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她是林徽因,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女子。在她冷静的外表之下,埋藏着炽烈的爱。在《林徽因传》中她渴望浪漫的、纯粹的爱情,但她又是极为理性的人,她懂得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生活。《林徽因传》揭示了林徽因经过内心的挣扎与时光的检验,她放弃了浪漫,选择了安稳。她的故事精彩而又曲折,身处乱世,却活得优雅。
★★★★★推荐阅读 《历史深处的美丽》《武则天传》《简明日本史》《我和幸福只差一个你》
才女之间的矛盾
年轻的徐志摩离开了。
为了纪念徐志摩,这年冬天,新月社的作家们准备为徐志摩出版作品集, 林徽因为了从凌叔华那里得到更加详尽的资料,和凌叔华发生了矛盾。
泰戈尔曾对徐志摩说过,凌叔华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在20 世纪20 年代,女子公开社交已蔚然成风,林徽因、凌叔华和陆小曼都是新月社的常客。
凌叔华出身官僚家庭,她是“五四”时期众多走出闺门、接受新思想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以独具一格的笔触,深入到中国传统女性的内心深处,写出了传统女性的命运起伏,凌叔华的文笔细腻,有着女性独特的洞察力,徐志摩称赞凌叔华为“中国的曼殊菲儿”。
徐志摩和凌叔华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之间也是有过一段感情的,相识半年单通信就有七八十封,差不多两天一封,再加上聚会,可以说这显然chao出了一般的友谊。
但凌叔华如何看待他们之间的关系?
凌叔华说:“我对志摩向来没有动过感情,我的原因很简单,我已计划同陈西滢结婚,小曼又是我的知己朋友。”潜台词是:如果不是因为陈西滢和陆小曼,我是会考虑的。但她zui终也没有选择徐志摩,他们之间的友谊也一直保持着。
她曾经对小曼说:“男女的爱一旦成熟结为夫妇,就会慢慢地变成怨偶的,夫妻间没有真爱可言,倒是朋友的爱较能长久。”在很多时候,恋爱和婚姻不是一回事,相爱的人在一起未必就会有一段美满的婚姻。在这点上凌淑华看得就比较透,而浪漫多情的徐志摩,似乎更加适合做大众的情人,而不适合做丈夫。
由于两人之间的关系密切,徐志摩对她非常信任,1925 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热恋中,遇到了来自各个方面巨大的压力,他不堪重负,决定去欧洲散心,回避压力。
临行前,他把一个木箱子交给凌叔华,那个箱子就是有名的八宝箱,里面装的是徐志摩的英文日记、陆小曼的日记和很多私人的书信,还有他的康桥日记。
因为他去欧洲,身边的八宝箱携带不方便,必须给一个可靠的人保管,陆小曼当时自身难保,而且箱内有些东西“不宜小曼看”。
当时,徐志摩zui信任的就是凌叔华,他曾经对陆小曼说过:“只有S 是唯yi有益的真朋友。”“女友里叔华是我一个同志。”所以把八宝箱托付给凌叔华是情理之中的事。
后来,徐志摩从欧洲平安归来了,但他并没有将寄存在凌叔华处的八宝箱取回。之后他与陆小曼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并搬到上海去住,仍然没有拿走。
这个箱子一直放在凌叔华那里,徐志摩去世后,朋友们为了给他出书,都把手头上关于志摩的诗作和书信送到胡适那里,由他保管和整理。
林徽因想起徐志摩生前曾经说过,他的康桥日记放在凌叔华那里。现在徐志摩不在了,林徽因很想看看那本记录了志摩当时真实感受的日记,看看两个人初识那段时间徐志摩记录的内容,但却没有如愿。从此,林徽因与凌叔华两人结怨,不再往来。
半个世纪后,凌叔华旧事重提:“他的生活与恋史一切早已不厌其烦的讲与不少朋友知道了, 他和林徽因、陆小曼等等恋爱也一点不隐藏地坦白地告诉我多次了,本来在他的噩信传来, 我还想到如何找一两个值得为他写传的朋友, 把这个担子托付了, 也算了掉我对志摩的心思(那时他虽与小曼结婚, 住到上海去, 但他从不来取箱子!)。不意在他飞行丧生的后几日,在胡适家有一些他的朋友, 闹着要求把他的箱子取出来公开, 我说可以交给小曼保管,但胡帮着林徽因一群人要求我交出来(大约是林和她的友人怕志摩恋爱日记公开了,对她不便,故格外逼胡适向我要求交出来),我说我应交小曼,但胡适说不必。他们人多势众,我没法拒绝,只好原封交与胡适。可惜里面不少稿子及日记,世人没见过面的,都埋没或遗失了。”
究jing是什么让她如此心存芥蒂?是她对徐志摩的感情,还是对林徽因的嫉妒,还是其他的一些儿女情长?多年过去了,那个箱子成了一段悬案。
林徽因是爱徐志摩的,那段人间四月天的故事,到处飞扬,两个人之间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深刻爱情。但zui终,林徽因听从父命嫁给了恩师梁启chao的公子梁思成。林长民虽然欣赏徐志摩的才华,但对其人品却并不看好。他认为徐志摩现在能与张幼仪离婚,将来移情别恋,与徽因离婚也有可能,所以,他不放心徐志摩。
林徽因认为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她,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如果他的感情过去了,不知道还会对自己钟情吗?过日子还是梁思成这样的人可靠,因为梁思成可以给她一份稳定的爱情,稳定的婚姻生活。而把徐志摩当作朋友,这样他们的友谊可以一直保持着。然而感情的事谁又能说清楚?虽然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有着美满的世俗婚姻,但谁又能否认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感情?
