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事實不講道理”是《讀庫》的編輯方針。其收入的作品從篇幅而言屬於五韆至五萬字之間的中篇讀本;內容而言,《讀庫》強調非學術,非虛構,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結閤,探究人與事、細節與談資,不探討學術問題,不發錶文學作品,所選書評影評等文體則強調趣味性,通過真實的錶象給讀者帶來閱讀快感和思想深度。
本輯《讀庫》一共包含八篇文章,《行雲紀》,《寶像》,《法國是他的父親,阿爾及利亞是他的母親》,《1949年的傢書》,《夢迴唐朝》,《滑鐵盧二百年》,《龍蝦風暴》和《詩人之死》。
從寥寥韆字的唐傳奇小說到劇本有多遠?從夢想拍武俠片到電影上映要多久?從腦子裏的構思到銀幕上的電影之間,究竟發生瞭什麼?《刺客聶隱娘》一片的聯閤編劇謝海盟記錄下這五年間的全部過程。本期《讀庫》第一篇《行雲紀》節選自《行雲紀:〈刺客聶隱娘〉拍攝側錄》一書,收錄的內容包括劇本如何誕生、電影選角以及拍攝中的種種波摺和“神來之筆”等等,且看編劇如何為瞭冰山一角搭建完整冰山,侯孝賢如何之為侯孝賢,滿腹怪偏點子的阿城編劇時如何施展與無法施展,導演如何調教演員等幕後故事。
《寶像》指的是毛主席像。當下毛主席頭像像章、毛主席畫像、毛主席語錄還零星在市場中可見,偉人的塑像至今也有不少仍屹立在城市廣場中、校園裏。但這些像章産生的背景,那個特殊的年代,圍繞著像章發生的故事,經曆過的人多已不願再提,隻因像章雖小卻足以影響個人命運。作者肖逢願圍繞像章敘寫二三往事尤為難得。
加繆齣生在當時的法屬阿爾及利亞,但之後阿爾及利亞發生因民族解放鬥爭,掙紮走嚮瞭獨立。其間加繆在法、阿之間徘徊拉扯,在雙方仇視時持反戰立場、為和平奔走呼號,卻導緻瞭他在流亡中度過瞭大半生。《法國是他的父親,阿爾及利亞是他的母親》一文的作者剋萊爾·梅蘇德,其父親與加繆一樣,有著這同樣的“父親”和“母親”。
《1949年的傢書》勾畫瞭幾個普通人在極其不平靜的 1949年的生命曆程。他們在滄桑巨變中的人生選擇、命運沉浮、傢國情懷、坎坷心路,構成瞭曆史的必要部分。
王南的“建築史詩”係列,已在《讀庫》刊發過五期,我們已領略過古羅馬建築、漢代的陵闕、佛教的建築造型藝術、六朝的石獸石柱等遺石以及拜占庭建築。這次《夢迴唐朝》揭開大唐建築的大幕,帶我們漫步長安城的坊間建築,看壁畫中的唐代佛寺,領略唐朝宮殿建築傑作,最後駐足中國木結構建築的原點佛光寺和南禪寺,感受唐代建築文化精髓。
滑鐵盧會戰至今仍是世界曆史上著名的會戰。《滑鐵盧二百年》再現瞭1815年6月18日十個小時裏滑鐵盧會戰的五個迴閤,從戰略及戰術角度分析瞭拿破侖為何戰敗。
近些年小龍蝦風靡各地的高中低檔餐廳,其紅火誘人的樣子尤為路邊大排擋所青睞。《龍蝦風暴》的作者餘斌是個土生土長的南京人,他從小龍蝦不遠萬裏來到中國的第一站南京說起,講述市井餐桌對龍蝦的種種傳言,大眾百姓又如何享受這一美味,聽聽“身為下賤”的小龍蝦如何“升俗為雅”的前世今生。
魏晉産名士,陸機就是其中一位。劉勃的《詩人之死》講述的卻是陸機身為亡國舊臣,捲入王族內鬥,幾經沉浮,最後兵敗身死。其詩人氣質在其中起瞭何種作用,每個人看到的恐怕會不同。
張立憲,1987-1991年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著名齣版人,作傢。參與創辦《足球之夜》、《生活資訊》等雜誌。曾任現代齣版社副總編輯,並齣版有個人著作《記憶碎片》,新版名字為《閃開,讓我們歌唱八十年代》。現任《讀庫》主編,跨工種作業,獨立完成一本書的策劃、組稿、編稿、設計、印刷、宣傳、發行各環節,涉及編輯、美術、財務、公關、銷售諸領域。以一人之力,創齣中國齣版界持續齣版一種讀書品牌《讀庫》的奇跡。2008年4月當選“思想推動中國——聯想ThinkPad中國思想力人物評選”的十位中國思想力人物之一。
1-57 行雲紀 謝海盟
58-78 寶像 肖 逢
79-93 法國是他的父親,阿爾及利亞是他的母親 剋萊爾·梅蘇德
94-115 1949年的傢書 張 丁
116-252 夢迴唐朝 王 南
253-277 滑鐵盧二百年 憲 旭
278-298 龍蝦風暴 餘 斌
299-317 詩人之死 劉 勃
每次翻閱這本《讀庫1504》,我都感覺像是在參與一場高水平的智力遊戲,但遊戲規則是你自己製定的。它沒有標準答案,它提供的更多是啓發性的提問和豐富的參照係。我最喜歡的是它對“日常”的解構能力。在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社會現象背後,它總能挖掘齣隱藏的權力結構、文化暗流,或者被遺忘的集體記憶。它讓我對腳下的土地、呼吸的空氣都産生瞭新的好奇心,不再滿足於錶麵的“理所當然”。這種顛覆性的觀察角度,非常“上頭”,一旦你習慣瞭這種深挖的模式,再看其他東西就會不自覺地帶上那種審視的眼光。這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上的充實,更是一種看世界的“姿態”的轉變,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一個主動的提問者。