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墨留青:王世襄緻範遙青書翰談藝錄

竹墨留青:王世襄緻範遙青書翰談藝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世襄 著,榮宏君 注
圖書標籤:
  • 王世襄
  • 範遙青
  • 書翰
  • 藝術
  • 中國古代藝術
  • 傳統文化
  • 建築史
  • 園林
  • 書畫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807680734
版次:1
商品編碼:1175428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64
字數:18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王世襄親筆135封書信,充分展現瞭老輩人為學之勤勉和藝術修養之深,以及對後輩的指點、提攜的不遺餘力。讀來令人感動。
  

內容簡介

  竹刻藝術盛行於明清時代,到清末開始衰落,其後幾至絕響。王世襄先生受傢學影響,對竹刻曆史及其藝術鑒賞深有心得。20世紀80年代,常州農民範遙青一邊務農,一邊摸索留青竹刻,王世襄先生贊賞其作品與精神,兩人開始密切的書信交流。從1983年至2007年,二十五年時間中,通信一百餘封。在信中,王世襄先生不僅嚮範遙青指點竹刻藝術的審美要求,更鼓勵他用功刻苦,試恢復竹刻史上失傳已久的陷地深刻、透雕、高浮雕手法。
  《竹墨留青:王世襄緻範遙青書翰談藝錄》以圖文並茂的方式,首次將王世襄先生的書信與手稿呈獻給讀者。通過這一百三十五封書信,我們不僅可以瞭解王世襄先生對後輩不遺餘力的培養與提攜,也可以深入瞭解竹刻這一藝術形式的文化內涵與魅力,以及範遙青是怎樣從一個農民手藝人成長為一代留青竹刻大師的。

作者簡介

  王世襄(1914—2009),號暢安,祖籍福建福州,生於北京。我國知名學者、文物鑒賞傢,畢生從事文物研究,曾任國傢文物局文物研究所研究員、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等職。王世襄先生學識淵博,研究廣泛,撰成多部專著,涉及書畫、傢具、漆器、竹刻、金石牙角雕刻等多方麵。王世襄先生的舅父金西厓為民國竹刻名傢,王世襄受其影響,對竹刻藝術産生濃厚興趣。金西厓著有《刻竹小言》,後經王世襄整理、增補,成《竹刻藝術》,對竹刻的簡史、刻技、傳品及藝術價值均有細緻深刻的記述與評價,在竹刻界影響極大。

  榮宏君,山東曹縣人,1973年齣生,畫傢、文化學者,繪畫之餘從事文史研究,師承文博大傢史樹青先生。曾齣版《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實錄》《文博大傢史樹青》《徐悲鴻與劉海粟》《季羨林說佛遺稿匯編》等書。現為全國青聯委員、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中國作傢協會會員。

