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枯树赋五种

行书枯树赋五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 褚遂良 著,叶子卿 编
图书标签:
  • 行书
  • 书法
  • 枯树赋
  • 五种
  • 字帖
  • 临摹
  • 传统文化
  • 艺术
  • 书法作品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568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6076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82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繁体竖排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书法赏析者 书法研究者

①《枯树赋》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本书选取了戏鸿堂、听雨楼等两种种有影响力版本以及赵孟頫、董其昌、姚孟起等三种临本,内容丰富。

②所收五种版本以条陈方式呈现,便于读者领略不同版本的特色。

③四色精印,布脊装帧,可180度平铺,便于临写。

④书后附有历代集评以及释文笺注等,便于对此帖的深度阅读。


内容简介

《枯树赋》,南北朝时期庾信撰。庾氏颇擅文学,然时命多舛,先遭“侯景之乱”而出逃江陵,后因国灭而终生羁留北方。《枯树赋》一文乃藉物寓人,以树木之荣枯,叹己身之遭际,赋文低回缠绵,感慨良深。据云:“庾信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将《枯树赋》示之,自后无敢言。”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至唐代,褚遂良以行书书之,“如美女婵娟,不胜罗绮之态”,遂与赋文并称二绝。褚氏所书墨迹,据云曾藏寿春魏纶处;同时另有响搨本传世,然皆已不可踪迹。今常见者,有《戏鸿堂帖》《玉烟堂帖》《听雨楼法帖》及《邻苏园帖》等刻本数种,而尤以《听雨楼法帖》为精。因“庾子山此赋有名江左,得河南书,可称两绝”,所以历来临习者颇多,如赵孟頫、董其昌、姚孟起等人均有墨迹或刻帖传世。且诸家所摹,既注重汲取原作精髓,又能融入自家面目。以赵孟頫临本为例,有论书者品评道:“褚书既极秀逸,有美女婵娟,不胜罗绮之态;赵则稳密端润,往往得笔外意,俱在山阴堂室间,正不当以时代论也。”可见这些临摹本也极具价值。有鉴于此,我们精选了《戏鸿堂帖》本、《听雨楼法帖》本以及上述三人临本,予以整理出版。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所见归入赵孟頫名下的《枯树赋》有两种,其一尝刻入《松雪斋法书墨刻》,后为日本人小川广己所藏;其一为民国间有正书局所影本(以下称“有正书局本”),墨迹下落不明。本书条陈部分採用有正书局本,而将小川广己本附于书后。除此而外,书后还附录了历代集评和释文笺注,希望对研读有所脾益。

作者简介

①褚遂良(596-659),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杭州钱塘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②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③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


