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詼諧,
有生活,有思考。
雞零狗碎的生活故事,
滲透其間的教育理念,
硝煙彌漫的博客戰爭,
發人深省的親子教育。
妙語頻齣,
令人捧腹,
快樂閱讀必須有。
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的叛逆兒子自稱“一個人的正義的起義軍”,在博客上發起一場又一場針對老媽的戰爭,反抗的是“老媽的獨裁統治”。麵對他咄咄逼人的態勢,嚴厲的母親見招拆招,將嚴厲的傢庭教育理念細細密密地滲透於唇槍舌劍中。
《成長手記係列 媽媽,你鬥得過我嗎?一個叛逆兒子和母親的八年博客戰爭》素材全部取自真實的生活。8年,一韆一百多篇博文,記錄瞭母親和叛逆兒子8歲到16歲間的博客戰爭曆程,勾勒齣孩子成長的心路曆程。透過書中攫取的一個個風聲鶴唳的戰爭場景可以看到,彌漫其間的,是母親對傢庭教育的深入思考,是兒子對自我成長的領悟和反思。
黃麗輝,工程碩士、高級講師,齣生於福建省永春縣。在企業當過技術員、工程師,在報社當過記者、編輯、主編,在學校當過老師。重要的身份是:一個叛逆男生的母親。
邱昱偉,16歲,福州第三中學高一學生。自幼習琴,初學吉他,好打籃球,擅作文章,福建省第十一屆“小音樂傢”。沒有耀眼的光環籠罩,平凡如鄰傢那個叛逆的男孩。
前言
8歲那年,小子吹響瞭戰爭的號角
關於博客
寫給N個人的簡短道歉信
一篇抱怨文
深度記流水賬博文——痛苦地寫博
憑什麼她不寫我寫
生活是需要公平的
不吃蝦都要寫博客
膽敢差我五百二,打死不再寫博客
小子發飆瞭
今天開始,把寫博當作生活的一部分
今天寫完就多寫瞭兩篇耶!
兒子說:寫博客還是挺快樂的
老媽說:博客是教育的好平颱
關於作文
我的第一篇日記
我
福州日報發錶瞭我的文章《拔牙》
《讀寫天地》發錶瞭我的文章
我傢的魚
每次寫作文都得重新寫
一棵堅持的豆芽菜
我和書的故事
讓道德不再沉淪
從外公手術想到的
信操哥,得永生
作文,,嘻嘻~~
兒子說:我最不喜歡瞎編虛構
老媽說:寫作文原來就這麼簡單
關於學習
語文單元考考滿分
數學考試的檢討
期末考成績齣來瞭,呼……
91.5分,不會很差啊?!
附加題就不是題嗎?
為什麼要第一名?
不考第一是關心他人?
嗯 小學畢業考試成績還行吧!
哥的成績……實在……太牛瞭
半期考完有煩惱
悲劇啊
中考成績 嘻嘻 不敢相信
兒子說: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老媽說:一上學就擠進上遊太重要瞭
關於玩耍
和媽媽吵架——氣死瞭
我的玩具
昨天——快樂的一天
又是《檢討》
兒子突然說沒胃口
世界真的很不公平
六·一很無聊
比賽打字耶!
重返小時候——捉迷藏
路漫漫……
兒子說:玩是矢量不是標量
老媽說:彆奬勵玩電腦遊戲
關於鋼琴
彈鋼琴
要嚮奶奶學習
錶演節目
我的檢討書
我對彈琴的想法
我的鋼琴老師
快樂的~魔鬼訓練
今天當個老師瞭!
考幾級?
一喜一杯,怎麼辦……很糾結
突然的發現
被發現瞭……
兒子說:痛苦就是垃圾,堅持住
老媽說:能否堅持,關鍵在傢長置頂首頁
關於習慣
第一次洗衣服
做傢務
新房的“搬運工”
幫老媽拿東西引起的爭論
煮瞭一碗麵
話說那嘩啦啦的肥皂水
結束瞭……
昨天的經曆
這樣做,值得
老媽最經常說的經典語句
吼吼吼 老媽還敢說我!
杯子
跑瞭三趟,鬱悶啊
手機!!
定瞭計劃以後,感覺很好
兒子說:互相挑刺沒有什麼不好
老媽說:培養好習慣重在言傳身教
關於情感
擇偶標準
又和林煦玩瞭
我的錶妹
檢討(1號)
不尋常的一分錢
終於可以去上海瞭!!
就要迷戀哥,哥不是個傳說
明天就要去上海瞭
奶奶,我想對您說
爸爸的懷抱
兒子說:Thanks for Your Love
老媽說:有愛的孩子纔健康
關於老媽
嚮老媽討迴公道
狠毒的大人們要注意瞭!!
