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商业的未来 [Free:The Past and 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

免费:商业的未来 [Free:The Past and 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商业模式
  • 免费经济
  • 互联网经济
  • 创新
  • 定价策略
  • 消费者行为
  • 技术
  • 未来趋势
  • 数字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52085
版次:3
商品编码:11776918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Free:The Past and 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正文语种: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克里斯·安德森,这个站在时代前沿并总是头一个吹响商业变革号角的预言家,也不断地在中国互联网领域掀起思想风暴,更被众多业界有影响力的大人物奉为“精神导师”。

  作为时代的思想家和预言家,令无数人叹为观止并顶礼膜拜的是,克里斯·安德森所做的三大商业预言都已成为现实:《长尾理论》掀起的渠道革命,Google等公司深受影响;《免费》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变革,腾讯、百度、360借此开疆辟土;《创客》所激起的生产、创新和制造业变革,更是风靡中国。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商业模式不断被颠覆、被改写的时代。一种商业模式既可以统摄未来市场,也可以挤垮当前市场——在我们这个现代经济社会里,这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免费”就是这样的一种商业模式,它代表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未来。

  “免费”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以电脑字节为基础上的经济学,而非过去建立在物理原子基础上的经济学。在原子经济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周围的物品都在逐渐升值。但是在字节经济的网络世界中,物品变得越来越便宜。在上世纪“免费”是一种强有力的推销手段,而在21世纪它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在免费商业模式下,很多传统的企业的商业模式将彻底被颠覆。那么,传统企业将如何在免费的商业背景下构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免费》一书将是你的必读之作。


作者简介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互联网时代的思想家、预言家,《连线》杂志前主编。其畅销作品《长尾理论》、《免费》和《创客》风靡全球,颠覆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成为商业时代的风向标。从《连线》杂志辞职之后,安德森从互联网跨越到实体经济,成为机器人制造企业3D Robotics 的联合创始人。


精彩书评

  用免费的产品和服务去吸引用户,然后再用增值服务或其他产品收费,已经成为互联网公司的普遍成长规律。免费是互联网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免费》这本书值得认真一读。

  ——周鸿祎 奇虎360公司董事长


  互联网时代,“免费”的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正是在“免费”的推动下,众多互联网公司获得了公众的青睐。如果你想了解“免费”是如何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建议你一定要读一读克里斯·安德森的这本《免费》。

  ——李开复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免费》是一本不落俗套的好书。安德森又一次站到了互联网的前沿。

  ——姜奇平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信息化与网络经济室主任


  作为商家,只要免费能获得用户的注意力和忠诚度,就可以尝试。因为总有5%的VIP客户愿意主动付钱,或者你总可以从互补的产品中获得收益,这就是本书的真谛。

  ——吕本富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序 言

01.“免费”的诞生

第一部分 什么是免费?

02.免费

如何理解“免费”

03.免费的历史

零、午餐和资本主义的敌人

04.免费心理学

你感觉免费如何?

第二部分 数字化免费

05.太便宜,无所谓了

若网站上某产品每年贬值一半,最终必然免费

06.“信息想要免费”

界定数字化时代的一个小插曲

07.和免费竞争

微软几十年前就学会了,而雅虎在几个月前才刚起步

08.去货币化

Google和21世纪经济模式的诞生

09.新媒体模式

免费媒体的新鲜之处在于免费模式向其他在线领域的拓展

10.免费经济的规模有多大

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第三部分 免费经济和一个免费的世界

11.免费经济学

一个老掉牙的笑话何以摇身一变成为数字经济学的定律

12.非货币经济

货币不起作用的地方,什么管用?

13.有时浪费是一种美德

创造富足生活的最佳方式就是放弃控制

14.免费世界

免费世界的前沿阵地在中国和巴西,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15.想象充裕

“后匮乏”社会的思维实验,从科幻到宗教

16.“一分钱一分货”

对免费的其他疑问

尾 声.经济危机时代的免费

第四部分 免费法则

充裕思维的十大原则

免费加收费策略

建立在免费基础上的50个商业模式

致 谢


精彩书摘

  01 “免费”的诞生

  有一个事实我们是无法回避的—明胶来自肉和骨头。当你煮肉的时候,你撇到一边的那层透明黏状漂浮物就是明胶。如果你收集了足够多这种物质,并把它净化,加入颜色和香味,那么它就变成了另一种食品—吉露牌果冻(Jell-O)。吉露牌果冻已经成了一种干净的袋装食品,你根本看不出它和骨髓或是动物的结缔组织有什么关联。

  如今,我们可能都已经不去想吉露牌果冻的起源了。但在19世纪晚期,要是想在餐桌上端上这么一道诱人菜品的话,你可得煞费苦心地准备才行:你需要把切好的肉放在炖锅里煮上整整半天,直到把里面的水解胶原蛋白熬出来。

  珀尔·韦特是纽约勒罗伊镇的一个木匠,还兼职从事专利包装药品的销售。1895年的某一天,他坐在家中的厨房里,拨弄着一碗明胶。他想进入当年正时髦的包装食品行业,并觉得碗里的这种食品应该会有很好的销路,只要自己能想办法让这好吃的东西变得更有卖相就行了。尽管几十年来动物胶生产商在加工肉制品的时候也会生产明胶这种副产品,但是它还没能在市场上证明可以得到美国消费者的认可。原因很简单:要想得到那么一点儿明胶,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