目錄

序 懷念王世襄先生 001
【1】  1983年5月30日 005 【2】  1983年6月23日 008
【3】  1984年1月3日 009 【4】  1985年4月9日 011
【5】  1985年4月30日 012 【6】  1985年5月15日 015
【7】  1985年6月29日 016 【8】  1985年8月24日 017
【9】  1985年10月14日 019 【10】 1985年10月24日 022
【11】 1985年11月11日 025 【12】 1986年1月31日 027
【13】 1986年2月17日 029 【14】 1986年2月20日 030
【15】 1986年3月15日 032 【16】 1986年4月8日 033
【17】 1986年4月15日 034 【18】 1986年4月24日 036
【19】 1986年5月2日 038 【20】 1986年5月24日 039
【21】 1986年6月20日 040 【22】 1986年7月1日 041
【23】 1986年7月12日 043 【24】 1986年9月16日 045
【25】 1986年10月12日 046 【26】 1987年1月20日 047
【27】 1987年3月20日 049 【28】 1987年4月5日 051
【29】 1987年4月14日 053 【30】 1987年4月18日 054
【31】 1987年4月24日 056 【32】 1987年4月28日 057
【33】 1987年4月30日 058 【34】 1987年5月8日 059
【35】 1987年5月12日 061 【36】 1987年5月14日 063
【37】 1987年5月22日 064 【38】 1987年6月7日 066
【39】 1987年8月22日 068 【40】 1987年9月10日 069
【41】 1987年10月2日 071 【42】 1987年10月7日 073
【43】 1987年10月19日 075 【44】 1987年10月29日 077
【45】 1987年11月6日 078 【46】 1987年12月1日 079
【47】 1988年1月2日 081 【48】 1988年1月16日 084
【49】 1988年2月14日 086 【50】 1988年3月7日 088
【51】 1988年3月24日 092 【52】 1988年3月27日 093
【53】 1988年3月30日 095 【54】 1988年4月28日 096
【55】 1988年6月20日 098 【56】 1988年7月1日 100
【57】 1988年7月6日 102 【58】 1988年8月1日 104
【59】 1988年10月5日 105 【60】 1989年1月1日 108
【61】 1989年3月1日 109 【62】 1989年4月11日 111
【63】 1989年4月12日 115 【64】 1989年5月2日 116
【65】 1989年5月22日 118 【66】 1989年6月1日 121
【67】 1989年6月17日 124 【68】 1989年8月13日 125
【69】 1989年9月15日 127 【70】 1989年9月22日 130
【71】 1989年9月24日 132 【72】 1989年9月28日 133
【73】 1989年10月6日 135 【74】 1990年1月6日 137
【75】 1990年4月24日 138 【76】 1992年1月11日 140
【77】 1993年2月21日 143 【78】 1993年3月24日 144
【79】 1993年4月4日 146 【80】 1993年4月28日 149
【81】 1993年6月21日 150 【82】 1993年8月30日 151
【83】 1994年3月12日 152 【84】 1994年4月20日 153
【85】 1994年6月8日 156 【86】 1994年7月8日 158
【87】 1994年7月21日 161 【88】 1994年7月31日 164
【89】 1994年8月16日 167 【90】 1994年8月22日 168
【91】 1994年8月25日 170 【92】 1994年9月17日 171
【93】 1994年9月20日 172 【94】 1994年9月25日 175
【95】 1994年10月16日 176 【96】 1994年12月19日 178
【97】 1995年1月2日 179 【98】 1995年1月14日 183
【99】 1995年1月28日 184 【100】 1995年2月3日 185
【101】 1995年2月24日 186 【102】 1995年2月27日 187
【103】 1995年4月4日 189 【104】 1995年4月14日 192
【105】 1995年7月 193 【106】 1995年10月29日 194
【107】 1997年2月3日 195 【108】 1997年2月20日 197
【109】 1997年4月2日 198 【110】 1997年4月13日 199
【111】 1997年6月8日 200 【112】 1997年7月18日 202
【113】 1997年8月3日 203 【114】 1997年8月16日 204
【115】1997年9月24日 205 【116】 1997年11月18日 206
【117】 1998年3月1日 207 【118】 1998年4月23日 209
【119】 1998年5月13日 210 【120】 1998年5月31日 211
【121】 1998年7月11日 212 【122】 1998年7月19日 214
【123】 1998年7月20日 217 【124】 1998年7月28日 219
【125】 1998年8月1日 221 【126】 1998年8月17日 223
【127】 2000年3月19日 225 【128】 2000年4月6日 226
【129】 2000年5月22日 228 【130】 2000年7月10日 229
【131】 2002年4月16日 231 【132】 2003年4月10日 233
【133】 2004年3月8日 235 【134】 2007年8月2日 236
【135】 2007年10月5日 237
後記 我與王世襄先生的鴻雪因緣 239

精彩書摘

  3
  1984年1月3日
  遙青同誌:
  你好!知你進山去采竹,甚慰。陳晶同誌來信,對你也很推崇,願意給你幫忙。
  寄上參考圖片兩張(三件)。一是田世光同誌畫的雉雞叢篁,頗閤古法,是從王若水(元畫傢王淵)及邊景昭等畫派中脫胎而來,我認為有臨刻或部分吸收的價值。竹葉太繁,可以簡化一些。雉尾看不太清,可以看真雉尾,至於羽毛等如何用留青來處理,要看你的運用和體會瞭。另一張(兩件)是據印本復製,不太清楚,但也可看齣一些。這兩例都打破瞭臂擱的固定形製而有瞭變化。從此你可得到啓發。左邊一件不太成功,人物的形象也不夠好,但告訴我們不妨大膽打破竹筒的形,你可舉一反三。右邊一件我認為很好,一塊竹闆變成兩竿竹子,就把造型搞活瞭。其技法是竹葉、竹節、題字為留青,餘為去青的竹地。你不妨仿製一塊,並在此啓發下,設計一些彆的,如用兩株梅花老本,兩鬆老本等,可以有許多變化。你不妨試試看。
  我的那本《竹刻藝術》準備再版重印(何時纔能動手,現在還說不定),加進一些內容。我準備介紹兩位初版沒有提到的竹刻傢。一是你,另一是貴州的劉萬琪。希望你準備一些作品。如我短時期內沒有時間把再版本準備好,也許先寫一篇文章介紹你的作品。所以希望你準備一些作品。我這裏尚有你的三塊仕女臂擱和一塊飛天。飛天我不想介紹,幾時有便人可請他來取,給你帶迴去。三塊仕女可能選用兩塊,或隻用一塊,因風格內容太相近。過去你寄來的迎鞦,是野菊花和螳螂,已給瞭葉醫生,我覺得那塊很好,隻是竹材不好。你是否能再刻一塊寄給我。總之,我希望你搞幾件題材、風格、技法不同的作品,這樣介紹起來纔有話可講。
  鳥籠做得如何瞭?有便人能否帶給我看看?
  祝
  新年好,竹刻技藝猛進!
  ……

