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偏重于教学目标、原理、原则与教育方法,包括“儿童教育基本原理”“现代幼儿园学说”“幼儿园教学法”“怎样做幼儿园教师”“活教育”五个部分,反映儿童教育的本质、原理与实施过程,使更多读者能够领略、感受老一辈儿童教育家对于儿童教育特有的情怀、精神与理解、诠释;同时,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经验、方法与可资借鉴、使用的良器和工具。 陈鹤琴 著;柯小卫 选编 陈鹤琴(1892-1982年):中国有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儿童教育的奠基人与开拓者,毕生从事儿童心理与教育的教学和研究。他很好重视实验与实践,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作出了更重要的贡献,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了。他从事的幼教事业是全面的、整体的,从托儿所、婴儿院开始手,到幼儿园和小学;在师资培养方面创办了中等功师和高等幼师专校。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朴实而充满生命力的叙述风格。它没有冗长的理论铺陈,而是直接切入问题的核心,用鲜活的案例来佐证其“活教育”的精髓。那些关于区域活动设置的描述,简直就是一份详尽的“游戏地图”,让人恨不得立刻回到幼儿园的操场上去实践一番。比如,书中提到如何利用自然材料搭建“想象中的城堡”,这种对孩子创造力的释放,远比直接给出标准答案来得深刻有效。它教导我们,真正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与生活脉搏同步的。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园长在娓娓道来,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让人受益匪浅,感觉到教育的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方法论上为一线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解放。在许多关于早期教育的论述中,常常充斥着各种复杂的术语和难以企及的理论高度,让普通教师感到压力重重。然而,这本手册却以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阐释了如何将宏大的教育理想融入到每一个日常的环节中。它强调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那种将教室视为“第三位老师”的观念,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我体会到,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为孩子构建了什么样的世界。这种“环境育人”的思路,极大地减轻了教师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焦虑感,转而将精力投入到更有建设性的空间设计和材料准备上,真正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评分这份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温和却坚定的挑战。作者对于“规矩”与“自由”之间平衡的探讨,尤其值得玩味。它并非提倡放任自流,而是主张在充满爱与尊重的氛围中,引导孩子建立起内在的秩序感和自我约束力。书中关于冲突处理的案例分析,细腻入微,展现了成人应有的耐心和智慧——如何倾听,如何引导表达,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进行干预或评判。这种基于人本主义的教育视角,让读者深刻认识到,每一个“淘气”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孩子对世界探索的渴望。因此,教师的职责是理解而非压制,这种深层次的共情能力培养,远比教会孩子背诵儿歌来得珍贵得多。
评分这本《活教育》的读后感,让人不禁感叹教育的魅力。作者对儿童成长的理解深刻而独到,尤其是在强调“做中学”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上,让人耳目一新。书中对具体实践的指导,充满了可操作性,比如如何巧妙地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转化为孩子的学习契机,而不是刻板的说教。我特别欣赏它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环境的创设者和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这种转变对于当下许多过度追求“应试”的教育环境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股真诚的力量,那是对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尊重和关怀,而不是把孩子视为批量生产的模具。从这些理念中,我学到的不仅仅是教学技巧,更是一种教育哲学,它关乎如何培育出真正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评分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本手册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但行文间却流淌着一种洒脱和灵动,绝非教条式的指南。它仿佛在不断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动态的、不可复制的,每一天、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课题。它教会了我们如何“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更是用心灵去感受孩子细微的变化和需求。这种对“观察者”角色的强调,是精髓所在。一个优秀的教育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敏锐的观察家。通过这本书的熏陶,我感觉自己的教育视野不再局限于狭隘的知识传授,而是扩展到了对儿童生命力的激发和保护上,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职业满足感和使命感的重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