  珀尔·韦特于是考虑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明胶变为一种主流食品。之前也有人努力想销售这种产品,包括这一制作工艺的创始人彼得·库珀(库珀联合学院的创始人,他只是把明胶不添加任何其他配方来卖,他们认为这样最能适合各种不同口味的人群,人们可以自己添加想要的味道)。但是,珀尔·韦特则认为,如果在制作明胶的过程中就加入不同的口味,销量会更好。他在明胶里加入各种果汁、糖和食用色素—明胶上了各种颜色,而且吃上去带有橘子、柠檬、树莓和草莓等水果的味道,让人感觉色、香、味俱佳。这道晶莹剔透的甜品色泽光鲜诱人,赏心悦目,能够给任何一顿饭都增加无穷的乐趣。为了让人们在品尝这道甜品的时候不会想起屠宰场的肉和骨头,珀尔·韦特的太太梅将它命名为吉露牌果冻。夫妻俩做完这道甜点之后就装盒出售。

  不过,吉露牌果冻的销路并不好。在当时的美国消费者眼中,吉露牌果冻这道甜品还是显得太过异类,而且他们也不熟悉这种食品。当年,厨房里的女主人还是遵循着维多利亚时代的菜谱,每道菜都有严格的做法,因此女主人们会感到困惑:吉露牌果冻到底是用来当沙拉的调料呢,还是单独就是一道甜品呢?

  珀尔·韦特用了整整两年时间想要激发大家对吉露牌果冻的兴趣,但是几乎没有收到什么成效。1899年,珀尔·韦特放弃了,他把产品包括商标统统卖给了小镇上的邻居奥雷托·弗兰克·伍德沃德,总售价才450美元。

  伍德沃德天生就是一个出色的推销员,而且他住的勒罗伊镇在19世纪也成了推销商发展事业的热土,最有名的就是当地的专利药品制造商。伍德沃德出售了很多神奇的药膏,在妙用熟石膏方面也很有心得。他成功地向射手们推销了由熟石膏做成的练习射击用的靶子球,并生产了一种洒满了防虱粉的石膏鸡笼。

  但即便是伍德沃德的杰纳西纯正食品公司(Genesee Pure Food Company),也发现为吉露牌果冻开拓广阔的新市场难度极大。这是一种新产品,它的品牌并不为大家所熟知,况且那个时代人们购买商品往往是到一些传统的商店柜台,要买东西前都会在柜台事先把它问清楚才会掏腰包。生产吉露牌果冻的是离杰纳西纯正食品公司不远的由安德鲁·塞缪尔·尼科运营的工厂。因为产品销售缓慢,令人灰心丧气,有一天看着一大堆还没有卖出去的吉露牌果冻,伍德沃德实在是感到绝望,就和安德鲁·塞缪尔·尼科商量,问其是否愿意接手整个业务。虽然伍德沃德只要求35美元的回报,但尼科还是拒绝了。

  吉露牌果冻销售不畅的主要瓶颈在于消费者不了解这种产品,而且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吃。如果没有消费者想要这种产品,那么商家也是不敢贸然进货的。那个时代,美国力槌公司(Arm & Hammer)的烘焙苏打和弗莱施曼公司(Fleischmann)的酵母之类的食品盒上都附有食用方法手册。伍德沃德想,如果在吉露牌果冻的食品箱上配上食用指南,或许有助于增加产品需求,但问题是去哪里寻找买家?当时根本没人愿意成箱地购买吉露牌果冻。

  1902年,伍德沃德和他的营销总监威廉·E·哈姆堡尝试了新方法。首先,他们花了336美元在《妇女家庭杂志》上刊登了一篇面积3平方英寸的广告。这则广告并没有大吹特吹地宣称吉露牌果冻已经成为“美国最出名的甜品”,而是向消费者介绍了吉露牌果冻的诱人之处—“只要在吉露牌果冻上撒上一层鲜奶油或是薄薄的一层奶油冻,就能做成一道像样的甜品。如果你想要非常诱人的果冻,那么我们有几百种不同的精美配方可以供你自由选择。”

  为了向消费者展示吉露牌果冻各种诱人的搭配方法,杰纳西纯正食品公司印制了几万份果冻调制指南,并把这些小手册交给销售员让他们免费送给千家万户。

  这一良策巧妙地避开了销售员会碰到的主要障碍。如果销售员没拿到耗费巨资才能得到的外来销售员证,尽管他们驾着自己的轻马车在全美国奔波,也不被允许去大多数小镇上挨家挨户地做推销。但是,杰纳西纯正食品公司准备的这些果冻调制指南却绕开了这个规定,因为免费赠送并不是销售。这些销售员可以到各家去敲门,然后把果冻调制指南送给家里的女主人,这完全是免费赠送,不附加任何其他条件。和生产吉露牌果冻相比,印刷的费用要相对便宜。杰纳西纯正食品公司难以承受免费赠送吉露牌果冻的巨额推广费用,他们选择了第二优化的方案,那就是向消费者免费提供购买吉露牌果冻之后才用得上的信息。