這種內在的驅動力,比任何外部的教育都來得更持久有力。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剋製”與“留白”。它不會過度解釋,也不會強行說教。很多時候,它隻是把一個復雜的問題擺在你麵前,然後用最精煉、最有力的事實和論據支撐起來,剩下的空間,就留給瞭讀者自己去填補,去完成最後的思考閉環。我讀到一篇關於城市記憶流失的文章時,那種文字的張力幾乎要把我逼瘋瞭——不是因為文字本身有多麼激烈,而是因為它精準地擊中瞭關於“失去”的普遍焦慮,卻沒有給齣任何廉價的安慰。這種直麵睏境的勇氣,是很多齣版物所缺乏的。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我們當下社會中那些微妙的、易逝的、但至關重要的東西。對於追求真實感和深刻體驗的讀者來說,這種“不把話說滿”的錶達方式,反而是最能激發共鳴的。
評分我發現自己越來越依賴這種“慢閱讀”的體驗,而《讀庫1504》恰恰滿足瞭這種需求。它的篇幅和結構設計,天然地排斥瞭“速成”的閱讀習慣。你不能指望一口氣讀完,然後覺得自己“掌握瞭”所有內容。它更像是一係列精心鋪陳的思考碎片,需要你停下來,閤上書本,走到窗邊,讓那些文字在腦海中慢慢發酵、沉澱。我特彆欣賞其中那些跨學科的視角。它可能前一頁還在討論某個哲學流派的起源,後一頁就轉嚮瞭對某種特定技術演變的社會學分析。這種看似跳躍,實則內在邏輯嚴密的編排,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認知邊界。它不是簡單地堆砌知識點,而是教你如何建立知識之間的“聯係”,如何構建一個更具韌性和彈性的知識框架。對於那些長期關注世界運轉底層邏輯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絕佳的思維工具箱。
評分這本《讀庫1504》真是個寶藏,每次翻開都有新的驚喜。我尤其欣賞它那種對細節的執著和對知識的敬畏感。它不像市麵上那些快餐式的讀物,匆匆忙忙拋齣幾個觀點就草草收場。相反,它更像一位耐心且博學的導師,一步步引導你深入到某個特定領域的心髒地帶。我記得有篇關於某個曆史事件的側記,作者不僅僅羅列瞭時間綫和關鍵人物,更深入挖掘瞭當時社會氛圍對個體選擇的影響,那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和對人性的洞察,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其中,呼吸著那個時代的空氣。那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很多純粹的學術著作難以給予的。而且,編輯的排版和選材也極其考究,即便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插圖或者引文,也經過瞭精心挑選,與正文形成瞭完美的互文關係,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思維可以跳躍,但根基卻始終穩固。對於一個渴望深度閱讀,不滿足於碎片化信息的讀者來說,這簡直是一場精神的饕餮盛宴。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拿到這本《讀庫1504》,我還有點擔心它會不會過於冷僻或者晦澀難懂。畢竟“讀庫”係列嚮來以挖掘非主流、硬核的內容著稱。但實際閱讀下來,那種強烈的“發現感”立刻抓住瞭我。它成功地在嚴肅性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奇妙的平衡點。它敢於觸碰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邊緣話題,但呈現方式卻充滿瞭文學性和故事性。比如其中一篇關於某個傳統手工藝復興的報道,作者沒有用空泛的口號來贊美,而是通過對那位匠人日常生活的細緻描摹,展現瞭堅持的艱辛與價值的重量。那種樸素的、帶著泥土氣息的文字,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要震撼人心。讀完之後,我不僅對那個手藝有瞭初步的瞭解,更重要的是,我對“堅持”這件事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這本書仿佛在告訴我,真正的價值往往深藏在那些需要時間和耐心去挖掘的地方。
評分讀庫10年瞭,今年改版瞭,內容依舊喜歡。開本不是很滿意,而且字體看起來費勁
評分很好很給力。。。。。。。。。。。。。
評分一直在買,從2006年的第一套讀庫至今。
評分好書,值得一讀。包裝嚴密,送貨快。
評分舊的,舊的,髒的,髒的,像是二手,像是二手,像是二手,要麼就是庫存裏很久的處理書,雖然是優惠券,但是就不應該歸位新書呀,感覺非常不爽。
評分講事實,不說道理,好書
評分內容好,印刷可以,排書架一溜,看著就歡喜。
評分書籍保護的不是很好,很多書封麵有汙漬,不過內頁完好不影響閱讀
評分舊書,保存得不怎麼的,很多汙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