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

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天石 著
图书标签:
  • 蒋介石
  • 国民党
  • 历史
  • 传记
  • 政治
  • 秘档
  • 真相
  • 近代史
  • 两岸关系
  • 军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重庆出版集团
ISBN:97872291029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31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先生关于蒋介石研究的第一部结集的专著,经中共中央统战部审读,获华夏英才基金会资助,于2002年首次出版。2003年,有人捏造理由,化名向中央揭发,并在个别网站上狂批3个月,指责作者“吹捧蒋介石为民族英雄”,但经权威部门认真审读,最终认定“这是一本扎实的学术著作”,“是研究,不是吹捧”。2014年,又有人再次指名批判此书,而此书始终未倒。

时间是检验经典的永恒标准;十四年后原样再版,真假是非,任由读者评说。


内容简介

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一位复杂人物。他的一生,有功有过。杨天石先生的《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一书,就是关于蒋介石研究的重要成果。本书利用在国内第二历史档案馆、台湾国民党党史会档案、大溪档案,美国哈佛大学、国会图书馆等地所藏档案,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分专题对蒋介石进行了深入探讨——如蒋介石刺杀陶成章事件、蒋介石在上海办交易所事、中山舰事件中的蒋介石、蒋介石与胡汉民的矛盾冲突、北伐中蒋介石与国民党左派的矛盾冲突、蒋介石的对日战略,等等。这些专题研究有的具有独创性,填补了以往蒋介石研究的空白,有的则因新材料的发现,而对老问题又提出了新见解,订正了以住的偏颇或模糊不清之处。胡乔木同志生前读到了本书中《中山舰事件之谜》一文,曾经赞誉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具有世界水平”的著作。


作者简介

杨天石,江苏东台人,1936年2月15日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及《中国哲学》编委、《百年潮》杂志主编、《世纪》杂志顾问、《炎黄春秋》特约编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杨天石长期研究中国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尤长于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和蒋介石的研究。著有《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等二十余种。其中《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一书被全国31家媒体共同推选为2008年十大好书,并获香港书奖;《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还原13个历史真相》获2014年《作家文摘及香港《亚洲周刊》“十大图书奖”。


精彩书评

对蒋介石的研究,使得一些学者有了真正理论上的勇气,去面对一个真正的蒋介石。在这个过程里,杨天石先生起了很大、很好的作用。

——耿云志(胡适研究专家。社科院近史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


我赞成杨先生的三句话。第一句话,蒋介石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第二句话,蒋介石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第三句话,蒋介石是有功也有过,有大功也有大过的人物。这三句话很能概括蒋介石的特点。

——陈铁健(社科院近史所研究员)


《评〈中国之命运〉》、《窍国大盗袁世凯》、《人民公敌蒋介石》、《中国(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这几本书在国共内战中起了很大的政治宣传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几本书被当作真实的历史全盘加以接受,很少人想到,这一个政治化以后的蒋介石和真实的蒋中正之间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更少有人以公正持平的态度,尽可能地把历史真相呈现出来。杨天石这一本书标明“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运用解密的蒋中正的日记,终于把真实的蒋中正从深锁于各种政治迷雾和个人私密之中找寻了回来。

——陈永发(台北中研院院士、近代史研究所所长)


