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二十讲

中国绘画二十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欣歌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绘画
  • 绘画史
  • 艺术史
  • 国画
  • 绘画理论
  • 艺术
  • 文化
  • 中国艺术
  • 美术
  • 绘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01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45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艺术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
  1《中国绘画二十讲》是麦客文化通俗读物系列读本之一,该系列已出版有《中国京剧二十讲》《中国文化十八讲》,即将出版的有《中国绘画二十讲》《中国昆曲二十讲》等。
  2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绘画发展历史的通俗读本,也是作者在多所大学的授课讲义升级版,因此可读性较强。
  3作者赵欣歌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书画创作和美术教育,研究方向主要为艺术发生学、古代美术史、现代艺术史等。现为《美术新视野》杂志社主编,《中国现代书画》杂志社副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通州校区主任。

内容简介

  《中国绘画二十讲》重在对于绘画历史知识的梳理和逻辑线索的勾陈,给读者以绘画史的全貌。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的五六千年,从人类的进化史来看,时间并不久远,但是人类认识自身和客观世界的能力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全面,催生了知识的进步和各门类学科的诞生。绘画从依附的岩石、泥土、金属,到布帛、纸张,甚至现在的数字形式;绘画技法从线到面,从单色到多色,从硬件到软件;从对客体的形象刻画,到内心世界的抽象表达;从功利性的生活劳动需要,到教化审美的追求,表现了无尽的发展可能。

作者简介

  赵欣歌,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书画创作和美术教育,研究方向主要为艺术发生学、古代美术史、现代艺术史等。现为《美术新视野》杂志社主编,《中国现代书画》杂志社副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通州校区主任。个人作品以山水为主,兼工花鸟、人物,画风强调以文入画,秉承文人画的创作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讲究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和技法的突破。

目录

引言 绘画的源流与范畴001
第一讲 石器时代绘画的滥觞007
制造工具与美的意识008
巫术、权威与图腾012
第二讲 新石器时代艺术考古017
描绘生存空间的岩画018
陶器上的装饰纹样021
第三讲 夏商周绘画的神秘意义025
庄严诡秘的铜器画026
奇伟浪漫的漆画032
第四讲 周代绘画的精神取向037
成教化的宗庙绘画038
帛画的精神寄托042
第五讲 秦汉绘画的天地有灵049
时代影像的人物壁画050
死即是生的墓葬帛画054
传世不朽的画像石、画像砖058
第六讲 魏晋绘画的风骨才情065
魏晋玄学与传神论066
卷轴画的中国品格069
第七讲 南北朝绘画的东西交融077
墓室壁画、石刻线画的现实取向078
西方乐土的佛教壁画085
第八讲 隋唐绘画的异彩纷呈091
人物画名家辈出092
山水画粲然兴起097
花鸟画独立成科102
第九讲 唐代三教合流与宗教画109
佛教信仰与重彩绘画110
壁画的场景与气象115
第十讲 五代宋初的释俗绘画121
五代西夏佛画的华美精工122
百代标程的五代宋初山水画126
第十一讲 宋代古典绘画的繁荣133
宋画院与院体山水画134
花鸟画成就经典139
雅俗共赏的风俗画与人物画144
第十二讲 元代山水画的文人品位151
南赵北高的绘画新风152
元四家的抒情写意山水画158
第十三讲 元代绘画的工写兼顾165
花鸟画与君子画166
人物画的变异与传承171
丰富的壁画遗存177
第十四讲 明代绘画的世俗化183
传承宋画的浙派184
经济发展与吴门画派190
工笔花鸟与写意花卉195
第十五讲 晚明绘画的惊世之变201
董其昌与南北宗论202
人物画的怪异倾向206
版画、壁画争奇斗艳211
第十六讲 清初绘画的传统延续215
继承南宗的“四王”、吴、恽216
画僧与地域画派219
第十七讲 清代中晚期古典绘画的终结225
洋画师主导的宫廷画苑226
金石考据与扬州画派230
商业贸易与海上画派235
第十八讲 近代绘画的复古与革新239
固守传统的京津画派240
东西融合的岭南画派243
民国以后海派的扩张246
第十九讲 现代绘画的中西合璧249
文化争鸣与传统出新250
油画引进与学院化教育254
变古出新的中国画大家260
第二十讲 当代绘画的回归与重建265
画家的心境与状态266
绘画的时空语境与历史逻辑271
结语 手绘心画277

