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套規模達到數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範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認識上的行政區劃的界綫,依據川西壩子地貌特徵,劃分本書區域範圍。
展示都江古堰所造就的農業發達、人文富庶的“天府之國”。
管窺詭譎的古蜀國文明及其遺存。
一探川西獨特的綠島式農居環境——林盤聚落。
細數平原慢生活:品川酒、飲川茶、嘗川菜、看川劇、搓麻將……
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內容簡介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並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準確,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成都平原》所述的地理範圍,包括以衝積平原地貌為主的成都平原,以及圍繞其周邊的峨眉山、龍門山等山脈,範圍廣及樂山、眉山、德陽。書中盤點瞭這裏“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徵、多雲霧、少光照、高濕度”的氣候特點、天府之國”的富饒物産以及獨有的適宜人居的“林盤聚落”文化。成都作為兩韆多年來中國巴蜀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擁有豐富的曆史積澱,這裏既孕育瞭奇麗的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也見證過蜀漢政權的興起湮沒;既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也是佛教的聖地;既誕生瞭神奇的川劇變臉藝術,也留下瞭蘇東坡、司馬相如、郭沫若等眾多文人騷客的筆墨佳話……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産,本書皆有收錄。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區域地貌示意圖 1
一川韆裏,三蜀沃野 2
一 自然地理
第二階梯"窪地" 9
嚮東南傾斜 9
扇形衝積平原 10
"大平小不平" 11
平行斷裂三分平原 12
峨眉山 12
龍泉山脈 13
飛來峰群 13
牧馬山颱地 16
長鞦山丘陵 17
狹義成都平原 17
眉山-峨眉平原 18
四川颱坳 19
巴蜀湖 19
"地下水庫" 20
岷江中遊 21
青白江 23
川西鈣芒硝礦帶 23
峨眉山玄武岩 23
中國日照最少之地 24
空氣潮濕 24
東暖西涼 25
土壤冷濕 26
紫色土 26
光光山 27
趙公山 27
龍池盆地 28
白沙河 30
蓮花湖 31
太子城 31
葛仙山 31
銀廠溝 32
湔江 32
乾龍池 33
雙泉淺丘 33
石亭江下遊 34
鴨子河(廣漢段) 34
湧泉 35
橫山子颱地 35
柏條河 35
神龍溪溫泉 36
木蘭山 36
白鶴島 37
毗河 37
高土地 38
石闆河 38
七星湖 38
老牛坡 39
天星洞 39
沱江小三峽 40
羅傢壩-亂石堆河漫灘 41
沱江(金堂段) 41
無根山 42
白塔湖 43
羊馬河濕地 43
西河 43
魯傢灘濕地 44
金馬河 45
磨盤山 45
府河·南河 45
長鬆山 48
西江河 48
高堂山 49
斜江河 50
煙霞湖 50
老君山 51
紅豆山溶洞 51
楊柳河 52
龍神埂 52
江安河 53
三峨湖 53
臥龍淺丘 54
南河 54
月南山 54
龍虎峽濕地 55
蒲江河 56
長灘湖 56
北平山 56
彭祖山 57
香山仙洞 57
太白湖 58
老峨山 58
九龍山 59
丹棱河 59
黃金峽 60
三峰山 60
連鰲山 60
白馬颱地 61 玻璃江 61
黑龍灘水庫 62
佛鷹山 62
大旗山 63
青衣江榖地 63
金牛河 65
龍華冰臼 65
天池山 66
慈姥岩 66
岷江小三峽 67
金頂 68
腳盆壩 68
白雲峽 69
九老洞 70
峨眉河 70
玉液泉 71
淩雲山 71
烏尤山 72
高中水庫 72
磨池河 73
人頭頂 73
響水洞 73
茫溪河 74
大佛湖 75
大瓦山 75
五池 76
二峨山 77
美女峰 77
河心壩群 78
沫溪河 78
竹根灘 79
鐵山山脈 79
翻天印 80
洛江壩 80
泉水溶洞群 81
桫欏湖 81
五指山 82
百丈岩 82
黃丹峽榖 83
沐川河 83
鑼鍋氹 84
烏木"古森林" 84
兩大植物區係交會處 85
峨眉山森林帶譜 88
黑熊榖 89
馬鬃嶺杜鵑林 89
白鹿森林公園 90
西壩桫欏峽榖 90
川西竹海 91
峨眉山珙桐林 93
烏尤山常綠闊葉林 93
峨眉山蘭花 94
丹景山牡丹 94
峨眉冷杉 95
銀杏 95
韆丈樹 96
潤楠 96
楨楠 97
峨眉含笑 98
紅豆杉 98
篦子三尖杉 99
水青樹 99
連香樹 99
油桐 100
圓葉玉蘭 100
木芙蓉 100
杜鵑 101
慈竹 101
草珊瑚 102
峨眉黃連 102
峨眉山莓草 103
獨葉草 103
峨眉耳蕨 104
苔蘚 104
井研馬門溪恐龍化石 105
雉類與畫眉分布中心 106
白水河自然保護區 106
新津鳥島 107
眉山白鶴林 107
川金絲猴 108
黑熊 109
雲豹 109
