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本书主要内容为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安徽亳州曹操宗族墓考古发掘中陆续出土的文字砖,字砖上所书刻的文字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新材料对推进相关研究必定大有助益。
新问题:文字砖的内容至少提出了两个问题,即中国文字书体的发展演变脉络为何、汉末三国时期的中日关系如何,这是中国书法史、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议题。
新观点:通过对这批字砖的研究,本书编著者李灿先生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大草、章草、行书之间并非“父子孙”的递承关系,而是“同族而生的三姐妹”,颇具启发意义。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安徽亳州陆续发掘出东汉墓葬群,出土了诸如银缕玉衣、象牙尺、画像石、字砖等大批珍贵文物,轰动*guo,其中“曹操宗族墓群”被评为“建国三十年重大考古发现”。本书即以图录的形式完整呈现亳州曹操家族墓和夏侯氏墓出土的561块字砖和8块画像石,图文混排,图下著录字砖信息和释文,书后附本书编著者、考古发掘者李灿先生对字砖的相关研究文章,这既是曹操宗族墓的重要考古资料,也是李灿先生毕生研究的精华。
李灿,1924年生,汉族,安徽亳州人,副研究员,长期从事考古研究工作,创建亳州博物馆,发现并抢修花戏楼、曹操地下运兵道、曹操宗族墓、汤王陵等珍贵文物古迹。现任或曾任中国博物馆学会*一、二届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安徽省政协委员、博物馆学会副会长、考古学会理事、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亳州市政协委员、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博物馆馆长等。曾获*guo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个人金质奖、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荣誉。
东汉时代的社会记忆(代序)
凡例
第一篇 曹操宗族墓群字砖与文释
1、元宝坑村1号东汉墓
2、董园村1号东汉墓
3、曹四堌堆1号东汉墓
4、张园村1号东汉墓
5、袁牌坊村2号、3号东汉墓
6、白果树村东汉墓
第二篇 夏侯氏墓群字砖与文释
1、汪张村1号东汉墓
2、化肥厂1号东汉墓
3、刘花园村东汉墓
附录一
1、曹腾墓画像石刻
2、曹宪印信
附录二
1、论中国书体的演变
2、论中国与日本古代文化的关系
这本关于曹魏家族墓葬砖文的研究集,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那些醉心于汉魏三国历史,同时对考古学和古文字学抱有浓厚兴趣的同好们而言,简直是一份珍贵的宝藏。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其中,那种被历史的厚重感包裹的感觉,实在美妙。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都透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从前言开始,作者就铺陈了整个研究的脉络,让人能迅速抓住其核心关切点——即亳州地区曹氏宗族墓葬的铭文砖是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结构、丧葬礼制乃至家族的权力运作的。我特别欣赏它在考证过程中的那种“步步为营”的扎实感,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图片和文字拓片,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这些铭文背后的历史语境。比如,关于某些特定称谓的演变,或是对特定官职在曹魏时期的具体含义的辨析,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阅读时,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冰冷的砖石,感受到文字所承载的逝者生前的荣光与哀思,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任何通俗历史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从文化的传承和地方史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亳州曹氏宗族墓葬群,本身就是研究曹魏集团文化认同和地方势力融合的关键样本。作者通过对这些铭文的细致梳理,实际上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曹操家族在本土如何塑造其“世家”形象的侧窗。那些在砖上反复出现的家族符号和世代传承的记录,是他们试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印记的努力。这本书不仅仅是材料的集合,更是一种文化史的重构尝试。它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地方豪族是如何通过物质载体——比如这些墓葬砖——来维系其内部凝聚力,并向外界宣告其合法性的。我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此类立足于特定区域和特定物证的深入研究,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复杂而立体的肌理。这套书,无疑是这方面研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历史爱好者角度来看,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口,去审视曹操家族在特定地域的权力辐射力和文化影响力。亳州,作为曹氏的发源地之一,其墓葬群本身就具有极高的研究潜力,而这套书的核心贡献,就是系统性地将这些零散的考古发现整合起来,并通过对砖文的精妙解读,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宗族叙事。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孝”与“宗”在丧葬实践中的体现。那些刻在砖上的家族名讳、辈分标识,乃至对逝者功绩的简要记载,无不透露出那个时代士族阶层对维护家族荣誉和血缘纽带的极致重视。它不仅仅是学术的,更是社会的、伦理的。当我对比书中不同墓葬出土的砖文差异时,我甚至能想象出曹氏家族内部不同支系之间的地位微妙变化,这比单纯看史书上的权谋斗争要来得更加具象和鲜活。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古代史基础才能完全领会,但即使是初探者,也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真实感。
评分这套书的出版,对于考古文博界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文献补充。我注意到作者在文字释读部分所下的功夫,远超一般拓片汇编的范畴。面对那些经历千年风雨侵蚀、字迹模糊不清的砖文,作者不仅采用了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辅助辨识,更重要的是,他结合了同时期出土的碑刻、简牍等其他材料进行交叉验证,这在学术规范上是极为值得称道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于一些存疑的字形,作者并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非常审慎地提出了多种可能性,并分析了每种解释在历史逻辑上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这种严谨的学风,让整部书的论证充满了力量和说服力。对于我们研究魏晋南北朝早期文字变迁的学者来说,这些第一手、经过仔细整理的材料,简直是进行后续研究的基石。它不是终点,而是更多深入探究的起点,提供了坚实的语料库。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套上下两册的组合设计非常人性化。上册的侧重似乎更多在于对材料的系统性梳理和基础释读,图版清晰,排布合理,便于对照。而下册则明显将重点放在了深入的“文释”上,将上册的原始资料转化为具有洞见的解读。我个人比较喜欢那种“以图证史”的论述方式,书中对每一类砖文的分类、统计,都配有相应的图例说明,使得抽象的文字分析立刻变得具体可感。例如,关于某个特定砖式与墓主身份的对应关系,书中通过对比不同墓葬出土的同类砖,清晰地展示了其内在的关联性。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极大地降低了专业文献的阅读门槛,即便不是专职研究人员,也能从中窥见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它让原本可能沉闷的“砖头学”焕发出了生机,成功地架起了考古实物与历史解释之间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