前言/序言


中国绘画二十讲:探寻东方审美的千年回响 中国画,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审美情趣。它不仅仅是线条与色彩的组合,更是历史的沉淀、哲学的思考、诗意的流淌。本书《中国绘画二十讲》,正是意图带领读者走进这片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从历史的脉络、艺术的语汇、技法的演变、思想的精神等多个维度,层层剥茧,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画的魅力与智慧。 第一讲:绘画的起源——洪荒初开的笔墨印记 在文字尚未普及的远古时代,先民们便已开始用图画来记录他们的生活、祭祀和想象。从岩画、陶器纹饰到玉器雕刻,那些简朴而充满生命力的图形,是中华绘画艺术最初的萌芽。本讲将追溯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早期印记,探讨原始绘画的功能与象征意义,为理解中国画的根源奠定基础。我们将看到,远古的图腾与符号,如何孕育出后来绘画中朴素的造型观念和精神寄托。 第二讲:汉唐气象——盛世华章与现实主义的萌芽 汉代是中国艺术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画像石、画像砖的出现,以其生动的叙事性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人们的精神世界。东晋顾恺之笔下的“以形写神”,更是将人物画推向了新的高度。而到了唐代,中国画迎来了辉煌的“盛唐气象”。人物画题材广泛,技法精湛,张萱、周昉的宫廷仕女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吴带当风”,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本讲将深入分析汉唐绘画的时代特征,探讨其兼容并蓄的多元风格,以及现实主义精神的初步显现。 第三讲:魏晋风骨——文人画的诞生与士人的精神追求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活跃、文化交融的时代。在战乱与动荡之中,文人阶层崛起,他们将个人的情感、哲学思考融入绘画创作,形成了中国画史上重要的“文人画”传统。顾恺之、陆探夷、宗炳等人的画作,不仅注重形式美,更强调意境的营造和精神的表达。山水画的初步发展,以及人物画中士人风度的刻画,都体现了这一时期文人的精神追求。本讲将探讨文人画的起源,分析其与士人阶层社会地位、思想观念的密切联系。 第四讲:隋唐山水——天地之美与自然的高度凝视 在人物画辉煌的同时,隋唐的山水画也在悄然兴起。虽然此时的山水画多为人物画的点景,但已初具规模。展子虔的《游春图》被认为是山水画的开山之作,展现了早期山水画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李思训的金碧山水,气势恢宏,色彩绚丽;王维的水墨山水,则开创了诗画结合的先河。本讲将梳理隋唐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分析不同风格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人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将天地之美凝练于笔墨之间。 第五讲:五代十国——绘画的地域性与风格的多样化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局动荡,但绘画艺术却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这一时期,各地绘画中心涌现,风格多样,为宋代绘画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南唐的顾闳中,以其精妙的人物心理刻画闻名;南汉的黄筌、徐熙,则分别代表了工笔与写意山水画的两大流派。本讲将聚焦五代十国时期绘画的地域性特征,分析不同画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艺术成就,揭示这一时期绘画发展的多样性与活力。 第六讲:宋代山水——理性精神与写实力量的巅峰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尤其是山水画。宋代画家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自然,以其严谨的态度、精湛的技法,创造出壮丽秀美的山水画卷。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都展现了宋代山水画的宏伟气魄和高度写实性。他们不仅描绘了山川的形态,更融入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哲理思考。本讲将深入探讨宋代山水画的时代特征、审美取向,以及理性精神如何在笔墨中得到体现。 第七讲:宋代花鸟——写实工致与意趣盎然的结合 与山水画并驾齐驱的,是宋代同样杰出的花鸟画。宋代花鸟画的代表人物如黄居寀、崔白、赵佶等,他们以精湛的写实技法,捕捉了花鸟虫鱼的神态,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同时,他们又将个人情感与自然观察相结合,赋予作品以生命力与意趣。本讲将剖析宋代花鸟画的写实技巧,探讨工笔重彩与写意水墨的不同表现手法,以及画家如何在描绘自然的同时,寄托个人情怀。 第八讲:宋代人物——世俗化叙事与审美情趣的转变 宋代的人物画也呈现出新的发展。除了传统的宗教人物画和历史故事画,表现世俗生活、市民百态的作品逐渐增多。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以宏大的视角、生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本讲将分析宋代人物画的题材转变,探讨其在叙事性、写实性以及对市民阶层生活描绘上的突破。 第九讲:元代绘画——民族融合与文人画的持续发展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民族矛盾与文化融合并存。在绘画领域,文人画继续发展,并呈现出新的面貌。赵孟頫提倡“尚古”,力图恢复晋唐之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元代画家们在继承宋代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笔墨情趣和个性表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以其疏朗淡雅的笔墨,成为元代山水画的典范。本讲将探讨元代绘画的民族特色、文人画的演变,以及画家们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保持艺术的独立性与创造力。 第十讲:明代绘画——复古与创新的并存 明代绘画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又呈现出新的发展。文徵明的“吴门画派”在继承元代文人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笔墨的精炼和意境的营造。沈周以其雄浑苍劲的笔墨,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同时,宫廷画院也依然活跃,创作了大量题材丰富的作品。本讲将分析明代绘画的复古思潮与创新实践,探讨不同画派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当时社会审美情趣的变化。 第十一讲:明代花鸟——从写实到意象的拓展 明代花鸟画在继承宋代精细写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意象的表达和笔墨的趣味。吕纪的工笔花鸟,色彩浓艳,富丽堂皇;林良的写意花鸟,则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同时,文人画的花鸟也更加注重写意性和抒情性。