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录:隋·五代十国

史鉴录:隋·五代十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鉴录》编写组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隋朝
  • 五代十国
  • 史鉴录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断代史
  • 史书
  • 历史研究
  • 政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ISBN:97875171157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682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2
字数:1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以史为鉴,汲取治国理政智慧。

内容简介

  《史鉴录 隋 五代十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从隋朝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四十八个历史故事,每个故事对应一位历史风云人物。故事包括杨坚大索貌阅、好大喜功的隋炀帝、武则天破格用人、狄仁杰明断是非、盛唐贤相姚崇、安禄山骄奢败亡……

目录

杨坚大索貌阅
赵绰挫龙威
辛公义散财
燕荣滥刑
梁毗哭金
好大喜功的隋炀帝
李渊施行租庸调制
一代雄主李世民
千古第一诤臣
戴胄执法不阿
崔仁师执法宽明
唐临宽法缓刑
好法官张文璀
武则天破格用人
请君入瓮
酷吏侯思止
宽厚忍让的娄师德
张说作证
狄仁杰明断是非
徐有功守法护法
清廉节俭的卢怀慎
成败几何唐玄宗
盛唐贤相姚崇
南山可移,判不可摇
杜暹埋金
因私废公的李林甫
专权误国的杨国忠
安禄山骄奢败亡
贾至护法
唐朝巨贪元载
段秀实不惧权贵
廉洁简朴的杨绾
理财好手刘晏
杨炎创行两税法
唐德宗首征茶税
中唐能臣陆贽
李元素辨冤
昙花一现的永贞革新
柳宗元造福柳州
白居易除贪倡廉
令狐楚巧抑米价
崔戎爱民得民爱
唐武宗灭佛
牛李党争
韦澳杖豪贵
陆龟蒙与《耒耜经》
刘崇龟换刀
以民为本的钱锣

精彩书摘

  隋朝刚建立的时候,国家百废待兴。从南北朝开始的偷税漏税现象日益严重,百姓因耕地少而隐漏户口逃税,地主豪强占有土地也同样逃避税收。隋廷国库严重空缺,中央政府的力量被削弱。为此,隋文帝杨坚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制度上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用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察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

  大索貌阅首先在山东推行,后被推广到全国各地。为了使检查户口的工作得到彻底的开展,隋文帝将任务直接下放到基层组织,并由其承担责任。当时隋朝地方上的最基层组织就是县级国家机构,县级内又分为三个等级:5 家为保,5 保为闾,4 闾为族,分设保长、闾正、族正,三个领头人合称“三长”。隋文帝让“三长”负责大索貌阅的具体事宜,一旦发现其负责的范围内有户口不实的问题,三长就会被发配边疆。

  后来,为了使户口检查工作更好地进行,文帝又采用宰相高颎的建议,实行了“输籍之法”。即由国家制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到农村,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税、力役的依据。户口检查工作挨家挨户地进行,由地方官员行使职权并承担责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不遗漏一人。至开皇三年,隋廷查出隐漏的丁男共44.3 万人,连同其他零碎的隐漏人口共计164.15 万人—开皇初年时的在册人口才380 万,也就是说查出了接近人口总数一半的隐漏户口。

  隋文帝的户口检查虽看似严厉,像是搜刮户口征税,但其实他的措施里不乏人性化的一面,比如大索貌阅的所有内容都是根据百姓的“三疾”状况而定。隋文帝规定,百姓按病残的轻重程度分“三疾”:部分丧失劳动力者为残疾;全部丧失劳动力者为废疾;不仅全部丧失劳动力而且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者为笃疾。大索貌阅据此为残疾人免除 ( 或部分免除) 赋役负担,或以残疾程度为依据,给予享受特殊待遇。此外,隋文帝同时规定,凡堂兄弟以下亲属同族而居的,必须分立户口,由此防止了大户人家偷税漏税的行为。最主要的是,根据“输籍之法”的规定,百姓按资产的多寡分为上、中、下三等,这三个等级的百姓需缴纳的赋税徭役数目都低于地主所收的税役。因此,很多原本给豪强地主打工的农民看到做国家的编民更好后都自动脱离豪强地主,成为国家的纳税户。

  隋文帝大索貌阅做得细致而到位,既减轻了民众的赋税重担,也增加了国家收入,还打击了大地主阶级的兼并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可谓一举三得。从开皇初年到大业五年,在不到30 年的时间里,户口从380 万户增加到890 万户,激增了一倍多。大业五年,隋文帝的接班人隋炀帝在大臣裴蕴的建议下,再度推行大索貌阅,并立法规:凡是某地户口发现有一人不实,当地长官即被削职;若某人检举出某家隐匿一个丁男,则该人的赋役由被检举出的家庭代缴。此法规颁布后,共计增加丁男20.3 万,增加人口64.15 万。