目录

自序/1


蒋介石为何刺杀陶成章/1


从蒋介石日记看他的早年思想/9

一 吸纳新潮,崇拜旧学/9

二 民族主义/14

三 社会观/17

四 苏俄观/23

五 左右之间/27

六 革命观/29

七 结束语/31


宋明道学与蒋介石的早年修身/32

——读蒋介石未刊日记

一 重视修身,按照道学家的要求进行修养/32

二 戒色/36

三 惩忿/42

四 戒客气/45

五 戒名利诸欲/46

六 其他/47

七 结语/48

蒋介石与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49

一 上海交易所是孙中山倡办的/49

二 蒋介石组建茂新号,陈果夫充当经纪人/53

三 扩大投资,成立恒泰号/56

四 与张静江、戴季陶等合资经营利源号/59

五 畸形发展后的衰落,张静江、蒋介石大亏本/61

六 风波之后/66

七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与国民党的关系/69

八 交易所生活对蒋介石的影响/71


1923年蒋介石的苏联之行及其军事计划/74

一 孙中山转移战略中心与蒋介石使苏/75

二 在中国革命运动中,军事行动经常处于支配地位/78

三 军事行动的目标是“粉碎直系,推翻北京政府”/79

四 军事准备需要两年,战争分四个阶段/82

五 最低限度的兵力需要一万八千至三万人/83

六 和军事工作相配合的宣传工作计划/84

七 随同备忘录的还有一封给托洛茨基等人的信/85

八 蒋介石个人署名的《致苏俄负责人意见书》/86

九 

俄国人托词拒绝了蒋介石的计划,蒋介石与俄国人辩论无效/88


中山舰事件之谜/92

一 “三二○”之前蒋介石的心理状态/92

二 中山舰调动经过/97

三 蒋介石的最初反应和“三二○”之后的日记/100

四 西山会议派与广州孙文主义学会的“把戏”/104

五 偶然中的必然/108


中山舰事件之后/112

一 “反蒋联盟”的流产与汪精卫负气出走/112

二 苏方的妥协逻辑及其“利用蒋介石”的政策/117

三 中共中央试图改变对蒋策略与鲍罗廷的否决/121

四 “党务整理案”的通过与蒋介石掌握最高权力/125

五 蒋介石提出一党专政理论与新的反共要求/128

六 共产党人失去了最好的一次机会/130


邵力子出使共产国际与国共两党争夺领导权/131

一 要求在国民党和共产国际之间互派代表/132

二 确定国民党的反帝、反军阀策略/134

三 阐明国民党的农工政策/138

……

……


精彩书摘

从蒋介石日记看他的早年思想

这里所说的蒋介石的早年,指1919年到1926年,时当33岁到40岁之间,这一时期,蒋介石追随孙中山革命,和共产党合作,是他一生中比较重要的时期。但是,历史不能割断,一个人的思想也不能割断,因此本文的考察范围将适当下延。

一个人的日记往往最能反映他的内心世界。本文所用资料,以蒋介石留在大陆的日记为主,少数地方则以其他资料参证。

为什么考察从1919年开始呢?因为蒋介石此前的日记仅存片断,其他已在福建永泰作战时失落。


一 吸纳新潮,崇拜旧学

五四以后,新思潮大量涌入,知识分子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新式书报,企图从中找寻救国真理,蒋介石也不例外。这一时期,他把“研究新思潮”列为自己的学课,自觉地、有计划地阅读《新青年》等刊物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方面的书籍,俨然是个思想开通、追求进步的新派人物。

蒋介石阅读《新青年》始于1919年,至1926年,在他的日记中不断出现有关记载。如:

1919年12月4日日记云:“看《新青年》。”

1919年12月5日日记云:“上下午各看《新青年》杂志一次。”

1919年12月10日日记云:“看(《新青年》)易卜生号。”

1920年4月9日日记云:“在船中看《新青年》杂志。”

1926年4月21日日记云:“看《新青年》。”

1926年4月22日日记云:“看《新青年》。”

1926年5月5日日记云:“看《新青年》。”

五四以后,各种新式刊物如雨后春笋,但蒋介石对《新青年》似乎情有独钟,除该刊及北京大学罗家伦等编辑的《新潮》外,别的刊物蒋介石很少涉猎。

经济问题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中心问题。从蒋介石日记中可以发现,他曾经用相当多的精力钻研经济学的有关问题。如:

1919年12月8日日记云:“看孟舍路著《经济学原论》。”

1919年12月12日日记云:“看津村秀松著《国民经济学原论》。”

1920年2月6日日记云:“看《经济学》,至社会主义章。”

