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洪迈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文学
  • 随笔集
  • 容斋
  • 文学
  • 文化
  • 散文
  • 笔记
  • 古典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340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1874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优美随笔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字数:278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华优美随笔”系列丛书收录了中国历史上著名学者、作家的散文随笔代表作品,包括《浮生六记》《闲情偶寄》《容斋随笔》《世说新语》《陶庵梦忆》《东坡志林》《小窗幽记》《幽梦影》《阅微草堂笔记》等。本套丛书以经典版本为核校底本进行注译及评析,尽量做到全面、准确、通俗易懂,同时本书搭配精美插图,采用双色印刷、精装装订,是不可多得的珍藏佳品。

内容简介

《容斋随笔》全书分为《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七十四卷,其内容涉及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这本书一经问世就在朝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之后历代的文人学者也对它赞誉有加。大家普遍认为该书可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相提并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容斋随笔》有如此评价:“南宋说部当以此为首。”

作者简介

洪迈(1123—1202年)

字景卢,号容斋,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出身官宦之家,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学识渊博,通晓六经文史,素有“知古莫如洪景卢”的说法。绍兴末年,洪迈奉命出使金国议和,因为不肯受屈而被扣留,后释放。洪迈一生多任文职,官至端明殿学士。除《容斋随笔》之外,还著有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及其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等,都是至今流传的佳作。


精彩书评

1.《容斋随笔》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为学术界所重视。 2.作者在读书过程中,只要有了自己的见解,就立刻写下来,感觉就像在书中做的批注,但这正是吸引人的地方,让人看到作者灵光一闪时发自心性的想法。