  在隋文帝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中,除了大索貌阅这一项,还有府兵受田、减免赋役、统一货币以及取消公廨钱等。这些改革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因此“大索貌阅”的成效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在隋文帝的改革下,更多的百姓参与了劳动生产,当时的农业得到了发展,当时的中国成为了盛世之国。

  历史学家范文澜评价隋文帝说:“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事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秦、隋两朝都有巨大的贡献,不能因为历年短促,忽视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史鉴录:隋·五代十国》的图书的简介,内容详实,旨在全面介绍该书的特点、结构、研究视角和主要价值,同时严格避免提及任何AI相关信息,并力求自然流畅,不露痕迹。 --- 史鉴录:隋·五代十国 一部熔铸史学深度与文学笔触的宏伟巨著 《史鉴录:隋·五代十国》是一部立足于宏大历史视野,对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变革最为剧烈的“隋”至“五代十国”这一近三百年的历史时期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剖析的重量级历史著作。本书不满足于单纯的史料罗列与事件记述,而是试图穿透历史迷雾,探寻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政治结构如何重塑、社会肌理如何演变、文化思潮如何激荡的内在逻辑与深层动力。 本书的篇幅浩瀚,结构谨严,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隋唐转型与分裂时代的全面图景。 一、 时代背景的重构:隋之开创与五代之终结 本书开篇即聚焦于隋朝的建立与速亡。作者细致描绘了隋文帝杨坚如何结束数百年南北对峙的局面,通过一系列开创性的制度改革(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初步确立、大运河的开凿等)为盛唐的繁荣奠定基石。然而,作者并未将隋朝简单视为唐朝的铺垫,而是深入探讨了隋朝内部的矛盾,特别是其好大喜而忘“戒”的急促扩张如何加速了政权的覆灭。 随后,叙事自然过渡至唐朝的盛衰,直至唐室中衰与藩镇割据的加剧。全书的核心部分,即“五代十国”的描绘,占据了极为重要的篇幅。这不仅仅是几个王朝的更迭记录,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结构试验场。作者着重分析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原王朝的兴衰逻辑,以及南方、北方割据政权的形成与特色。 二、 制度沿革的精微考察:从中央集权到地方分权的拉锯战 本书的史学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制度变迁的精细考察上。作者将这一时期视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动态调适期”。 在隋朝部分,重点剖析了府兵制的建立与军政关系的重塑。进入唐代,则详细论述了租庸调制度的成熟与后期的瓦解,以及两税法出台的社会背景。 而对于五代部分,本书的笔力尤其深沉。作者揭示了唐末留下的藩镇体系如何演变成事实上的“国中之国”。五代君主多出身行伍,本书细致梳理了军人干政的常态化,分析了这种“武人政治”如何影响了朝廷的稳定性和政策的连续性。例如,对于后唐李存勖的“重武轻文”与后周郭威的“重文抑武”的对比分析,极富洞察力。 三、 社会结构与经济基础的断裂与重建 《史鉴录》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宫廷斗争,而是深入到社会基层的变迁。作者认为,隋唐之变,本质上是土地制度与人口流动的深刻变革所致。 门阀士族的消亡与庶族阶层的崛起: 隋唐通过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的垄断地位。本书通过对进士科录取率变化的统计分析,展示了社会流动性的增强。 经济重心的转移: 隋朝大运河的贯通,奠定了南方经济对全国的支撑地位。进入五代,北方战乱频仍,南方(尤其江淮地区)的经济韧性与发展,成为了维系国家延续的最后屏障。作者详细描绘了稻作技术、手工业(如瓷器烧制)在这一时期的进步,以及其对地方割据政权财赋基础的支撑作用。 四、 文化思潮的交融与冲突 隋五代是一个文化多元、宗教活跃的时期。《史鉴录》专门辟出一部分,用以探讨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化。 隋朝兼容并蓄,佛教文化达到鼎盛,儒学复兴初露端倪。唐代则迎来了外来文化的爆发式输入,如景教、祆教的传播。然而,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文化现象置于政治权力斗争的框架下考察。例如,对于“三武灭佛”的根源分析,不仅仅是宗教与皇权的冲突,更是中央财政压力下,对土地和人口控制权的争夺。 在五代十国时期,文化呈现出一种“残存”与“新生”并存的状态。士人阶层在战乱中四散流离,客观上促进了文化在南方的播散。同时,书法的勃兴(如颜体、柳体之后的流变)和诗歌题材的转向(从盛唐的宏大转向中晚唐的忧患感),都被作者视为时代精神的映射。 五、 史法与叙事风格 《史鉴录:隋·五代十国》在史法上力求兼顾“纪传体”的生动性与“编年体”的系统性。全书叙事流畅,文笔老练,避免了过度晦涩的史学术语堆砌,使得专业研究者能从中汲取史料的深度,普通读者也能被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作者尤其擅长对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描摹。无论是雄才大略的隋文帝,刚愎自用的唐玄宗,还是在乱世中挣扎求存的各路藩镇节度使,他们都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被置于特定的历史困境中进行考察,其决策的艰难与局限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总而言之,《史鉴录:隋·五代十国》是一部立意高远、考证严谨、叙述精彩的通史性著作。它不仅是对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忠实记录,更是对中国历史上“分裂与统一”、“变革与保守”之间永恒拉锯的深刻哲学反思。阅读此书,如同亲历那段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峥嵘岁月。 --- (总字数约 1500 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史鉴录:隋·五代十国》实在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我这种对中国古代史充满好奇的“老书虫”来说,简直是挖到了宝藏。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凡,把那个波澜壮阔又错综复杂的时代娓娓道来,仿佛能让人亲眼目睹长安的繁华、汴梁的兴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物命运的刻画,那些帝王将相、枭雄豪杰,他们的抉择、挣扎和最终的结局,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比如,对隋炀帝的评价,不再是脸谱化的暴君,而是深入挖掘了他推行新政的初衷和最终走向覆灭的无奈,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而且,书中对社会风貌的描绘也极其细腻,从官场的尔虞我诈到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提供了丰富的细节,让整个时代鲜活起来。读完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远超一般教科书的浅尝辄止。