本讲将深入分析明代花鸟画在技法、题材和审美上的拓展,探讨画家们如何将自然之美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 第十二讲:明代版画——民间艺术的蓬勃力量 明代也是中国版画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印刷术的发展,版画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题材也更加广泛,包括小说插图、年画、戏曲人物等。明代版画以其粗犷奔放的线条、鲜艳的色彩,展现了民间艺术的旺盛生命力。本讲将聚焦明代版画的特点,分析其在艺术表现力和社会传播力方面的独特价值。 第十三讲:清代绘画——承前启后与多元格局 清代绘画继承了明代绘画的优秀传统,并在继承中寻求创新。扬州八怪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反传统风格,成为清代画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金农的“漆书”与“怪笔”,郑燮的“兰竹”,八大山人的“孤寂”与“愤懑”,都体现了画家们强烈的个性化表达。同时,宫廷画院也依然存在,创作了大量工整细腻的作品。本讲将梳理清代绘画的多元格局,分析不同画派的风格特点,以及清代画家如何在承前启后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和创新中国画。 第十四讲:清代宫廷画——帝王审美的折射 清代宫廷画院在吸收西方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描绘宫廷生活、战争场面、皇家典礼的作品。郎世宁等西方传教士画家,将透视法、明暗法等西方绘画技法引入中国,对清代宫廷画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讲将深入分析清代宫廷画的特点,探讨其在题材、技法、审美上的独特性,以及西方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第十五讲:山水画的意境——“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是中国山水画的经典阐释,它概括了山水画所追求的沉浸式审美体验。本讲将从意境的维度,深入探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分析画家如何通过笔墨的运用,营造出诗意的空间,引发观者的联想与共鸣。 第十六讲:写意精神——笔墨的生命力与自由的灵魂 写意是中国画的核心精神之一。它强调“写”而非“描”,注重笔墨的畅达与情感的抒发。写意画不拘泥于形似,而追求神似,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物象的内在精神。本讲将深入剖析写意精神的内涵,分析写意画的技法特点,以及写意所体现的自由、奔放的艺术灵魂。 第十七讲:笔墨之道——中国画的语言密码 笔墨是中国画最核心的构成要素。线条的粗细、刚柔,墨色的浓淡、干湿,都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不同的用笔用墨方式,可以勾勒出不同的物象质感,表达不同的情感。本讲将深入探究笔墨的奥秘,分析不同的笔墨技法,以及笔墨在中国画中的哲学象征意义。 第十八讲:色彩的运用——东方审美的独特表现 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画对色彩的运用有着独特的理解。中国画中的色彩,并非简单的模仿自然,而是服务于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无论是工笔画的浓艳,还是水墨画的淡雅,都体现了东方审美的独特韵味。本讲将分析中国画中色彩的种类、运用方式,以及色彩在中国画中的象征意义。 第十九讲:诗书画印的融合——文人画的综合艺术 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常常是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画家常将自己的诗歌、书法、印章与画面融为一体,共同表达思想情感。诗歌的意境,书法的韵律,印章的拙趣,与绘画的形象相互辉映,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艺术空间。本讲将探讨诗书画印融合的艺术理念,分析其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具体实践。 第二十讲:中国画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古韵新生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画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融入当代审美,拓展新的表现题材与技法,是每一个中国画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讲将探讨中国画的当代发展趋势,分析当代中国画在传承与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并展望中国画未来的发展前景,展现古韵新生,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 本书的二十讲,如同一扇扇窗口,引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领略中国画的波澜壮阔;又如同一次次深入的对话,让我们聆听古今画家的心声,感受他们对自然、对生活、对艺术的独特理解。无论您是初涉中国画的爱好者,还是已有一定基础的艺术探索者,相信都能在这二十讲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悟与启发,真正体会到中国画那“万画皆可道,笔墨有乾坤”的深邃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刚开始拿起《中国绘画二十讲》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我总觉得关于中国画的书籍,无非就是一些对名作的简单介绍,或者一些枯燥的技法讲解。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语言也极富感染力。他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绘画理论和历史脉络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气韵生动”的阐释,这四个字我听过很多次,但一直无法真正理解其含义。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气韵”是如何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以及色彩的选择,最终流淌在一幅画作之中,赋予其生命和灵魂。它让我明白,中国画的精髓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在于画家捕捉到的那种内在的生命力。我之前也尝试过临摹一些中国画,但总是觉得画出来的东西“空有其形”,缺乏那种“神”的感觉。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问题出在我对“气韵”的理解上。书中对不同画家的风格分析也十分到位,比如对顾恺之“以形写神”的解读,对张僧繇“画龙点睛”的传说,以及对北宋山水画“全景式”构图的分析,都让我印象深刻。我开始意识到,中国画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漫长的探索和演变,每一个时期的绘画都凝聚着那个时代智慧和审美趣味。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画的欣赏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