目录

随笔

六十四种恶口 ‖003

文烦简有当 ‖005

乐天侍儿 ‖007

乐天新居诗 ‖008

长歌之哀原文 ‖010

周亚夫 ‖012

孟舒魏尚 ‖014

秦用他国人 ‖016

灌夫任安 ‖018

李太白 ‖020

三女后之贤 ‖022

送孟东野序 ‖024

晋文公 ‖025

南夷服诸葛 ‖027

晋之亡与秦隋异 ‖029

韩信周瑜 ‖031

韩退之 ‖033

韩柳为文之旨 ‖036

魏郑公谏语 ‖038

虞世南 ‖040

诸葛公 ‖042

陶渊明 ‖046

治生从宦 ‖048

陈轸之说疏 ‖050

颜率儿童之见 ‖052

朋友之义 ‖054

范增非人杰 ‖056

爰盎小人 ‖058

玉蕊杜鹃 ‖060

徐凝诗 ‖062

临敌易将 ‖064

将帅贪功 ‖065

谊向触讳 ‖068

何进高叡 ‖071

汉景帝忍杀 ‖074

燕昭汉光武之明 ‖077

晁错张汤 ‖079

曹操用人 ‖081

刘公荣 ‖084

曹操杀杨修 ‖086

萧房知人 ‖088

拔亡为存 ‖091

孙吴四英将 ‖093

虫鸟之智 ‖096

士之处世 ‖098

光武仁君 ‖100

任安田仁 ‖102

范晔作史 ‖104

苏子由诗 ‖106

世事不可料 ‖108

王卫尉 ‖110

治盗法不同 ‖112

真假皆妄 ‖116

续笔

戒石铭 ‖121

晋燕用兵 ‖124

汤武之事 ‖126

张于二廷尉 ‖129

汉文帝受言 ‖131

东坡明正 ‖133

无望之祸 ‖135

栽松诗 ‖137

窦贞固 ‖139

弱小不量力 ‖141

田横吕布 ‖143

相六畜 ‖145

汉唐二武 ‖147

盗贼怨官吏 ‖149

朱温三事 ‖151

周亚夫 ‖154

女子夜绩 ‖157

萧何绐韩信 ‖159

彭越无罪 ‖161

蜘蛛结罔 ‖163

深沟高垒 ‖165

汉景帝 ‖168

萧何先见 ‖170

曹参不荐士 ‖172

民不畏死 ‖174

孙坚起兵 ‖177

贼臣迁都 ‖179

无用之用 ‖181

下第再试 ‖183

郭令公 ‖185

民俗火葬 ‖187

帝王训俭 ‖190

陈涉不可轻 ‖193

孔墨 ‖196

杨子一毛 ‖198

李林甫秦桧 ‖200

酒肆旗望 ‖205

唐二帝好名 ‖207

三笔

汉宣帝不用儒 ‖211

刘项成败 ‖213

介推寒食 ‖215

赵充国马援 ‖218

北狄俘虏之苦 ‖221

公孙五楼 ‖223

三竖子 ‖225

孔子正名 ‖228

蕨萁养人 ‖231

贤士隐居者 ‖234

白公夜闻歌者 ‖238

韩苏文章譬喻 ‖240

周武帝宣帝 ‖242

五代滥刑 ‖244

朱梁轻赋 ‖246

老子之言 ‖248

桃源行 ‖250

汉文帝不用兵 ‖253

曾晳待子不慈 ‖255

人当知足 ‖257

渊明孤松 ‖259

杯水救车薪 ‖261

神臂弓 ‖262

多赦长恶 ‖264

四笔

孔庙位次 ‖269

诏令不可轻出 ‖271

鬼谷子书 ‖273

城狐社鼠 ‖275

李太白怖州佐 ‖277

祝不胜诅 ‖280

吕子论学 ‖282

治药捷法 ‖284

燕非强国 ‖286

水旱祈祷 ‖289

栾城和张安道诗 ‖291

饶州风俗 ‖293

徙木偾表 ‖295

草驹聋虫 ‖297

久而俱化 ‖298

莆田荔枝 ‖300

欧阳公辞官 ‖302

魏冉罪大 ‖304

誉人过实 ‖307

书简循习 ‖309

更衣 ‖312

青莲居士 ‖314

东坡诲葛延之 ‖316

舞鸥游蜻 ‖318

汉重苏子卿 ‖320

曹马能收人心 ‖323

五笔

狐假虎威 ‖329

张释之柳浑 ‖331

陶潜去彭泽 ‖333

唐曹因墓铭 ‖335

人生五计 ‖337

瀛莫间二禽 ‖340

萧颖士风节 ‖342

开元宫嫔 ‖345

作诗旨意 ‖347

东坡文章不可学 ‖351

万事不可过 ‖358

大言误国 ‖360

史记渊妙处 ‖363

汉武帝喜杀人者 ‖367

琵琶行海棠诗 ‖370

白居易出位 ‖372

畏人索报书 ‖375

不能忘情吟 ‖377

韩公潮州表 ‖381


精彩书摘

南夷服诸葛 原?文

蜀刘禅时,南中诸郡叛,诸葛亮征之,孟获为夷汉所服,七战七擒,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蜀志》所载,止于一时之事。国朝淳化中,李顺乱蜀,招安使雷有终遣嘉州士人辛怡显使于南诏,至姚州,其节度使赵公美以书来迎,云:“当境有泸水,昔诸葛武侯戒曰:‘非贡献征讨,不得辄渡此水;若必欲过,须致祭,然后登舟。’今遣本部军将赉金龙二条、金钱二千文,并设酒脯,请先祭享而渡。”乃知南夷心服,虽千年如初。呜呼,可谓贤矣!事见怡显所作《云南录》。 译?文

三国蜀汉后主刘禅时期,南中各郡反叛,丞相诸葛亮率军征讨,反叛首领孟获在当地汉人和夷人中有很高的威望。他和诸葛亮打了七次仗,七次被擒,最后他说:“先生真是有天助之威,南中之人再也不敢反叛朝廷了。”《三国志·蜀志》中所记载的,只是蜀汉时期的事。我大宋朝太宗淳化年间,李顺在蜀地反叛朝廷,招安使雷有终派遣嘉州(今四川乐山一带)士人辛怡显出使南诏(今云南大理一带)。到了姚州(今云南大姚),当地节度使赵公美捧着国书出来迎接,他对辛怡显说:“本境有条河叫泸水,蜀汉时武侯诸葛亮先生告诫说:‘如果不是进贡或征讨,就不能随意渡过这条河;假如一定要过,就必须祭祀,然后登舟过河。’现在,我已派本部将士带金龙二条,金钱二千文,并摆下了酒肉,请求先祭祀之后再渡河。”由此可见,南夷对诸葛亮心悦诚服,即使是千年之后也仍然和当初一样。唉,诸葛亮可称为贤人啊!此事见于辛怡显所作的《云南录》中。


