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赏心悦目的育儿指南书。赏心,是因为这本书不以理论唬人,贴近妈妈的心;悦目,是因为传授表扬批评之道的漫画实在太可爱了!
《快乐育儿宝典》日本1万年堂出版社精心打造的《快乐育儿宝典》系列的一本,由日本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明桥大二先生编写,同时邀请著名插图师太田知子女士为全书绘制插图和漫画。这是一本全彩色的、以漫画的形式模拟生活场景的育儿指南书,本书以最体贴、细致的心情,关注父母们在育儿方面的诸多困惑和尴尬处境,为此提供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轻松与喜悦的风格,理性和睿智的态度,引领读者走向快乐育儿之路!
明桥大二,
真生会富山医院心理诊疗内科主任。
儿童咨询机构特约医生、学校心理医生、
七巧板儿童权利支援中心理事长。
主要著作有《人,为什么活着》和《快乐育儿宝典》系列丛书。《快乐育儿宝典》及其系列中的《表扬批评都有道—传递父母的爱》《表扬批评都有道—传递父母的爱2》和《宝宝生病了怎么办?---你不可不知的儿科知识》以及《人,为什么活着》均已在国内出版,创造良好销售佳绩。
快乐育儿宝典
1 孩子产生令人担忧的症状并非因为对其管教不严或娇生惯养020
要想使孩子朝气蓬勃,大人们应该这样做1
2 婴儿时期——亲肤育儿法026
有些人说“不能让孩子养成要人抱的习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对孩子的啼哭不理不睬,会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愤怒感。
与其用愤怒去压制愤怒,不如抱一抱更有效。
如果总是对孩子的啼哭置之不理,孩子会从某个时候开始不再哭闹。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成了“不缠人”的懂事的好孩子,而是心理问题的开始。
有时会发生无论如何都难以对孩子产生感情的情况,这时也没有必要责怪自己。
要想使孩子朝气蓬勃,大人应该这样做 2
3 倾听036
倾听时要注意
①自己说话的时间不能长于孩子说话的时间。
②适时地深深点头并附和“噢,是这样啊”等等。
③重复对方的话。
要想使孩子朝气蓬勃,大人应该这样做 3
4 “你很努力”比“加油”更有效048
要想使孩子朝气蓬勃,大人应该这样做 4
5 尽量多说:“谢谢”056
6 孩子的心灵,是在撒娇与反抗的反复中成长的062
7 并不是从不撒娇的孩子会自立,而是在撒娇时能够充分获得满足的孩子才会自立068
8 十岁以前要彻底满足孩子撒娇的欲望,这样孩子就能顺利成长074
9 “娇生惯养”与“允许撒娇”的区别080
10 十岁以下的孩子如果不怎么撒娇的话,就需要增加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并增加肌肤接触086
疼爱与撒娇是打开情感堵塞的力量。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即使是生活在一起的兄弟姐妹,也会有善于撒娇和不善于撒娇之分。
11 有的孩子可以责备,而有的孩子却不能责备092
12 责备孩子时需要注意的事项102
责备孩子时的三大要点:
①不能使用全面否定孩子人格的语句。
②采用能够让孩子理解自己为何受到责备的批评方式。
③告诉孩子今后怎样做才能不挨批评。
13 三明治式——能够让孩子充满干劲的批评方式106
14 管教孩子的方式110
15 大人和孩子相处时有时会突然发火,甚至勃然大怒。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120
(1)对孩子提出不现实的要求。
(2)把孩子的言行当成是对自己的有意伤害。
(3)父母的责任感过于强烈。
向妈妈们伸出援助之手 1
16 要想保护孩子,首先要把支撑孩子成长的妈妈们保护好134
向妈妈们伸出援助之手 2
17 妈妈们没有休息日138
向妈妈们伸出援助之手 3
18 妈妈出去工作,对孩子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142
向妈妈们伸出援助之手 4
19 如果夫妻双方都在工作,没有足够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应该怎么办?148
向妈妈们伸出援助之手 5
20 做个好父亲,从现在开始也为时不晚152
向妈妈们伸出援助之手 6
21 告诉自己: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孩子。在他人与自己之间画好分界线164
22 如果说孩子是宝,那妈妈也同样是宝182
前些日子,有位学生家长来找我咨询,说起她正在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
“这孩子,总是不能达到我们的期望,真是拿他没办法!到底怎么做才能让孩子顺利成长啊?”