前言/序言

  序
  懷念王世襄先生
  範遙青
  五年前,王世襄先生走瞭,從此學術界失去一位博學長者,文博界失去一位鴻儒巨擘,留青竹刻界痛失一位藝術指導,而我則永遠失去瞭此生最為重要的良師益友。
  王世襄先生,當代著名學者、文博大傢,因喜愛民間玩俗,被人們尊奉為“京城第一玩傢”。其實王先生絕不僅僅耽於清玩,他處處留心,最終將這些包括傢具、漆藝、竹刻、葫蘆器、鴿子、蟋蟀、廚藝等民俗俚趣變成瞭一本本學術專著。其中若說到我與王世襄先生的結緣,還是因為我從小就喜愛的常州留青竹刻。
  竹刻盛行於明清,到清末開始衰落,幾至絕響。竹刻比起玉雕、牙雕、木雕、石雕來要不景氣得多,竹刻專傢寥寥可數。像王世襄、葉義、李一氓先生這樣關心竹刻的有心人很少。
  “文革”後,常州還有幾位竹人在堅持搞竹刻,互不相識,各自都在苦苦探索。白士風先生竹刻成就最高,竹刻采取多用竹肌、少留青筠以生陰陽濃淡、暈退變化的技法。在常州結識名畫傢的機會少,幸有畫傢丁竹喜愛竹刻藝術,毅然專事替白先生設計竹刻畫稿,他們之間畫刻結閤得很好,現在白老作品為世人所重,這裏不得不說一句,作為畫傢的丁竹,一生為竹人畫稿,為竹刻藝術作齣瞭不可替代的貢獻,其畫稿也得到王老的贊賞,認為他的白描水平很高。白先生用留青技法刻毛主席詩詞手跡配成鏡框掛屏,打破竹刻不能做大件的夙論。為瞭尋找從事竹刻的人纔資源,20世紀70年代王世襄先生親
  自到常州來,由陳晶先生陪同尋訪苦苦支撐的竹刻藝人,並請陳先生“諸多勞神,祈念為竹刻人服務”。次日王老約白士風同往參觀蘇州博物館收藏的竹刻類器物及精美犀角刻件,還多次寫信、贈詩,貼心的關切,對他日後的竹刻事業無疑産生瞭重要影響。
  白老逝世後,王老很是傷感,寫瞭“白士風竹刻集”的書麵封簽,希望遺作齣版寄給他一本,但這是一個永遠的痛瞭。
  徐秉方先生從父徐素白先生學藝,徐素白先生是一代竹刻大師,所以徐秉方的起點很高,王世襄愛纔,多次給他寫信,探討竹刻藝術,請啓功、趙樸初、黃苗子等先生為他題字,王老題詩“變幻無如嶺上雲,從來執筆寫難真。如今不復拋心力,且畫源頭洗眼人”。王老曾說,留青,秉方刻得最好。現今他已成為留青竹刻的領軍人物。
  說到我與王世襄先生的結緣,還要感謝香港的著名竹刻收藏傢、鑒賞傢葉義先生從中牽綫,王世襄先生認為我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一直在堅持這門瀕臨滅絕的藝術實屬不易,之後王先生便以老師之職對我的竹刻進行全方位的指導。記得20世紀80年代,我到北京拜訪王世襄先生,他把自己的藏品悉數拿齣來給我觀賞,次日又陪我到故宮博物院,由楊新副院長、劉靜拿齣兩大筐竹箱裏的藏品,帶瞭白手套,任我盡興觀摩學習。王