韩信周瑜

原?文

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绝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成禽,信盖自言之矣。周瑜拒曹公于赤壁,部将黄盖献火攻之策,会东南风急,悉烧操船,军遂败。使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则瑜未必胜。是二说者,皆不善观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余,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禽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胜矣。不然,何以为信、瑜?

译?文

世人都说韩信攻打赵国时,赵国的广武君请求用一支奇兵堵塞井陉口,断绝韩信大军的粮道,成安君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韩信派间谍暗中刺探得知成安君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就十分高兴,于是马上率军挺进战胜了赵国。假使广武君的计策得以实行,韩信就要战败被擒了,这大概是韩信自己说的。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对阵,部将黄盖献火攻的计策,正遇到东南风刮得紧,这才烧毁了曹操的所有战船,战胜了曹军。假使没起大风,黄盖没有献火攻之计,那么周瑜就未必能取胜。说出这两种结论的人,都不善于观察人。韩信对付成安君,就如同猛虎对付猪羊。韩信对汉王刘邦说,请求向北攻下燕国、赵国,假使井陉口不能攻破,他必定还会有其他的奇谋妙计。韩信对广武君说:“假若成安君采纳您的计谋,我就要战败被擒了。”这大概是韩信故意谦虚以求广武君进言的说法。当孙权向周瑜询问破曹操的计策时,周瑜已经说了曹操贸然进军的四种弊端,并说这次战役必可擒获曹操。刘备见到周瑜,对他士兵少感到遗憾。周瑜说:“这些兵就够用了,你只需看我周瑜怎么大破曹军。”假如没有火攻的计策,周瑜也必定会有其他克敌制胜的办法。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他们还是韩信、周瑜吗?


陈轸之说疏

原?文

战国权谋之士,游说从横,皆趋一时之利,殊不顾义理曲直所在。张仪欺楚怀王,使之绝齐而献商於之地。陈轸谏曰:“张仪必负王,商於不可得而齐、秦合,是北绝齐交,西生秦患。”其言可谓善矣。然至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此策尤乖谬不义。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疏矣。乃知鲁仲连、虞卿为豪杰之士,非轸辈所能企及也。

译?文

战国时的权谋之士,游说合纵连横之道,都追求一时的利益,根本不考虑正义道理是非曲直在哪里。张仪欺骗楚怀王,说只要他和齐国断交,就把秦国的商於之地献给楚王。陈轸劝谏说:“张仪一定会背弃大王,商於不但不能得到,而且齐国、秦国会联合,这样做就是在北边断绝和齐国的交往,在西面又滋生秦国的威胁。”这些话可以说很有道理。但是他说“不如暗地里和齐国保持联合,而表面上跟它断交,派人跟着张仪,如果给我们土地,再跟齐国断交不迟”,这就是不深思熟虑是否可以与齐国断交,而仅仅把得到土地放在心上的表现。等到秦国背弃盟约,楚王想攻打秦国,陈轸又劝阻说:“不如借此机会送给秦国一个大城市,和它合兵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丧失土地给了秦国,却在齐国得到了补偿。”这条计策尤其荒谬背理不合于道义。秦国横行无道,欺凌楚国,楚国却要用土地贿赂它;齐国本来是楚国的盟国,楚国却无缘无故和它断交,本应割让土地送去财物,恭敬谦虚地向它谢罪,再次恳求它援助,却反而要攻打它,陈轸的劝说在这里是疏漏荒谬的。(相比之下)这才知道鲁仲连、虞卿是豪杰之士,不是陈轸之流所能企及的。


