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胰腺影像學》將CT(包括能譜CT)、MRI、超聲、腔內超聲、PET/CT的新技術和進展融入胰腺疾病檢查和診斷中;扼要闡述瞭胰腺影像學成像方法和操作要點;其中還規範瞭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影像學檢查流程和關鍵技術參數;全麵、係統地介紹瞭胰腺常見病、多發病的影像學錶現和診斷、鑒彆診斷要點,對少見病、罕見病亦進行介紹和描述,極大地豐富瞭胰腺影像學的知識。
作者簡介
繆飛,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994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獲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光學學會生物醫學光子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第九屆《中華消化雜誌》編委,曾任江蘇省大型醫療器械專傢評審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工作三十年來主要從事X綫、CT、MRI影像診斷及醫學影像新技術應用的研究,在神經係統、消化係統等疾病診斷方麵積纍瞭非常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彆擅長腦、脊髓、小腸、胰腺、腎上腺、淋巴係統、肺部、乳腺等組織器官疾病的診斷和鑒彆診斷。先後完成和參與完成多項市級課題,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錶論文100多篇,其中SCI收錄20多篇,獲《中華放射學雜誌》創刊60周年特殊貢獻奬;主編專著3部,獲專利2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奬2項,已培養博士生8名,碩士8名。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胰腺的解剖、組織發生和生理
一、胰腺的解剖
二、胰腺的組織發生
三、胰腺內外分泌的生理與病理
第二節 胰腺疾病的檢查方法
一、影像學檢查
二、實驗室檢查
第三節 胰腺的正常影像學錶現
一、正常胰腺X綫錶現
二、正常胰腺CT錶現
三、胰腺MR錶現
四、胰腺DSA
五、正常小兒的胰腺影像學錶現特點
六、正常老年的胰腺影像學錶現特點
七、胰腺的影像學檢查診斷報告書寫規範
第四節 胰腺的基本病變及其影像學錶現
一、胰腺形態改變
二、胰腺實質異常
三、胰管管徑改變
第二章 胰腺形態變異及先天性疾病
第一節 胰腺形態變異
一、胰腺大小變異
二、胰腺形態變異
三、胰腺發育不全
四、右位胰腺
第二節 胰膽管閤流異常
第三節 胰腺分裂
第四節 環狀胰腺
第五節 異位胰腺
第六節 胰腺副脾及副脾囊性病變
一、胰腺副脾
二、副脾囊性病變
第七節 先天性多囊胰腺
第八節 囊性縴維化
第九節 Shwachman-Diamond綜閤徵
第十節 von hippel-lindau綜閤徵
第三章 胰腺囊腫
第一節 假性囊腫
第二節 瀦留性囊腫
第三節 寄生蟲性囊腫
第四節 先天性囊腫
第五節 腸源性囊腫
第六節 淋巴上皮囊腫
第七節 子宮內膜異位囊腫
第四章 胰腺炎性病變
第一節 急性胰腺炎
第二節 慢性胰腺炎
第三節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第四節 慢性腫塊型胰腺炎
第五節 特殊類型胰腺炎
一、遺傳性胰腺炎
二、兒童期胰腺炎
三、妊娠期胰腺炎
四、特發性急性胰腺炎
五、外傷性胰腺炎
六、熱帶性胰腺炎
七、術後急性胰腺炎
第六節 胰腺炎性假瘤
第七節 十二指腸旁胰腺炎
第八節 胰腺膿腫
第九節 胰腺結節 病
第五章 胰腺少見感染性病變
第一節 胰腺及胰周結核
第二節 胰腺梅毒
第三節 胰腺寄生蟲病
一、胰腺蛔蟲病
二、胰腺包蟲病
三、胰腺華支睾吸蟲病
四、胰腺血吸蟲病
第六章 胰腺外分泌腫瘤
第一節 胰腺導管上皮內瘤變
第二節 胰腺導管腺癌
第三節 胰腺導管腺癌變異型
一、腺鱗癌
二、黏液性非囊性癌
三、胰腺肝樣腺癌
四、髓樣癌
五、印戒細胞癌
六、未分化癌
七、未分化癌伴破骨細胞樣巨細胞
第四節 漿液性囊性腫瘤
第五節 黏液性囊性腫瘤
第六節 胰腺導管內乳頭狀腫瘤
一、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
二、導管內管狀乳頭狀瘤
第七節 實性假乳頭狀腫瘤
第八節 胰腺腺泡細胞腫瘤
一、腺泡細胞癌
二、腺泡細胞囊腺癌
第九節 胰母細胞瘤
第十節 混閤性癌
第七章 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胰腺功能性神經內分泌腫瘤
一、胰島素瘤
二、胃泌素瘤
三、胰高血糖素瘤
四、生長抑素瘤
五、血管活性腸肽瘤
六、胰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瘤
七、胰腺副神經節 瘤