1925年3月30日日记云:“看经济学,如获至宝。”

1925年5月4日日记云:“看《经济思想史》。以后拟日看《经济思想史》数十页。”

在阅读经济学有关著作的过程中,蒋介石也偶尔写下他的感想。1920年1月16日日记云:“看经济学,心思纷乱,以中国商人恶习不除,无企业之可能。”同年2月7日日记云:“看《经济学原论》完。津村主张,皆为调和派的论调,其中不能自圆其说者亦只顾滔滔不绝,彼之老实,堪笑亦堪怜也。”

研究经济学不可能不研究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蒋介石同样投入过相当的精力。如:

1923年9月6日日记云:“看马克思经济学说。”

1923年9月21日日记云:“看马克思学说。”

1923年9月22日日记云:“看《马克思学说概要》。”

1923年10月3日日记云:“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下午亦然。”

1923年10月7日日记云:“看《马克思学说概要》。”

1923年10月9日日记云:“看《马克思学说概要》。”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给蒋介石的第一印象是深奥难读。据他自述,《马克思学说概要》的“经济主义”部分,他读了三遍,还感到“不能十分了解”。有时,他不得不掩卷而去,但是,读来读去,他终于读出了滋味,甚至读出了“玄悟”:

1923年9月24日日记云:“今日看《马克思学说概要》完,颇觉有味。上半部看不懂,厌弃而去者再。看至下半部,则多玄悟,手不忍释矣!”

1923年10月18日日记云:“看马克思学说。下午,复看之。久久领略真味,不忍掩卷。”

看书看到了“不忍掩卷”的程度,说明蒋介石对马克思主义已经有了相当了解并且相当有感情了。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代表作,对该书,蒋介石也有涉猎。

1923年10月13日日记云:“看《共产党宣言》。”

1923年10月16日日记云:“看《共产党宣言》。”

1923年10月18日日记云:“看《共产党宣言》完。”

从蒋介石日记中,还可以看出,他还多次阅读《列宁丛书》,印象良好。1925年11月10日日记云:“看《列宁丛书》第五种。其言劳农会与赤卫军之组织与新牺牲之价值,帝国主义破产之原因,甚细密也。”同年11月21日日记云:“看《列宁丛书》。其言权力与联合民众为革命之必要,又言联合民众,以友谊的感化与训练为必要的手段,皆经验之谈也。”

在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过程中,蒋介石接受了某些影响。1925年11月,他准备为黄埔军校第三期同学录作序,打算既谈人生观,也谈宇宙观,苦无心得,最后决定重点阐述“精神出自物质,宇宙只有一原”二语,显然,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不过,这一时期,蒋介石又读到了《泰戈尔传》一书,使他又从马克思主义身边走开了。同年11月12日日记云:“今日看《泰戈尔传》二次。泰戈尔以无限与不朽为人生观之基础,又以爱与快乐为宇宙活动之意义。列宁以权力与斗争为世界革命之手段,一以唯心,一以唯物,以哲学言,则吾重精神也。”这段日记表明:在唯心与唯物的二元对立中,蒋介石选择了“唯心”;在“爱与快乐”和“权力与斗争”的二元对立中,蒋介石选择了泰戈尔学说。这成为他后来走向基督教,拒绝马克思的起点。

这一时期,蒋介石也曾深入地研究过德、法、俄诸国的革命史。1923年,他认真地读过《德国社会民主党史》。1926年,他在阅读《法国革命史》的过程中发现俄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6月9日日记云:“看《法国革命史》,乃知俄国革命之方法、制度,非其新发明,十之八九,皆取法于法国,而改正其经验也,然而益可宝贵也。”可见,他对俄国革命中的许多做法是持肯定态度的。其后,他认真地阅读《俄国革命史》一书。6月23日、26日、27日、28日,其日记都有阅读该书的记载。7月21日,他开始阅读《俄国共产党史》。8月11日,他在向衡州进发船中继续阅读《俄国革命史》,并且在日记中写道:“甚觉有益也。”值得注意的是,一直到1931年12月,他还在阅读该书。蒋介石后来虽然反苏反共,但是,在他的统治术中,仍然有不少来自苏俄的东西。