爰盎小人

原?文

爰盎真小人,每事皆借公言而报私怨,初非尽忠一意为君上者也。尝为吕禄舍人,故怨周勃。文帝礼下勃,何豫盎事,乃有“非社稷臣”之语,谓勃不能争吕氏之事,适会成功耳。致文帝有轻勃心,既免使就国,遂有廷尉之难。尝谒丞相申屠嘉,嘉弗为礼,则之丞相舍折困之。为赵谈所害,故沮止其参乘。素不好晁错,故因吴反事请诛之。盖盎本安陵群盗,宜其忮心忍戾如此,死于刺客,非不幸也。

译?文

爰盎真是个小人,每件事都是假借公言来报私怨,出发点都不是竭尽忠诚地为君主办事。他曾经做过吕禄的舍人,因此怨恨周勃。汉文帝礼遇周勃,跟爰盎有什么相干,他竟然(在皇帝面前)有“(周勃)不是国家的忠臣”的话,说周勃在吕后专政时不能诤谏,只是正好碰上诛杀诸吕,碰巧成功罢了。于是使汉文帝有了轻视周勃的心,周勃已经被免职回到封国,又使他遭受刑狱之难。爰盎曾经拜访丞相申屠嘉,申屠嘉没有礼遇他,(爰盎得宠后)就到丞相住处去折挫困辱他。爰盎被赵谈害过,就阻止赵谈作为皇上左右的陪乘。爰盎一直不喜欢晁错,因此就趁着吴王造反的事情请求杀了晁错。爰盎家本来是安陵的盗匪,怪不得他心怀猜忌残忍乖戾到这种地步,他被刺客杀死,不是不幸啊。


汉景帝忍杀

原?文

汉景帝恭俭爱民,上继文帝,故亦称为贤君。考其天资,则刻戾忍杀之人耳。自在东宫时,因博戏杀吴太子,以起老濞之怨。即位之后,不思罪己,一旦于三郡中而削其二,以速兵端。正信用晁错,付以国事,及爰盎之说行,但请斩错而已,帝令有司劾错以大逆,遂父母妻子同产皆弃市。七国之役,下诏以深入多杀为功,比三百石以上皆杀,无有所置,敢有议诏及不如诏者,皆要斩。周亚夫以功为丞相,坐争封匈奴降将事病免,心恶之,赐食不置箸,叱之使起,昧于敬礼大臣之义,卒以非罪置之死,悲哉!光武遣冯异征赤眉,敕之曰:“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光武此言,视景帝诏书,为不侔矣。

译?文

汉景帝谦恭、俭朴、爱护百姓,上承汉文帝,因此也被称为贤明的君主。考察他的天性,不过是个苛刻乖戾、残忍好杀的人罢了。他做太子时,就因棋戏杀了吴国太子,从而引起吴国刘濞的怨恨。即位以后,他不考虑自己的罪过,一天把三个郡国削减了两个,加速了兵祸争端。正当他相信任用晁错,把国家大事交给他时,等到爰盎的谗言得以实行,虽然只请求斩杀晁错一人而已,汉景帝却命令官员们弹劾晁错有叛逆大罪,连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女、兄弟们也都杀害了。在跟吴、楚等七国叛军的战役中,他下诏命令将士深入敌方以多杀乱军为功劳,俸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员都要杀死,一个都不准赦免,如果有对诏书存有疑议以及不按诏令行事的,都要腰斩。周亚夫因为有战功当了丞相,又因为给匈奴的降将争得封爵而获罪,后来由于生病幸免于难,汉景帝心中厌恶他,赐给饮食却不给他准备筷子,呵斥他站起来,不用尊敬大臣的礼仪对待他,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置他于死地,可悲呀!汉光武帝派冯异去征讨赤眉军,下令对他说:“争战讨伐不一定非要掠夺土地屠杀人民,关键只在于平定安抚百姓。将领们不是不勇健能战,而是喜欢抢夺杀掠。你本来善于驾御官吏士人,希望好好整顿,不要使郡县的百姓受苦。”汉光武帝的这番话,比起汉景帝的诏令来,大不相同。


