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诙谐,
有生活,有思考。
鸡零狗碎的生活故事,
渗透其间的教育理念,
硝烟弥漫的博客战争,
发人深省的亲子教育。
妙语频出,
令人捧腹,
快乐阅读必须有。
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的叛逆儿子自称“一个人的正义的起义军”,在博客上发起一场又一场针对老妈的战争,反抗的是“老妈的独裁统治”。面对他咄咄逼人的态势,严厉的母亲见招拆招,将严厉的家庭教育理念细细密密地渗透于唇枪舌剑中。
《成长手记系列 妈妈,你斗得过我吗?一个叛逆儿子和母亲的八年博客战争》素材全部取自真实的生活。8年,一千一百多篇博文,记录了母亲和叛逆儿子8岁到16岁间的博客战争历程,勾勒出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透过书中攫取的一个个风声鹤唳的战争场景可以看到,弥漫其间的,是母亲对家庭教育的深入思考,是儿子对自我成长的领悟和反思。
黄丽辉,工程硕士、高级讲师,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在企业当过技术员、工程师,在报社当过记者、编辑、主编,在学校当过老师。重要的身份是:一个叛逆男生的母亲。
邱昱伟,16岁,福州第三中学高一学生。自幼习琴,初学吉他,好打篮球,擅作文章,福建省第十一届“小音乐家”。没有耀眼的光环笼罩,平凡如邻家那个叛逆的男孩。
前言
8岁那年,小子吹响了战争的号角
关于博客
写给N个人的简短道歉信
一篇抱怨文
深度记流水账博文——痛苦地写博
凭什么她不写我写
生活是需要公平的
不吃虾都要写博客
胆敢差我五百二,打死不再写博客
小子发飙了
今天开始,把写博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今天写完就多写了两篇耶!
儿子说:写博客还是挺快乐的
老妈说:博客是教育的好平台
关于作文
我的第一篇日记
我
福州日报发表了我的文章《拔牙》
《读写天地》发表了我的文章
我家的鱼
每次写作文都得重新写
一棵坚持的豆芽菜
我和书的故事
让道德不再沉沦
从外公手术想到的
信操哥,得永生
作文,,嘻嘻~~
儿子说:我最不喜欢瞎编虚构
老妈说:写作文原来就这么简单
关于学习
语文单元考考满分
数学考试的检讨
期末考成绩出来了,呼……
91.5分,不会很差啊?!
附加题就不是题吗?
为什么要第一名?
不考第一是关心他人?
嗯 小学毕业考试成绩还行吧!
哥的成绩……实在……太牛了
半期考完有烦恼
悲剧啊
中考成绩 嘻嘻 不敢相信
儿子说: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老妈说:一上学就挤进上游太重要了
关于玩耍
和妈妈吵架——气死了
我的玩具
昨天——快乐的一天
又是《检讨》
儿子突然说没胃口
世界真的很不公平
六·一很无聊
比赛打字耶!
重返小时候——捉迷藏
路漫漫……
儿子说:玩是矢量不是标量
老妈说:别奖励玩电脑游戏
关于钢琴
弹钢琴
要向奶奶学习
表演节目
我的检讨书
我对弹琴的想法
我的钢琴老师
快乐的~魔鬼训练
今天当个老师了!
考几级?
一喜一杯,怎么办……很纠结
突然的发现
被发现了……
儿子说:痛苦就是垃圾,坚持住
老妈说:能否坚持,关键在家长置顶首页
关于习惯
第一次洗衣服
做家务
新房的“搬运工”
帮老妈拿东西引起的争论
煮了一碗面
话说那哗啦啦的肥皂水
结束了……
昨天的经历
这样做,值得
老妈最经常说的经典语句
吼吼吼 老妈还敢说我!
杯子
跑了三趟,郁闷啊
手机!!
定了计划以后,感觉很好
儿子说:互相挑刺没有什么不好
老妈说:培养好习惯重在言传身教
关于情感
择偶标准
又和林煦玩了
我的表妹
检讨(1号)
不寻常的一分钱
终于可以去上海了!!
就要迷恋哥,哥不是个传说
明天就要去上海了
奶奶,我想对您说
爸爸的怀抱
儿子说:Thanks for Your Love
老妈说:有爱的孩子才健康
关于老妈
向老妈讨回公道
狠毒的大人们要注意了!!