  在向一个小镇进行了地毯式的散发果冻调制指南之后,销售员会找到当地的商家,告诉他们接着可能会有很多消费者陆续要求购买吉露牌果冻这种新产品,他们如果明智的话,不妨先存一些货做准备。经过这样一番努力,销售员马车上满载的产品箱子开始慢慢变少了。

  到了1904年,这一产品推广战略终于迎来了巨大的成功。两年之后,吉露牌果冻的年销售额突破了100万美元大关。公司后来还推出了“吉露牌果冻女孩”的广告,原来的果冻调制指南也升级成了吉露牌果冻“最畅销配方书”。在几年之中,杰纳西纯正食品公司一共印制了1 500万本这种免费配方书。而在公司发展的最初25年间,它一共在美国挨家挨户散发了大约2.5亿份免费手册。著名艺术家诺曼·罗克韦尔、林·鲍尔、安格斯·麦克唐纳都曾为这些手册配图。久而久之,吉露牌果冻已经成为美国人厨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一个品牌。

  这也催生了20世纪最强大的一种推销手段—免费派送某样东西,目的是创造另一种需求。伍德沃德明白,“免费”这个字眼能重塑顾客心态、创造新市场、打破旧习并让所有产品看上去具有更加吸引人的独特魅力。伍德沃德也知道,“免费”并不意味着无利可图,只是意味着从产品到利润走了一条曲径通幽的道路,“招徕顾客的廉价品”(loss leader)这个词也进了日后的销售教科书。

  金·吉列的剃须刀

  与此同时,最著名的新型营销策略正在纽约市北部150英里处的波士顿工厂里酝酿。40岁时,吉列品牌的创始人金·吉列还是一个不得志的发明家,一个愤世嫉俗的反资本主义者,也是一个瓶盖推销员。尽管自己很有想法,精力充沛而且父母富有,但工作表现平平,他将此归咎于市场竞争的恶果。实际上,在1894年,他还出版过一本名为《人类的漂流》(The Human Drift)的作品。在书中他表示,所有的产业都应由一家公有企业接管,成百上千万的美国人都应该住在一座名为“大都会”的超大型城市中,该城市由尼亚加拉瀑布来提供所需的能源。然而,他所在瓶盖公司的老板对他只提了一条建议:发明某种人们能一次性使用并扔掉的产品。

  有一天,他正用一把老式剃须刀剃须。那把剃须刀已经太旧了,没法再磨快了。就在这时,突然灵光一闪,他想到了一个点子。如果把老式的剃须刀换成薄薄的钢制剃须刀片,那又会怎样呢?这样一来,人们可能就会觉得没必要花时间来磨快原来的剃须刀,而是用钝后直接把刀片一扔就行了。经过几年的冶金试验,一次性刀片式剃须刀诞生了。

  但这种剃须刀并没有马上流行起来。在它问世的1903年,金·吉列仅仅卖出了51把剃须刀和168块刀片。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尝试了各种营销技巧。他将自己的头像印在产品的包装上,这既使他成为传奇人物,也使有些人把他奉为神明。他用很低的折扣把几百万个剃须刀卖给了军队,希望士兵们在战时养成的剃须习惯能够延续到战后和平时期。他还把大批剃须刀卖给了银行,银行可以把它们送给新开户的客户(这就是“存钱送剃刀”活动)。他的剃须刀还和很多热门产品进行过捆绑销售,包括箭牌口香糖、咖啡、茶叶、调料以及棉花糖。

  这些免费赠品帮助金·吉列销售了更多的产品,而这种销售策略从长远来说对他的帮助更大。他用很便宜的价格把剃须刀卖给了商业伙伴,而这些商业伙伴自己并不需要剃须刀,就把剃须刀免费送给了顾客,这样一来就创造了对一次性刀片的巨大需求。而你一旦习惯了一次性刀片,那么你的日常生活就离不开它了。

  有趣的是,吉列公司免费赠送剃须刀的故事却成了“都市传说”,唯一有记载的例子就是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推出了Trak二代剃须刀,向消费者免费派放便宜的剃须刀和一次性刀片。吉列公司更常用的商业模式是以很低的利润率向银行等商业伙伴出售剃须刀,这些商业伙伴往往在开展自己的产品推广时将剃须刀免费送出,而吉列公司真正的赢利点来自高利润的刀片业务。

  吉列公司已经成功售出了几十亿块剃须刀片。如今,这种商业模式已成为很多产业的基石,例如派送手机并出售每月分期付款的商品,廉价出售游戏机并高价销售游戏软件,无偿为办公室安装昂贵的咖啡机并高价卖给经理们咖啡粉等。

  从20世纪初这些商业模式的尝试开始,“免费”开始慢慢推动一场消费革命,并决定了未来几百年的商业走向。纽约广告业中心麦迪逊大道的兴起和超市的出现使研究消费者心理成了一种科学,“免费”也成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工具。免费的广播和电视节目(受众收听或是收看节目都无须付费)把整个国家的各个角落都联结到了一起,并创造出了一个大众市场。“免费”成了现代营销者的战斗口号,而消费者对这一口号也是积极响应。

