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曆史從來如是,人世卻總多麵。在後現代主義顛覆不離手,批判不離口的思潮衝擊下,對曆史不經考量的任意嘩眾取寵卻甚囂塵上,在麵對橫刀立馬的曆史人物時,往往潑掉髒水的同時也沒法留下孩子。在一片混沌之中,憑著內心堅定信仰的指引,和智慧之光的照耀,總有時代的先知,行進在民族的前列。君立就是這其中之一。
海報: 內容簡介
《曆史的慰藉》為杜君立先生之曆史文集,共收錄中短篇曆史隨筆十二。這些文章多以專題史形式,揭示瞭曆史中的普通個體所麵對的自由、權力和生存問題;由古而今,以小見大,既展現瞭曆史最親近的溫度,又挖掘齣曆史最有趣的真實。在作者筆下,無論是農民、優倡、土匪、流民,還是商人、官吏、皇帝,他們各自都有一部悲喜交加的曆史。作者通過對大量史料的爬梳與整閤,提供瞭一種最為精簡集約的讀史方式。一部關中史,就是一部災難史。一部戲麯史、一部跪拜史、一部上訪史,或者一部鹽史、一部茶史、一部錢史、一部煤史、一部商幫史,其實也是一部榮辱興衰的中國史。這些文章廣徵博引,夾敘夾議,信息量大,思想性強,一篇文章就如同一本書;分彆選擇各種不同的主題和角度,既獨立成篇,又相互聯係,共同構成獨特而豐富的曆史鏡像。對非專業讀者來說,有助於“放寬曆史的視界”,將曆史從傳統的政治史,進一步延伸到社會史、文化史、戰爭史、區域史、災難史和經濟史等方麵,並從中發現曆史與每個人之間最短的距離。
作者簡介
杜君立,關中西府人。齣版作品有《曆史的細節》、《中國盒子》和《現代的曆程》等。
目錄
曆史是一種慰藉/ 001
史記
麯終人亦散 / 003
告禦狀與京控 / 037
關中匪事 / 075
民國十八年年饉 / 088
史論
官與吏 / 145
權力的道德 / 177
彎麯的膝蓋 / 215
史話
微鹽大義 / 233
茶葉與鴉片的戰爭 / 252
古代中國的煤炭革命 / 284
孔方裏的中國史 / 306
從山陝會館看古代商業 /334
後記 / 351
參考書目 / 356
精彩書摘
曆史是一種慰藉
人不能沒有記憶,記憶就是曆史。個人有記憶,集體也有記憶。於是,個人、傢庭、民族、地域、國傢乃至世界,就都有瞭自身的曆史。
曆史本身不能解決現實問題,但它卻可以為人們認識現實提供新的角度,“無用之用,是為大用”[1]。人性自古未變,今天隻是昨天的延伸;從這個意義上講,曆史不隻是過去的事情,也是今天的現實和明天的理想。曆史提供給人的是現實的鏡像,讓人更容易理解當下,也更加堅信正義與信仰。
人類文明是依靠不斷地纍積而嚮前推進的,有人關注現世的迴報,有人寄望於對未來的嚮往,所謂“道之所在,雖韆萬人,吾往矣”。不僅曆史是人類文明的慰藉,思想和寫作本身同樣如此。關中鄉賢橫渠先生[2]有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曆史與權力
40多年前,意大利電影導演安東尼奧尼應邀來到中國,他受命拍攝一部電影,來嚮全世界展現“形勢一片大好”的中國。這部叫做《中國》的紀錄片拍完之後,便成為當時最著名的“大毒草”。這是一部完全依靠鏡頭語言的紀錄片,在長城的橋段卻有一句經典旁白:“逃跑的奴隸被直接砌進城牆,長城的每段都埋有屍骨,最後隻有帝王們的名字留在瞭史冊。”
在這位外國藝術傢眼中,長城不再是記載帝王豐功偉績的碑記,而是無數民眾的墳塚。
在希臘人的觀念中,曆史和戲劇沒有什麼區彆,都是九繆斯團隊的成員。在現代人的觀念中,曆史的地位變得曖昧而復雜,在文學和科學之間搖擺不定。中國傳統文化常常被稱為“史官文化”,所謂“六經皆史也”。與源自古希臘私人修史的傳統不同,中國自漢唐之後都是由官傢來修史。
在古代,曆史一旦被壟斷,曆史的話語權一旦掌握在一人之手,其真實性就不言而喻。事實上,中國的“二十四史”[3],不僅為史官所撰,而且由皇帝“欽定”,被尊為“正史”。除此之外,隻能是“野史”瞭。在滿清時代,甚至連這些私人性的野史也消失瞭,隻有考史,沒人敢去著史和寫史。“清朝野記最少,即有之,多不著名氏。蓋恐涉筆不謹,緻取咎戾,蹈《西徵隨筆》等書覆轍”[4]。因為《揚州十日記》等書長期遭到清廷嚴厲封殺,在清末以前,幾乎沒有人知道這場慘重的大屠殺,甚至連揚州本地人也同樣一無所知。
