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之学问向为中国文字学、篆刻学所关注之内容。观中国文字之发展,缘於甲骨之文,後铸於彝器、刻於碑石,盛行籀文之体。秦亡六国而一统天下,又纳谏,至隋唐而行楷书,中华之文字以此定制,传於今日。然就金石篆刻而言,无论其表现形式还是铸刻载体,颇具特色,成为中国艺术的奇葩。凡研究中国之文字、嗜篆刻之法、好书法之技艺,无不以金石之学为参考。历朝诸代,撰述金石文字之著多有传世,既有《说文解字》《说文古籀》及《说文古籀补·补补》《古籀汇编》,又有青铜彝器铭文、石刻文字研究之专著,金石文字的专类工具书也颇为常见。但纵观各种金石文字工具书,多为传统撰著方法而就,间有不足之憾。汤成沅先生编纂的《金石字典》,汲取先人经验,在古人的基础上编出一部新的金石工具书。汤成沅,号涤生,江苏如皋县人氏,早年曾任教於高等学府,并长期主持图书编辑出版之事,专任世界书局、维新书局之总编辑,後旅居美国,直至去世。汤成沅尤擅篆刻之学,著有《汤涤生纪年印存》《肖形印谱》等书。我们相信,《金石字典》的出版将为书法篆刻爱好者以及语言文字工作者提供一部金石篆刻之学的力作,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增添一份炎黄子孙的心意。
《金石字典》是一部金石篆刻工具图书,以许慎《说文解字》收录的九千三百余字为基本字,汇集自殷商至秦汉时期的甲骨文、钟鼎文、刻石以及秦砖、古陶、古玺、古币、古兵器之铭文,每字均注明出处或器物名称,所收例字之全,注释之细,在同类图书中实属少见。其检索、查阅之法,采众家之长,按《康熙字典》之部首次序分类,并引入现代检索方式,以笔画多寡编出检字总目。其书结构科学、分类精确,实为金石篆刻的《金石字典》於一九八二年台湾维新书局初版後,於一九九五年由中国书店再版。二十年後,汤成沅先生後人遵其遗愿三次出版。
汤成沅祖籍江苏如东县,弱冠外出求学并就业,侨居海外达五十余载,终其一生心怀故土,致力传播中华文化。先父多才多艺,精通文史,工於书法,尤精於金石文字之学,所编著《金石字典》一书,博采众家之长,而又匠心独运,自成一体,受到金石文字学者的广泛推崇。该书早在一九八二年於台湾维新书局出版,一九九五年由中国书店再版,虽先后两次印刷,及至新世纪即难以寻踪。二〇〇七年,临终时遗愿该书能永传後世。
说实话,我入手这本书时,主要目标是想解决一些工作中的疑难字词辨析问题,预期它会是一本厚重但略显枯燥的参考手册。然而,事实远超我的想象。它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上的盛宴,那种古朴而不失现代审美的版式布局,让人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结构复杂、异体字众多的条目时,所采取的归类逻辑非常清晰、非常人性化。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在解释某个特定部首的演化时,作者会将其所有相关的字形变化,按照时代和地域进行分层展示,配以清晰的图示说明,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演变过程变得一目了然。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过去在查阅类似资料时,常常需要穿梭于多本工具书之间,耗费大量时间。而这本书,几乎是“一站式”地解决了我的大部分查询需求,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让我能够更专注于核心的研究内容本身,而不是被繁杂的检索工作所拖累。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阅读体验,那就是“沉浸”。这本书的配图质量之高,简直令人叹为观止。那些拓片、摹本的清晰度和准确性,完全达到了收藏级别的标准。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理解古文字的爱好者来说,高质量的图像资料是理解其形态的关键。许多罕见的出土文物上的文字,仅凭文字描述是无法准确想象其神韵和笔法的,而本书将这些“活的证据”直接呈现在我们眼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书法与文字”关系的论述部分,作者并未将文字学与书法艺术割裂开来,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书体的产生如何反作用于字形的规范化,这使得我们不仅知其“形”,更能解其“意”与“势”。可以说,它填补了我长期以来在文字学和书法艺术之间存在的知识断层,提供了一个全面而又细致的视角,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更立体的认知。
评分这部浩瀚的典籍,如同穿越时空的隧道,将我瞬间拉回了那个刀笔刻石、鸿儒济世的黄金时代。我原本只是一个对古代文字略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抱着试探的心态翻开了它,却没想到被其中磅礴的气势和严谨的考据深深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活态的文化史。阅读的过程,我仿佛亲眼目睹了篆、隶、楷、行、草的演变轨迹,每一笔撇捺背后都蕴含着历史的沉淀和书写者的心绪。书中的例证选取极为精妙,那些散落在古代碑刻、钟鼎、瓦当上的文字碎片,经过编纂者的悉心梳理和考订,终于在本书中获得了全新的生命和清晰的脉络。尤其是对于那些湮没已久的偏僻字形,作者不仅给出了准确的释义,更重要的是,还追溯了其源头和流变,那种探幽发微的治学精神,着实令人肃然起敬。读完第一部分,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实地考察那些书中所述的碑林,那种将书本知识与现实遗迹相互印证的冲动,是任何其他读物都难以给予的阅读体验。它彻底改变了我对传统文字学的刻板印象,将其提升到了艺术与历史交融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作为一部字典的定义,它更像是一部微缩的中华文明史缩影。在阅读的诸多章节中,我多次被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所打动。他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罗列冷冰冰的符号,而是试图通过这些符号,重构出古代社会的生活图景和思维模式。例如,在解释某些与农业或祭祀相关的古字时,作者不仅给出了精确的释义,还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礼仪制度进行阐释,使得我们仿佛能透过文字的表象,看到古人的劳作与信仰。这种由文字而入文化的路径,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深度。对于想要从事历史、考古或者古籍整理的年轻学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定海神针”,它所蕴含的扎实功底和广博学识,足以支撑起未来数十年的学术探索。它不只是工具,更是精神的指引。
评分初次翻阅此书,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近乎虔诚的敬畏感。这不是一本为了迎合大众而轻描淡写的入门读物,它直面了中国文字体系中那些最古老、最核心的谜团。书中对一些关键字义的考证,显然是建立在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互证基础之上的,其深度和广度,令我这个读了十几年古籍的人都感到汗颜。特别是在探讨特定历史时期(比如秦汉之交)文字规范化过程中的争议焦点时,作者并没有采取武断的结论,而是非常审慎地列举了正反两方面的证据,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存疑而不妄断”的治学态度,在当代学术著作中是尤为珍贵的品质。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字词的意义,更是一种严谨、求真的研究方法论。每一次查阅,都像是在与那位已故的大学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使我的视野得到拓展。
评分是非常好,正版
评分还好很好还好还好很好很好还好
评分感觉很权威的样子,买来送人
评分者从书法中提取出美学问题,再以美学思辨武器去解释、证明。在这里,美学理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书法是目的对象而不是证明材料与手段。全书笔调诙谐,文风流畅,可帮助读者打开思路、扩大视野,对书法美的存在、价值以及与生活的关系、所拥有的文化含义等有个较全面的认识。
评分对天朝的书籍装祯水平无语无语无语无语无语无语
评分感觉很权威的样子,买来送人
评分感觉很权威的样子,买来送人
评分还好很好还好还好很好很好还好
评分对天朝的书籍装祯水平无语无语无语无语无语无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