曹操用人

原?文

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然知人善任使,实后世之所难及。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恐关中诸将为害,则属司隶校尉钟繇以西事,而马腾、韩遂遣子入侍。当天下乱离,诸军乏食,则以枣祗、任峻建立屯田,而军国饶裕,遂芟群雄。欲复盐官之利,则使卫觊镇抚关中,而诸将服。河东未定,以杜畿为太守,而卫固、范先束手禽戮。并州初平,以梁习为刺史,而边境肃清。扬州陷于孙权,独有九江一郡,付之刘馥而恩化大行。冯翊困于鄜盗,付之郑浑而民安寇灭。代郡三单于,恃力骄恣,裴潜单车之郡,而单于詟服。方得汉中,命杜袭督留事,而百姓自乐,出徙于洛、邺者,至八万口。方得马超之兵,闻当发徙,惊骇欲变,命赵俨为护军,而相率还降,致于东方者亦二万口。凡此十者,其为利岂不大哉!张辽走孙权于合肥,郭淮拒蜀军于阳平,徐晃却关羽于樊,皆以少制众,分方面忧。操无敌于建安之时,非幸也。

译?文

曹操算是汉朝的阴险的篡逆者,是君子所不愿称道的,但他知人善任,实在是后代所难以企及的。荀彧、荀攸、郭嘉都是他的心腹谋士,共同帮助他成就大事,不必称赞评说了。至于其他的人,智慧够得到一个官位的,机谋权变能分管一个郡的,无论官职大小,都能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曹操担心关中的将领们祸害关中,就让司隶校尉钟繇去西面管理,结果马腾、韩遂派遣儿子到宫中侍候。当时天下纷乱,军队缺乏粮食,就让枣祗、任峻管理屯田,结果国家富饶丰裕,于是消灭了群雄。当想恢复盐务管理的利益时,就让卫觊镇守安抚关中,结果将领们都信服。河东没有平定,就派杜畿去当太守,使得卫固、范先束手被擒杀。并州刚被平定,就派梁习去当刺史,使得边境清平无事。扬州被孙权攻陷,只剩下九江一个郡,曹操把它交给刘馥管理,结果恩德教化广泛实行。冯翊被鄜州盗寇所困,曹操就交给郑浑去处理,结果百姓安定盗寇消灭。代郡的匈奴三个单于,依仗武力骄横恣肆,裴潜只乘一辆车进入代郡,使得单于畏惧折服。才得到汉中,就认命杜袭负责留守之事,结果百姓自得其乐,从洛阳、邺地迁来的人口达到八万。刚刚得到马超的军队时,马超军队听说将把他们发配他地,都惊恐想要兵变,曹操命令赵俨为护军,结果马超军都互相带领回来归降,安置到东方的人口也有两万。以上十件事所产生的好处还不够大吗!张辽在合肥打跑孙权,郭淮在阳平抗拒蜀军,徐晃在樊城抵退关羽,都是以少胜多,为国家整体分解忧患。曹操能够在建安时期实力最强,不是侥幸的。


前言/序言

“随笔”一体,顾名思义,即随心而发,任情而作,大多形式多样,语言灵活,不拘泥于固定文章的体例,可抒情,可议论,可叙事,大到宇宙无极,小到蝇翼之微,生活百态,大千世界,“意之所之,随即记录。因其先后,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容斋随笔序》)。

洪迈(1123—1202年),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洪皓第三子,南宋名臣,官至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以笔记《容斋随笔》《夷坚志》闻名于世。他“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