蒋介石日记中,也常有他阅读孙中山思想有关著作的记载。如:

1923年5月9日日记云:“看《平均地权论》。”

1925年1月9日日记云:“摘录《精神教育》‘军人之身’一段,中师之伟大议论足以立懦振疲,使人阅之,气殊虎虎。可谓观止矣!”

1925年1月16日日记云:“船上看《民生主义》第三讲完。晚,回长洲,船中看《民生主义》第四讲完。打倒帝国主义,解除人民痛苦,为余一生事业。《三民主义》一书,博大精深,包罗万有,而其主脑则在此二语也。”

1926年7月7日日记云:“看《建国方略》……全以经济为基础,而以科学方法建设一切,实为建国者必需之学。总理规划于前,中正继述于后,中华庶有豸乎?”

1926年8月8日日记云:“甚矣行易知难之理大矣哉,非总理孰能阐发无遗也。”

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蒋介石对于孙中山的崇拜心情。这种情况,使他很难听得进任何对孙中山学说的批评。

五四时期许多新潮人物大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强烈批判态度。蒋介石与他们不同,他虽然吸纳新思想,却并不废弃旧学。从这一时期的蒋介石日记看,他喜读诸葛亮《前出师表》和文天祥《正气歌》等,也喜读《心经》等佛学著作。不过,他最喜读、常读的还是曾国藩、胡林冀、左宗棠等人的著作。1921年4月29日,他重读《曾文正公全集》,有“旧友重逢”之感。1923年3月,他读胡林翼的《宦鄂书牍》,决定“日尽一卷”。比较起来,蒋介石读新学诸书,常常食而不化,而读旧学诸书,则如鱼得水,常常用以作为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或用以作为治兵、从政的轨范。如:

1922年3月25日日记云:“看胡文忠集,其言多兵家经验之谈,千古不可磨灭,非知兵者不能言,亦非知兵者不能知其言之深微精确也。”

1922年4月11日日记云:“胡公之言、德、功三者,皆有可传,而曾公独称其进德之猛,是可知其虚心实力,皆由刻苦砥砺之德育而来,其办事全在于‘赏罚严明、知人善任’二语中用工夫……崇拜胡公之心,过于曾公矣!”

1922年11月4日日记云:“晚,看曾文正公书牍,至《复陆立夫书》,有‘事机之转,其始赖一二人默运于渊深微莫之中,而其后人亦为之和,天亦为之应’。信乎,吾当以一二人者自任也。”

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曾国藩、胡林翼等人对蒋介石的深刻影响。

1926年以后,蒋介石的读书生活逐渐发生方向性的转变,即废弃新学,专读旧籍。例如,他1934年的读书计划为:王船山、顾亭林、程氏兄弟、朱子、《资治通鉴》、张居正、王安石、管子、韩子,没有一本新潮方面的书。这种情况,反映出蒋介石思想的重要变化。


二 民族主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到世界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民族主义思想空前发达起来。

蒋介石早年即具有民族主义思想。当时主要内容是反清,宋遗民郑思肖(所南)的《心史》曾经是他最爱读的著作 。五四运动后,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向反帝方向发展。

五四运动给了蒋介石以强烈震动。他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在运动中表现出的斗争热情和爱国精神,视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当年9月24日日记云:“至今尚有国内各代表辏集总统府门首,要求力争山东各权利。各处抗排日风潮亦未止息。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之示威运动,可谓破天荒之壮举。吾于是卜吾国民气未馁,民气未死,中华民国当有复兴之一日也。”1920年6月,蒋介石出资5000元,与陈果夫等创立友爱公司,购买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股票。但不久,银价大落。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金融机关,在外人之手,国人时受压榨,可叹也。”同年11月8日,蒋介石游览香港,看到英人在当地大规模建设的状况,慨叹道:“中华锦绣河山,自不能治,而让外人治之,不亦深可叹乎!”