八、胰多肽瘤
九、生長激素釋放因子瘤
第三節 胰腺無功能性神經內分泌腫瘤
第四節 胰腺神經內分泌癌
第五節 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相關病變
一、胰島細胞增生癥
二、胰腺神經內分泌微腺瘤
三、多發性內分泌腫瘤Ⅰ型
四、多發性內分泌腫瘤Ⅱ型
第六節 關於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影像學診斷中的幾個問題
一、鑒彆診斷
二、比較影像學
三、影像學檢查及診斷中注意要點
四、推薦影像學檢查流程
第八章 胰腺少見腫瘤
第一節 胰腺原發性淋巴瘤
第二節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第三節 血管瘤
第四節 脂肪瘤
第五節 胰腺炎性肌縴維母細胞瘤
第六節 胰腺肉瘤
一、胰腺原發性平滑肌肉瘤
二、胰腺脂肪肉瘤
三、胰腺間葉性軟骨肉瘤
第七節 胰腺癌肉瘤
第八節 胰腺透明細胞癌
第九節 胰腺間質瘤
第十節 胰腺孤立性縴維瘤
第十一節 侵襲性縴維瘤病
第十二節 胰腺神經鞘瘤
第十三節 胰腺囊性畸胎瘤
第十四節 胰腺淋巴管瘤
第九章 胰腺繼發性腫瘤
第一節 全身病變纍及胰腺
一、胰腺繼發性淋巴瘤
二、多發性骨髓瘤(漿細胞瘤)
第二節 胰腺轉移瘤
第十章 異位胰腺腫瘤
第一節 異位胰腺癌
第二節 異位胰島細胞瘤
第三節 異位胰腺實性假乳頭狀腫瘤
第四節 異位胰腺腺泡細胞癌
第十一章 壺腹周圍癌
第十二章 胰腺周圍病變
第一節 胰腺周圍炎性病變
一、十二指腸潰瘍
二、十二指腸剋羅恩病
三、腸係膜脂膜炎
第二節 胰腺周圍腫瘤樣病變
一、十二指腸憩室
二、膽總管囊腫
三、巨淋巴結增生癥
四、腸係膜囊腫
五、淋巴管平滑肌瘤病
六、消化道重復畸形
第三節 胰腺周圍腫瘤
一、腹腔、腹膜及腹膜後的原發腫瘤
二、胃腸道腫瘤
三、腎上腺腫瘤
第十三章 胰腺損傷和術後改變
第一節 胰腺損傷
第二節 胰腺術後改變
一、胰頭十二指腸術後
二、胰體尾部術後改變
英文縮寫詞匯
前言/序言
胰腺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也是第二大消化腺,具有內、外分泌功能。近年來,胰腺疾病的發病率,特彆是胰腺癌的發病率不斷增加。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胰腺疾病的影像學診斷不斷飛躍,有瞭新方法、新思路、新認識和新觀點。為瞭滿足廣大醫技人員更深層次學習的需要,促進胰腺疾病臨床研究的深入開展,我們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專傢學者為基礎,聯閤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及國內多傢醫院的一些學有所成的專傢,編撰瞭國內首部《胰腺影像學》專著。
影像學檢查涉及方法很多,本書是以CT、MRI診斷為主,部分疾病在超聲、腔內超聲、ERCP、PET/CT等方麵有其影像學特點,我們也盡量一並介紹,以供參考。本書是基於我們長期臨床實踐點滴經驗的積纍,並結閤國內外新研究進展,從胰腺的解剖結構、基本功能、檢查技術、影像學錶現及特點等方麵進行係統闡述,旨在幫助臨床及放射科醫師,加深對胰腺疾病的認識,優化患者的檢查流程,從而提高胰腺疾病的診療水平。書中幾乎所有病例都是我們臨床工作中遇到的,這裏有我們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在循證醫學的基礎上,我們對常見病,多發病的影像學錶現,進行總結、歸納、比較、分析,取得可信度高的診斷依據。對少見病、罕見病例的影像學診斷,雖說沒有經過循證醫學的驗證,但也復習相關文獻,並如實描述瞭影像學錶現,旨在啓迪思想,拋磚引玉。由於本書編寫時間倉促,加之我們水平有限、對有些疾病認識不足,錯誤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我們遵循普及與提高相結閤的原則,盡可能使內容係統、全麵、具體、實用,力求解決臨床實際工作中的問題,承濛全體編者不辭辛苦耕耘,盡責盡力,把自己的知識和臨床經驗毫無保留地奉獻給讀者,在此錶示深深的敬意。
本書的齣版承濛江蘇英瑞集團南通大東及泰慕士有限公司,幫助我們解決部分資金的睏難,在此錶示衷心的感謝!
真誠地感謝知名外科學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原院長李宏為教授在百忙中為本書作序;真誠地感謝江蘇英瑞集團高軍、陸彪、楊敏總經理為本書齣版奉獻的無私援助。
本書編寫過程中,承濛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病理科鄭建明教授、放射科弓靜博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放射科李文華教授,瑞金醫院病理科袁菲副教授、謝靜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昆山中醫院放射科、江蘇如東縣人民醫院放射科提供少許病例圖片,豐富和充實瞭本書的內容,謹此錶示衷心的謝忱!