老妈,请你不要再打我
老妈的头发
小子心目中的父亲
暴力倾向危害极其严重
我的博客又上报纸了
更年期的危害
他看了更年期妇女的书
我知道,老妈是为我好
读你
儿子说:要抨击,也要体谅
老妈说:让他抨击,我才知道他在想啥
《成长手记系列 妈妈,你斗得过我吗?一个叛逆儿子和母亲的八年博客战争》:
关于博客
2006年7月,小子八岁。
不知道电脑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是不是都具有磁铁对于铁屑般的魔力,反正小子一门心思全在电脑上。只要我稍微没留意,他就偷偷趴到电脑前,无师自通地打开各种游戏,忘我地玩了起来。被我抓现行的时候,他的小手无可奈何地离开键盘和鼠标,眼睛却还直勾勾地盯着显示器,眼中写满留恋。
跟他玩了一个月的猫鼠游戏之后,我身心俱疲,他的胆却越练越“肥”。
8月3日,猫鼠游戏再次上演。小子遭我呵斥离开电脑后,突然义愤填膺地质问道:“为什么大人可以玩电脑,小孩子却不能,太不公平了!”
我说,我不是在玩电脑,而是在用电脑写文章。
“我也要用电脑写文章!”
他突然冒出的这句话令我捧腹:“你小子斗大的字不识几个,用电脑写什么文章呀?”
没想到,小子一再坚持。拗不过他,我帮他注册了一个博客账号,昵称“伟伟虎”(他属虎)。
写什么呢?博客都建好了,他才想起这个重要的问题。我说:“什么都可以写呀,吃的、玩的、看到的、听到的……”小子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趴在电脑前,摆开架势,准备写博。
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出现了:不会打字,怎么写呀?我帮他支招:先写在本子上,打字的事先由我代劳。他点头,一笔一画地写了起来。帮他打字的时候,我顺便教他拼音打字法。他显得很兴奋,写得很积极,学得更积极。那段时间,他的博文以日记居多,大多不长,三言两语,但基本上能把事情说清楚。
看到自己写的文章有人评论(当然,刚开始多数是我匿名发表的评论,意在鼓励他),小子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一发而不可收,有时候一天会写上好几篇日记。偶尔一两次因故没能及时发表博文,他就急得直跺脚。
他对博客的这种高等级热度持续了好久,创建博客两年后还是这样。
关于弹钢琴
……
很多家长一听说谁家孩子在学琴,张口就问考几级了,似乎孩子如果考过十级,他的钢琴演奏水平就可以仰视了。
其实,考级的曲目就那么几首,花几个月时间训练,一般都能通过。但孩子为了考级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个人认为很不值得。另外,准备考级要花很长时间磨几首曲子,死抠技术,技术能否得到大幅度提升尚未可知,而孩子心里却早就烦透了,有意思吗?钢琴家茅为蕙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如何毁灭一个音乐作品?把它编制为考级乐曲。”
所以,把考级当作学琴的目的是不妥的。如果实在想考级,就跳着考,不要考得太频繁。另外,当孩子的水平够不着某个级别时,就不要以无知者无畏的姿态霸王硬上弓。小子在学琴的前九年一共考过四个级别,分别是三级、六级、八级和十级。
不知从哪年起,福建省要求考级必须同时考音乐基础知识,内容包括“节奏判断”“音程模唱”“旋律模唱”和视唱。视唱一般由小子自己看着谱练唱,但训练“节奏判断”时必须有人帮他弹出节奏,训练“音程模唱”要有人帮忙弹和弦,训练“旋律模唱”也需要帮他弹奏旋律。上课时,这些事都由老师完成。在家练习的时候怎么办呢?逼得我只好赶鸭子上架,学着老师的样子煞有介事地弹起来。
弹节奏不太难,把握好一拍的时长就行了,要是担心节奏把握得不够准确,就把节拍器开起来,边听边弹。弹和弦也还可以,看清楚这个和弦由几个音组成,找到相应的键,对准了同时压下去!特别鼓舞士气的是,我弹的和弦小子都听出来了,说明我弹的没错!他很高兴,我更高兴。
弹旋律对我来说可真是不小的挑战,幸好旋律都不长。每次训练前,我先看谱,然后在琴键上找到相应的键,尝试着弹几遍。开始练习的时候我弹得很慢,因为不熟练,弹快很容易出错,一出错小子就哇啦哇啦乱叫,说我误导他。幸好,一开始弹得慢一些,然后慢慢加快,刚好与小子循序渐进地熟悉旋律相匹配,所以我的压力不太大,他也是。
琴童的妈还真不好当啊!2009年7月12日,小子在博文《累……》中喊累,因为“每次练习时间都超过两个小时,有时甚至三个小时”。他累,我更累啊!有时候担心出错,我手忙脚乱的,几个小时下来,一身汗!为了让自己弹起来不那么慌乱,我开始静下心来学乐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其精妙,读起来简直比看悬疑片还过瘾。那种错综复杂的母子关系,像极了一团打了死结的毛线球,你以为抓到了关键点,结果一拉扯,发现绕得更紧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记录日常琐事时,那种夹杂着幽默和自嘲的笔触。你知道,很多家庭矛盾都是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开始升级的,比如早餐吃什么、作业写不写。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小事”,反而把它们放大了,让我们看到,这些日常的拉锯战,其实是权力斗争、情感需求的集中爆发。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往往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权力分配”的博弈。