如果说之前我只是“看”中国画,那么读了《中国绘画二十讲》之后,我才真正开始“懂”中国画。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介绍画作,更是深入剖析了画作背后的文化、历史和哲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骨法用笔”的阐释。我之前总觉得笔墨只是线条的勾勒,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笔墨不仅仅是技法,更是艺术家内在生命力和精神气质的体现。不同的用笔,能够表现出不同的质感,比如山石的坚硬、树木的苍劲、水流的柔动。而不同的墨色,则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比如浓墨的厚重、淡墨的清雅、焦墨的苍茫。它让我意识到,每一笔每一墨,都凝聚着画家的心血和情感,都承载着画家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书中还对中国画的“气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之前总是无法理解“气韵生动”究竟是什么意思,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它是一种超越形体的生命力,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通过笔墨的流动、构图的呼应、色彩的搭配,最终流淌在一幅幅画作之中,让观者能够感受到画家的情感,体会到画面的意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的灵魂,它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艺术家生命力和精神的流露。

评分

我必须说,《中国绘画二十讲》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绘画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和审美的百科全书。我一直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杂乱无章,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中国绘画二十讲》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以绘画为载体,串联起了中国历史、哲学、文学、甚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时期绘画风格演变的梳理,不是简单的时间线,而是深入探讨了每一场风格的变革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比如,书中对宋代山水画的解读,不仅仅是描绘山水的形态,更是深入挖掘了宋代文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如何体现在他们笔下的山水之中,那种宁静致远、空灵悠远的意境,正是宋代社会整体追求的价值体现。我之前也读过一些关于艺术史的书籍,但往往过于侧重技巧和形式,而忽略了艺术与生活的深度关联。这本书则不然,它将艺术置于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之下,让我看到了绘画是如何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的。书中对人物画的分析也极具启发性,它不仅仅是描绘人物的肖像,更是通过人物的表情、姿态、服饰,展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态。我开始意识到,每一幅画作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绘画是如何从最初的图腾崇拜、宗教色彩,逐渐演变成以抒发个人情感、追求精神自由为主流的艺术形式。它让我对“中国”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画的书,更是一次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深度探索。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非常着迷,而这本书正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书中对文人画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文人不仅仅是舞文弄墨的士大夫,更是将自己的生活情趣、人生感悟融入到绘画之中,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诗书画印”四绝的论述,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人是如何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形成一种高度统一的审美追求。我之前也读过一些关于诗词的书籍,但总觉得与绘画之间缺乏联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诗词如何成为绘画的灵感来源,绘画又如何能够成为诗词的视觉化表达。书中对不同朝代绘画风格的演变,也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思想文化的演进。我开始意识到,每一幅画作都是一个时代的见证,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真切的感悟。它让我明白,中国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艺术家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生的一种深刻体验和哲学思考。

