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心理学家,作者从心理学角度剖析80后、90后的年轻职场人应该具备的交流技巧、心理素质和心态准备,提供了简明清晰、易操作的55个职场必备技巧和案例说明,使年轻人在该掌握的年纪学会职场规矩、礼仪和做事方法,不会因为不得法而枉费青春,并加以练习,经过多年的职场历练后成功成为职场达人。
为了让三四十岁的你不感到苦恼和困扰,本书从20岁时应该学会的交流技巧,确保自己职场地位的心理战术,让十年后的你成为成功者的心理作战,20岁时需要养成的生活习惯,以及成为受众人好评之人的心理技巧五个方面入手,介绍了年轻人在职场和生活中必须学会和了解的*小限度的规矩、礼仪和工作方法。其建议可适用于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读者。
内藤谊人
心理学家,立正大学特邀讲师,庆应义塾大学社会学研究科博士。出版了大量心理学著作,其具有实践性的、具体的心理建议深受读者好评,同时也拥有数量众多的追随者。
袁斌,云南昆明人,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喜爱日本历史、文学与文化,曾译有东野圭吾、横沟正史、太宰治等多位作家的多部作品。
第1 章 20 岁时应该学会的交流技巧 1
为何要学会构筑人际关系的技巧   2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生的影响 6
人际关系需要长期磨炼   9
自己动手创造机会  12
别对对方抱有期望  16
尽快抛弃“还有下次”的天真想法    19
主动问候对方  23
切勿轻易背叛他人  26
学会对话的基础    30
IX
一定要把话说完整  34
“口是心非”的技巧 37
趁着年轻,学会“请客”    40
第2 章 确保自己职场地位的心理战术 47
做“职责以外”的事    48
不要对上司分派的任务口吐怨言  52
以“不能让人认可自己的能力”为耻  55
随时做好接受重任的准备    59
准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备选方案  62
养成爱惜物品的习惯    65
切勿吐露内心的怨言    68
找出上司身上的优点    71
在他人开口前行动  74
失误一次就会降低评价  77
X
改变你一生的心理技巧
第3 章 让十年后的你成为成功者的心理作战 85
成功者无一例外都是“好学者”  86
时刻不忘学习  89
从失败中有所得    92
要感谢凡事都不会立刻出现成果  95
为自己准备一份奖励    99
立志做个善于关心他人的人 102
从他人身上偷师学艺   106
用提问来取悦对方 109
要学会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113
寻找一个能够同呼吸共命运的伙伴   116
只有“阿谀奉承”之人才能成功 120
第4 章 20 岁时需要养成的生活习惯 127
逃避不如正面碰撞 128
XI
学会发现乐趣 131
增加兴趣爱好的多样性 135
自我评价越苛刻越好   138
学会勤勤恳恳 141
趁着年轻,莽撞一些   144
学会为他人着想   147
永远保持一颗新人的心 150
学会控制心中的怒气   153
尽情展现你的洁癖 156
让你轻松学会巧妙地夸奖他人的诀窍 159
第5 章 成为受众人好评之人的心理技巧 165
向你心中的VIP 献媚   166
做一名“最佳配角”   169
调整好自己的身体状况 172
为不起眼的事感到开心 175
切勿三心二意 177
XII
改变你一生的心理技巧
把工作当成“运动”、“游戏”   181
学会面不改色地撒谎   184
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188
做个另有图谋的人 191
学会分辨场面话和心里话   194
设法保持联系 197
后记 205
前 言
本书讲述了年轻读者在20 岁时绝对要学会的心理技巧。
不管是在艺术界、体育界,还是在商界中,都有一定要抓住眼前机会的“直觉”。知道这一点的人和不知道这一点的人有着天壤之别。
那么,本书为何要着眼于“20 岁”呢?难道30 岁就不行吗?40 岁是否就不适合了?从结论上来说,必须要20 岁才行。其原因就在于,如果不在20 岁时学会这些重要的技巧,那么到了30岁、40 岁时,经常会出现“为时已晚”的情况。
不知各位读者是否听说过“临界期”这个词?磨炼某项技术,拓展某种能力,是存在最适合的时期的。如果白白浪费了那段时间,学习就会无法顺利进行。这就是临界期。
比方说,在罗猴出生3~6 个月的这段临界期里,将它与其他同伴隔离开来的话,即使之后再把它放回群体中,它也无法与其他猴子一同玩耍,无法与母猴进行交配。如果错过了在这宝贵的临界期中学习的机会,那么之后的学习就会变得极为困难。
人也同样存在临界期。普遍认为要学习一门语言,熟悉掌握绝对的音感, 3 岁之前的时期是最为适合的。当然了,虽然3 岁以后也同样能够学习外语、磨炼音感,但学习的进展就不会那样顺利了。
商务人士也同样存在临界期。这个临界期,就是20 岁。如果不在20 岁的时候学会与他人交流相处的方式方法,到了30 岁的时候,就会为此吃尽苦头。20 岁时做不到的事,是不可能在30 岁的时候突然变得能够办到的。所以社交技能最好还是在20 岁的时候彻底掌握。
在这个时间段里,如果能够尽可能多地和人接触,不去有意地区分自己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留意训练自己与他人交往的方式,那么即使到了30 岁、40 岁,也不会因此而感到困惑了。
工作也一样。怎样才能让自己鼓起干劲?怎样才能让自己工作轻松?怎样才能事半功倍?解决这些问题的最适合时期,同样也是在20 岁前后。
“我已经30 岁了,是不是就不行了?”“我已经40 岁了,还有办法补救吗?”或许,也有这样的读者。
的确,人是具有充分的可塑性的,未必到了三四十岁就再也无法改变了。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一旦过了30 岁,那么人就很难再改变自己了。
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nAging)的安东尼奥·特拉查诺博士曾在其研究结果中表明,人一旦过了30 岁就再难改变了。与之类似的研究可谓不胜枚举。
我认为,学习新事物、让自己成长的最佳时期,也就是所谓“商务人士的临界期”,就是20 岁。常言道“趁热打铁”。毫无疑问,锻炼自我,让自己不断成长的最佳时期正是20 岁。因此,我才会希望各位读者能够有效地度过自己的20 岁。为此,作为具体的实践指南,各位读者若能在本书中找到启示,那就是我的荣幸。
我自己已经年近40 岁。虽然30 岁的时候,我也曾经学习过不少的东西,但心中却也时常会萌生“可恶,要是我能在20 岁就学会这些事该多好”的想法。
眼下还依旧处在20 岁的各位读者,各位的面前是无限的可能性。
为了将这些可能性释放出来,我们必须在20 岁时学会只有20 岁时才能学到的东西。如此一来,等到各位到了30 岁的时候,就不会出现我心中的这种懊悔了。那么接下来,就请各位读者陪伴我,一同走到本书的最后吧。