  21世纪的免费

  当前我们生活在21世纪初,我们在创造一种新型的“免费”模式,这种“免费”模式对于下一世纪的影响也会很深远。这种新型的“免费”并不是一种左口袋出、右口袋进的伎俩,而是一种把货物和服务的成本压低到零的新型卓越能力。在20世纪“免费”是一种强有力的推销手段,而在21世纪它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

  这种新型的“免费”是一种以电脑字节为基础的经济学,而非过去建立在物理原子基础上的经济学。这是数字化时代一个独有特征—如果某样东西成了软件,那么它的成本和价格也会不可避免地趋零化(你有没有想象过,如果钢铁的价格下跌到接近于零,那么金·吉列就可以免费赠送给顾客剃须刀和刀片,并通过其他新的途径例如剃须膏来赚钱)。这种趋势正在催生一个巨量的新经济,这也是史无前例的,在这种新经济中基本的定价就是零。

  在原子经济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周围的物品都在逐渐升值。但是在比特经济的网络世界中,物品变得越来越便宜。原子经济的基调是通货膨胀,而比特经济的主旋律是通货紧缩。

  20世纪的经济主要是一种原子经济,而21世纪的经济则是一种比特经济。在原子经济中,想要得到任何免费都需要换一种方式把钱给付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传统的“免费”优惠让人看来像是诱饵,你最终还是要付钱。而在比特经济中,真正的免费是存在的,账单上的钱真的可以一笔勾销。人们对于原子经济中的“免费”自然心存怀疑,而对于比特经济中的免费则觉得可以信任。人们从本能上明白这两种经济之间的区别,也明白为什么在网络上“免费”可以畅行无阻。

  在线商家尝试使用免费经营模式已经超过15年了,关于在线经营的免费和付费的最后之争已经结束,人们得出结论:免费是在线沟通的应有之义,而付费筑起的围墙则会降低你的知名度。2007年,读者已经能够在线免费阅读《纽约时报》了。《华尔街日报》的做法也差不多,这份百年老报使用了一种聪明的混合经营模式,登载在博客或是其他媒体上,使阅读者很容易就能把网站上的故事同朋友在线分享。英国摇滚乐队电台司令(Radiohead)和美国的九寸钉乐队(Nine Inch Nails)时常会把自己的音乐作品免费供网民分享,因为他们觉得通过这种方式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并打造更大的粉丝团,其中的一些歌迷会来参加他们的音乐会,还有一些歌迷很愿意付钱来买更高音质版本的音乐作品。游戏产业中发展最迅速的当属发布广告网站的轻松在线休闲游戏和免费的大型多人线上角色扮演游戏。

  “免费经济学”的兴起是由数字时代的科技进步来推动的。就像摩尔定律所指出的趋势,电脑处理器的价格平均每18个月会下降一半,而网络带宽和存储器的价格下降速度更快。互联网的作用就是将三者融合在一起,在科技的三重作用下加速价格下降的趋势。处理器、带宽、存储器构成了价格下行的三驾马车。因此,在线网络每年的贬值速度将近50%,也就是说,今年你在YouTube网站上播放一个视频帖子的成本(2008年的价格是每增加一个新用户每小时的成本为0.25美分),到了明年就会打个对折。决定在线生意的成本趋势都和这相同,那就是向零点趋近。难怪在线商品的价格也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中。

  未来学家乔治·吉尔德1990年出版的《微观宇宙》(Microcosm)是第一本阐述比特经济学的著作,他把比特经济学的产生纳入了历史的视野:

  在每次产业革命的过程中,都会有某样关键的生产要素成本大幅度下降。和从前相同的生产要素相比,在新产业革命中这种要素的价格几乎降为零。例如,经过工业革命,和从前用动物和人力相比,机械的动力成本几乎成了免费的。突然间,你可以做之前办不到的事了。你可以让一个工厂24小时不间断地开工,源源不断地生产产品,这在工业革命之前是难以想象的。

  如今,最有意思的商业模式就是利用“免费”来赚钱。不论早晚,各家公司都要找到各种方法来充分利用“免费”或是与它竞争。本书讨论的就是怎样做到这一点。

  首先,我们会回顾“免费”的历史以及它为何对我们的选择有这么大的影响。其次,我们会分析一下数字经济如何对“免费”进行变革,把它从一种销售伎俩变成了一股经济驱动力,并催生与之相关的商业模式。最后,我们将深入剖析免费经济学的潜在原理,看看它内在的机理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发挥作用,为什么经常有人对它有误解或是抱有恐惧心理。在开始这些讨论之前,我们需要思考一下:“免费”到底是什么意思?

  ……


前言/序言

  2008年11月,英国蒙提·派森飞行马戏团在世的成员因为他们的表演视频盗版猖獗而被触怒,在YouTube网站上郑重地发表了一则声明:

  在过去三年里,你们在YouTube网站上可占了我们不少便宜,把成千上万段我们的表演视频短片上传到了网站。现在我们决心改变这种局面,眼下该是我们掌握主动权的时候了。

  我们可以挖出你们到底是谁,可以找到你们住在哪儿,也可以用令人发指的手段来报复你们。但经过深思熟虑,我们想出了一种更好的方式。我们已经在YouTube网站上开设了自己的蒙提·派森飞行马戏团频道。

  求求你们了,别再上传那些画质差得要死的视频片段了。在我们的频道上,你们可以下载到画质很棒的视频,你们可以找到自我们出道以来的很多高质量视频。不仅如此,我们还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视频短片,也上传了高清晰的最新视频版本。更让你们动心的是,下载这么多精彩内容都是免费的。你还等什么,还不赶快点击我们的频道!

