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前沿(第八卷)

刑事法前沿(第八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泽宪 樊文 著
图书标签:
  • 刑事法
  • 犯罪
  • 法律
  • 法学
  • 刑法学
  • 前沿
  • 学术
  • 研究
  • 理论
  • 案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70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191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3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刑事法前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刑事法学重点学科主办的学术集刊,就刑事法领域的一些前沿问题、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卷设有以下栏目:立法改革、刑法理论、刑事司法、犯罪学、国际刑法,力图密切关注刑事法学界的新的研究动态,选用国内外知名刑事法学家授权首发的重要论文,荟萃高水平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优秀文章和精彩评论。

作者简介

  陈泽宪,福建古田人。主要学术专长是刑法学,现从事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刑事法学重点学科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刑法、国际法、经济刑法、国际刑法、国际人权法。
  樊文,男,1968年11月生,陕西富平人。德国弗莱堡大学(Albert-Ludwigs-Universitaet Freiburg)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1987年9月至1991年7月,在西北政法学院(今: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系读本科,获学士学位。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读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1999年7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刑法研究室工作。2001年被评为助理研究员。2003年4月至2009年2月,在德国弗莱堡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在德国马克斯 - 普朗克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工作,被聘为研究员。2009年11月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教授。

目录

立法改革
检察管理与检察权的公正行使【向泽选】/3
走向法治国刑事程序的两个突出问题【樊 文】/21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国内法律制度
--一些基本认识【孙世彦】/44

刑法理论
论被害人生命法益处分权之限制
--以刑法父权主义批判为中心【周漾沂】/59
刑法学的经济分析【周维明】/100

刑事司法
刑事被告对国外不利证人之质问权
【〔瑞士〕萨比娜·格雷斯 著 王士帆 译】/131
中德排除非法口供规则刍议【刘家汝】/148
突出的程序问题:国外取证--欧洲的方式
【〔瑞士〕萨比娜·格雷斯 著 周维明 译】/179

犯罪学
为什么死刑在消失?【〔美〕戴维·嘎兰德 著 樊 文 译】/191
恐怖主义、被害及对恐怖主义受害者的补偿
【〔德〕汉斯-约格·阿尔布莱希特 著 吕凤丽 译 樊 文 周维明 校】/208

国际刑法
国际刑事法院管辖补充性原则的规范分析【赵晨光】/233
国际犯罪构成论体系新考【宋健强】/266
论法人的国际刑事责任【〔德〕马克·恩格尔哈特 著 黄 涛 译】/278
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与国家关系
--以利比亚情势为视角【杨宇冠 陈子楠】/298
德国的国际刑法?
--国际刑法在德国的反映以及德国对国际刑法的影响
【〔德〕托马斯·魏根特 著 樊 文 译】/314
论我国刑法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协调【黄 芳】/324