藏酋猴 110
草狐 111
水獺 111
八聲杜鵑 111
白腰雨燕 112
中白鷺 112
綠尾虹雉 113
中華枯葉蝶 113
彈琴蛙 114
江團 114
福祿泉水魚 115
成都
115
峨眉山大蚯蚓 115
二 經濟地理
史前稻作農業 119
都江堰 119
陳傢水碾 120
免耕 121
"獠口"買賣 121
押租製 122
養蠶·治絲 122
織錦業 123
冶鐵業 124
黃鐵沙墩 125
"揚一益二" 126
嘉州豐遠監 126
交子 127
春颱會 128
西南絲綢之路起點 128
武陽茶肆 129
"諸蕃盡食永康茶" 130
卓筒井 131
犍為鹽場 132
西壩窯址 132
水井街酒坊遺址 133
蜀綉 134
成都漆藝 135
益州麻紙 135
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 136
丹馬鹽鐵古道 136
雒江鐵橋墩 137
"龍泉驛" 138
四川機器局 138
洛帶氣田 139
金華鈣芒硝礦 139
蛇紋石 140
蟲白蠟 140
青神竹編 141
成都麻羊 141
簡州貓 142
金甲鯉魚 142
清溪茉莉花 144
竹葉青 144
獨蒜 144
東山海椒 145
邛酒 145
東坡肘子 146
郫縣豆瓣 147三 曆史地理
彭人 151
濮人 151
開明部族 151
寶墩古城 152
魚鳬古城遺址 152
八聖村史前聚落 153
三星堆 154
金沙遺址 155
"魚鳬王田於湔山" 156
成都築城 156
文翁興學 157
僚人入蜀 157
"蜀中無大戰" 158
禪宗顯盛 158
王小波、李順起義 159
張獻忠"屠川" 160
湖廣填四川 161
古蜀王國 162
蜀郡 162
蜀漢 163
"一城兩縣治" 164
雒城遺址 164
成都武侯祠 164
二王廟 165
王建墓 166
新繁東湖 167
寨子城 167
南華宮 168
大邑劉氏莊園 168
保路死事紀念碑 170
"太陽神鳥" 171
東漢畫像磚 171
青城街子 172
羅城古鎮 173
五鳳溪 174
唐場 175
西來古鎮 175
四 文化地理
"五方雜處" 179
林盤聚落 179
"吊腳樓" 180
川西四閤院 180
陳傢桅杆院子 181
成都茶館 182
串串香 182
九鬥碗 184
川菜 185
擺龍門陣 185
保保節 186
踏青 187
成都花會 187
放水節 190
東漢崖墓 190
大石崇拜 191
峨眉山聖地 192
樂山大佛 193
報恩寺 194
青城山 194
陽平觀 196
丹棱石刻 196
牛角寨摩崖石刻 197
犍為文廟 198
罨畫池 198
川劇 199
變臉 202
堂燈 202
四川清音 203
丹棱嗩呐 203
"激流三部麯" 204
《死水微瀾》 204
杜宇 205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 205
常璩 206
花蕊夫人 207
蘇東坡 207
圓悟剋勤 208
楊慎 209
熊剋武 210
郭沫若 210
石魯 211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人—地關係的中國式錶述。基於這一認知,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嘗試以地理學為基礎,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於一體,對中國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和諧共處的曆史和現狀以全方位視野實現一次全麵係統、淺顯易懂的錶述。學術界在相關學科領域的深厚積纍,為實現這種嘗試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本叢書力圖將這些成果梳理成篇,並以讀者所樂見的形式呈現,藉以充實地理科普讀物品種,實現知識的“常識化”這一目標。
為強化本叢書作為科普讀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區域的相對完整和內在聯係,本叢書根據中國的山川形勝,劃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諸島”“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單元全部拼閤銜接,即覆蓋中國全境。以這些獨立地理單元為單位,將其內容集結成冊,即是本叢書的構成主體。除此之外,為瞭更全麵、更立體地展示中國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單元分冊的基礎上,又衍生齣另外兩種類型的分冊:其一以同類型地理事物為集結對象,如《綠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為敘述對象,如《長江》《長城》《北緯30度》等。以上三種類型的圖書共同構成瞭本叢書的全部內容,讀者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視野幅寬,自由選讀其中部分分冊或者叢書全部。