前言/序言

蒋介石是个爱保存个人历史资料的人。上世纪30年代末,蒋将他的日记、文稿、来往函电等交给他的老师和秘书毛思诚保存。毛选取其中部分资料编成《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一书,其他资料就长期保存在宁波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毛氏后人将这部分资料秘藏起来。“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发现了这部分资料,辗转上交,后来落实政策,由毛氏后人捐献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先后参加《中华民国史》和《中国国民党史》的写作,断断续续,分几次阅览过这部分资料,发现它们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于是,以之为基础,进一步在海内外广泛收集相关档案、文献,从事专题研究,一篇篇地写作,一篇篇地积累,于是就有了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本书。

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他生于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卒于1975年,活了88岁。他一生经历了中国的许多大事,例如:辛亥革命、反袁斗争、护法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清党”反共、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三年内战、退据台湾、坚持一个中国等。在很长时期内,他是中国国民党的领袖,居于“党国”的中心地位,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人和领导者。要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必须研究蒋介石;蒋介石研究清楚了,许多相关的历史问题才能准确定位并得到准确的阐述。

自古迄今的历史始终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斗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军事的,五颜六色,错综纷纭。斗争既解决矛盾,消除障碍,将历史向前推行,又为历史涂抹油彩,使许多事件云遮雾绕,许多人物面目走形。例如,蒋介石其人,或尊之为“千古完人”,或斥之为“十恶不赦”,都未免离真相过远。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还历史本相,正确地阐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

我写这本书,目的是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以便进一步准确地阐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多年以前,胡乔木同志读到了本书中最初写出的《中山舰事件之谜》一文,曾经赞誉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具有世界水平”的著作。乔木后来又曾当面对我说:“你的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这样走下去!”现在本书完成,乔木同志却已经不在,无法听到他的评论了。好在广大读者是最权威的评论员。本书著者后来的路子走对了没有,本书的是是非非,都静候读者的指教吧!

