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唐 陆柬之文赋

中国书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唐 陆柬之文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紫桂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唐朝书法
  • 陆柬之
  • 文赋
  • 名碑名帖
  • 书法临摹
  • 中国书法
  • 艺术
  • 文化
  • 字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750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9462
品牌:华夏万卷
包装:线装
丛书名: 中国书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临读经典碑帖为书法学习之不二法门。中国历代名家辈出,传世碑帖无数。这套《中国书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遴选书法史上经典,装帧典雅,印刷精美,堪称佳制。
  本系列采用经典底本,高清彩色印刷;穿线装订,拆阅方便实用。力求“下真迹一等”之效果。系列特点则是对原作或拓本稍加放大,使得细节纤毫毕现。无论线条的张力、墨色与叠加,还是纸张的颜色及气息,都毫厘间淋漓尽现。
  “颇极精工,无复遗恨”,希望本套丛书的出版对读者诸君在临读碑帖和书法创作中有所帮助。

内容简介

  《陆柬之文赋》,即《唐陆柬之书陆机〈文赋〉卷》,无款,纸本,纵26.6cm,横370cm,行书,144行,1668字。帖中『渊』『世』等字均作缺笔,盖避唐初二帝之讳。此卷流传有序,帖后有赵孟頫、李倜、揭傒斯、危素、宋濂、孙承泽等人跋。卷前引首有明代李东阳篆书『二陆文翰』四字及沈度隶书『陆机文赋陆柬之书』八字。此卷清时入内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卷字字圆净秀美,一派平和恬静,毫无火气,风神直接虞永兴、王右军。宋朱长文赞陆书云:『意古笔老,如乔松倚壑,野鹤盘空。』元揭傒斯评此帖云:『唐人法书,结体遒劲有晋人风格者,惟见此卷耳。虽若隋僧智永,犹恨妩媚太多、齐整太过也。独于此卷为之三叹。』元赵孟頫晚年倾心此卷,跋曰:『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者希耳。』