前言/序言

  卷首语
  《刑事法前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刑事法学重点学科主办的学术论坛的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刑事法学学科创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法学研究所刑法组(三组),研究领域包括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及相关学科。50多年来,刑事法学学科的研究人员共出版专著、译著、教科书、工具书等数百部,发表学术论文、译文、研究报告和法制宣传文章数千篇,其中许多著作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学科先后有十多位知名专家应国家立法机关的聘任,直接参与了多项刑事法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起草、论证工作,并及时推出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刑事法律的不断完善与正确实施做出了积极贡献。学科有多位专家受聘在国家司法机关兼任顾问、专家咨询委员,经常就一些重要司法解释和疑难刑事案件提供咨询意见,在刑事法律实务界颇具声望和影响。刑事法学学科研究人员先后承担一百多项国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法学研究所的重点科研项目,所形成的主要科研成果对我国刑事法律学科发展和刑事法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刑法基础理论、刑事立法改革研究、犯罪学、刑罚学、经济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领域均有突出建树,出版了一批具有一流水平的学术代表作;形成了理论刑事法学与规范刑事法学研究兼顾并重,刑事实体法学与刑事程序法学研究相得益彰,刑法学研究与犯罪学研究融会贯通,中国刑法学与国际刑法学研究交叉互动的学科特色。经2002年8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会议批准,法学研究所刑事法学学科被确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
  《刑事法前沿》不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刑事法学学科研究人员检验科研成果的园地,也是面向全国刑事法学界,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展示名家研究精品和青年才俊优秀成果的窗口。
  《刑事法前沿》诚邀中外刑事法学名家就刑事法领域的一些前沿问题、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阐发精论。
  《刑事法前沿》将密切关注国际刑事法学界的最新研究动态,选用国际知名刑事法学家授权首发的重要论文,荟萃高水平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优秀文章和精彩评论。
  我们热切期待《刑事法前沿》成为中外刑事法学界切磋交流的乐园,为繁荣刑事法学研究,推进中国刑事法治增添一份动力。
  陈泽宪
  2015年7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刑事法前沿(第八卷)》之外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涵盖其他刑事法领域的热点与深度探讨: --- 《全球化时代的网络犯罪与数字证据:跨国追诉的法律挑战与前瞻》 书籍简介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互联成为常态的今天,传统刑事司法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特别是网络犯罪的复杂性、隐蔽性及其跨越国界的特性,使得传统的地域管辖权、证据开示和国际司法协助机制日益显得力不从心。《全球化时代的网络犯罪与数字证据:跨国追诉的法律挑战与前瞻》一书,正是针对这一时代命题,进行的一次深度、系统的法律理论建构与实务操作的探讨。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年度或卷册的刑法学说进行集中梳理,而是专注于网络空间治理、数据安全与国际刑法协作这三大核心板块,以期为刑法学界、司法实务部门以及网络安全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前瞻性的分析框架与应对策略。 第一部分:网络犯罪的法律定性与本土化应对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前最为活跃且危害日益增大的新型网络犯罪形态,并着重探讨了各国在将其纳入现有刑法典过程中所遭遇的理论困境与修法实践。 一、新兴网络犯罪的刑法学基础重构: 本书首先区分了“基于网络的犯罪”(Crimes on the Internet)与“利用网络实施的犯罪”(Crimes through the Internet)。在前者中,重点分析了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引发的诽谤、诈骗及身份盗用等新型侵财与人格犯罪的构成要件如何适应传统刑法概念。例如,如何界定深度伪造内容是否构成“虚假陈述”或“欺诈性意图”的核心要素。 在后者中,我们详细考察了勒索软件(Ransomware)攻击的定性问题。它究竟是传统的敲诈勒索罪,还是应被视为一种新型的财产侵害,抑或是结合了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的复合型犯罪?书中引入了美国“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案”(CFAA)的演变经验,并对比了欧洲理事会的《关于网络犯罪的公约》对这些行为的定性建议,力求形成具有跨文化适用性的理论基石。 二、去中心化技术(如Web3.0与DAO)带来的法律真空填补: 随着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的兴起,传统的法人犯罪责任认定标准受到了根本性挑战。谁是DAO的“负责人”?智能合约的执行失败是否可以被视为“故意”的体现?本书引入了算法责任(Algorithmic Liability)理论,探讨了在没有传统“人身”犯罪主体的情况下,如何追究创建者、维护者或决策代理人的刑事责任。此外,对于利用加密货币进行的洗钱和资助恐怖主义行为,本书详细分析了“混币器”(Mixer)服务的法律地位,并评估了“知情”(Knowledge)要件在追踪匿名交易中的证明标准。 第二部分:数字证据的采集、认证与跨国采信难题 数字证据的易变性、海量性与跨域性,是当前刑事诉讼中最棘手的难题之一。本部分聚焦于证据的“生命周期管理”及其在国际司法协助中的冲突与调和。 一、电子数据的临界点与“可采性”标准: 本书详细梳理了从服务器日志、内存快照到终端设备(如IoT设备)中获取的电子证据在不同法域中的法定要求。核心议题是“数据完整性”的维护。我们对比了“哈希值校验”在不同司法管辖区内的法律效力,并深入探讨了“远程采集”(Remote Acquisition)技术的合规性问题——即在未经本地搜查令的情况下,执法机构如何合法地采集位于外国服务器上的数据。 二、云存储与数据主权冲突: 在“云”时代,用户数据往往分散在全球多个司法管辖区。本书重点分析了美国《澄清海外合法使用电子证据法》(CLOUD Act)与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在数据主权和执法协助方面的尖锐冲突。书中提供了详尽的案例分析,说明如何通过“双边请求”与“多边协议”来平衡国家安全需要与个人隐私权利,并评估了《布达佩斯网络犯罪公约》在解决此类冲突中的实际作用。 三、身份识别与生物特征数据的法律规制: 随着人脸识别、步态分析等生物特征技术在侦查中的广泛应用,本书探讨了这类数据的“敏感性”及其在证据开示环节中面临的法律审查。重点分析了在审前阶段,辩护律师对这些高科技证据的“科学可靠性挑战”(Daubert标准在国际上的适用)的策略与方法。 第三部分: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新型机制与未来构建 跨国网络犯罪的打击离不开高效的国际合作,但现有机制往往滞后于犯罪分子的行动速度。 一、引渡与移交中的“数字引渡”困境: 传统的引渡条约往往未明确涵盖纯粹的数字犯罪。本书分析了“双重犯罪原则”在网络犯罪案件中的适用难度,特别是当一个国家的行为在另一个国家被“去罪化”或仅被视为行政违规时。书中倡导建立“快速引渡通道”,专门针对对全球金融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网络经济犯罪。 二、执法合作的“替代性”模式探索: 除了正式的司法协助请求(MLATs),本书介绍了“联络点”(Points of Contact)机制在实时信息共享中的重要性,如欧洲刑警组织(Europol)和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网络犯罪工作组的实践经验。我们强调了“共同调查组”(Joint Investigation Teams, JITs)在处理复杂、长期跨国网络攻击事件中的优势及其程序性保障。 三、前瞻性立法建议与国际协调: 本书最后总结了在应对未来量子计算和AI驱动型网络威胁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在统一网络安全标准、“预先协调执法权限”方面的立法需求。目标是构建一个既能有效惩治犯罪,又能维护数字经济活动自由的全球性法律框架。 --- 目标读者: 刑事法学者、检察官、法官、律师、网络安全专家、政府及国际组织政策制定者。 核心价值: 为读者提供一个从理论基础到实务操作,横跨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于如何有效治理全球化网络犯罪的综合性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触感和印刷质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是那种粗糙的、一眼就能看出是批量生产的廉价感,而是带着一种温润的质感,即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惫。封面的设计也非常别致,简约而不失大气,那种色彩的运用和图形的搭配,透露出一种沉稳又不乏思考的专业气息。我个人比较注重书籍的整体呈现,因为我觉得一个好的外观往往能反映出作者或编者对内容的态度。从我粗略浏览过的目录和章节标题来看,这本书似乎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有其明确的学术指向性和实践意义。我隐约感觉到,它可能涵盖了那些在当前的法律实践中具有高度争议性,或者是对未来法律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议题。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对这些复杂且充满动态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的,是侧重于理论的深度,还是更倾向于案例的剖析?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学术探索之旅”,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搭配大胆而富有冲击力,那种深邃的蓝与锐利的线条交织,隐约透露出一种严肃而前沿的气息。拿在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略带哑光,翻页时没有丝毫的廉价感。我本来对“刑事法前沿”这个概念有些模糊的认知,以为会是一堆枯燥的理论堆砌,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从书的整体编排来看,它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每一部分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流畅。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其核心内容,但仅仅是目录的结构就足以让我感到期待,各种与时俱进的法条解读、新兴的犯罪类型分析,以及那些在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的案例研究,都让我预感这会是一场思维的盛宴。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复杂且不断发展的领域进行梳理和呈现的,是逻辑清晰的论证,还是独到的见解,亦或是二者兼备?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严谨,同时又充满了一种探索未知的魅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探索刑事法世界的新动向。