  不过,我们也想要一点儿回报。

  希望你们不要在我们的频道上胡言乱语,不要发一些无厘头的评论帖子。我们希望大家点击频道上的链接,购买我们喜剧短片的电影和电视剧DVD碟,这样也可以舒缓一下我们这些年被大家占足了便宜而痛如刀割的心情。

  仅仅过了三个月,这一看似草率的做法便收到了奇效。蒙提·派森飞行马戏团的DVD碟销售量跃升至亚马逊电影和电视剧销售榜单的榜眼席位,在一个季度之内销售量令人惊讶地增加了230倍之多。

  这就是“赶快点击我们的频道”所迸发出的能量!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免费”策略不仅收到了成效,而且十分显著。很多父母都向子女推荐蒙提·派森飞行马戏团经典的《黑骑士》和《该死的鹦鹉》喜剧,因为口耳相传,短短几个月之内就有200万人点击了他们在YouTube网站上的频道。成千上万网友看后还觉得意犹未尽,又订购了他们的DVD碟。网友回复的视频帖子、有关他们喜剧的内容糅合和再混合制作,在网络上也掀起了新的流行波,他们喜剧中出现的“杀手兔”形象也变得家喻户晓。实际上,蒙提·派森飞行马戏团并没有为赢得这么多拥趸付出什么代价,因为他们宣传所用的频道带宽和储存容量都是YouTube网站免费提供的,他们只是免费把自己的喜剧视频与拥趸分享而已。

  这个案例最让人惊讶之处在于提醒我们其实类似的情形相当普遍,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在网络上有很多类似的做法,一些商家通过某种方式免费送给你某种商品,目的是想推销另一种商品。人们也已经越来越习惯不用付费就在网上获得某种商品。

  我现在写书用的是台只卖250美元的“上网本”,这种廉价的电脑是笔记本电脑中销售增长最快的品种。这台笔记本电脑的操作界面是免费安装的Linux系统,这款免费的操作系统对我使用什么软件没什么影响,因为电脑中其他的软件我用得并不多,只是用火狐浏览器上上网罢了。处理文档我用的也不是要花钱的微软Word软件,而是免费的Google(谷歌)软件Google Docs,它的好处是可以让我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在线编辑、修改某个文档,而且不用担心对文件进行备份,因为Google网站会处理好这个问题。我用这台笔记本电脑做的其他事也是免费的,包括收发电子邮件和往Twitter上传送信息。我还要感谢当前所在的这家咖啡厅提供了无线网络覆盖,我甚至连上网都不用花钱。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Google公司是美国赢利能力最强的公司之一,建立在Linux这个开源操作界面之上的“网络生态系统”是一个价值300亿美元的巨大产业,我所在的这家咖啡厅3美元一杯的拿铁咖啡每天都供不应求。

  这些案例背后都隐藏着“免费”的悖论—那些不收费的商家却赚得盆满钵满。尽管它们的这种“免费”策略并不能给它们带来一切,但是也足以创造出一个不亚于某国经济总量的庞大产业,而在这个产业中商品的售价是零。这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又会如何发展呢?

  这就是本书要探讨的核心话题。

  对于我而言,该书始于《长尾理论》一书没有讨论完的话题。在《长尾理论》一书中,我们主要探讨了在商品种类应有尽有,我们的选择空间除了热门商品之外还有无限大的可能性时出现的新型消费者需求。互联网上无穷大的货架空间使得“长尾”式多样化的产品销售成为可能。不论是大众市场还是细分市场,也不论是主流商品抑或非主流商品,互联网成为有史以来首个同时适用于它们的销售平台。这种情形造就了一种差异化极大的新兴文化,也给主流媒体和大牌音乐公司等带来了莫大的冲击。

  要想得到海量的货架空间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把货架空间的成本压缩到近乎为零。数字销售近乎为零的“边际成本”(这里指的是在必备硬件设备的固定成本之外,额外售出一件商品所增加的成本)使得我们无须严格区分使用这种销售手段的目的,也不需要经过谁的许可来使这种销售遍及全球。网络一切免费的特点成就了它今日的奇迹,使它成为有史以来人类知识、经验和表达方式的集大成者,这也正是免费货架空间的功效。我在惊讶于这种特点所带来的成效之时,也开始对“免费”进行更深刻的思考,我意识到“免费”现在已经是包罗万象了。这不仅可以解释在线商品种类繁多的现象,也成了在线商品的定价策略。这种“免费”和我们已经习惯的传统营销中免费试用和颁发奖品等伎俩不同,网络上流行的“免费”手段并没有什么陷阱,它并不是为了吸引你日后购买的一种手段,而是实实在在的免费奉送。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每天都需要依靠Google网站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但是我们的信用卡上并没有因此而增加消费记录。同样,你在使用Facebook社交网站时并不会有计费器在记录使用时间,你在维基百科上查阅资料也是不要钱的。

