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脆弱心理学》瞄准都市人群,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这类人群也越无助和脆弱,本书告诉他们其实脆弱并不是软弱代名词,脆弱的感受其实是创造力和情感的核心,真诚面对自己很害怕的部分,反而能激起心中的潜在的能量。
2.内容且通俗,参考国内外资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案例,层层递进,从直面脆弱到守护心灵,进面拓展自我,激发人自身的心理能量,可以帮助读者以崭新的视野看待一切,克服困难,从而走向成功。
3.装帧设计独特,构思新颖;内文双色印刷,重点句子标注,让读者更方便阅读,物所超值。
《脆弱心理学》是一本讲述有关“脆弱”的通俗心理学读物。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感到无助、脆弱,本书结合实际和理论,告诉读者其实脆弱并不是软弱代名词,脆弱的感受其实是创造力和情感的核心,直面和展现脆弱真实的一面,真诚面对自己很害怕的部分,反而能激起心中的潜在的能量,从而树立自信、勇气,发掘自身才能和创造力,开创其他一切的可能性。
本书内容主要分四个部分:从直面脆弱到守护心灵,进面拓展自我,激发人自身的心理能量,可以帮助读者以崭新的视野看待生命,克服困难,从而走向成功,使自我不再受限。
王莉,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在心理学方面深有研究,已经出版作品有《这辈子,你最应该知道的事》《最实用的趣味心理学》等作品。
序言:唤醒内心深处的能量 / 002
脆弱测试 / 004
part1 直面脆弱,拥抱不完美的自己
鼓起勇气对糟糕的环境说不 / 015
不自信或过度自信都会毁了你 / 019
恐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 023
把负面情绪扼杀在摇篮里 / 027
突破自我封闭这个危险的樊笼 / 031
小心,别让拖延症害了你 / 035
如何摆脱刻板印象的威胁 / 040
成为异类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 044
不要让嫉妒心理野蛮生长 / 048
换位思考,改掉挑剔的习惯 / 052
如何从失望的深渊中爬上岸来 / 056
part2 守护好心中的那一份坚强
良好的健康+糟糕的记性=幸福 / 063
为什么你做事总是半途而废? / 067
知识是比金钱更难得的追求 / 071
做一个品质高贵的人 / 076
真正的勇气不会凭空而生 / 080
说谎和掩饰会消耗心理能量 / 084
文凭不仅仅是工作的敲门砖 / 088
行善是美德,也是反脆弱的能量 / 092
身体闲置久了会报废的 / 096
对自己的能力持乐观态度 / 100
找对方向,就试着更努力一点 / 104
妥善处理好生命中的低谷期 / 108
part3 拓展自我,积极锻造心灵的韧度
坚定信念,向低落的情绪宣战 / 115
寻求和结识你的人生导师 / 119
更新思维,接纳新的观点 / 123
切勿高估自己对诱惑的抵抗力 / 127
努力去做成一件艰难的事 / 130
不要把关注点全放在负面消息上 / 134
主动承担,而不是被动承受 / 138
幽默是最好的减压阀 / 142
为自己争取享受生活的权利 / 146
怀旧不失为一种自我疗愈的好方法 / 150
正向反思可有效消除负面情绪 / 153
处理好理性思考与直觉的关系 / 157
向你崇拜的偶像寻求指引 / 161
part4 你的脆弱,也将成为你前行的力量
做好准备的同时,也要做最坏的打算 / 167
心理预演,唤醒内心深处的能量 / 171
把照顾自己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 175
强大的意志力可以让你底气十足 / 179
开发和培养多元智力 / 183
发现并挖掘自己的潜能 / 186
反复练习,直到成为本能 / 190
断舍离,整理让你变得更轻松 / 194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团队 / 198
别忽视了爱情的力量 / 202
重视每一个微不足道的进步 / 206
低声细语不是懦弱和胆怯的表现 / 210
适度的焦虑也能唤醒自信 / 214
列出你自己的“成功清单” / 217
Chapter 24
坚定信念,向低落的情绪宣战
反脆弱思考:为什么我做事总是虎头蛇尾,只有三分钟热度?为什么我很少能坚持学习外语、锻炼身体或减肥?
反事实思考:要是有人帮助我、监督我,或是多点耐性,我就不会半途而废了。
1985年,英国登山者辛普森(Joe Simpson)征服了秘鲁安第斯山脉修拉格兰德峰,超越了自我。但当他和耶茨(Simon Yates)下山时出现了意外,首先是他摔断了右腿,然后是掉进了冰缝中,形势危急,耶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努力和良心的折磨,最后不得不割断绳子。
现在,辛普森的处境糟糕透顶:漆黑一团的冰窖,无法行动的右腿。伤痛、孤独、寒冷、饥渴,全都向他脆弱的身体扑来。不用说,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会放弃求生的欲望。但最终辛普森凭着强大的心理能量,硬是拖着一条断腿爬出了冰窖,回到营地。此时距离发生灾难已经过了168个小时。
168小时是个奇迹,也是个吉祥的数字。七天,上帝创造了世界;七天,辛普森创造了人类新的极限。是什么激起了他强大的心理能量?仅仅是求生的欲望,似乎不足以使人如此顽强。遇到危险时,我们每个人都想活下去,但为何只有少数人能幸存下来?