拿到这本书后,我有一个习惯,就是会留意作者的“真诚度”。很多心灵鸡汤类书籍,读起来总感觉作者在“表演”成功,用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读者。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截然不同。作者在介绍一些他自己曾经失败或挣扎的经历时,坦诚得让人有些意外。这种不完美和真实感,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书中关于“拒绝的艺术”那一章,讲得尤其到位,它没有教你如何去讨好所有人,而是教你如何体面且坚定地划清界限,维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边界。这种关注个人核心价值的论述,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见到的。这本书读下来,最深刻的体验不是学到了多少新“招数”,而是对于“做一个完整、有界限的自己”这件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它更像是一剂温和却有力的“精神疫苗”,帮助你抵御外界无休止的索取和干扰。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知识点层层递进,逻辑链条完整得令人赞叹。初读时,你可能会觉得有些章节的论述略显晦涩,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到其中的精髓。但当你读到中后部分,那些之前看似零散的知识点,突然间像散落的珍珠被一条无形的线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宏大的“心智地图”。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引用跨学科的案例,从经典的实验到现代的商业决策,无不为他的理论提供了坚实的佐证。我个人最受益的是关于“习惯重塑”的那一部分,它没有贩卖“立刻改变”的焦虑,而是提供了一个渐进的、可操作的框架,教我们如何通过微小的、可控的改变,最终绕过意志力的巨大消耗,实现长期的行为优化。读完后,我不再对那些宏大的目标感到望而却步,因为我知道,我现在只需要关注眼前这个小小的“启动开关”该如何设置。这是一种由内而外带来的力量感。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只停留在表层的“如何更自信”或“如何更快乐”这类口号上,而是深入到了人类行为动机的最深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人性问题时的那种不动声色的洞察力。例如,书中对“防御机制”的剖析,细致到了每一个微表情和潜意识的闪避动作,让我不禁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进行这种“行为解码”的游戏。这种阅读体验非常奇特,它让你感觉自己好像获得了一种新的“视觉”来观察周围的人群,仿佛置身于一个透明的实验室,观察着各种变量如何影响着他人的反应。当然,这种观察需要极大的自控力,因为当你开始看穿别人的“小把戏”时,如何保持平常心,不至于变得疏离和傲慢,也是书本后面章节留给读者的一个深刻思考题。这本书真正做到的,是让你在理解世界的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自己成为“这个世界观察者”后的责任和挑战。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厚实的封面吸引住了,感觉像是在捧着一本充满了智慧和力量的宝藏。我通常对这类书抱持着谨慎的态度,因为市面上太多浮夸的标题和空洞的内容,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透露出一种扎实的学术气息和严谨态度。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看完前三分之一,因为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深入,不是那种一目了然的“速成秘籍”,而是需要你停下来,反复咀嚼,甚至在某些章节需要对照着其他资料去理解。他不仅仅是在告诉你“该怎么做”,更是在追溯“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对底层逻辑的挖掘,让我这个习惯了浅尝辄止的读者感到非常震撼。特别是关于认知偏差的那几个章节,简直像是醍醐灌顶,以前总以为自己看问题很客观,读完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被无数个看不见的陷阱困扰了这么久。这本书更像是为你配备了一套高精度的显微镜,让你能看清自己思维运作的每一个微小齿轮,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虽然有时会让人感到不适,但无疑是通往真正成长的必经之路。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纯粹是朋友极力推荐,当时我正处在一个事业的瓶颈期,感觉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来,缺乏那种驱动力。刚开始翻阅时,我注意到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使用过多华丽的辞藻,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娓娓道来,分享他多年观察和实践的心得。其中有一段关于“情绪锚定”的论述,描述得极其生动,我瞬间联想到了自己好几次因为小事而陷入的长时间低落状态。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那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转化成了可以被具体操作的步骤。它没有给我提供一个“万能钥匙”,而是教我如何自己去铸造开启不同锁孔的钥匙。我试着在接下来的几次重要谈话中运用了书中提到的几种“非对抗性引导”技巧,结果出乎意料地好,对方的态度明显软化,沟通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这本书对于那些希望在人际互动中占据主动,但又不愿采用强硬手段的人来说,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指南。它强调的是理解与影响力的平衡艺术。
评分好看,受益匪浅,应该再早点买~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看,受益匪浅,应该再早点买~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看,受益匪浅,应该再早点买~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