老媽,請你不要再打我
老媽的頭發
小子心目中的父親
暴力傾嚮危害極其嚴重
我的博客又上報紙瞭
更年期的危害
他看瞭更年期婦女的書
我知道,老媽是為我好
讀你
兒子說:要抨擊,也要體諒
老媽說:讓他抨擊,我纔知道他在想啥
《成長手記係列 媽媽,你鬥得過我嗎?一個叛逆兒子和母親的八年博客戰爭》:
關於博客
2006年7月,小子八歲。
不知道電腦對於每個孩子來說,是不是都具有磁鐵對於鐵屑般的魔力,反正小子一門心思全在電腦上。隻要我稍微沒留意,他就偷偷趴到電腦前,無師自通地打開各種遊戲,忘我地玩瞭起來。被我抓現行的時候,他的小手無可奈何地離開鍵盤和鼠標,眼睛卻還直勾勾地盯著顯示器,眼中寫滿留戀。
跟他玩瞭一個月的貓鼠遊戲之後,我身心俱疲,他的膽卻越練越“肥”。
8月3日,貓鼠遊戲再次上演。小子遭我嗬斥離開電腦後,突然義憤填膺地質問道:“為什麼大人可以玩電腦,小孩子卻不能,太不公平瞭!”
我說,我不是在玩電腦,而是在用電腦寫文章。
“我也要用電腦寫文章!”
他突然冒齣的這句話令我捧腹:“你小子鬥大的字不識幾個,用電腦寫什麼文章呀?”
沒想到,小子一再堅持。拗不過他,我幫他注冊瞭一個博客賬號,昵稱“偉偉虎”(他屬虎)。
寫什麼呢?博客都建好瞭,他纔想起這個重要的問題。我說:“什麼都可以寫呀,吃的、玩的、看到的、聽到的……”小子鄭重其事地點瞭點頭,趴在電腦前,擺開架勢,準備寫博。
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齣現瞭:不會打字,怎麼寫呀?我幫他支招:先寫在本子上,打字的事先由我代勞。他點頭,一筆一畫地寫瞭起來。幫他打字的時候,我順便教他拼音打字法。他顯得很興奮,寫得很積極,學得更積極。那段時間,他的博文以日記居多,大多不長,三言兩語,但基本上能把事情說清楚。
看到自己寫的文章有人評論(當然,剛開始多數是我匿名發錶的評論,意在鼓勵他),小子的虛榮心得到瞭極大的滿足,一發而不可收,有時候一天會寫上好幾篇日記。偶爾一兩次因故沒能及時發錶博文,他就急得直跺腳。
他對博客的這種高等級熱度持續瞭好久,創建博客兩年後還是這樣。
關於彈鋼琴
……
很多傢長一聽說誰傢孩子在學琴,張口就問考幾級瞭,似乎孩子如果考過十級,他的鋼琴演奏水平就可以仰視瞭。
其實,考級的麯目就那麼幾首,花幾個月時間訓練,一般都能通過。但孩子為瞭考級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個人認為很不值得。另外,準備考級要花很長時間磨幾首麯子,死摳技術,技術能否得到大幅度提升尚未可知,而孩子心裏卻早就煩透瞭,有意思嗎?鋼琴傢茅為蕙曾說過一句經典的話:“如何毀滅一個音樂作品?把它編製為考級樂麯。”
所以,把考級當作學琴的目的是不妥的。如果實在想考級,就跳著考,不要考得太頻繁。另外,當孩子的水平夠不著某個級彆時,就不要以無知者無畏的姿態霸王硬上弓。小子在學琴的前九年一共考過四個級彆,分彆是三級、六級、八級和十級。
不知從哪年起,福建省要求考級必須同時考音樂基礎知識,內容包括“節奏判斷”“音程模唱”“鏇律模唱”和視唱。視唱一般由小子自己看著譜練唱,但訓練“節奏判斷”時必須有人幫他彈齣節奏,訓練“音程模唱”要有人幫忙彈和弦,訓練“鏇律模唱”也需要幫他彈奏鏇律。上課時,這些事都由老師完成。在傢練習的時候怎麼辦呢?逼得我隻好趕鴨子上架,學著老師的樣子煞有介事地彈起來。
彈節奏不太難,把握好一拍的時長就行瞭,要是擔心節奏把握得不夠準確,就把節拍器開起來,邊聽邊彈。彈和弦也還可以,看清楚這個和弦由幾個音組成,找到相應的鍵,對準瞭同時壓下去!特彆鼓舞士氣的是,我彈的和弦小子都聽齣來瞭,說明我彈的沒錯!他很高興,我更高興。
彈鏇律對我來說可真是不小的挑戰,幸好鏇律都不長。每次訓練前,我先看譜,然後在琴鍵上找到相應的鍵,嘗試著彈幾遍。開始練習的時候我彈得很慢,因為不熟練,彈快很容易齣錯,一齣錯小子就哇啦哇啦亂叫,說我誤導他。幸好,一開始彈得慢一些,然後慢慢加快,剛好與小子循序漸進地熟悉鏇律相匹配,所以我的壓力不太大,他也是。
琴童的媽還真不好當啊!2009年7月12日,小子在博文《纍……》中喊纍,因為“每次練習時間都超過兩個小時,有時甚至三個小時”。他纍,我更纍啊!有時候擔心齣錯,我手忙腳亂的,幾個小時下來,一身汗!為瞭讓自己彈起來不那麼慌亂,我開始靜下心來學樂理。
這本書簡直是一劑強效的“去浪漫化”良藥,尤其對於那些對親子關係抱有完美主義幻想的人來說。它毫不留情地撕下瞭“血濃於水”那種溫情脈脈的麵紗,展示瞭最真實的、有時甚至是醜陋的親情關係。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默默對照著自己傢裏的情形,那種既心驚肉跳又豁然開朗的感覺非常奇妙。它讓我明白,高質量的親子關係並非意味著永不爭吵,而是意味著即使爭吵過後,雙方都有能力和意願去修補關係,去修復被傷害的情感。作者展示的“修補”過程,是充滿瞭汗水和技巧的,它不是魔法,而是需要持續練習的“關係韌性”。這本書教會我的最重要一課是:愛孩子,意味著你要允許他“不愛”你,允許他與你對立,因為隻有在安全的反抗中,他纔能真正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鮮活的案例,證明瞭衝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因恐懼衝突而選擇壓製和逃避。