  老特地拿瞭件陷地刻白菜筆筒說:“這個最好,可以嚮這方麵發展,要有突破,有突破纔會有創新。”那時候沒有相機,隻好硬記,菜心深達六七層,很不易記清層次,迴來默寫稿子,邊畫邊刻邊琢磨,漸漸地有瞭模樣,這對我後來陷地刻藝術特色的形成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還記得看瞭藏品後,王老又叮囑我,一定要自己畫自己刻,請畫傢畫,要受製於人,陷地刻、浮雕、圓雕,畫傢是畫不齣來的,今後就隻有靠你自己瞭。後來我就以陷地刻為主攻方嚮,曆史上陷地刻隻有荷花、白菜兩種刻法,我在這個基礎上新刻瞭百閤花、令箭荷花、蘭花等題材品種,並將留青與陷地刻結閤,突齣刻的味道,以少勝多,雕刻終究是雕刻(一味地刻畫稿隻能是工匠)。王老每每在我的刻件上題字,時間一長,作品把摩得紅潤可愛,看著這一件件同樣浸潤著王老心血的雕件,我真不知道用什麼方式感謝王老用心良苦的指導。
  王老不僅在大陸著文宣傳,還多次在港颱講學時宣傳竹刻文化。香港的學者董橋先生對竹刻情有獨鍾,他很看重竹刻裏麵的文化含量,比如竹刻題材多取“東坡賞硯”“赤壁夜遊”“羲之愛鵝”“二喬讀書”“西廂記”等文典,很對文人胃口。就這樣,在王世襄先生的介紹下,我與董橋先生多有來往,董先生收藏瞭不少我的竹刻作品,也曾多次撰寫文章介紹留青竹刻藝術。
  竹刻在工藝美術史上沒有地位,曆史上的竹刻作品多不署款。一件成功的作品,是作者殫精竭慮、精工細鏤、心力交瘁之作,一器之作或數月乃至數年纔能成功,還少人關注。為此,王老屢屢著文為竹刻呼籲,以前相關的中國工藝美術史不收竹刻文獻,王老在編寫《當代中國的工藝美術》和《當代中國工藝美術群星譜》等權威書刊時,曾有編委主張不把竹刻編選書中,認為“手藝人”“工匠”“皂隸之事”不能登大雅之堂。不管竹人對中華文化付齣瞭多少心血,他們的名字也難見經傳,在中國工藝美術史、文化史上實是一個悲哀。曆史原就不公,直到現在還是不夠公道,而王老據理力爭,一定要把常州四位竹人徐素白、徐秉方、白士風和我編進去,終為竹刻在藝術史上爭瞭一席之地。
  2008年常州竹刻成功申報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得知消息後,時已在病榻上的王老還專程打來電話錶示祝賀,並對包括我在內的幾位留青竹刻藝人念念不忘。一年後,王老永遠地走瞭,但他留下瞭很多很多,包括即將刊行的這一百餘封書信。說到我與王老的通信為何如此之多,這其中還有一個緣故,因為我不會說普通話,常州話王老聽不懂,電話交流很是不便,所以日積月纍,王世襄先生不厭其煩地將他對我的教誨都化成瞭一封封長劄短函。想念王老時,我就翻閱這些書信,因為這裏有文化,有藝術,有王世襄先生數十年來對我的諄諄教導,更有他光風霽月的品格以及對常州竹刻藝術的源遠影響。
  如今王世襄先生饋贈我的這一百三十五封書信,將由北京青年學者榮宏君先生編成《竹墨留青》一書交付北京三聯書店、生活書店齣版有限公司刊行。迴想二十多年來王老對我的言傳身教,不由感激至深。這些信中的文字俱是王老對留青竹刻的諄諄教誨,亦是先生生前饋贈於我的一部談藝錄,雖然這些書信的所有權屬於我,但我認為王老的治學方法和美學思想應屬於學界公有,先生生前亦應允在學術研究的範圍內使用發錶這些文
  字。王老生前為竹刻事業的發展,不拘一格培養年青竹人,如今王老駕鶴道山,我想這部談藝錄的齣版定能嘉惠學林,使更多的青年刻竹者得到一本珍貴的竹刻談藝的教科書。
  人們常說見信如晤,就讓我們翻讀這一頁頁塵封的信函來共同懷念王世襄先生吧!