评分

最近沉迷于这本《史鉴录:隋·五代十国》中,最大的感受就是“考据严谨,文笔生动”。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最怕的就是那种干巴巴的史料堆砌,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在梳理史实脉络时,逻辑清晰得像一张精密的地图,即便涉及到复杂的藩镇割据和政权更迭,读者也能轻易跟上节奏。更难得的是,作者似乎深谙“说书人”的技巧,擅长在关键转折点设置悬念和张力。我常常读到深夜,忍不住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特别是关于五代时期那几位“开国皇帝”的描述,他们的发迹史充满了戏剧性,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功绩,而是聚焦于他们如何抓住时机、如何平衡各方势力,那种政治智慧的展现,读起来酣畅淋漓,令人拍案叫绝。这书读下来,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像是一次精彩的智力冒险。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细节有苛刻要求的读者,我必须指出,《史鉴录:隋·五代十国》在处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边缘史实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很多其他著作会一带而过,但这本书却着墨不少于地方豪强、士族变迁以及文化思潮的演进。例如,书中对关陇集团衰落的分析,不仅仅归因于政治斗争,还探讨了其经济基础和内部矛盾的转化,这让历史的分析层次更加丰富。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各个割据政权时,对比其在典章制度、赋税制度上的细微差别,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格局,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这本书不是那种只关注“大事件”的通俗读物,它更像是一部细致入微的社会剖析报告,让人明白历史从来不是由少数英雄决定的,而是由无数细节和结构共同塑造的,非常值得细细品味和反复研读。

评分

老实说,我对“隋唐五代”这段历史一直感到有些模糊和头疼,因为它总给人一种“过渡期”的碎片感,难以形成连贯的印象。然而,拜读了《史鉴录:隋·五代十国》后,我的认知彻底被重塑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生硬地把隋朝和五代十国割裂开来,而是通过对“分裂与统一”这一母题的贯穿,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唐朝由盛转衰的内在逻辑,以及这种衰败如何直接催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那种因果链条被作者梳理得如同水银泻地般流畅自然。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完美结合,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清晰的历史框架,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成就感和理解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古典史著的沉稳大气,又充满了现代史学的洞察力。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在叙述那些血腥残酷的战争和权力倾轧时,保持了一种近乎冷静的客观,但这种冷静并非冷漠,而是建立在对历史必然性的深刻理解之上。他很少使用煽情的辞藻,而是用精炼、富有张力的句子来描绘历史的残酷与无奈。例如,对某些关键战役的描述,不是单纯的兵力对比和胜负记录,而是深入分析了战略意图和后勤保障的差异,读起来非常解渴,充满了智力上的满足感。它就像一面历史的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所有参与者的局限性与伟岸,让人在唏嘘之余,更多的是对历史进程的敬畏,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