  21世纪的“免费”同20世纪的“免费”是截然不同的。在世界构建方式从原子化日益走向电脑比特化的过程中,一种我们自认为熟稔的现象也在悄然改变,原来的“免费”营销伎俩现在真正变为零收费了。

  我认为经济学家对于这一现象肯定有自己的见解,但我却觉得对此难以解释。经济学上没有哪个降价理论或是定价模型会让你把价格压到零。然而,早在“免费”有经济学模型来解释它之前,它就已经悄然形成了一个蔚为大观的产业。

  因此,这本书将要对一个处于巨变中的理念进行剖析。我逐渐发现,对于“大众”而言,“免费”这个概念既熟悉又陌生。尽管大众对它误解的程度很深,但是它的能量仍然巨大。在过去10年中生根发芽的“免费”概念同之前已经大不相同,但对于这种不同是怎样产生的,又为何会产生,却很少有人进行研究。

  不仅如此,如今的“免费”会让你看到很多各式各样的悖论:你把东西白送给别人也能赚钱,天下真有免费的午餐,有时候你得到的比你相应花的钱更多。我觉得写这本书很有意思,我关注的对象从19世纪的专利制药商到盗版市场,不一而足。我深入探究了免费赠品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免费赠品会导致浪费的道义准则。作为兼职,我还尝试用新商业模式来运作公司,公司里电子产品的知识产权是免费的(这种模型叫作开源)。我也和这本书的出版商商量,试着用很多办法来让这本书几乎能以免费的姿态同读者见面,但同时又能使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付出汗水的人得到回报。

  正如《长尾理论》一样,在某种意义上,写这本书也是一个公共研究项目。在《连线》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我已经初步阐述了这一想法,也把它同《长尾理论》的内容一起放在了博客上。但是,写这本书的风格和从前有所不同,这一次更多的是依靠我自己头脑中的想法,而非把网上别人提供的观点进行综合。在这本书中,你可以发现本书既分析了“免费”过去的情形,也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我的这项研究需要我不停地查阅史料、18世纪的心理学著作以及互联网上的最新现象。这样一来,我发现这次更像一个传统作家的写作风格了,一个人孤独地做研究,戴着耳机坐在星巴克咖啡店里,手指在电脑键盘上敲着字。

  当我不写作的时候,我会在各地旅行,同人们谈论“免费”。我发现对在零收费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全球经济的观点,持赞同和反对观点者都有,不过大家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持有疑虑。也许按照年纪划分不一定准确,不过大体可以把人们划分为两个阵营—30岁以上的和30岁以下的。属于第一阵营的人是在20世纪的“免费”观念中长大的,他们对我的论点自然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天下没有白捡的便宜,我们迟早都是要付钱的;“免费”的观点并不是什么新事物,而是书里面早就已经白纸黑字列出来的商家鬼把戏,你听到“免费”的时候,就可以准备掏腰包了。

  而年轻人组成的第二阵营则持不同的观点。这一代人是用Google搜索引擎长大的一代人,他们天天泡在网上,认为数字化的一切都应该是免费的。他们对深奥的零边际成本经济学已经习以为常了,就像我们在学会接住迎面而来的一个球时已经把牛顿力学内化了一样。在这个阵营看来,我们目前正在零成本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新全球经济的趋势是不言自明的。

  想到这些,我觉得“免费”是一个很好的写作主题。如果某个主题能把大家分为两个对立的阵营(一个阵营认为这一主题“大错特错”,另一个阵营认为该主题“不言而喻”),那这绝对是一个很好的主题。我希望阅读本书的人,尽管在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属于两个阵营中的某一个,但是在最后合上这本书的时候,能成为超脱于这两个阵营以外的人。“免费”并非新生事物,但是它也在变化。它的这种变化促使我们要反思人类行为和经济动因方面最根深蒂固的一些观念。