腸道微生態調控與疾病防治 [Gut Microbiota Modula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腸道微生態這一人體健康基石的奧秘。在現代醫學日益精細化的背景下,腸道微生態作為人體內最龐大、最活躍的微生物群落,其對宿主生理功能、免疫穩態乃至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已成為醫學界的研究熱點。本書旨在全麵梳理腸道微生態的最新研究進展,從基礎理論到臨床應用,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深入的認知框架。 內容概述: 第一部分:腸道微生態的基礎理論 腸道微生態的構成與動態平衡: 詳細闡述腸道微生物群落的組成,包括細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並深入分析其在不同生理階段(如生命早期、成年、老年)以及受到外界因素(如飲食、藥物、環境)影響下的動態變化規律。我們將聚焦於關鍵的微生物群落,如擬杆菌門、厚壁菌門、放綫菌門等,並探討它們之間的共生、競爭與拮抗關係,以及維持微生態穩態的重要機製。 腸道微生態與宿主的相互作用: 深入剖析腸道微生物如何通過産生代謝産物(如短鏈脂肪酸、維生素、神經遞質等)、調節免疫係統、影響腸道屏障功能以及直接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從而參與維持宿主健康。我們將詳細介紹腸道菌群代謝産物的功能,例如丁酸鹽在腸上皮細胞能量供應和抗炎中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全身代謝和免疫反應。 腸道微生態失調(Dysbiosis)的機製與影響: 闡釋腸道微生態失調的定義、常見原因(如抗生素濫用、不健康飲食、壓力等)以及其發生的分子機製。我們將深入探討腸道菌群失調如何導緻腸道屏障功能受損、免疫係統紊亂、代謝紊亂以及炎癥反應加劇,從而為多種疾病的發生埋下隱患。 第二部分:腸道微生態與主要疾病 腸道微生態與消化係統疾病: 詳細探討腸道微生態在炎癥性腸病(IBD)、腸易激綜閤徵(IBS)、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等消化係統疾病中的作用。我們將介紹相關研究證據,揭示不同疾病狀態下腸道菌群的特徵性改變,以及這些改變如何驅動疾病的發生與進展。 腸道微生態與免疫係統相關疾病: 深入分析腸道微生態與過敏性疾病(如哮喘、濕疹)、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癥)以及感染性疾病的關聯。我們將探討腸道菌群如何訓練和調節免疫係統,以及微生態失調如何導緻免疫反應異常。 腸道微生態與神經精神係統疾病: 闡述“腸-腦軸”的溝通機製,揭示腸道微生態如何通過神經、內分泌和免疫途徑影響大腦功能,與抑鬱癥、焦慮癥、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精神係統疾病的發生發展緊密相連。我們將介紹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示腸道菌群在情緒調節、認知功能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潛在作用。 腸道微生態與其他係統性疾病: 拓展討論腸道微生態在心血管疾病、骨骼健康、腫瘤發生與發展、皮膚健康等領域的影響,提供多角度的疾病防治思路。 第三部分:腸道微生態的調控策略與臨床應用 飲食乾預與腸道微生態: 深入分析不同膳食成分(如益生元、益生菌、膳食縴維、多酚類化閤物等)對腸道微生態的影響,指導讀者如何通過閤理的飲食結構來優化腸道微生態。我們將詳細介紹各類功能性食物的科學依據及其在腸道健康中的作用。 益生菌與益生元療法: 全麵介紹益生菌和益生元的定義、分類、作用機製以及在臨床上的應用前景。我們將梳理不同菌株在特定疾病中的療效證據,並探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糞菌移植(FMT)及其應用: 詳細闡述糞菌移植的原理、技術流程、適應癥和禁忌癥。我們將重點介紹FMT在艱難梭菌感染、炎癥性腸病等疾病中的成功案例,並展望其在其他疾病治療中的潛力。 其他微生態調控技術: 介紹新型的微生態調控技術,如後生元、基因編輯技術在腸道微生態改造中的應用,以及基於AI的個性化微生態分析與乾預。 腸道微生態的精準診療: 探討如何利用高通量測序、宏基因組學、代謝組學等先進技術對腸道微生態進行精準評估,為疾病的早期診斷、風險預測和個體化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本書特色: 本書匯集瞭國內外該領域的權威專傢,內容涵蓋瞭最新的研究進展和臨床實踐。語言通俗易懂,邏輯清晰,圖文並茂,力求為科研人員、臨床醫生、營養師以及關注健康的廣大讀者提供一份高質量的參考讀物。通過深入瞭解腸道微生態,本書旨在啓發讀者認識到腸道健康的重要性,掌握有效的調控策略,從而達到預防疾病、提升生活品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