竹墨留青:王世襄緻範遙青書翰談藝錄 《竹墨留青:王世襄緻範遙青書翰談藝錄》並非一部新穎齣爐的文學作品,也非曆史的宏大敘事,它是一冊承載著珍貴情誼與深厚學養的文獻集。這本書所收錄的,是著名文物學傢、收藏傢、古建築學傢王世襄先生與古書畫鑒定傢、收藏傢範遙青先生之間往來的書信手劄。這批書信,跨越瞭相當一段時期,不僅是兩位先生日常生活中的點滴交流,更是他們藝術見解、文物鑒賞、學術思考乃至人生感悟的生動寫照。 本書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其資料的稀缺性與重要性上。王世襄先生在中國近現代文物界享有崇高的聲譽,其治學嚴謹,眼光獨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研究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範遙青先生亦是鑒定書畫的大傢,與王世襄先生在收藏與研究領域有著廣泛的交集。這兩位重量級人物之間的私人信件,如同一個隱秘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他們學問之源泉,思考之軌跡,以及在那個特定時代背景下,他們如何堅守學術理想,傳承文化薪火。 書信的內容包羅萬象,從字裏行間,我們可以梳理齣許多關於中國書畫藝術、古籍善本、古董珍玩的鑒藏心得。王世襄先生在信中,時常會就某件藏品的真僞、年代、流派、價值等問題,與範遙青先生進行深入的探討。這些探討並非空泛的議論,而是基於紮實的文獻考據、敏銳的直覺判斷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例如,他可能會就一幅畫的筆墨運用、設色特點,或是一件器物的造型工藝、款識印記,提齣自己的獨到見解,並引述相關的史料加以佐證。這些具體的分析,對於我們理解書畫鑒定、文物價值判斷的深層邏輯,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除瞭具體的文物鑒賞,書信中也透露齣兩位先生在學術研究方法上的思考。他們如何求證一件文物的齣處?如何區分摹本與原作?如何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搜尋蛛絲馬跡?這些問題,在他們的往來書信中,常常會有不經意的流露。這種“在路上”的學術探索過程,比最終的定論更能展現學術研究的魅力和難度,也更具啓發性。對於年輕一輩的學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堂生動的學術方法論課程。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還摺射齣兩位先生的個人情懷與生活態度。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他們對藝術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求,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扶持與鼓勵,都躍然紙上。信中常會提及一些生活瑣事,或是對時局的觀察,這些內容使得冰冷的學術討論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人情味。王世襄先生在信中,有時也會流露齣對文物流散的痛惜,對傳統文化麵臨失傳的憂慮,以及對後來者傳承乏力的感慨。這些情緒,反映瞭一位真正熱愛並緻力於保護傳統文化的學者,其內心深處的憂思與擔當。 本書的標題“竹墨留青”,本身就富有詩意與深意。“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著高潔、堅韌、虛心,是文人寄托情懷的意象。“墨”則是書畫的載體,代錶著藝術的創作與傳承。“留青”則寓意著歲月沉澱下的青翠,象徵著曆久彌新的藝術生命力,也暗示著這份書信往來所承載的學問與情誼,將如同竹子般翠綠,墨跡般雋永,長久地留在曆史的長河中。 《竹墨留青:王世襄緻範遙青書翰談藝錄》的齣版,對於研究王世襄先生的學術思想、範遙青先生的鑒定實踐,以及梳理二十世紀中國文物收藏與鑒定史,都將提供一份極其寶貴的史料。它不僅僅是兩位大傢之間的通信錄,更是一部濃縮瞭他們畢生學問、藝術修養與人生哲學的“袖珍博物館”。通過閱讀這些信件,我們可以感受到兩位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沉熱愛,對藝術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在亂世中守護文化遺産的堅韌不拔。 本書的閱讀體驗,也是獨特的。它沒有情節的起伏,沒有戲劇性的衝突,隻有智者與智者之間的思想碰撞,學人與學人之間的學術交流。每一封信,都如同一顆精心打磨的珍珠,摺射齣智慧的光芒。對於真正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書畫、古董收藏與鑒定領域的研究者、愛好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案頭必備的參考書籍。它能幫助我們撥開迷霧,更清晰地認識文物的價值,更深刻地理解藝術的內涵,更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師友情誼,以及老一輩學者對中華文明傳承的拳拳之心。 本書的價值,還體現在其還原瞭那個時代的學術氛圍。在信息不發達的年代,書信是學者之間保持聯係、交流思想的主要方式。正是通過這種“慢節奏”的溝通,纔孕育瞭許多深刻的學術見解,形成瞭深厚的師友情誼。閱讀這些書信,我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書捲氣的時代,親曆瞭那場純粹的學術對話。 總而言之,《竹墨留青:王世襄緻範遙青書翰談藝錄》是一部充滿智慧、溫情與曆史厚重感的文獻集。它以最真實、最生動的方式,記錄瞭兩位中國文物鑒定與藝術研究界的巨匠,在藝術殿堂中的探索與交流。它所蘊含的學術價值、史料價值和文化價值,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發顯現。對於任何一位渴望深入瞭解中國傳統藝術精髓,或是感悟文化傳承精神的讀者來說,這都是一本值得珍藏與細讀的佳作。它將引領我們走進兩位大師的內心世界,感受那份對藝術的癡迷,對學問的執著,以及那份“留青”歲月的沉澱與芬芳。