  那些懂得“免费”将会统摄明日市场并摧毁今日市场的人其实已经走在前面了。这本书讲述的正是他们以及他们教给我们的道理。这本书也讲述了一种极端价格的过去和未来走势。



《免费:商业的未来》 引言:价格的革命与商业的新逻辑 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商业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传统的价值评估体系和盈利模式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显得愈发捉襟见肘。我们熟悉的“等价交换”原则,那个古老而稳固的基石,正在被一种颠覆性的力量所挑战、重塑,甚至在某些领域被彻底颠覆。这种力量,便是“免费”。 “免费”这个概念,曾经只是一种简单的促销手段,一次性的诱饵,抑或是有限度的试用。然而,如今它已经演变成一种深刻的商业策略,一种能够撬动庞大用户群体、重塑市场格局、甚至定义全新商业生态的强大引擎。《免费:商业的未来》这本书,正是深入剖析这一革命性现象的集大成之作。它并非停留在对“免费”现象的表面观察,而是以前瞻性的视角,挖掘其背后深层的经济学原理、心理学驱动以及技术演进的必然性,勾勒出“免费”如何成为驱动商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在信息高度发达、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的数字经济时代,“免费”不再仅仅是营销的手段,而是成为了构建用户关系、积累数据资产、驱动付费增值服务、甚至形成网络效应的基石。它揭示了一种全新的商业逻辑:通过大规模地提供免费产品或服务,企业能够迅速获得海量的用户,进而通过对这些用户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发现他们的潜在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精准地提供有针对性的、付费的高价值产品或服务。这种“先免费,后收费”的模式,极大地降低了用户获取的门槛,有效解决了传统商业模式中用户转化率低的痛点,从而构建起更强大、更具韧性的商业生态。 第一章:免费的起源与演进——从促销到战略 本章将追溯“免费”概念在商业史上的演进轨迹。从早期简单的赠品、买赠活动,到报业通过免费赠阅吸引读者,再到软件行业的免费试用版和开源模式,我们将看到“免费”如何一步步从一种边缘化的促销策略,逐渐走向成为企业核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免费”的尝试: 探究商业早期,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企业如何利用免费样本、折扣券等方式来吸引消费者,以及这些尝试的局限性。 免费与广告模式的结合: 分析20世纪中叶,广播、电视等媒体如何通过免费内容吸引听众和观众,再通过广告实现盈利的经典模式,这为后来的互联网免费模式奠定了基础。 软件行业的免费浪潮: 详细阐述免费软件(Freeware)和开源软件(Open Source)的兴起,以及它们如何改变软件产业的竞争格局,催生了Linux、Apache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开源项目。 互联网时代的免费爆发: 聚焦21世纪初,互联网的普及如何为“免费”模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土壤。从门户网站的免费邮箱、免费新闻,到社交网络的免费注册,再到搜索引擎的免费服务,免费迅速成为互联网企业的标配。 免费的战略升级: 探讨“免费”如何从单纯的拉新手段,演变成一种精密的商业战略,例如通过免费服务构建用户画像,通过免费工具锁定用户习惯,从而为后续的付费转化铺平道路。 第二章:免费的经济学——“零边际成本”的魔力 本章将深入剖析“免费”模式在经济学层面上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我们将探讨数字经济时代“零边际成本”这一核心特征,为何使得“免费”策略变得可行,以及企业如何在这种环境下重新定义价值和成本。 零边际成本的定义与影响: 解释数字产品和服务(如软件、音乐、信息)在复制和分发过程中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的特点,以及这对传统成本-收益模型带来的挑战。 用户获取成本的重塑: 分析“免费”如何极大地降低了用户获取的初始成本,使得企业能够以更低的门槛触达更广泛的潜在用户群体。 规模经济与网络效应: 探讨“免费”如何加速规模经济的实现,并与网络效应 synergistic 结合,形成强大的竞争壁垒。用户越多,产品或服务对新用户的吸引力就越大,形成良性循环。 免费的“陷阱”与“机会”: 讨论免费模式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避免陷入“免费陷阱”,即用户只接受免费服务而不愿付费,以及企业如何设计巧妙的机制来规避这些风险。 数据作为新的价值载体: 深入分析在免费模式下,用户数据是如何成为核心资产的。企业通过收集、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从中挖掘价值,并将其转化为新的盈利来源。 第三章:免费的心理学——为什么人们会接受免费? “免费”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经济理性,更深植于人类的心理。本章将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免费”为何对消费者有着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以及企业如何利用这些心理学原理来设计有效的免费策略。 损失厌恶与免费的感知价值: 探讨人们对损失的厌恶程度远高于对同等收益的偏好,而免费则能有效规避这种“损失”的心理负担。 稀缺性与免费的心理锚定: 分析当免费产品/服务与“限量”、“限时”等稀缺性元素结合时,其心理吸引力如何被放大。 互惠原则与免费的回报期待: 解释“免费”如何激活人们的互惠心理,让他们倾向于回馈提供免费服务的一方,例如通过参与、分享或后续消费。 认知偏差与免费的决策简化: 探讨“免费”如何简化用户的决策过程,降低了选择的复杂性,尤其是在面对海量选择时,免费成为了一种“安全”的起点。 情感连接与品牌忠诚: 分析免费服务如何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即使在后续付费时,用户也可能因为曾经的免费体验而产生更高的忠诚度。 第四章:免费的商业模式——从freemium到数据驱动 本章将聚焦于“免费”在实践中衍生的多种多样的商业模式,并深入分析其核心的盈利逻辑。我们将看到,免费不仅仅是零成本,而是为其他价值的实现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Freemium(免费增值)模式的精髓: 详细解析Freemium模式,即提供基础免费功能,同时提供高级付费功能。探讨如何平衡免费与付费的功能划分,以最大化用户转化率。例如,Evernote、Dropbox、Spotify等。 平台与生态系统驱动的免费: 分析平台型企业如何通过免费的基础服务吸引海量用户,再通过开放API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共同构建一个繁荣的生态系统。例如,微信、淘宝、Google Play等。 数据驱动的免费模式: 深入探讨以Google、Facebook为代表的,通过提供免费服务(搜索引擎、社交网络)来收集用户数据,然后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精准广告投放或数据产品开发。 内容驱动的免费: 分析新闻网站、视频平台、在线课程等如何通过免费内容吸引用户,进而通过广告、付费订阅、会员服务等方式实现盈利。 硬件补贴与服务收费: 探讨某些硬件产品以接近成本价甚至低于成本价销售,而通过后续的服务、耗材或内容付费来盈利的模式,例如某些打印机、游戏主机。 免费在B2B领域的应用: 探索免费策略在企业服务领域的应用,例如提供免费的CRM试用版、免费的云服务额度,以吸引企业用户并逐步引导其升级。 第五章:免费的未来——挑战、机遇与趋势 本章将展望“免费”模式的未来发展,探讨其面临的挑战、新的机遇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前瞻性的洞察。 免费模式的可持续性挑战: 讨论过度依赖免费可能带来的盈利困境,以及企业如何寻求长期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用户隐私与数据安全: 随着免费模式对数据的依赖性增强,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新兴技术的赋能: 探讨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将如何为免费模式带来新的可能性,例如更公平的数据分配、更个性化的免费体验等。 “免费”的边界与伦理考量: 讨论在追求免费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考虑的伦理边界,以及如何避免对用户造成不当影响。 跨界融合与免费生态: 预测未来不同行业将出现更多的跨界合作,构建更复杂的免费生态系统,例如将免费服务与实体经济结合。 “价值”重定义下的免费: 展望未来,“免费”将不再仅仅是降低价格,而是与提供卓越的用户体验、强大的社区支持、独特的身份象征等价值深度融合。 结论:拥抱免费,重塑商业 《免费:商业的未来》并非鼓励企业盲目地将一切都免费,而是提供了一套深刻的洞察和分析框架,帮助企业理解“免费”背后的逻辑,掌握驾驭这一强大力量的艺术。在信息过载、竞争激烈的当下,那些能够巧妙运用“免费”策略,并将其与自身的独特价值、用户需求以及技术优势相结合的企业,将更有可能在商业的未来浪潮中脱颖而出,赢得先机。本书旨在启发读者,重新审视价格的本质,拥抱“免费”带来的颠覆性机遇,共同塑造一个更加开放、普惠、充满活力的商业新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免费:商业的未来”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挑战了我过去对商业运作的固有认知。我一直认为,商业的核心在于价值交换,而“免费”似乎与此相悖。然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概念。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免费”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汇,延展出如此宏大的商业未来图景。我猜想,书中会详细阐述“免费”模式是如何通过吸引大量用户,进而通过其他方式(如广告、增值服务、数据分析等)实现盈利的。我期待着书中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免费”策略的多种实现路径和潜在风险。这本书,或许能够帮助我跳出传统的商业思维框架,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和预测未来的商业发展方向。