老鼠的求生实验表明,如果有最终能获救的信念,那么在水中挣扎的时间竟然延长了六十倍:如果没有最终能获救的信念,多数老鼠能挺住十分钟就不错了,但如果多次都在生死关头被人救起,那么最顽强的老鼠可以坚持六十小时。
人的信念更强大。比如,在衡阳保卫战中,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0军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足足坚持了47天,而当时上级下达的作战命令是坚守衡阳城10-15天。表面上看,是这支军队顽强的信念,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都坚信,只要不放弃,最终援军会赶来。坚定的信念,使得这支军队保持了顽强的意志。辛普森坚信他能爬出冰窖,他坚信伙伴不会抛弃他,一定还在营地等他。
发动心理能量机的引擎
在我们进取的过程中,别人的支持和鼓励是非常有用的。但成功的人生大多时候需要自我激励,即所谓的心理动机。没有强烈的心理动机,作家不可能投入精力去创作,哲学家也不可能思考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其实,对于求生和长远目标,如果没有强烈的心理动机,我们是不可能坚持到最后一刻的。尤其是长远目标,没有谁能保持长时间的激情去奋斗。导师曾告诉我,短篇小说是智慧和激情的结晶,而写长篇小说,则是耐力的考验,需要有强烈的创作动机。
为了保持这种动机,激发反脆弱的能量,有人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声对自己说:“我相信我能行。”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因为有信心,就会产生能量。如果认为自己只能跑一万米,那我们几乎是不可能跑完马拉松全程的。
心理能量是思想和心灵的养分,也是我们保持前进的动力。它一旦耗尽,人不但会全身乏力,而且也会滋生大量的负面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掌握获取心理能量的方法,同时,必须考虑到情绪低落和没有人能帮助我们的情况,比如前文所讲的辛普森所处的环境。
如果我们向敌人妥协,那意味着接下来的情况会更糟。绑架者一旦顺利获得酬金,就会变本加厉。船一旦漏水了我们不及时处理,船就会下沉。
我们的情绪也一样。如果我们向低落的情绪屈服,那最终将会被负面情绪掌控。相反,只要运用一点能量转变负面情绪,我们不仅会感觉变好,而且会慢慢把自己拖离忧郁的泥潭。正面情绪能产生正面能量,所以,必须尽可能保持乐观、快乐的心情。
将物理能量转化为心理能量
同时,也要意识到,心理能量虽然不同于物理能量,但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当我们饥饿时,就容易受负面情绪左右。而当我们吃饱喝足时,就会感到快乐、满意。因此,当受困于负面情绪,感到悲观或冲动时,应及时适度补充能量,可以喝一杯含糖饮料。几百年来英国人养成的下午茶生活方式,实质上是咖啡因可以补充一个下午所需能量,让他们更有信心完成工作。
当然,如果劳累过度时,则最好是休息。中午休息半小时左右,不但能消除身体困乏,也能避免产生负面情绪。中午小睡已被证实是非常有效的能量生成器。
如果找到一种适合自己补充能量的方法,就要坚持下去。有了能量,就能提振信心。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用自信来唤起内在的能量。有些能量就像藏在深处的金矿,如果我们不去发掘,它们就永远都无法实现价值,只有把它们开发出来,才能派上用场。
我通常对这类探讨“内心世界”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玄乎,要么就是陈词滥调的“积极心理学”口号的堆砌。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接地气”和“反鸡汤”精神。它毫不避讳地探讨了人类心理中那些阴暗、矛盾、甚至令人感到羞耻的部分——比如嫉妒、逃避责任,以及我们是如何通过构建精美的谎言来维持表面的平和。作者的笔触冷峻而犀利,她不试图“治愈”你,而是邀请你“观察”你自己。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不确定性”的探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总想抓住所有能证明自己正确的证据,这本书却教导我们如何与“未知”和平共处,如何接受生活本质上的模糊性和不可控性。它没有给我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复杂的、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帮助我解构那些看似无法解决的内心冲突。比如,书中分析了“习得性无助”的形成过程,并结合神经科学的简单解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改变会如此困难,因为这涉及到大脑的“路径依赖”。这本书迫使我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反思,它不是让你感觉舒服,而是让你感觉“真实”。我甚至会反复阅读其中关于“边界感模糊”的章节,因为我发现自己总是过度卷入他人的情绪,这本书帮我构建了一道健康的心理屏障,让我学会了何时该伸出手,何时该后退一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世界和自己都有了一种更清醒、更少情绪化的认知。