内页插图


书籍简介: 《宋元名家法帖钩沉》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如:王景德]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如:翰墨轩出版] 出版时间: [虚构出版年份,如:2023年] --- 内容提要: 《宋元名家法帖钩沉》是一部集结了宋代至元代书法大家墨迹精粹的重量级学术著作。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单篇名作赏析,而是着眼于宏观梳理和微观考辨,旨在为书法史研究者、金石拓本爱好者以及书法实践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的宋元书风流变脉络图。 全书以“钩沉”为旨归,深入探寻那些在流传过程中遭遇损毁、模糊,或仅存残片的研究对象,通过对传世拓本、石刻原貌的细致比对,力求还原历史真实面貌。本书收录的作品,绝大部分是历来被奉为圭臬的经典,但其重点在于考证其流传的批注、题跋,以及不同拓本之间的细微差异,探讨不同时代对同一法帖的不同认知与价值取向。 卷目结构与核心内容: 本书共分七卷,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第一卷:宋初承绪——“台阁体”的前夜与苏氏的崛起 本卷聚焦于北宋初年,探讨五代遗风如何过渡至宋代的崭新气象。重点分析了如冯道的工整书风对后世的影响,并详细梳理了早期文人书法向苏轼个人风格转变的关键节点。书中通过对比不同时期《黄州寒食帖》的刻本与拓本,阐释了苏轼“我书意造无法”的境界是如何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特别辟出一章,论述了宋人对唐代颜真卿、柳公权书法的再认识,如何反向塑造了他们自己的面貌。 第二卷:苏、黄、米、蔡——院体与文人书风的鼎足而立 此卷是全书的重心之一,对宋四家的书风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 苏轼: 不仅分析了其行草书的成熟期作品,更细致考察了其“屋漏痕”理论的形成过程,辅以大量他书信手稿的摹刻图,揭示其看似不经意的笔法中蕴含的深厚内功。 黄庭坚: 侧重其“长枪大戟”式的结构美学,详细解构了其独特的结体,以及如何将诗歌的节奏感融入笔画的提按之中。书中收录了对黄庭坚晚年书风转变的拓本对比研究。 米芾: 重点研究了米芾“刷字”的技法,通过对不同纸张、墨色的分析,探讨了速度与结构平衡的关系。 蔡襄: 相对而言,蔡襄的书法往往被低估,本卷重新审视了蔡襄在宋代楷书领域的贡献,并将其行书与苏轼进行对照,探讨“尚意”原则的具体实践差异。 第三卷:宋代碑学与帖学的交融 此卷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在帖学独占鳌头的时代,本书着力挖掘了宋代碑学的萌芽与发展。收录了如欧阳修、王安石等人对北碑的关注记录,以及少量宋人书写的摩崖石刻拓本。通过分析宋人如何在行书的框架下,尝试吸收魏晋碑刻的雄强之气,揭示了碑学思想在宋代悄然埋下的种子,为后世元明清的碑学复兴提供了历史注脚。 第四卷:吴说与文人书法的内敛 本卷关注“尚意”体系下,那些风格相对内敛、注重法度的大家。如吴说、姜夔等人的作品,他们的书法风格更加趋向于平淡天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雅”的极致追求。书中对姜夔的《续书谱》进行了详尽的文本解读,并配以其代表作《小楷雪庐记》的精拓,探讨了音乐理论如何指导书法的节奏布局。 第五卷:元代书风的转向——赵孟頫的集古与开创 元代书法标志着对宋代“尚意”的回归与修正,以赵孟頫为代表,强调“复归晋唐”。本书详细梳理了赵孟頫对王羲之、欧阳询等人的“集古”过程。此卷的重点在于辨析赵孟頫的“集”与“仿”的区别,分析其如何将唐人的法度融入晋人的意趣,形成“元气”的基调。特别对赵孟頫与钱选在复古问题上的路线分歧进行了深入论述。 第六卷:元代遗民书家的笔墨寄托 本卷关注元末明初,那些怀有故国之思的书法家,如鲜于枢、柯九思等。他们的作品往往在笔法上更加自由奔放,融入了个人的郁勃之气。书中通过对比鲜于枢的狂草与赵孟頫的典雅,展示了在时代剧变下,书法如何成为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载体。对“元人尚态”的实际表现形式进行了细致的描摹。 第七卷:法帖的流传与定名考证 此卷为附录性质,但极具考据价值。它梳理了宋元经典法帖(如《淳化阁帖》的续刻版本、各家尺牍的早期收录情况)的流传谱系,对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某家真迹”的归属问题,提出了新的考证意见,并附录了宋元时期名人对法帖的题跋影印件,为学者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献资料。 本书特色: 1. 高精度复刻与对比分析: 书中收录了大量罕见拓本和高清扫描图,采用叠影对比技术,直观展现不同版本的细微差异。 2. 法度与意趣并重: 不仅停留在对书家风格的描述,更深入探讨了技术(法度)与精神(意趣)在宋元变法中的互动关系。 3. 学术视野宏大: 将书法置于宋元理学、诗学、金石学的大背景下考察,具有扎实的史学根基。 《宋元名家法帖钩沉》是研究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关键时期的必备参考书,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带领读者重新审视那段群星璀璨、风格多变的黄金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面教材,但反过来说,它也清晰地标示了“什么样的书不该出版”。开本设计得过于庞大,难以在一般书桌上舒适地翻阅;印刷的着墨点也时有偏差,有些本该浓重的部分显得灰暗模糊,完全丧失了原作的精气神。更别提索引和目录的设计,简直是一场灾难,查找特定章节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尽管内容本身也许蕴含着深奥的学问,但如此糟糕的物理呈现,极大地削弱了阅读的愉悦感和学习的效率。我不得不承认,内容上的价值很难弥补装帧和印刷上的巨大缺陷,希望未来再版时,出版方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毕竟,优秀的文字值得更精良的载体来承载。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书法理论的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实在不多。但翻开第一页,我就知道这次是淘到宝了。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院派的教科书式的讲解,反而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前辈,在炉火旁,娓娓道来他毕生的心得与感悟。他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来阐释复杂的结构问题,比如将结体比作建筑的承重墙,将飞白比作乐曲中的休止符,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传统艺术的距离。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意在笔先”的章节,作者通过分析几位大师在创作瞬间的心理活动,成功地捕捉到了艺术创作中那转瞬即逝的灵感火花,让人在阅读时,仿佛也参与了那场与宣纸的对话。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写字”的理解都提升了一个层次,不再是单纯的手部动作模仿,而更接近于一种精神世界的投射。