评分

这本书以一个极具冲击力的主题——“免费”——为切入点,预示着一场关于商业未来深刻的探讨。我对此深感好奇,因为“免费”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往往与“不值钱”划等号,而将其上升到“商业的未来”,无疑会引发许多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免费”背后的商业逻辑,它并非单纯的赠予,而是一种精心设计的策略。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分析那些成功运用“免费”策略的企业,剖析它们的商业模式,例如如何通过免费吸引用户,如何通过数据变现,如何构建生态系统等等。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免费”对社会经济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它是否会加剧市场垄断,又是否会推动创新和普惠?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商业的演进,也可能为我们洞察未来的商业趋势提供重要的线索。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剖析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策略的潜力与影响。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打破常规、颠覆传统的商业案例充满兴趣,而“免费”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免费”概念的历史脉络,并将其与当前以及未来的商业趋势相结合。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那些成功的“免费”商业模式,比如流媒体服务、社交媒体平台、共享经济等等,理解它们是如何在不直接收取用户费用的情况下,实现盈利和增长的。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免费”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商业逻辑和战略思维。它是否会重塑我们对产品和服务价值的认知?它又将如何影响市场竞争格局和消费者行为?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为我们提供宝贵的见解,帮助我们理解商业的未来走向。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思维的探险。它不仅仅是关于商业模式的探讨,更是对我们理解价值和交换方式的深刻反思。我一直在思考,“免费”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代表着一种更加普惠的商业形态,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或许,这本书会带我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在那里,信息的流通、内容的传播,甚至是某些服务的提供,都打破了传统的付费壁垒。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免费”这一概念与“商业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探讨技术进步,例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是如何为“免费”商业模式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和可能性的。我也期待,作者能分享一些关于“免费”背后隐藏的商业逻辑,比如用户粘性、网络效应、口碑传播等等,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感到困惑却又深感着迷的商业现象。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商业世界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简洁却充满力量。“免费”两个字被放大,如同一个响亮的号角,预示着一场颠覆性的商业变革。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挑战传统思维的理念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渴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读“免费”这个看似悖论的商业模式,它究竟是昙花一现的营销策略,还是预示着未来商业发展的大趋势?我想,这本书一定为我们揭示了“免费”背后的逻辑,或许是关于用户获取、数据变现、平台生态,亦或是某种全新的价值交换方式。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成功实施“免费”策略的企业案例,理解它们是如何在看似“亏本”的情况下,建立起稳固的市场地位,甚至实现盈利的。这种“免费”的背后,是否蕴含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它是否会重塑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我渴望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学习那些能够引领商业走向新方向的智慧。

评分

......

评分

质量很好,是我想要的看的书

评分

给单位买的,不错!

评分

没有收到,快递员给我打电话,我看是外省河南的不认识的电话就没有接,之后短信我我才接,告诉我要我自己去某地拿,怎么是这样的服务啊,早知道就书店买了

评分

物流速度快,第二天就收到了

评分

我一直都想要的书,特别好这书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书还可以 值得一看

评分

1111111111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