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普通的食材,却有着的奇异身世,如在西方被普遍使用的番茄酱(ketchup),来源于福建方言的“鱼酱”,“chup”是福建方言中“酱”的音,而“ket”是“腌鱼”的意思。材料虽完全不同,语言却留下了历史的痕迹。任韶堂著的《食物语言学》妙趣横生,从冰激凌,到薯片、番茄酱……横跨欧亚,探讨食物、语言、文化传播间关系的作品。
为什么我们会任早餐时烤面包(toast),然后 在晚餐时说祝酒词(toast)?为什么感恩节常吃的 火鸡(turkey),会是土耳其(Turkey)这个**的 名字?我们熟知的番茄酱(ketchup)和闽南话的鱼 露语出同源?你能通过菜单上的遣词造句来判断这一 餐的价钱吗? 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任韶堂教授揭示了潜藏在“ 浓郁的”、“酥脆的”这些形容词背后的细微潜台词 ,解析了我们在点评餐厅时不知不觉用上的修辞手段 以及薯片广告文案中微妙的语言学技巧。苏美尔歌谣 中的远古菜谱,连接东西方的殖民航船,番茄酱、马 卡龙、色拉等我们身边的食物名称和制作方法的进化 历程,一同构成一幅以全球视角绘制,贯穿数千年历 史的语言学美食导览地图,而它就在你的一日三餐和 餐后甜点下方缓缓铺开。
任韶堂著的《食物语言学》的章节顺序宛如一次 完整的正餐,始于菜单,各道菜的口感、味道、温度 ,乃至菜品的衔接,上菜的节奏,诸位可细细品味… …
任韶堂,斯坦福大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双料教授,1998年获得美国**科学基金会CAREER奖,2002年获得美国跨领域*高奖项——麦克阿瑟天才奖。所著《语音与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计算语言学和语音识别导论》是围外多所高校相关专业的主要教材。
引言
**章 如何看菜单
第二章 先上前菜
第三章 从醋香炖肉到炸鱼薯条
第四章 番茄酱、鸡尾酒和海盗
第五章 以烤面包祝酒
第六章 你叫谁火鸡?
第七章 性、毒品和寿司卷
第八章 薯片和自我
第九章 色拉、调味汁以及骑士面粉
第十章 马卡伦、马卡龙、马卡龙尼
第十一章 冰冻果子露、烟花和冰镇薄荷酒
第十二章 这名字是不是让我听上去很胖?
第十三章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甜点
尾声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对来说是有点高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对细微差别的敏感度。它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浏览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思想佐料”。我个人觉得,作者在探讨食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时展现出的理论深度,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关于“声音的食物学”这一章节,它探讨了咀嚼声、烹饪时的嘶嘶声等听觉元素是如何被纳入食物的交流系统,并影响了我们的评价体系。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领域,我从未想过声音也能成为“语言”的一部分。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声学和人类学研究,使得这些看似边缘的讨论最终汇聚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虽然有些段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理解其精妙之处,但这种智力上的挑战感恰恰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激发你提出更多关于“吃”的哲学问题。
评分这本《食物语言学(精)》着实是本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专门研究食物词汇的演变和语法结构,没想到它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吃”这个行为背后蕴含的文化密码。书的开篇并没有急于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切入——家庭聚餐时,不同人对同一道菜的不同描述方式。作者巧妙地将这些日常对话解构,揭示了语言如何塑造我们对味道、气味甚至情感的感知。比如,书中对“鲜味”一词的考证就非常有意思,它不仅追溯了其在不同地域方言中的差异,还联系了当时人们的味觉哲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时空的味觉盛宴。特别是它对“隐喻性进食”的分析,探讨了食物在文学作品中如何充当情感的载体,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整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间流露出的那种对食物的敬畏与热爱,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让原本平淡无奇的食物描写都变得富有张力和层次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值得称赞,精装本拿在手里非常有质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让人忍不住想要反复摩挲。内容上,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对“跨文化交流中食物翻译的困境”这一部分的探讨。这一点对我这个经常需要和国外友人交流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书中详尽地分析了为什么有些食物的名称无论如何直译都无法传达其文化内涵,比如“家常菜”这个概念,在不同文化中对应的情感重量是天差地别的。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理论模型,试图量化“文化负载量”在翻译过程中的损失与重构。更精彩的是,作者通过大量的语料库分析,展示了当一种新食物进入新的语言体系时,它自身是如何被“驯化”和“重新定义”的过程,这不仅仅是语言学上的革新,更是一种文化融合的生动写照。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吃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我们吃的是它们在我们的语言里所占据的位置。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一位美食博主的推荐下才翻开这本《食物语言学(精)》的,一开始我对它的期望值并不高,总觉得这类书籍容易流于表面,或者故作高深。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强烈的社会学视角。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词语的语义分析上,而是将食物的“话语权”与社会阶层、权力结构紧密联系起来。例如,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节俭”和“奢靡”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通过食物的命名和烹饪方式被构建和维护的,这种批判性的眼光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看菜谱,总觉得那只是步骤和配料的记录,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意识到,每一道菜的背后都潜藏着一套复杂的社会规则和文化禁忌。作者引用的案例非常丰富,既有经典的西方烹饪史料,也有大量鲜活的当代网络流行语,这种古今对照的手法,使得论证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与现代读者的共鸣。读完后,我对餐桌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它不再仅仅是果腹的仪式,而是一场持续的社会对话。
评分对于那些热爱美食、并且习惯于从宏大叙事角度审视生活现象的读者来说,《食物语言学(精)》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盛宴。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小故事和轶闻趣事,起到了极好的调剂作用,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总结部分对“未来食物语言”的展望,它探讨了科技进步(比如人造肉和虚拟现实饮食体验)将如何冲击我们现有的语言和文化体系。这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新词汇”的预测,而是深入分析了当食物的物质基础发生根本性改变时,支撑我们情感和身份认同的“语言结构”会如何随之瓦解和重建。这种前瞻性和思辨性,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语言学范畴,触及了人类文明演进的深刻命题。读完后,我看着自己面前的盘子,感觉仿佛获得了一把钥匙,能够解锁食物背后隐藏的,关于人类生存和交流的更深层含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