作者简介

  陆柬之,唐初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官至太子司议郎,崇文侍书学士。陆氏世为著姓,柬之又为虞世南外甥,年少时即依舅氏学书,后仿『二王』,深得晋人韵味。陆柬之传世作品甚少,除《绛帖》载有陆书廿五字外,仅余此《文赋》长卷,弥足珍贵。据传,陆柬之少时读陆机《文赋》,极为倾心,欲书一卷,又恐书艺不精,有损先辈名作,未敢贸然动笔。直至晚年,书名显赫,方才动笔,了此夙愿。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书法瑰宝的传承与探索:唐代书法艺术的恢弘画卷 引言:穿越千年,触摸笔墨的温度 中国书法,作为独特的东方艺术门类,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情趣。它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个人精神境界、学识修养的外化。唐代,无疑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黄金时期,群星闪耀,名家辈出,碑帖林立,共同构筑了一座后人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 本书系聚焦于唐代书法艺术群星中的一脉重要分支,旨在全面、深入地梳理和展示这一时期那些不朽的法帖与碑刻的艺术成就与历史价值。我们将带领读者,暂且放下对特定某一本法帖(如陆柬之的《文赋》)的直接探讨,转而放眼整个唐代的书法面貌,去领略那些共同铸就了盛唐气象的艺术力量。 第一部分:初唐:承古启今的奠基 初唐,是承接隋代书风,并为盛唐的辉煌打下坚实基础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书法家们,在继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的基础上,开始尝试突破和创新。 欧阳询的刚劲与险绝: 欧阳询,作为初唐四大家的领袖人物,他的楷书以“三十六法”著称,结构严谨,笔画瘦硬挺拔,法度森严,充满了内敛的张力。他的作品,如《九成宫醴泉铭》,其险中求正的布局,以及笔画的遒劲有力,成为后世楷书学习的典范。本卷将详细剖析欧楷的结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探讨其如何将“二王”的秀逸转化为一种庄重典雅的官方书风。 虞世南的温润与平和: 与欧阳询的峻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虞世南。他的书法,取法智永,圆润秀逸,笔法温和,意态平和,展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气韵。我们研究虞世南的书风,不仅是学习其笔法结构,更是体悟其所体现的儒家中庸之道在艺术上的体现。 褚遂良的灵动与变化: 褚遂良的书法是初唐书风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他的楷书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了行书的笔意,线条灵动多变,结体欹侧有致,极具个人特色。他对于笔法的细腻处理,尤其是在提按顿挫之间的微妙变化,为后世的行草书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第二部分:盛唐:气象万千的巅峰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自信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直接反映在书法艺术上,表现为气势恢宏、笔力雄健、风格大胆奔放。 颜真卿的雄浑与气魄: 颜真卿是唐代书法艺术的另一座高峰,他以“颜体”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范式。其书风雄浑厚重,骨力洞达,结构开张舒展,笔画丰腴饱满,充满了强烈的生命力和悲悯情怀。我们将深入探讨颜体“中宫收紧,四面开张”的结构奥秘,以及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忠义气节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颜体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从魏晋的尚韵,转向了唐代的尚法与尚意。 张旭与怀素的狂放不羁: 在盛唐,草书迎来了其表现力的极致。张旭被誉为“草圣”,他的草书狂放不羁,如骤雨旋风,笔势连绵不绝,情感喷薄而出。紧随其后的怀素,继承了张旭的豪迈,同时更添一份清劲与灵秀,其“今草”的连带和提按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本部分将侧重分析狂草如何打破了传统书写的束缚,成为表达主体内心世界的纯粹媒介。 唐代碑刻的兴盛及其影响: 除了法帖,唐代的碑刻艺术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如《多宝塔碑》、《九成宫碑》、《醴泉铭》等,它们以石为载体,使得楷书的法度更为严谨,线条更加刚劲有力。碑学与帖学的长期并行与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唐代书法丰富多彩的面貌。 第三部分:中晚唐:风格的蜕变与回归 随着唐朝国势由盛转衰,书法艺术也进入了新的探索阶段,展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颜体的再发展——王缙、王庭筠: 在颜真卿之后,颜体的风格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书家们在继承其雄强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线条的内敛和韵致。 柳公权的骨力与清峻: 柳公权是与颜真卿并称的“颜筋柳骨”的代表人物。他的楷书,相较于颜体的雄厚,更侧重于骨力的展现,笔画瘦劲挺拔,结构瘦长而清朗,有一种清峻之美。柳体的出现,为过于厚重的书风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力量,对宋代的瘦硬书风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行书的成熟: 尽管楷书成就斐然,但唐代的行书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二陆”(陆柬之、陆云闲)为代表的书家,在继承“二王”笔意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的精神,使得行书在流畅性和法度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尤其是对笔锋的控制和气息的连贯性上,唐代行书的探索,为宋四家(苏、黄、米、蔡)的行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结语:唐韵不绝,法度永恒 唐代书法,以其雄伟的气魄、严谨的法度、多样的风格,构成了中国书法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初唐的奠基到盛唐的勃发,再到中晚唐的精进与蜕变,无不体现出当时文人士大夫深厚的学养和对艺术的极致追求。通过对这一时期楷书、行书、草书的全面梳理与赏析,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并从中汲取永恒的艺术滋养。每一次对唐人墨迹的研习,都是一次与千年前大师的精神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风格,透露出一种古典与现代审美的和谐统一,这本身就让人心生好感。然而,真正吸引我的是“唐 陆柬之”这几个字所代表的书法成就。陆柬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承前启后的,他既是虞世南、欧阳询的再传弟子,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颜真卿和米芾。他的作品,特别是行书,有一种天真烂漫而又顾盼有余的韵味,绝不板滞。我特别关注放大本中如何处理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以及整篇章法的气势贯通。在学习过程中,最难把握的不是单个字的结构,而是“气”的流动。如果这本放大本的印刷质量能够捕捉到陆氏行笔时那种“不疾不徐,意在笔先”的感觉,特别是笔画收束时的那种干净利落,那么它将是研习唐人行书不可多得的佳作。我期待它能帮助我突破当前在书写中遇到的“写不散”的瓶颈,真正体会到书法中的“意趣”。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书法爱好者,我深知“字帖是最好的老师”这一朴素真理。而面对陆柬之这般大家的作品,一本优秀的影印或放大本,其意义不亚于一位名师的亲自指点。我对于这本《文赋》放大本的期待,更多是基于它在学习应用层面上的实用性。好的字帖,能让人在临摹时少走弯路,直接领会到古人的神髓。我希望这本高清放大本能清楚地展示出陆柬之在结体上的“险中求正”的布局智慧。他的字形常常在不经意间略微倾斜或拉长,但整体上又给人以极强的稳定感,这是一种高超的平衡艺术。如果我能通过放大观察到他如何通过墨的浓淡变化来营造层次感,那将对我自己的行书练习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购买这样的书籍,与其说是收藏,不如说是一种对自身技艺提升的投资,每一次翻阅都应伴随着思考与练习,而非仅仅是欣赏。