评分

我翻开这本书,最先感受到的是它令人愉悦的触感。纸张的质地细腻,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厚度,印刷的字迹清晰,即使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阅读,也不会感到费力。封面的设计也颇具匠心,那种沉静的色调与醒目的标题相得益彰,整体呈现出一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时代感的视觉效果。我尤其看重一本书的结构和逻辑,而这本书的目录和章节划分,似乎都展现了编者对内容的精细把握。它给人的感觉不是一本停留在过去、只介绍基本原理的书籍,而是更侧重于那些正在涌现的、需要深入探讨的“前沿”领域。我非常期待能够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一些最新的法律理论和实践动态,尤其是那些与科技发展、社会变革紧密相关的刑事法律问题。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观察刑事法领域最新动向的“望远镜”,让我能够看到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远的趋势。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封面和排版风格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封面上抽象的图形设计,以及“刑事法前沿”这几个字所蕴含的时代感,都让我觉得它不是一本陈旧的教材,而更像是一扇通往现代法律实践与理论最前沿的窗户。我尤其欣赏那种简洁却不失力量感的字体选择,以及整体的视觉呈现,给人一种专业、信赖的感觉。在还没有开始阅读具体章节之前,我尝试从书的整体框架去感受它。书的章节划分似乎非常有条理,既有基础性的概念阐述,又有深入的专题探讨。我猜想,书中很可能包含了对一些最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的详细解读,以及它们在实践中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前沿”二字也暗示了书中会涉及一些争议性较大的、尚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法律问题。我个人对那些关于科技犯罪、金融犯罪等新型犯罪的分析非常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深入的见解。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关于刑事法领域最新动态的“路标”,指引着我对未来法律发展方向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很有意思,封面采用了一种比较冷静的色调,辅以一些简洁的几何图形,整体感觉既专业又不失现代感,放在书架上绝对是视觉上的亮点。我翻开书页,触感也很好,纸张的厚度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法律类书籍来说,是很重要的细节。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内容,但从目录的设置和各个部分的标题来看,我能感受到编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它似乎不仅仅是对既有知识的罗列,而是更侧重于那些正在发生变化、需要我们去关注和探讨的“前沿”问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国际上刑事法发展的最新趋势进行介绍,以及国内在这一领域的最新探索和实践。有时候,一本好的书籍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能激发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全新的启发,让我对刑事法的理解能够更上一层楼,甚至能对未来法律的走向有所预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