用戶評價

評分

單是《竹墨留青:王世襄緻範遙青書翰談藝錄》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産生強烈的閱讀衝動。王世襄先生,這個名字在中國文化領域,幾乎就是“權威”與“經典”的代名詞,他的學識和品格,早已成為無數人學習的榜樣。而“緻範遙青書翰”這個副標題,則立刻營造齣一種親切而又莊重的氛圍,仿佛我即將窺見兩位大傢之間一次私密的、充滿智慧的對話。書信,這種古老而雋永的交流方式,本身就承載著作者最真摯的情感和最直接的思想。我設想,在那些由王先生親筆寫下的文字中,一定蘊含著他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獨到見解,那些或許不曾齣現在他的著作中的、更為鮮活的思考和感悟。而“談藝錄”,更是精準地概括瞭本書的主旨,它並非簡單的資料匯編,而是一場深入的藝術探討,一次跨越時空的思想碰撞。我迫切地想知道,王先生會以何種角度,來解讀他所熱愛的藝術?他是否會分享他對某件珍貴器物的發現過程,或是他對某種失傳工藝的惋惜?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藝術的書,更是一次與王世襄先生靈魂對話的機會,一次近距離感受他那份對文化遺産深沉熱愛和不懈守護的旅程。

評分

拿到《竹墨留青:王世襄緻範遙青書翰談藝錄》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它的厚重感。這不僅僅是物理上的厚度,更是內容上積澱的厚重。王世襄先生,這位享譽世界的文化巨匠,他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一個時代對傳統文化和藝術的極緻追求。而“緻範遙青書翰”,立刻勾勒齣瞭一種私人化的、充滿溫情的交流場景。我很難想象,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兩位在各自領域都極具聲望的學者,是如何通過書信往來,碰撞齣思想的火花,又如何將對藝術的理解和感悟,細緻地傳遞給對方。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切磋,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契閤。我非常好奇,在那些信件中,王世襄先生會以怎樣的方式,去闡釋他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理解?他是否會提及那些他傾注瞭畢生心血的器物,又是如何看待藝術的傳承與創新?“談藝錄”三個字,更是直接指嚮瞭本書的核心價值,它不是一本流水賬式的迴憶錄,而是兩位大傢對藝術深度剖析的結晶。我設想,在字裏行間,我或許能捕捉到王世襄先生那些不為人知的、更為率真和深刻的見解,那些可能在公開場閤不常流露的思考。這會是一次與大師靈魂對話的絕佳機會,讓我能夠更貼近地感受他那份對藝術的敬畏之心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評分

《竹墨留青:王世襄緻範遙青書翰談藝錄》這本書,光是標題就讓我心生嚮往。王世襄先生,一個名字足以震懾整個中國收藏和文物鑒賞界,他的學識之淵博,品味之高雅,早已是傳奇。而“緻範遙青書翰”,這一錶述,立刻將我的思緒拉迴到那個手寫書信的年代,那個信息傳遞緩慢卻充滿溫度的時代。想象一下,王世襄先生,這位中國文化巨匠,是如何在一張張信紙上,傾注他對藝術的理解與感悟,又是如何通過那些墨跡,與範遙青先生進行一場場關於藝術的深度對話。這不僅僅是學術的交流,更是一種精神的共鳴。我期待在這本書裏,能看到王先生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更為真實的一麵。也許,在那些書信中,他會透露他對某件器物的獨到見解,他對某種工藝的贊嘆,甚至是對藝術發展趨勢的思考。而“談藝錄”,更是直接點明瞭本書的核心內容,它絕非泛泛而談,而是對藝術的深度挖掘和精彩呈現。我堅信,這本書將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王世襄先生內心深處對藝術的熱愛與執著,感受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情。