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授两浙转运司,累迁吏部郎兼礼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迁左司员外郎。绍兴三十二年春(1162年),金世宗遣左监军高忠建来告登位且议和,洪迈为接伴使,充贺登位使,出使金国,受辱而归。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知泉州。乾道二年(1166年),知吉州,入为起居舍人。乾道三年(1167年),迁起居郎,拜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乾道六年(1170年),知赣州。淳熙二年(1175年),知婺州,兴修水利。特迁敷文阁待制。淳熙三年(1176年)建议许浦开河三十六里,梅里筑二大堰;又建议建造多桨平底船,招募濒海富商入船予爵,招善操舟者以补水军。同年以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拜翰林学士。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进焕章阁学士,知绍兴府。绍熙二年,上章告老,进龙图阁学士。寻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卒,年八十,赠光禄大夫,谥文敏。

《容斋随笔》计有五编,即《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计七十四卷,五十余万字,前后历时四十余年,前四编,各十五卷,《五笔》原拟也是十五卷,因作者去世,而终于十卷。本书刊于南宋嘉定年间,甫一问世,海内所重,以至于洪迈在《续随笔序》中说:“淳熙十四年八月在禁林日,入侍至尊寿皇圣帝清闲之燕,圣语忽云‘近见甚斋随笔’,迈竦而对曰:‘是臣所著《容斋随笔》,无足釆者。’上曰:‘煞有好议论。’”可见此书的影响。

明人李瀚为此书作序,评论道:“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虽诗词、文翰、历谶、卜医,钩纂不遗,从而评之。参订品藻,论议雌黄,或加以辩证,或系以赞繇,天下事为,寓以正理,殆将毕载。”可见其可读可观,历来定论。

本书选辑《容斋随笔》“五笔”中可读性较强的一百七十余篇,以求尝鼎一脔,窥斑见豹。篇目编次,一仍其旧: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等而下之,对所选文中出现的难解的词句,不厌其烦,一一注出,举凡典章制度、名物训诂等多加疏解,旁征博引,以求触类旁通,相互印证。译文以直译为主,力求做到观白话而知文言所出,保留原文语序和行文逻辑,在不容易表达的地方则辅以意译,以求精神气脉的疏而不断。

另外,本文译文部分编辑过程中参照了王兴亚先生主编的《文白对照全译〈容斋随笔〉》,并有所订正,在此谨表感谢。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和编者的才识所限,纰缪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指正。