应该说明的是,本书只是对有关蒋介石的部分问题的研究,远不是对这一人物的全面分析和评价。举凡未及之处与未尽之意,将在本书续篇中展开。

杨天石




《历史的迷雾:解密风云年代的真实脉络》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关键的转折点,一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呼吸,都深刻地影响着时代的走向。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时间的尘埃所掩埋,被层层叠叠的叙事所包裹,变得扑朔迷离。普通人想要拨开迷雾,窥见那些被权力、立场、甚至谣言所遮蔽的真实面貌,其难度可想而知。 本书并非以某个特定人物的生平或某一个事件的细节为线索,而是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勾勒出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画卷。我们将一同审视那些塑造了现代世界格局的关键力量,探究它们是如何交织、碰撞,最终演化出我们今日所见的局面。这趟旅程,旨在带领读者穿越纷繁复杂的史料,辨析真伪,还原那些被误读、被遗忘的真相。 一、时代洪流中的暗流涌动:国家转型与社会变迁的密码 本书开篇,我们将一同回顾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旧的秩序正在瓦解,新的力量正在崛起。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国家的转型,社会的剧烈变迁,不仅仅是政治格局的调整,更是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思想观念的全方位重塑。 我们将深入探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政治思潮是如何涌现并相互较量的?民族主义如何成为一股强大的驱动力?改革与革命的浪潮如何拍打着旧有的制度?技术进步,尤其是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关系?城市化的进程又带来了哪些新的社会问题与矛盾? 本书将尝试解构这些宏观的历史力量,剖析它们如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差异化的影响。我们不仅仅关注那些高高在上的政治家们的宏伟蓝图,更关注这些宏观变革如何渗透到社会肌理之中,如何影响着普通人的命运,如何塑造着他们的希望与绝望。我们将看到,在一个转型期,旧的价值观与新的思想观念之间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角力,是多么的剧烈而复杂。 二、权力游戏的面孔:政治角力与国际关系的博弈 历史的进程,很大程度上是由权力博弈所驱动的。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们将聚焦于权力运作的本质。我们将审视那些塑造了国际格局的政治力量,探究它们是如何制定策略,如何运用手段,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争取自身利益。 本书将侧重于分析那些影响深远的国际事件,但并非简单罗列事实,而是尝试揭示事件背后真实的驱动因素。我们将审视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分析联盟与对抗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如何加剧了冲突。同时,我们也将关注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外交,权力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以及信息不对称在政治决策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并非要陷入阴谋论的泥淖,而是希望通过对权力运作机制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理解,那些被公开宣示的外交辞令背后,可能隐藏着更为复杂的考量。我们将探讨,在资源有限、利益冲突的现实世界中,国家之间的互动,往往是一场高风险的博弈。而这种博弈,如何影响着战争与和平,如何塑造着全球的政治版图。 三、思想的战场:意识形态的较量与观念的演变 在任何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思想的解放与束缚,意识形态的较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把目光投向思想的领域,探究在特定历史时期,哪些思想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又有哪些新生的思想在挑战旧有的权威。 我们将审视各种主义的兴衰,分析它们是如何吸引信徒,又是如何影响了政治实践和社会运动。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思想体系和深刻的历史根源。本书将尝试剥离其表面的宣传,还原其思想内核,并分析它们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变异与融合。 此外,我们也将关注科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它们如何与政治和社会思潮相互影响,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思想的传播,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充满着辩论、融合与对抗。我们将看到,思想的战场,有时比物理的战场更加激烈,也更加持久。 四、信息时代的先声:媒体、宣传与公众舆论的塑造 在任何一个信息相对发达的时代,媒体和宣传的力量都不容忽视。本书的第四部分,将探讨在历史的进程中,信息是如何被传播、被解读、被利用的。尤其是在信息传播手段日益进步的时期,媒体是如何成为塑造公众舆论,乃至影响国家决策的重要力量。 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媒体,如报纸、广播、电影等,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它们是如何传递信息?又是如何通过内容的选择、角度的设定、叙事的构建来引导公众的认知?宣传机器又是如何运作的?它如何利用情感、符号、以及对事实的选择性呈现,来达到其宣传目的?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探讨公众舆论是如何在媒体的影响下形成的,以及它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政治进程。我们将看到,在信息并非完全透明的时代,公众的认知往往是建立在有限且经过筛选的信息之上的。理解信息传播的机制,对于我们拨开历史迷雾,认清事实真相,至关重要。 五、被遮蔽的角落:社会生活与个体命运的真实描绘 历史的宏大叙事,常常聚焦于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的活动。然而,历史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同样是构成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最后一篇,将尝试将目光投向那些相对被遮蔽的角落,描绘普通人的生活图景。 我们将深入探究不同社会阶层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工作、家庭、信仰,以及他们在时代变迁中所经历的苦难与抗争。我们也将关注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他们的声音如何被淹没,他们的命运又是如何被历史洪流所裹挟。 通过对社会生活细致入微的描绘,本书旨在展现历史的另一面——人性化的、充满细节的、真实的。我们将看到,宏大的历史事件,并非仅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所谱写。理解这些个体的命运,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温度,以及历史对每一个普通人所带来的真实影响。 结语:历史的镜鉴与未来的启示 《历史的迷雾:解密风云年代的真实脉络》并非旨在提供一个单一的、绝对的“真相”,因为历史的真相是多维度的,是不断被重新审视和解读的。本书的目标,是提供一种思考历史的方法,一种辨析信息的能力,一种审视宏大叙事背后复杂现实的视角。 通过穿越历史的长河,审视那些错综复杂的事件,剖析那些涌动的暗流,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面镜子,一面能够映照出过往的真实,也能够启示未来的方向。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更清醒的头脑,更审慎的态度,去面对历史的馈赠,去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为创造一个更加公正、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暗沉的色调搭配泛黄的纸张质感,让人一看便知这是一部关于近现代史的严肃之作。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特别是国民党高层的决策过程充满好奇,总觉得史书上记载的只是一部分真相,隐藏在权谋斗争和时代洪流之下,有太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从书名来看,《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似乎触及了那些尘封的档案,试图揭开这位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更为真实的面貌。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蒋介石个人性格、决策逻辑、甚至是其不为人知的情感世界的描绘。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伴随着争议,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他,又是什么样的考量驱使他做出那些影响深远的决定?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帮助我拨开迷雾,更深刻地理解这位历史巨擘?同时,书名中的“秘档”二字也勾起了我的兴趣,如果书中能引用到第一手资料,或者是一些过去不曾公开的档案内容,那将是极大的惊喜,能够让历史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也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窥探历史真相的窗口,满足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好奇心。