評分

這本《竹墨留青:王世襄緻範遙青書翰談藝錄》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翻開細讀,但光是那個標題就足以勾起我濃厚的興趣。王世襄先生的名字,在中國文物鑒定、收藏、研究領域,簡直就是一座巍峨的山峰,他的學識、品味、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深情,早已深入人心。而“竹墨留青”,這個詞組本身就極具畫麵感和詩意,似乎能讓人嗅到墨香,看到竹影搖曳,感受到歲月的沉澱。範遙青先生的名字,雖然不如王世襄先生那樣廣為人知,但能夠得到王世襄先生以書信往來的方式傾心交流,想必也是一位在藝術或文化領域有著獨到見解的同道中人。書信,這種古老而溫情的交流方式,本身就承載著作者最真實的情感和最直接的思考。我可以想象,在那些泛黃的書頁間,字裏行間流淌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碰撞,更是兩位大傢之間深厚的友誼和對藝術的共同熱愛。這本書,或許像一扇窗,能讓我窺見王世襄先生在治學之外,作為一位“人”的鮮活側麵,他的幽默、他的嚴謹、他的豁達,都可能躍然紙上。而“談藝錄”三個字,則直接點明瞭本書的核心內容——藝術的探討。我期待能在其中瞭解到,在王世襄先生看來,何謂真正的藝術,藝術的生命力在於何處,以及他對具體藝術門類的獨到見解和傳承理念。這本書,絕對是我今年書單裏最值得期待的一本。

評分

說實話,我對於《竹墨留青:王世襄緻範遙青書翰談藝錄》這本書的期待,更多的是源於對王世襄先生本人的崇敬,以及對“書翰”這一載體蘊含的深層意義的好奇。王世襄先生的學問,早已成為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他對於中國古典傢具、漆器、明清工藝美術等領域的貢獻,至今無人能及。然而,書籍所呈現的,是他在與範遙青先生的書信往來中,如何將那些深厚的學識,用一種更為個人化、更具人情味的方式展現齣來。我猜想,在這些書信中,不會是冰冷枯燥的學術論證,而是充滿生命力的交流。或許,王先生會在信中分享他對一件器物的細緻觀察,對一位匠人的敬意,甚至是對人生哲理的感悟,而這一切都圍繞著“談藝”的主題展開。這讓我充滿瞭探究的欲望:在私密的書信交流中,他會展現齣怎樣的風采?他的藝術見解是否會因此而更加鮮活和生動?“竹墨留青”,這個富有詩意的書名,本身就暗示著一種傳承的意味,仿佛那些墨跡,承載著竹一般的清雅和正直,在時光中留下瞭永恒的印記。這本書,在我看來,是通往理解王世襄先生內心世界的一條秘密通道,一條充滿藝術氣息和人情溫度的河流。

評分

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

評分

這書,太差勁瞭,還以為是彩色的。今後希望京東,標注書是單色,還是彩色

評分

東西已經收到瞭,滿意的。

評分

物有所值/一如既往的信任京東自營産品!

評分

王世襄先生的著作,一定要支持。

評分

非常好非行好非常好非常好

評分

王世襄學識淵博,對文物研究與鑒定有精深的造詣。尤其是對古典傢具的研究,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1981年4月,在北京為聯閤國工發組織作有關中國傳統傢具的報告。1983年應邀赴倫敦劍橋大學作中國文物報告。1990年8月至9月齣席其專著《明式傢具研究》英文本首發式,在美國五大城市博物館作有關傢具的報告。1992年應美國舊金山民間藝術博物館之邀,參加有關傢具的座談會。還先後多次應香港中文大學、東方陶瓷學會、颱灣中華文物學會之邀,作關於傢具、漆器、竹刻、文人趣味與工藝美術的報告或宣讀論文。

評分

主要是能看到信劄的圖片,領略王先生的字以及他使用的箋紙(雖然這些紙無甚藝術審美性)

評分

很好,喜歡,快遞給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