评分

我一直以为,艺术的欣赏门槛很高,非专业人士难以企入。但《中国绘画二十讲》这本书,却用最生动、最通俗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中国画的大门。我之前看一些画册,总觉得画面很美,但却不知道为什么美,也不知道画家想要表达什么。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耐心地为我解答了这些疑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虚实相生”的讲解。我之前总觉得画面上留白的部分是“空”,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这是一种“实”的延伸,是一种“虚”的张力。这种虚与实的巧妙结合,不仅使得画面更加富有空间感和层次感,更能够激发观者的想象力,让观者在想象中完成对画面的补充和解读。它让画面不再是静止的,而是充满了动态和生命力。书中还对中国画中的“写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之前总觉得“写意”就是随随便便画几笔,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写意并非随意,而是一种高度概括和提炼。画家通过简洁的笔墨,捕捉到事物的神韵和本质,并将其浓缩在画面之中。它让画面充满了诗意和哲思,也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能够体会到画家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的智慧,它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艺术和哲学的融合。

评分

我一直认为,艺术是灵魂的语言,而《中国绘画二十讲》恰恰是一本用灵魂在说话的书。我并不是绘画专业的学生,甚至连笔都拿不稳,但这本书却让我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和敬意。作者没有把我当作一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而是像一位老朋友一样,邀请我一起走进中国画的殿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留白”的讲解,它不仅仅是画面上空着的部分,而是蕴含着无穷的想象空间,让观者能够参与到画面的创作之中,去感受画家想要传达的那份意境。我之前也看过一些留白很多的画,总觉得有点“少”,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这是一种“少即是多”的哲学,是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中国画中的“点、线、面”的运用,这些看似简单的元素,在画家的手中却能变幻出无穷的韵味。我开始留意一幅幅画作中的点,它们可以是雀鸟的眼睛,也可以是山间的草叶;我开始留意线条,它们可以是山峦的轮廓,也可以是衣物的褶皱;我开始留意画面中的块面,它们可以是云层的堆叠,也可以是房屋的墙壁。这些元素的组合,构成了画面,也传递着画家强烈的情感。我之前也买过一些中国画的书籍,但总是感觉它们都停留在表面,无法触及到画作的灵魂。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画作背后那颗跳动的心,那份对生活的热爱,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它让我明白,中国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画家情感和思想的流露。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样对中国画“只知皮毛”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中国画中的“意境”和“神韵”感到好奇,但又无从下手。这本书的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中国画的神秘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点景人物”的解读,这些渺小的人物,在宏伟的山水画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们不仅仅是构图的需要,更是画家观察世界、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我开始注意到,那些画中的人物,或闲庭信步,或策马扬鞭,或静坐品茗,他们的姿态和神情,都透露出一种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这让我联想到古代文人的隐逸情怀,以及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书中还对中国画中的“象征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之前看花鸟画,总觉得只是欣赏花鸟的美丽,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每一种花鸟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比如松柏象征长寿,牡丹象征富贵,梅花象征坚韧。这些象征意义,使得中国画不仅仅是写实,更是充满了寓意和寄托。它让画面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深度,也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能够体会到画家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的丰富内涵,它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文化和哲学的载体。