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顛覆瞭我對於“溝通”的傳統認知。我們總是被教導,溝通的目的是達成共識,讓對方接受我們的觀點。但在這場持續瞭八年的“博客戰爭”中,我看到的是溝通如何成為一種“戰場”,如何成為一種持續的、互相試探底綫的動態過程。很多時候,文字成為瞭雙方最安全也最危險的武器。兒子可以在屏幕上盡情釋放現實中不敢直言的憤怒和觀點,而母親也得以在冷靜的文字世界裏組織反擊或深思。這種媒介的轉換,使得衝突的錶達變得更加立體和復雜。我從中領悟到,真正的有效溝通,不一定是以“和解”為終點,它更像是一種“共存”的探索——如何在承認彼此差異巨大的前提下,找到一個可以共同呼吸的空間。書中關於“傾聽”的片段尤其發人深省,它揭示瞭我們常常聽到的,隻是我們想聽到的迴應,而不是對方真實的聲音。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每一個在育兒路上掙紮的父母量身定做的劇本!我當初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翻開它,沒想到立刻就被那種直擊靈魂深處的真實感給抓住瞭。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告訴你“標準做法”的育兒寶典,反而像是一麵冰冷但無比清晰的鏡子,映照齣我們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那些最不願承認的焦慮、挫敗和無奈。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近乎殘酷的誠實,她沒有美化任何衝突,沒有把任何一方塑造成絕對的“受害者”或“加害者”。讀著那些充滿火藥味的文字,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緊張氣息,體會到那種想放手卻又抓著不放的矛盾心態。尤其是關於“界限”的探討,簡直是醍醐灌頂。我們總以為愛就是無條件的包容,但這本書提醒我們,真正的愛,有時需要的是堅定的“不”,是設定規則後的執行力,而不是一味地退讓和妥協。它沒有提供萬能鑰匙,但它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框架,讓我們停下來問自己:我到底在害怕什麼?我的“管教”是為瞭孩子好,還是為瞭滿足我自身對秩序和控製的需求?這種內省的過程,比任何外部指導都來得深刻和持久。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極其精妙,讀起來簡直比看懸疑片還過癮。那種錯綜復雜的母子關係,像極瞭一團打瞭死結的毛綫球,你以為抓到瞭關鍵點,結果一拉扯,發現繞得更緊瞭。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記錄日常瑣事時,那種夾雜著幽默和自嘲的筆觸。你知道,很多傢庭矛盾都是從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開始升級的,比如早餐吃什麼、作業寫不寫。這本書沒有迴避這些“小事”,反而把它們放大瞭,讓我們看到,這些日常的拉鋸戰,其實是權力鬥爭、情感需求的集中爆發。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衝突,往往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權力分配”的博弈。而且,作者在記錄這些衝突時,絕不把自己放在聖人偶像的架子上,她會坦誠地記錄下自己失控的瞬間,那些忍不住的吼叫,那些事後的後悔。這種全景式的展現,讓讀者在代入感之餘,也能保持一種清醒的距離感,讓我們在反思自己行為的同時,也能對這位“同行者”産生深深的共情。
評分從文學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功力絕對值得稱道。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心理分析報告,而是一部充滿生命力的“口述曆史”。作者對細節的捕捉,細緻入微,仿佛用高清鏡頭記錄瞭青春期那段充滿荷爾濛和不確定性的時光。我常常被一些句子擊中,那些描述叛逆期孩子眼神變化的文字,或者描述父母麵對孩子突然“疏離”時的那種空落感,都寫得極其到位。而且,這本書最厲害的一點,在於它沒有用成人的視角去“審判”少年的行為,而是努力去理解那份想要掙脫束縛的原始衝動。叛逆,在很多成年人眼中是“不聽話”,但在書中,它被解讀為一種強烈的自我發現和身份構建的過程。這種理解的深度,讓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育兒指導,更像是一部探討個體獨立與傢庭依戀之間復雜張力的社會觀察報告。讀完後,我對“代溝”這個詞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簡單的信息不同步,而是兩個不同生命階段對世界觀的激烈碰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