听了这话,我问道:
“那您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期望值是什么样的呢?”
这位母亲沉思了片刻,回答说:
“嗯。其实开始的时候只是希望他能够健健康康的。”
“哦?只要健康就好了吗?”
“嗯……当然了,也希望他能老实听话、性格开朗。”
“那么,只要老实听话、性格开朗就行了吗?”
“嗯……还希望他学习好,时不时地帮着做些家务,
万一被坏孩子欺负也能勇敢面对,做人做事儿有主心骨,懂得关爱他人。对了,还有啊,不能总把自己关在家里,得经常到外面去玩儿……”
看到我忍俊不禁的表情,这位母亲说:“是不是我要求得有点过分了?”
“不是有点过分,而是根本不可能。”
孩子母亲也跟着笑了起来。
有主心骨的孩子大多不会很听话。要求孩子要经常到外面去玩儿,同时,还要帮着做家务,还要认真完成作业,一般来说,孩子是无法同时做到这些的。与其总是在发愁孩子无法达到超乎现实的理想状态,不如让我们从认识孩子的优点开始行动起来。
脾气暴躁的孩子其实多数情况下本性中有着更愿意多为他人着想,非常善良的一面。
有的孩子不听话,那是因为他/她已经有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无论做什么事都慢条斯理的孩子也许正是那种遇事沉着稳重、细致认真的个性。
调皮的孩子恰恰具备了目前新一代儿童身上普遍缺乏的活力。
老实的孩子往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捕捉到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
大人们往往只看到孩子的不足,抱怨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长此以往,孩子难免会受此影响,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是否真的有意义。可是,当换一种角度来看孩子的时候,你会惊讶地发现曾经让你那么头疼的孩子,原来竟是这般可爱、这么光彩照人。
这本书谨献给正在或即将养儿育女的爸爸妈妈们,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加入插图和漫画的形式,通俗易懂地把道理讲清楚,给大家以启发。
本书不仅汇总了我迄今为止执笔的四本育儿系列丛书中尤为重要且反响强烈的内容,而且还融入了我在那之后的诊疗和咨询中新近获得的一些感受。
本书的插图和漫画出自太田知子女士之手。太田女士也是一位母亲,她拥有过人的悟性,为本书的文字配上了既有趣又易懂的图画,造就了这本非常美妙的书。
谨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担负着未来社会发展的孩子们朝气蓬勃地成长。
……
《成长型思维与婴幼儿发展》这本书,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更像是一本深入探讨亲子互动哲学的散文集,而不是一本实操指南。它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擅长捕捉那些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亲子交流瞬间。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倾听”的解读。她认为,父母的倾听,首先是对自己内心噪音的清除。在我们急着给出建议之前,是不是真的听懂了孩子想表达的感受?书中有一段描述孩子因为积木倒塌而沮丧的场景,作者没有急着让孩子“再试一次”,而是描述了母亲如何蹲下来,用和孩子一样的高度去看那堆散落的积木,并轻轻说出“哦,它倒了,你一定很失望吧?”——仅仅是这个微小的动作和语言,就让孩子的情绪立刻稳定下来。这种“共情式回应”的示范,是任何枯燥的步骤说明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结构似乎是松散的,但每一篇都在不断强化一个核心观点:育儿的质量,取决于父母自我成长的深度。它很少直接告诉你“怎么做”,更多的是让你“成为谁”。对于那些追求精神层面共鸣的父母来说,这本书的启发性是巨大的。
评分我最近在读的《从容育儿的哲学》这本书,风格非常清新、洒脱,它似乎在对抗当下社会对“完美育儿”的病态追求。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洞察力,她似乎看透了我们当代父母的“表演型育儿”倾向——总想在朋友圈展示一个完美无瑕的育儿场景。这本书的主旨非常明确:允许不完美,拥抱混乱。它花了很大篇幅来讨论“放手”的艺术。比如,关于孩子学走路摔跤这件事,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述了重力、平衡感和孩子内心重建自信的过程,她认为,每一次“允许”的摔倒,都是在为孩子未来面对人生的挫折做心理建设。这本书的结构很松散,它更像是一系列关于“放下执念”的深度思考。它没有提供具体的步骤清单,但它提供的“心法”比任何步骤都重要。读它的时候,我感觉我的肩膀上的担子轻了许多。它提醒我,育儿不是一场必须赢的考试,而是一场允许犯错、充满生命力的探索之旅。对于那些被“别人家的孩子”卷得喘不过气来的父母,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清凉的镇静剂。