《万象文说》 《万象文说》是一部宏富的文学评论集,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学养,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本书并非简单的作品梗概或作者生平梳理,而是致力于揭示隐藏在字里行间、流传于文人心中的精神脉络与审美旨趣。作者凭借其对历代文学经典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文化思潮的敏锐把握,勾勒出中国文学发展的曲折轨迹,并在看似零散的文学现象中,寻觅出内在的联系与规律。 本书的结构犹如一座精心构建的迷宫,读者在其中穿梭,既能领略到各朝各代的文学风采,又能体悟到作者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开篇,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先秦诸子的思想光辉,探讨了《诗经》的质朴与《楚辞》的浪漫如何成为后世文学的两大源头。他深入分析了诸子散文的说理艺术,如何将哲思与文采巧妙融合,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笔锋一转,进入汉代的赋与史,展现了宏大叙事的磅礴气势与经世致用的文学精神。作者不拘泥于表面上的辞藻华丽,而是着重挖掘赋的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理想与社会关怀,以及史书的叙事艺术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小说与戏剧。 进入魏晋南北朝,本书将重点放在了“文学自觉”的时代浪潮。《文心雕龙》与《诗品》等文学批评名著,自然是作者着力解读的对象。他不仅梳理了这些理论的形成背景,更剖析了它们在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对于当时的诗歌创作,作者尤为关注其从政治教化转向个体抒情的转变,从建安风骨的苍劲悲凉,到竹林七贤的率性洒脱,再到山水诗的清新雅逸,每一段风格的演变,都与当时士人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对陶渊明、谢灵运等代表人物的解读,展现了士人如何在乱世之中寻求精神的自由与安宁,以及这种追求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 唐代,作为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自然是本书浓墨重彩描绘的对象。从初唐的承前启后,到盛唐的意气风发,再到中晚唐的沉郁顿挫,作者对唐诗的演进脉络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他不仅分析了诗歌在形式上的创新,如格律的成熟、意象的丰富,更深入探究了诗歌内容的变化,如边塞诗的雄浑、田园诗的恬淡、咏史怀古诗的深沉。对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巨匠,作者并非进行简单的赞美,而是力图揭示他们诗歌的独特之处,以及他们如何将个人的才情与时代的精神融为一体。例如,在解读杜甫的诗歌时,作者着重分析了其“诗史”的特质,以及他如何以诗歌记录下时代的苦难与人间的悲欢。 宋代,本书将视角拓展到词的领域。作者认为,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精致、最具情感深度的文体之一。他详细阐述了词从唐代晚期的萌芽,到北宋的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的形成,再到南宋的沉郁悲壮,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于苏轼、李清词、辛弃疾等大家,作者分析了他们词作的艺术特色,以及他们如何以词来表达个人情志、抒发家国情怀。例如,在评述苏轼的词时,作者强调其旷达豪放的风格,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对于辛弃疾,作者则着重分析其“稼轩体”的特点,以及他如何将强烈的爱国热情与精湛的艺术技巧融为一体。 元代,本书将重点放在了杂剧的兴盛。《窦娥冤》、《西厢记》等经典剧作,是作者分析的核心。他探讨了杂剧的艺术特点,如音乐性的唱词、生动的对话、跌宕起伏的剧情,以及其在当时社会中所起到的教化作用。作者认为,元代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形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以更为直观、生动的方式,将社会现实与人生百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鸿篇巨制,自然是本书不可或缺的论述对象。作者深入分析了这些小说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思想观念与人生哲理。对于《红楼梦》,作者更是花费了大量笔墨,从人物命运、社会批判、美学追求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解读,试图展现这部巨著的博大精深与永恒魅力。他认为,《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生、社会与文化的百科全书。 除了对历代文学名家名作的解读,本书还触及了诸多文学现象与理论问题。作者探讨了文学批评的演变,从早期对文章的品评,到后来的理论体系构建,展现了文学批评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他还关注了文学与哲学、历史、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文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根植于其所处的时代土壤之中。 《万象文说》的另一大特色是其对文学形式与风格的精妙分析。作者善于从细微之处着眼,捕捉不同文体、不同作者所独有的艺术语言与表达方式。无论是诗歌的意境营造、散文的结构安排,还是小说的叙事技巧,他都能洞察其精髓,并用清晰的语言加以阐释。他强调,理解文学,不仅要读懂其内容,更要体会其形式之美,因为形式与内容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富有文采,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魅力。作者在论述中,常常引用大量的文学作品原文,并加以精辟的解读,使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光溢彩的文学世界。他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得到升华。 总而言之,《万象文说》是一部集学术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优秀文学评论集。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绝佳视角,帮助我们跨越时空的阻隔,与古今文人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本书不仅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对于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而言,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阅读《万象文说》,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更能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它所展现的,是中国文人心灵深处的探索,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是智慧与情感的永恒结晶。

用户评价

评分

《容斋随笔》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一直觉得这类“随笔”性质的书,很容易写得零散,缺乏系统性,更像是一堆作者随手记录的碎片。但读着读着,我渐渐发现自己错了。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虽然是随笔,却能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思考。他似乎对生活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亦或是对某个社会现象的评论,都能触及事物的本质。我尤其喜欢他描绘那些细微之处的笔触,比如一片落叶,一缕炊烟,在他笔下都能变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这不像那种堆砌辞藻、卖弄学问的书,而是娓娓道来,如同一个饱经世事的朋友,在你耳边讲述他的人生感悟。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会突然停下来,回味刚才读到的句子,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场景,感受着作者所描绘的情感。这种沉浸感,是在很多书里都难以体会到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一些常态,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以及那些隐藏在平凡之下的深刻。