而且,作者在记录这些冲突时,绝不把自己放在圣人偶像的架子上,她会坦诚地记录下自己失控的瞬间,那些忍不住的吼叫,那些事后的后悔。这种全景式的展现,让读者在代入感之余,也能保持一种清醒的距离感,让我们在反思自己行为的同时,也能对这位“同行者”产生深深的共情。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颠覆了我对于“沟通”的传统认知。我们总是被教导,沟通的目的是达成共识,让对方接受我们的观点。但在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博客战争”中,我看到的是沟通如何成为一种“战场”,如何成为一种持续的、互相试探底线的动态过程。很多时候,文字成为了双方最安全也最危险的武器。儿子可以在屏幕上尽情释放现实中不敢直言的愤怒和观点,而母亲也得以在冷静的文字世界里组织反击或深思。这种媒介的转换,使得冲突的表达变得更加立体和复杂。我从中领悟到,真正的有效沟通,不一定是以“和解”为终点,它更像是一种“共存”的探索——如何在承认彼此差异巨大的前提下,找到一个可以共同呼吸的空间。书中关于“倾听”的片段尤其发人深省,它揭示了我们常常听到的,只是我们想听到的回应,而不是对方真实的声音。
评分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功力绝对值得称道。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心理分析报告,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口述历史”。作者对细节的捕捉,细致入微,仿佛用高清镜头记录了青春期那段充满荷尔蒙和不确定性的时光。我常常被一些句子击中,那些描述叛逆期孩子眼神变化的文字,或者描述父母面对孩子突然“疏离”时的那种空落感,都写得极其到位。而且,这本书最厉害的一点,在于它没有用成人的视角去“审判”少年的行为,而是努力去理解那份想要挣脱束缚的原始冲动。叛逆,在很多成年人眼中是“不听话”,但在书中,它被解读为一种强烈的自我发现和身份构建的过程。这种理解的深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育儿指导,更像是一部探讨个体独立与家庭依恋之间复杂张力的社会观察报告。读完后,我对“代沟”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不同步,而是两个不同生命阶段对世界观的激烈碰撞。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剂强效的“去浪漫化”良药,尤其对于那些对亲子关系抱有完美主义幻想的人来说。它毫不留情地撕下了“血浓于水”那种温情脉脉的面纱,展示了最真实的、有时甚至是丑陋的亲情关系。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默默对照着自己家里的情形,那种既心惊肉跳又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奇妙。它让我明白,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并非意味着永不争吵,而是意味着即使争吵过后,双方都有能力和意愿去修补关系,去修复被伤害的情感。作者展示的“修补”过程,是充满了汗水和技巧的,它不是魔法,而是需要持续练习的“关系韧性”。这本书教会我的最重要一课是:爱孩子,意味着你要允许他“不爱”你,允许他与你对立,因为只有在安全的反抗中,他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证明了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因恐惧冲突而选择压制和逃避。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每一个在育儿路上挣扎的父母量身定做的剧本!我当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开它,没想到立刻就被那种直击灵魂深处的真实感给抓住了。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告诉你“标准做法”的育儿宝典,反而像是一面冰冷但无比清晰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那些最不愿承认的焦虑、挫败和无奈。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残酷的诚实,她没有美化任何冲突,没有把任何一方塑造成绝对的“受害者”或“加害者”。读着那些充满火药味的文字,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体会到那种想放手却又抓着不放的矛盾心态。尤其是关于“界限”的探讨,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们总以为爱就是无条件的包容,但这本书提醒我们,真正的爱,有时需要的是坚定的“不”,是设定规则后的执行力,而不是一味地退让和妥协。它没有提供万能钥匙,但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让我们停下来问自己:我到底在害怕什么?我的“管教”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满足我自身对秩序和控制的需求?这种内省的过程,比任何外部指导都来得深刻和持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