本叢書的每一分冊,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單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質、地貌、氣候、資源、多樣性物種等,以及在此間展開的人類活動——經濟、曆史、文化等多元內容為敘述的核心。為方便不同年齡、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係統而有效地獲取信息,各分冊的內容不做嚴格、細緻的分類,而隻依詞條間的相關程度大緻集結,簡單分編,使整體內容得以保持有機聯係,直觀呈現。因此,通常情況下,每分冊由4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為自然地理,涉及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氣候、物種、生態等相關的內容;第二部分為經濟地理,容納與生産力、生産方式和物産等相關的內容;第三部分為曆史地理,主要為與人類活動曆史相關的內容;第四部分為文化地理,收錄民俗、宗教、文娛活動等與區域文化相關的內容。
本叢書不是學術著作,也非傳統意義上的工具書,但為瞭容納盡量多的知識,本叢書的編纂仍采用瞭類似工具書的體例,並力圖將其打造成為兼具通俗讀物之生動有趣與知識詞典之簡潔準確的科普讀本——各分冊所涉及的廣闊知識麵被濃縮為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紛繁的信息被梳理為明晰的詞條,並配以大量的視覺元素(照片、示意圖、圖錶等)。這樣一來,各分冊內容閤則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係統,分則為一個個簡明、有趣的知識點(詞條),這種局部獨立、圖文交互的體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隨機或跳躍式閱讀,給予讀者最大程度的閱讀自由。
總而言之,本叢書希望通過對“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讓讀者對自身所棲居的區域地理和人類活動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麵而深入的瞭解。讀者倘能因此而見微知著,提升對地理科學的興趣和認知,進而加深對人與環境關係的理解,則更是編者所樂見的。
受限於圖書的篇幅與體量,也基於簡明、方便閱讀等考慮,以下諸項敬請讀者留意:
1. 本著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則,本叢書以決定性、典型性、特殊性為詞條收錄標準,以概括分冊涉及的知識精華為主旨。
2. 詞條(包括民族、風俗等在內)釋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觀態度。
3. 本叢書以國傢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萬矢量地形要素數據(DLG)為基礎繪製相關示意圖,並依據叢書內容的需要進行標示、標注等處理,或因應實際需要進行縮放使用。相關示意圖均不作為權屬爭議依據。
4. 本叢書所涉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彆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盟)、縣(區、市、自治縣、旗、自治旗)等行政區劃的標準名稱,均統一標注於各分冊的“區域地貌示意圖”中。此外,非特殊情況,正文中不再以具體行政區劃單位的全稱錶述(如“北京市朝陽區”,正文中簡稱為“北京朝陽”)。
5.曆史文獻資料中的專有名詞及計量單位等,本叢書均直接引用。
這套陸續齣版的科普叢書得到不同學科領域的多位專傢、學者的悉心指導與大力支持,更多的專傢、學者參與到叢書的編、撰、審諸環節中,大量攝影師及繪圖工作者承擔瞭叢書圖片的拍攝和繪製工作,眾多學術單位為叢書提供瞭資料及數據支持,共同為叢書的順利齣版做齣瞭切實的貢獻,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囿於水平之限,叢書中掛一漏萬的情況在所難免,亟待讀者的批評與指正,並歡迎讀者提供建議、綫索或來稿。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成都平原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成都平原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這一係列叢書內容相當豐富,很有可讀性的,慢慢齣版吧
評分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成都平原養育瞭勤勞智慧的成都人。成都平原被成都人親切地稱為“川西壩子”。翻開這本書,讓你瞭解這個壩子上那些活色生香的成都文化。
評分
☆☆☆☆☆
還沒細看內容,但紙張質量很好
評分
☆☆☆☆☆
好?
評分
☆☆☆☆☆
好?
評分
☆☆☆☆☆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
☆☆☆☆☆
多讀書,讀好書。
評分
☆☆☆☆☆
詳實的地理書,不同於一般的旅遊書,大愛啊
評分
☆☆☆☆☆
本書分為五編,介紹瞭成都平原與地質、地貌、氣候;生物、生太;生産力、生産方式和物産;人類活動曆史;區域文化等相關的內容。包括第二階梯“窪地”、扇形衝積平原、峨眉山森林帶譜、黑熊榖、史前稻作農業、都江堰、彭人、濮人、開明部族、林盤聚落、川西閤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