评分

这部作品的艺术造诣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从装帧设计上便能感受到一股沉稳而内敛的气息,皮革与宣纸的结合,恰到好处地传达了某种跨越时空的厚重感。内页的排版布局极为考究,留白的处理如同呼吸一般自然,让读者的目光能在字里行间得到充分的休憩。更不用说那些精选的墨迹,无论是浓淡干湿,都仿佛能触摸到古代书家指尖的温度。特别是那些关于笔法演变的长篇论述,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不同时代书家对线条力量的理解,那种对细节的极致打磨,让人忍不住要拿起毛笔,在宣纸上亲自去体会那种微妙的提按顿挫。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与精神的盛宴,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如同乐曲的变奏,流畅而富有层次感。对于真正热爱书法艺术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宝典,值得反复摩挲品读,从中汲取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评分

这是一部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学术性著作,但其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和富有感染力。作者在引用前人论述时,处理得非常高明,他不是简单地罗列文献,而是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论证体系中,形成了一种古今对话的张力。书中对于某些特定书体流变脉络的梳理,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分支节点的演变都有可靠的史料支撑,令人信服。对于那些想要系统深入研究书法史的同道中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可靠的参照系之一。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对照着书中的图版和解析,重新审视了我临摹已久的作品,竟然发现过去很多理解上的偏差和误区,都被这本书一一指正了。它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开了历史的迷雾,展现出艺术发展最真实的肌理。

评分

这本书最让人称道之处,在于它突破了传统技法指南的窠臼,转而探讨了一种更为宏大的“书写哲学”。它探讨的不是如何运笔,而是“为什么而写”,以及“写出来的东西应该承载何种时代精神”。作者将书法艺术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将其视为一种社会仪式、一种文人自处的哲学方式。这种宏大叙事的手法,使得即便是对具体笔法不甚精通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书中对“气韵生动”的阐释,跳出了形体描摹的束缚,上升到了对生命力的赞颂,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这使得这本书的受众群体被极大地拓宽,它不再仅仅是书法家的工具书,更是一本面向所有追求精神自由和审美高度的知识分子的良师益友。

评分

几个版本的枯树赋,看上去不错

评分

字帖的体例很好,但偷工减料严重,直接用以前出版物扫描扣图!中国的出版,什么时候能用点心!

评分

喜欢。

评分

①《枯树赋》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本书选取了戏鸿堂、听雨楼等两种种有影响力版本以及赵孟頫、董其昌、姚孟起等三种临本,内容丰富。

评分

褚遂良行书其实也相当厉害,可惜没有多少原作留存,不过这本学起来也很有味道。

评分

古香古色的书,看起来很有感觉,买了一整套!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古香古色的书,看起来很有感觉,买了一整套!

评分

宝贝收到,很满意!印刷装订都挺好的,送货也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