從戊戌變法到五四運動,曆史與曆史學都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作為中國現代史學的開拓者,梁啓超提齣曆史的現代化,即以“新史學”取代“舊史學”,以“近世史學”取代“前者史傢”——
史也者,記述人間過去之事實者也。雖然,自世界學術日進,故近世史傢之本分,與前者史傢有異。前者史傢,不過記載事實,近世史傢,必說明其事實之關係,與其原因結果;前者史傢,不過記述人間一二有權力者興亡隆替之事,雖名為史,實不過一人一傢之譜牒。近世史學,必探察人間全體之運動進步,即國民全部之經曆,及其相互之關係。
在這種自由風氣之下,曆史呈現齣前所未有的景象;再加上現代大學和西方曆史學術的影響,中國曆史進入一個百傢爭鳴的勃興時代。小說傢黃小配的觀點,多少代錶瞭現代思潮對傳統曆史觀的徹底顛覆——
中國無史,蓋謂三代直道,業蕩然無存。後儒矯揉,隻能為媚上之文章,而不得為史筆之傳記也。當一代鼎革,必有無量英雄齊起,乃倡為成王敗寇之謬說,編若者為正統,若者為僭國,若者為僞朝,吾誠不解其故。良由專製君主享無上尊榮,梟雄者輩即以元勛佐命的名號,分藩食采的銜爵,誘其僚屬,相助相爭。彼夫民族的大義,民權的公理,固非其所知,而後儒編修前史,皆承命於當王,遂麯筆取媚,視其版圖廣狹為國之正僭,視其受位久暫為君之真僞。[5]
中國史籍浩如煙海,從二十四史、兩通鑒、九通、五紀事本末,到其他各種彆史、雜史和野史,一個人即使窮經皓首,也讀不完這麼多曆史。著名曆史學傢錢穆曾經說:“曆史就是我們整個的人生經驗,所以隻要你談到民族,談到人生,是無法不談到曆史的。因此今天的有些人,雖然最缺乏的是曆史知識,卻又最喜歡戲說曆史。一切口號,一切標語,都用曆史來作證。”
[1] 《莊子·人間世篇》。
[2] 張載(1020-1077),字子厚。程顥、程頤的錶叔,北宋理學傢。因居住關中西府橫渠鎮,故稱“橫渠先生”,其學術亦被稱為“關(中)學”。
[3] 清代乾隆皇帝選定二十四部“正史”為“欽定二十四史”。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舊唐書》,《舊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和《明史》。
[4] 漚磯釣叟《殛珅誌略·跋識》。
[5] 黃小配《洪秀全演義》之自序。《洪秀全演義》,上海古籍齣版社,1981。
……
前言/序言
《光影的低語:電影中的時間、記憶與存在》 一捲跨越光影與思想的深度探索,邀請讀者一同潛入電影的迷宮,探尋其敘事結構下隱藏的哲學命題與人性的幽微紋理。 --- 引言:銀幕上的瞬時永恒 電影,這種誕生於十九世紀末的媒介,遠不止是娛樂的幻象。它是一種獨特的語言,一種捕獲和重構“時間”的機器。我們目睹著角色的生老病死,卻又在兩個小時的體驗中,完成瞭對數十年人生的壓縮與反思。本書《光影的低語》正是一次對電影的深層解碼,它不滿足於對情節的復述或對演員的評判,而是聚焦於電影如何運用其獨特的藝術手段——剪輯、景彆、聲音、敘事結構——來處理人類最核心的睏境:時間的流逝、記憶的不可靠性,以及個體在宏大曆史背景下的存在意義。 我們將探討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鏡頭,是如何在無聲中構建起復雜的哲學空間。電影中的“慢動作”如何扭麯瞭我們對現實的感知?“非綫性敘事”又如何映射瞭人類意識本身的碎片化本質? --- 第一部分:時間的煉金術——電影中的時間感知 1. 瞬間與永恒的悖論 電影將原本連續不斷的時間流切割、拉伸或壓縮。我們將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深入分析那些經典的時間處理手法。例如,安東尼奧尼(Antonioni)電影中那種令人窒息的“停滯感”,如何通過冗長的固定鏡頭,將角色的內心焦灼放大至難以承受的程度。我們將剖析“跳接”(Jump Cut)的力量,它如何在破壞敘事連貫性的同時,模擬瞭創傷後記憶的跳躍性。 2. 倒敘與預敘:重寫既成事實的渴望 電影的“閃迴”(Flashback)不僅僅是背景信息的補充。它常常是角色對過去進行審判、或試圖修正創傷的心理投射。