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书的历史:西方视野下文化载体的演化与变迁
:78.00元
作者:[英]马丁·里昂斯 ,龚橙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3040822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长达两千五百年的时间里,书被用于统治、记录、敬神、教育和娱乐。你手中这本图文并茂的书,谈论的正是这*有用、**、*经久不衰的创造之一。这本书既是传统书籍爱好者的盛宴,也为新兴电子技术拥抱者提供了灵感。这本书制作精美,赞颂了书籍长盛不衰的魔力。
内容提要
《书的历史》梳理了在世界范围内书的发展和影响,从古苏美尔的楔形文字板,到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再到现代信息革命的兴起。在本书一系列精挑细选的插图里,你会看到玛雅抄本、埃及莎草纸卷轴、中世纪装饰繁复的手稿、来自古登堡和阿尔杜斯·马努提乌斯的早期印刷作品、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地图册、识字课本和童书、廉价小说、日本漫画、小说《堂吉诃德》、全世界*本“数字小说”《二十六关》,不一而足。
目录
作者介绍
马丁· 里昂斯(Martyn Lyons),书籍历史方面的专家。出生在伦敦,毕业于牛津大学。担任新南威尔士大学历史及哲学学院的教授,曾在法国、英国、巴西和西班牙等国家做访问学者。发表及出版过大量的关于图书历史方面的文章和著作。
文摘
序言
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逻辑能力和宏大视野。他没有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载体割裂开来,而是通过一条清晰、连贯的叙事线索,展现了知识传播方式是如何在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下,一步步演化至今。从泥板到莎草纸,再到羊皮卷和印刷术的兴起,每一个阶段的转折点都被剖析得鞭辟入里,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思想动因被挖掘得非常深入。这种将技术变迁与文化生态紧密结合的分析方法,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叙述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们对“信息爆炸”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意识到我们今天的数字困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具个人魅力,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艰涩难懂的感觉。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恰到好处的文学修辞,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深入浅出。比如,他对早期图书馆的描述,简直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让人心驰神往。即便涉及到一些专业性的术语,作者也能通过巧妙的解释将其融入叙事之中,使得即便是对古文献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这种既有学术深度又有文学温度的笔触,是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让阅读过程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物”的历史——那些纸张、墨水和装订技术——更是一部关于“思想”和“权力”的历史。通过考察文化载体的演变,我们得以窥见人类认知世界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及知识权力如何在新旧载体更迭中不断被重新分配和争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图书馆、书店,乃至我们每天接触的电子屏幕的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多了一份历史的敬畏和对信息本质的追问,是一次非常充实和富有启发性的精神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就很舒服,那种微微泛黄的色调,仿佛真的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感。装帧设计上,作者似乎花了很大心思,封面和内页的插图选取得非常考究,既有历史感又不失艺术气息。阅读体验上,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调整都非常人性化,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是那些对早期文献的复刻图片,清晰度和细节处理得相当到位,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直观感受文字载体的演变过程。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愿意反复翻阅。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那种严谨而不失洞察力的批判精神。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或赞颂某项技术的“进步”,而是冷静地剖析了每一种载体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带来的局限性与潜在的风险。例如,他对中世纪手抄本文化中知识垄断现象的探讨,以及对早期印刷术普及后引发的意识形态冲突的分析,都展现了超越时代的深刻见解。这种对技术“双刃剑”效应的警醒,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思辨的张力,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我们当前所处的媒介环境,避免了陷入技术决定论的窠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