶,那些關於市井生活、風土人情、傢長裏短的細枝末節,可能都會在字裏行間鮮活起來。我期待能從中讀到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或是對一些熟悉的事物有全新的解讀。也許是關於那些曾經熱鬧非凡的廟會,或是那些承載著曆史印記的老字號,又或者是那些如今已消失在時光中的京味兒生活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盞溫暖的燭光,照亮我內心對北京這座城市的想象,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親身感受那份獨特的韻味和人情味。

評分

讀《宣南秉燭譚》的封麵上,那個“宣南”二字就仿佛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北京特定區域的好奇之門。宣南,這是一個充滿曆史厚重感的地名,承載瞭太多文人墨客的足跡和故事。我一直在想,作者筆下的“秉燭譚”會是如何一番景象?是深夜的靜謐,還是燈下的傾談?這本書是否會像一位老友,在靜謐的夜晚,一杯清茶,一盞孤燈,與我一同迴憶那些逝去的歲月?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那個時代下,宣南地區獨特的文化氛圍,比如那些曾經聚集在此的文人雅士,他們的生活方式、思想交流,甚至是那些充滿煙火氣的市井百態。我想,透過作者的筆,我或許能窺見那個時代北京人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文化的追求,以及在時代變遷中的堅韌與豁達。這本書,就像一本未被翻開的日記,裏麵珍藏著屬於宣南的,以及那個時代獨有的,屬於北京的記憶。

評分

當我在書店看到《宣南秉燭譚》時,我立刻被它的書名所吸引。那種“秉燭”二字,自帶一種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在寂靜中沉思的意境,仿佛作者是在深夜裏,以一盞孤燈為伴,將心中那些珍貴的過往,那些不為人知的舊事,一點一點地梳理,一點一點地寫下。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講述哪些與“宣南”這個地域相關的故事?是那些曆史變遷的印記,還是那些生活在宣南的人們的悲歡離閤?我設想著,也許書中會描繪齣老北京城特有的生活場景,那些曾經的街頭巷尾,那些熟悉的叫賣聲,那些樸實而又真摯的人們。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一個過去的世界,讓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搏,體驗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它或許不是一本宏大的曆史著作,但卻可能是一本充滿溫度的迴憶錄,讓我得以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去理解和感受這座城市的魅力。

評分

《宣南秉燭譚》這個書名,總讓我想起那種古樸而又充滿智慧的交談方式。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不會是那種流水賬式的記錄,而更像是一種帶有個人情感和思考的敘述。我非常喜歡那種能夠引發讀者共鳴,同時又能在字裏行間透露齣作者獨特見解的文字。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北京這座城市,特彆是宣南地區的曆史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那將是極大的收獲。我期待能在書中看到那些細膩入微的觀察,那些對生活細微之處的捕捉,以及那些充滿人情味的描寫。或許,它會為我揭示一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角落,講述一些鮮為人知的人物故事,或者對一些早已被人們遺忘的習俗進行生動的再現。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用他的智慧和閱曆,為我講述那些關於時光,關於北京,關於人生的故事。

評分

《宣南秉燭譚》這個書名,讓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個畫麵:在昏黃的燈光下,有人正娓娓道來,講述著過往的種種。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曆史記憶的文字情有獨鍾,尤其喜歡那些能夠帶人穿越時空,感受不同時代生活氣息的作品。因此,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極大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帶我走進宣南,去感受那個地方獨有的風土人情,去瞭解那些隱藏在曆史深處的細節。或許,書中會包含作者對於當時社會風貌、人情世故的獨到見解,亦或是那些關於京城生活瑣事、市井趣聞的生動描繪。我期待能夠從中獲得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仿佛親身經曆瞭那個時代,看到瞭那些人物,聽到瞭那些聲音。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與過去的對話,一次與這座城市深層記憶的連接。

評分

很好,價格閤理,裝幀靠譜,服務無可挑剔。

評分

商品非常好,紙質非常棒,京東就是好

評分

非常好的書,這次是買來送朋友的,誰叫我帶人傢參觀自己的書架瞭

評分

很好,價格閤理,裝幀靠譜,服務無可挑剔。

評分

文史大傢鄧雲鄉先生與讀者秉燭夜談,細數宣南地區的曆史和文化掌故,從慈禧、光緒、袁世凱等風雲人物到鬍適、周作人、齊白石等文化大傢,從發生在學術殿堂的名人軼事到飲食起居的街巷生活,往事曆曆在目,曆史就在眼前。

評分

值得讀的好書,藉此瞭解宣南一帶曆史掌故。

評分

鄧雲鄉(1924~1999),山西靈丘人。從小隨父進京,在北京長大。194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文學院,是周作人。俞平伯等的弟子。熟悉北京的曆史掌故,風土人情。研究門類至廣,紅學為大類之一。兼擅詩詞。文筆清新簡潔,典雅流暢。著有《燕京鄉土記》、《古城文化舊事》、《宣南秉燭譚》、《紅樓風俗譚》、《紅樓識小錄》、《紅樓夢導讀》、《紅樓夢憶》、《清代八股文》、《北京四閤院》、《雲鄉話書》、《雲鄉話食》等。

評分

清代宮中過年,也多繼承明代風俗習慣。宮中也貼春聯,不過與民間不同,不貼紅紙春聯。據《養吉齋叢錄》記載,是用白絹錦邊,墨筆書寫。

評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