评分

我一直对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非常感兴趣,总觉得那个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也是许多历史人物命运跌宕起伏的时期。这本书的书名,比如“蒋氏秘档”这样的字眼,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这让我联想到了一些未曾公开的档案,它们或许能揭示出历史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史料,或者对现有史料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从而帮助我们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那段历史,以及在那段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关键人物。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需要细致地挖掘和梳理。如果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比如通过对某个关键事件的深入剖析,来展现出更为真实的历史图景,那么它将非常有阅读价值。我也希望书中能够避免过多的个人情感色彩,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讲述历史。

评分

对于历史书籍,我最看重的是其真实性和逻辑性。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我,因为它提到了“真相”二字,这让我觉得作者是抱着一种严谨的态度去探究历史的。我希望书中能够基于可靠的史料,比如档案、文献、甚至是当事人的回忆录,来还原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同时,我也希望作者在分析问题时,能够有清晰的逻辑线索,能够让读者循着他的思路,一步步地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我一直觉得,历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一系列因果关系串联起来的。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展现出这些因果链条,并且避免主观臆断和情绪化的表达,那么它将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政治斗争的描写,那个年代的政治斗争异常残酷复杂,了解其中的运作机制,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至关重要。如果能够在这方面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那将是我莫大的收获。

评分

对于一本严肃的历史读物,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够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能够挑战我固有认知的深度解读。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蒋介石真相”这样的字眼,暗示着它可能要打破一些传统的、甚至是被固化了的历史叙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分析,为我们揭示出这位历史人物更复杂、更立体的一面。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事迹,更能深入探讨他做出决策的内在逻辑,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我特别希望作者能够运用一些第一手的资料,例如私人信件、日记、或者不为人知的会议记录等,来支撑他的论点,让历史的呈现更加鲜活可信。能够通过一本书,重新认识一位历史人物,甚至是颠覆我们过去的某些认知,这无疑是阅读的最大乐趣和价值所在。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关于民国史的书,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宝藏。作者在叙事上非常注重细节的铺陈,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切入,却能巧妙地引出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关系。我尤其欣赏他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让人读来豁然开朗。特别是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刻画,不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展现出了他们鲜活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他们的功过是非,更要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在压力下做出选择的。这本书似乎就做到了这一点,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历史人物群像。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进一步阐述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比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决策,或者国共内战的转折点,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剖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这种探究历史本质的写作方式,对我而言,比单纯的年代梳理更加有价值。

评分

结集文章自六十年代的文学研究到生前的最后一期访谈,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福柯的思想全貌。

评分

不错,很早就想买了。之前一直没有

评分

有封装,新书,正版,信赖京东

评分

不错推荐

评分

慢慢看认真学

评分

杨天石、杨奎松、高华、沈志华等几位的书值得买。

评分

好书,快递也很快,给与好评!

评分

收到,物流神速!?

评分

挺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