评分坦率地说,我一开始是被封面和名字吸引的,但这本书的内容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避开了那种浮夸的、强调“立即改变”的语调,而是采取了一种极其审慎的、循序渐进的探索方式。这本书的行文结构非常有层次感,像是在构建一座复杂的心理迷宫,但每走一步,作者都会贴心地留下一个明确的标记。我最欣赏的是其中关于“自我接纳与边界构建”的论述。很多书会告诉你“要爱自己”,但这本书深入剖析了“爱自己”的代价和阻力——比如,我们常常用“讨好型依恋”来换取暂时的安全感。作者没有简单地批判这种行为,而是追溯到它在早期依恋关系中的根源,让我们理解这种行为的“合理性”的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它在当下的“局限性”。书中对“有效沟通中的情绪管理”部分的讲解尤为精彩,它提供了一套针对不同沟通情境(如批评、请求、拒绝)的“脚本优化”建议,这些建议不是僵硬的套话,而是基于对人类情感反应的深刻洞察。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私密的心理咨询,它要求你付出思考的努力,但回报是实实在在的心智成熟度提升。它让你明白了,真正的强大,不是永不跌倒,而是每一次跌倒后,都能以更智慧的方式站起来。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像是一本结构严谨的学术著作与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随笔的完美结合。它的逻辑链条极其清晰,从基础的认知偏差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决策,一直深入到更宏大的“意义构建”层面。我特别喜欢它在论证过程中引入的那些经典心理学实验和哲学思辨的结合。例如,它在讨论“自我效能感”时,不仅引用了班杜拉的理论,还穿插了存在主义哲学家对“能动性”的思考,这使得整个论述的层次感大大提升。这不是一本可以囫/吐/咽/下去的书,你需要思考,需要暂停,去对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情感记忆重塑”的章节,书中描述了大脑如何通过不断地重讲自己的故事来固化对过去事件的看法,这让我猛然意识到,我过去对某段经历的“耿耿于怀”,其实是我自己不断地在“重播”并“编辑”这段记忆的结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元认知”的能力,让你能够跳出自己思想的河流,从岸上看清水流的方向。我发现自己对那些过去让我感到委屈和愤怒的事件,现在能够以一种近乎“客观研究”的姿态去看待,情绪的杀伤力大大减弱了。对于那些寻求结构化、有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终于有人把那些我们“感觉到了,但说不出来”的东西,用精确的语言描绘出来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且充满画面感,它擅长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场景来映射深刻的心理困境。比如,书中描述“社交焦虑”时,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像总觉得自己站在一个聚光灯下,而周围的人都在拿着放大镜审视你的每一个微小失误。这种描述的精准度,让人在阅读时不断点头称是。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系列“逆向工程”的练习。它不光告诉你“你需要更自信”,而是教你“在感到不自信时,身体会给出哪些信号,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号来反推你的核心需求”。我尝试了书中一个关于“内耗循环”的打破练习,它要求你把脑海中反复纠结的那个问题,从“我做错了什么”转向“我害怕发生什么”,这一个简单的语序调整,竟然瞬间松动了我持续多年的一个心结。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了可以被执行的具体步骤,它没有提供万能药,但它给了你一把可以撬动自己内心顽石的工具。它让人感到被理解,同时又被赋予了改变的勇气和方法。
评分这本关于“情感韧性与自我修复”的书,简直是现代人心灵的急救箱。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细腻,仿佛一位老朋友坐在你对面,耐心地引导你梳理那些藏在心底最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全感。我尤其欣赏它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而是充满了同理心。书中详尽地剖析了我们在面对压力、人际冲突,乃至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时,心理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哪些防御机制在悄悄地阻碍我们的成长。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充满了实用的工具箱。比如,它提供了一套“情绪暂停”练习,让我学会了在强烈的负面情绪来袭时,如何有意识地抽离出来,进行初步的评估,而不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再比如,关于“完美主义陷阱”的章节,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过去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总是在追求一个永远达不到的彼岸,这本书让我清晰地认识到,这种追求的内核往往是源于对被拒绝的恐惧,而不是真正的热爱。通过书中提供的“价值澄清”练习,我开始重新定义成功,将重心从“别人眼中的成就”转向“我真正看重的生活品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在书页旁做笔记,因为很多句子像匕首一样精准地刺中了我的盲区,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正视自己。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彻底的心理大扫除,虽然屋子还有待整理,但至少我知道了灰尘藏在哪里,以及该用什么工具去对付它们。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长期的、有建设性的自我对话的开始。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挺好,正版!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挺好,正版!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评分…
评分挺好,正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