评分

阅读《中国绘画二十讲》的体验,就像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旅行。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美学观念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它离我们很遥远。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亲切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诗意和韵味的时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格调”的阐述。我之前总是难以理解,为什么有些画作看起来平淡无奇,却能让人感到一种超然脱俗的美。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这是一种“格调”的体现,是一种精神上的高雅和境界上的升华。它不仅仅是绘画技巧的运用,更是艺术家自身修养和品味的流露。书中还对中国画的“笔墨趣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之前总觉得笔墨只是黑白灰的简单组合,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笔墨之中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和情感。不同的用笔,能够表现出不同的线条美,比如遒劲有力的折笔,委婉流畅的行笔,以及轻柔飘逸的草笔。而不同的墨色,则能够营造出不同的画面效果,比如浓墨的厚重,淡墨的清雅,以及飞白的书写感。它让画面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触觉和心灵的体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的品味,它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艺术家对生命和美学的高度追求。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画的全新视角!我一直以来都对山水画情有独钟,总觉得那墨色晕染间藏着无限的诗意和哲理。这本书却不只局限于宏大的山河,它将目光投向了那些看似寻常的题材,比如花鸟、人物,甚至还有文人雅士笔下的案头清玩。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意境”的讲解,它不像教科书那样生硬地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一点点地揭示了中国画是如何在二维的平面上,营造出一种超越视觉的、能触动人心的精神氛围。举个例子,书中对《千里江山图》的剖析,不再是简单地罗列颜色和构图,而是深入探讨了那个时代年轻画家如何将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赞美,通过青绿山水的绚烂色彩和磅礴气势得以抒发。我之前也看过一些画册,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这本书的作者,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他用最朴实却又极具洞察力的语言,引导我一步步走进画家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笔下的喜怒哀乐,去体会他们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热爱。尤其是关于“笔墨”的阐述,我之前总觉得这只是技巧,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中国文人的生命写照。不同的用笔,不同的墨色,不仅仅是技法的差异,更是艺术家性格、情感、乃至哲学思想的体现。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曾经看过的那些画作,仿佛每一个笔触都有了生命,都在诉说着一个故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画不仅仅是“看”,更是“感”,是一种沉浸式的、心灵的对话。它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表面的光鲜亮丽,而是内敛的、深远的、充满韵味的。

评分

我一直觉得,想要真正理解一门艺术,首先要了解它的根源和精神内核。《中国绘画二十讲》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将中国画看作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天人合一”思想在绘画中的体现的分析。这种在中国哲学中至关重要的理念,是如何通过山水的构图、色彩的运用、以及意境的营造,最终呈现在一幅幅画作之中的。我之前看山水画,总觉得只是欣赏山川的壮丽,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画家们试图通过笔墨,传达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观念。书中对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对中国绘画影响的探讨,也让我豁然开朗。我之前对这些宗教并不了解,但这本书却通过绘画,让我看到了这些宗教思想是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我开始注意到,很多中国画中都充满了禅意和道骨,那种宁静、淡泊、超然物外的气质,正是这些宗教思想在绘画中的体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洗礼。它让我对“美”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视觉刺激,而是内敛的、深刻的、充满哲思的。

评分

中国绘画二十讲是一本好书,对我们美术门外汉可以起到普及知识的作用

评分

京东派服务很好,送货到家,点赞!

评分

超级棒~京东的配送和售后服务都很及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分

经典好书,现在推介中国传统绘画的书籍不多,蒋勋还稍微给力,但更多时候是卖文为主,陈丹青出去转了圈,又变了味。还是二十讲,不媚洋,不眩文字,一本好的教科书。

评分

挺好的,以后再买。

评分

超级棒~京东的配送和售后服务都很及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分

看着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国画的发展,体会文人的情怀,更重要的是与社会实际情况的结合。

评分

叙事学是文学研究中的热门领域,而本成果所开展的“空间叙事研究”则是此领域中新的理论方向,是目前叙事学研究中最有发展前景、最具学术潜力的领域之一。其研究目的,是对传统叙事学重视不够甚至严重忽视的叙事的空间维度或叙事作品的空间元素进行系统考察,进而对叙事与空间所涉及的问题展开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叙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属于文艺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对于叙事学本身的学科建设,对于文学乃至其他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的革新,都具有较为重大的价值。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先后就学于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叙事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

评分

此书是一本好书,非常好的书!强烈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多读书!好书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