评分

刚开始翻阅《容斋随笔》时,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偏向“鸡汤”类的励志读物,毕竟“随笔”两个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宽慰人心的格言警句。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得明白”的生活哲学指南,但它不教条,不空洞,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观察,来阐释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他并不回避生活中的无奈和困苦,反而用一种豁达的态度去面对,甚至从其中提炼出某种积极的意义。我特别喜欢他对待“得失”的态度,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智慧。他不会告诉你一定要追求什么,或者避免什么,而是让你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然后根据自己的内心做出选择。这种平和而深刻的文字,像一股清泉,涤荡着我内心浮躁的情绪,让我觉得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有一种“返璞归真”的质感。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追求某种写作风格,或者想要表达什么惊世骇俗的观点。他只是用一种非常自然、非常从容的方式,记录下他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我喜欢这种“不加修饰”的文字,它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原始的生命力。他谈论的一些问题,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思考过,但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或者已经选择遗忘。而作者,却能够用一种非常通透的方式,将它们一一呈现出来。我常常会为作者的细腻和敏感而感到惊叹,他能够捕捉到那些我们忽略的瞬间,并从中提炼出深刻的哲理。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漫步在一条古老的巷道,虽然没有华丽的装饰,但却充满了历史的沉淀和人情味,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

不得不说,《容斋随笔》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文字的“力量感”。作者的文字,不像是一些经过精心雕琢、辞藻华丽的文章,显得有些朴实无华,但正是这种朴实,让文字拥有了更强的穿透力。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去描绘最复杂的思想,去触及最深刻的情感。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被作者那种真诚的倾诉所打动。他似乎没有任何伪装,所有的文字都源自他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这种坦诚,让我觉得与作者之间建立了一种连接。他谈论的很多话题,虽然看似是一些生活琐事,但背后却蕴含着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他能够从细微之处看到宏观的规律,从平凡之中发现不凡的意义。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他会让你反思自己的生活,去寻找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智识上的愉悦。我常常被作者的见识所折服,他对各种典故、历史事件的信手拈来,以及他独特的解读方式,都让我大开眼界。他并非是那种照本宣科的讲解,而是能够将古人的智慧与当下的情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启发。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一些“非主流”观点或者被大众所忽视的细节的关注。他仿佛是一位考古学家,总能在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地方,挖掘出闪光的珍珠。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个博学多才的长者对话,他不会让你感到压力,但却能不断地拓展你的视野,让你对世界的认知产生新的维度。我甚至会在读完某一篇文章后,立刻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因为作者的文字勾起了我极大的求知欲。这种“引而不发”的写作方式,是我非常推崇的,它不是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探索,最终让你自己找到答案。

评分

刚到,未看,看上去不错。物流太慢!

评分

搞活动给孩子买的,孩子很喜欢,我也喜欢,可以一块看了,哈哈

评分

深知各产品琳琅满目。然,唯此宝物与众皆不同,为出淤泥之清莲。使吾为之动容,心驰神往,以至茶饭不思,寝食难安,辗转反侧无法忘怀。于是乎紧衣缩食,凑齐银两,倾吾之所有而能买。东哥之热心、快递员之殷切,无不让人感激涕零,可谓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世界充满爱。待打开包裹之时,顿时金光四射,屋内升起七彩祥云,价格便宜,物流很快,态度很好,最新的包装,日期很新的,很喜欢。处处皆是祥和之气。吾惊讶之余甚是欣喜若狂,呜呼哀哉!此宝乃是天上物,人间又得几回求!遂沐浴更衣,焚香祷告后与人共赏此宝。人皆赞叹不已,故生此宝物款型及做工,超高性价比之慨,且赞吾独具慧眼与时尚品位。产品介绍果然句句实言,毫无夸大欺瞒之嫌。实乃大家之风范,忠义之商贾。

评分

这本书不错的,性价比比较高,印刷各方面都比较好

评分

书很好,很满意。。。

评分

清代张潮所作,书内容丰富,包括很广,文辞优美,每天读一下都能增加知识。此书一版一印,印刷精美和情绪,纸质很好,是收藏之范本,活动买的,很值得,给个赞。

评分

打开了《世说新语》,随手翻了一下,纸张很好。秒杀超值啊。

评分

书很好,很满意。。。

评分

纪大烟袋的书可得读一下,电视剧纪晓岚看了好几遍,这次再细细品读一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