评分坦白说,《儿童行为的解码手册》这本书,如果从实用性和检索性来看,简直是育儿工具书里的“百科全书”。我买了很多育儿书,但很多时候,是等孩子出了问题,我才去翻阅,显得非常被动。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科学,完全以“问题症状”为导向。比如,如果你家孩子有“间歇性发脾气”、“拒绝穿衣”、“夜奶依赖”等具体问题,你直接翻到相应的章节,就能看到一个非常结构化的分析流程图。它会先解释这个行为在不同月龄的正常区间在哪里,然后列出可能的原因(生理、环境、心理),最后给出多层次的干预策略,从最温和的A计划到必须执行的B计划。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何时需要寻求专业帮助”的判断标准写得非常清晰,避免了父母在小问题上过度焦虑或在严重问题上延误时机。这本书不是让你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它更像是一个放在床头柜上的“紧急应对指南”。它的语言非常直接、高效,几乎没有多余的抒情,这一点对于忙碌的现代父母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这本《育儿的艺术与科学》简直是为我这种新手爸妈量身定做的!我得说,市面上那些动辄几百页、堆砌着各种理论的育儿书,看得我头都大了,感觉自己像是在啃一本晦涩的学术著作。但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的语言风格特别亲切,就像邻居家经验丰富、又特别温柔的阿姨在跟你拉家常。比如讲到宝宝夜哭的问题,它没有直接给出“你必须这样做”的指令,而是先描绘了好几种可能的场景和父母当时可能产生的焦虑,然后才循循善诱地分析每种情况背后的宝宝需求。我特别欣赏它在“情绪管理”那一章的论述。书里提到,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过载”,就像飞机起飞前要先给氧气面罩自己戴上一样。这个比喻太形象了!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平静的母亲,远比一个知识渊博但焦虑的母亲更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我按照书里建议的“五分钟静心法”试了几天,虽然还没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确实感觉到自己对孩子突发状况的反应没那么激烈了。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真实案例,那些小故事,让我感觉作者真的深入了解了我们这些在育儿路上摸爬滚打的普通家庭,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
评分读完《养育的真相》,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特别是关于“界限设定”的那部分内容,颠覆了我过去对“溺爱”的理解。我以前总觉得,爱孩子就应该满足他的一切要求,不忍心让他受一点委屈,结果呢,孩子越来越有“小霸王”的倾向,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闹。这本书则非常犀利地指出了,真正的爱,是提供稳定的结构和清晰的规则。它不是教你如何“惩罚”,而是教你如何“引导”。比如,书中区分了“需求”和“欲望”,教会我如何辨别孩子哭闹背后的真实诉求——他是饿了、累了,还是仅仅在测试底线?它的分析逻辑非常严密,引用了大量的儿童发展心理学证据,但写作手法上又避免了生硬的学术腔调,更多的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探索答案。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延迟满足”的剖析,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忍住”,而是详细解释了神经科学层面,当孩子学会等待时,大脑前额叶皮层是如何被锻炼和强化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以操作的、有理论支撑的“育儿操作系统”,而不是一堆零散的技巧。看完后,我感觉自己手里拿到了维护这个系统的“高级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