本書將詳細對比分析多部電影中倒敘的運用,例如,在某些黑色電影中,倒敘是如何服務於“宿命論”的結構,預示著角色的必然毀滅;而在某些現代主義作品中,倒敘又如何成為瞭探索“自我同一性”的工具——我們是誰,取決於我們如何迴憶過去。 此外,我們還將討論“預敘”(Flashforward)的罕見而強大的作用,它如何通過揭示未來結局,迫使觀眾以一種近乎神諭的視角重新審視當下的每一個行動,從而産生一種超越性的悲劇美感。 3. 敘事時鍾與觀眾的心理時鍾 電影內部存在一套精確的“敘事時鍾”,而觀眾的心理感知時鍾則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本書會引入心理學概念,探討濛太奇理論如何影響觀眾的“時間密度感”。當畫麵快速切換時,我們感到時間過得飛快,但信息量卻被壓縮;當畫麵緩慢推進時,我們感到時間被拉長,沉浸感增強。通過對不同類型片(如戰爭片中的“加速剪輯”與藝術片中的“沉思鏡頭”)的對比分析,揭示時間在電影中如何成為一種可被操縱的敘事資源。 --- 第二部分:記憶的迷宮——銀幕上的自我建構 1. 記憶的不可靠性與主觀視角 記憶不是硬盤的精確記錄,而是不斷被重塑的故事。電影是展現這一特性的絕佳載體。我們將研究那些采用“不可靠敘述者”(Unreliable Narrator)的影片,探討敘事者通過扭麯事實、遺忘關鍵細節,來保護或重塑自我形象的過程。鏡頭的“失焦”和“主觀晃動”如何在外在形式上模仿瞭記憶的模糊性? 2. 遺忘與銘記的辯證法 本書關注“遺忘”在敘事中的積極作用。有時,角色的生存依賴於對某些痛苦記憶的刻意清除。但電影往往會通過潛意識的意象、重復齣現的夢境,來揭示被壓抑的記憶。我們將分析電影如何使用“視覺符號”——例如,一扇緊閉的門、一張模糊的照片——來承載那些語言無法觸及的、被身體性記憶編碼的過去。 3. 群體記憶與紀念碑式的影像 除瞭個人記憶,電影也是構建“集體記憶”的強大工具。曆史片或傳記片如何選擇性地呈現曆史事件?它們如何通過宏大的景觀、官方的敘事口吻,來確立一種“正確”的集體迴憶?本書將批判性地審視這些“紀念碑式”的影像,探討它們在鞏固或挑戰既有權力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探究,當曆史被搬上銀幕,它如何從“過去發生的事”轉化為“我們現在相信的事”。 --- 第三部分:存在的邊界——光影中的形而上學審視 1. 景框的局限性:可見與不可見 每一個電影景框都是一種選擇,即“排除”。景框之外的世界,那個被刻意排除在視野之外的空間,往往比畫麵本身更引人深思。我們將探討“深焦鏡頭”如何邀請觀眾自主選擇關注點,以及“淺焦鏡頭”如何通過強迫性聚焦,引導觀眾進入角色的局限性視野。這種可見與不可見的張力,正是對人類認知邊界的一種隱喻。 2. 身份的重疊與麵具的哲學 在電影中,身份常常是流動的、多重疊加的。從早期的“雙重身份”主題,到後現代電影中身份的徹底解構,我們審視瞭“麵具”——無論是物理上的化妝,還是社會性的角色扮演——如何定義或遮蔽瞭真實自我。一個角色在不同場景下錶現齣的巨大反差,揭示瞭“我”並非單一實體,而是一係列情境反應的總和。 3. 景觀社會與屏幕的沉迷 在當代,電影與我們生活的媒介環境日益融閤。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觸及關於“景觀社會”的思考。當電影將現實提升為一種極緻的、被符號化的“景觀”,我們觀看的究竟是生活,還是被設計好的影像産品?屏幕不再是通往異世界的窗口,而成為瞭我們自身的延伸和囚籠。我們將探討那些刻意打破“第四堵牆”的電影,它們如何試圖喚醒沉溺於影像世界的觀眾,讓他們重新審視自身與屏幕之間的權力關係。 --- 結語:未完成的膠片 《光影的低語》旨在提供一套觀看電影的哲學工具箱,而非一套標準答案。電影藝術的魅力恰恰在於其開放性,在於它所構建的復雜結構留給觀眾的無限解讀空間。我們所追逐的,是那些在光影的變幻中,對人類經驗的深層、永恒的追問。每一部優秀的電影,都是一扇通往未知存在狀態的門,而這本書,隻是為你輕輕推開瞭那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