评分

这本《中国书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唐 陆柬之文赋》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首先被它那精美的装帧所吸引,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能拥有这样一套高品质的帖本简直是莫大的享受。我一直对唐代书法抱有深厚的兴趣,尤其是陆柬之这样一位承上启下的大家,他的作品在楷书和行书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既有魏晋风度的洒脱,又不失唐人法度的谨严。我期待着能从这本放大本中,仔细揣摩他笔画的起承转合,体会那种蕴含在每一个结构中的“气韵”。尤其是“文赋”这样一篇作品,内容本身就极具文学价值,与陆体的书风结合在一起,想必能带来一种心神合一的阅读体验。希望通过反复临习,我的笔法能够更上一层楼,尤其是在处理连带和提按上能有所突破。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有力弘扬,让那些沉睡在碑石间的精髓得以在现代人手中重焕光彩。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关于陆柬之“文赋”的放大本时,内心是既兴奋又带着一丝审慎的期待的。我此前接触过不少唐碑的影印本,但原色放大本的意义非凡,它意味着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墨色的微妙变化、枯笔飞白的质感,以及刀刻(如果涉及碑刻)与笔触的深度关系。陆柬之的行书,在我看来,是直追“二王”笔意却又自成一格的典范。他的线条沉稳内敛,不像某些唐人那样追求外露的筋骨,而是注重内在的“气”的流动与蓄势。我尤其关注那些长线条和折角的处理,它们往往是区分高手与常人的关键。如果这本放大本的制版技术足够先进,能够真实还原出陆氏用笔时的力度变化和纸墨的相互作用,那它对于深入理解他的“笔法心法”将是无可替代的助益。对于我这种痴迷于细节推敲的临摹者来说,这套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扇通往盛唐书写现场的微观之窗。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钻研“唐代过渡期”的书法风格,陆柬之正好处于这个关键的交汇点上。我对这本帖的关注点在于其“放大”的程度和“原色”的还原度。书法之妙,往往在毫末之间,一个微小的侧锋入笔,或者一个微妙的提笔收锋,都蕴含着书写者的心境和技巧。如果放大倍数恰到好处,能够清晰展现出他用笔的“中锋”与“侧锋”的切换,那就太棒了。要知道,陆柬之的书风,不像欧阳询那样结构森严,也不像颜真卿那样浑厚博大,他更多的是一种温润儒雅的气度,这需要极高的技巧去驾驭那种看似平淡实则内藏筋骨的线条。我希望通过比对不同字的处理方式,能更好地掌握他如何在一篇长文中保持整体气息的连贯性,同时又不让单个字形显得呆板。这本帖子的出版,是对深入研究唐代书风脉络的一次重要补充,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靠、高质量的参照物。

评分

非常满意的一次购物体验!

评分

很清晰

评分

笔法清晰,比圣教序更适合入手二王,难度低不少

评分

笔法清晰,比圣教序更适合入手二王,难度低不少

评分

企盼好久

评分

彩色印刷,细致入微。

评分

经典名师

评分

不错,很实用!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