林徽因在极度的悲痛中,怀念着这位能够以心相交的朋友,并将飞机残骸中的一块木板用黄绫小心地包裹,挂在卧室里做永恒的纪念。一份chao越了世俗的感情,已经成了前尘往事,在寂静无人的夜晚,林徽因独自面对着内心深处的灵魂,总会压抑不住思念,思念那段刻骨铭心的感情。
徐志摩去世四周年的时候,林徽因饱含泪水,写了一篇令人荡气回肠的散文《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今天是你走脱这世界的四周年!朋友,我们这次拿什么来纪念你?前两次的用香花感伤的围上你的照片,抑住嗓子底下叹息和悲梗,朋友和朋友无聊的对望着,完成一种纪念的形式,俨然是愚蠢的失败。因为那时那种近于伤感, 而又不够宗教庄严的举动,除却点明了你和我们中间的距离,生和死的间隔外,实在没有别的成效;几乎完全不能达到任何真实纪念的意义。
林徽因路过徐志摩的家乡,她触景生情,想起了徐志摩生前的音容笑貌, 想起了两个人相处中那些美好的时光,不由得泪如雨下。
林徽因在理智和感情之间,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在生与死之间,感到困惑:
朋友,你自己说,如果是你现在坐在我这位子上,迎着这一窗太阳:眼看着菊花影在墙上描画作态;手臂下倚着两叠今早的报纸;耳朵里不时隐隐的听着朝阳门外“打靶”的枪弹声;意识的,潜意识的,要明白这生和死的谜,你又该写成怎样一首诗来,纪念一个死别的朋友?
此时,我却是完全的一个糊涂!习惯上我说,每桩事都像是造物的意旨, 归根都是运命,但我明知道每桩事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在里面烙印着!我也知道每一个日子是多少机缘巧合凑拢来拼成的图案,但我也疑问其间的排布谁是主宰。据我看来:死是悲剧的一章,生则更是一场悲剧的主干!我们这一群剧中的角色自身性格与性格矛盾;理智与情感两不相容;理想与现实当面冲突, 侧面或反面激成悲哀。日子一天一天向前转,昨日和昨日堆垒起来混成一片不可避脱的背景,做成我们周遭的墙壁或气氲,那么结实又那么缥缈,使我们每一人站在每一天的每一个时候里都是那么主要,又是那么渺小无能为!
此刻我几乎找不出一句话来说,因为,真的,我只是个完全的糊涂;感到生和死一样的不可解,不可懂。
林徽因的心中有千言万语,要对徐志摩说:
但是我却要告诉你,虽然四年了你脱离去我们这共同活动的世界,本身停掉参加牵引事体变迁的主力,可是谁也不能否认,你仍立在我们烟涛渺茫的背景里,间接的是一种力量,尤其是在文艺创造的努力和信仰方面。间接的你任凭自然的音韵,颜色,不时的风轻月白,人的无定律的一切情感,悠断悠续的仍然在我们中间继续着生,仍然与我们共同交织着这生的纠纷,继续着生的理想。你并不离我们太远。你的身影永远挂在这里那里,同你生前一样的飘忽,爱在人家不经意时莅止,带来勇气的笑声也总是那么嘹亮,还有, 还有经过你热情或焦心苦吟的那些诗,一首一首仍串着许多人的心旋转。……
我认为我们这写诗的动机既如前边所说那么简单愚诚;因在某一时,或某一刻敏锐的接触到生活上的锋芒,或偶然的触遇到理想峰巅上云彩星霞,不由得不在我们所习惯的语言中,编缀出一两串近于音乐的句子来,慰藉自己, 解放自己,去追求chao实际的真美,读诗者的反应一定有一大半也和我们这写诗的一样诚实天真,仅想在我们句子中间由音乐性的愉悦,接触到一些生活的底蕴,渗合着美丽的憧憬;把我们的情绪给他们的情绪搭起一座浮桥;把我们的灵感,给他们生活添些新鲜;把我们的痛苦伤心再揉成他们自己忧郁的安慰!
刚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就被其“你是那人间四月天”的诗意标题所吸引,翻开后,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书中的诗歌部分,字句间流淌着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她对爱情的理解,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的赞美,都通过极富画面感的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最喜欢她关于“四月天”的那些描写,仿佛能看到春风拂过,桃花盛开,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然而在这片美好之下,又隐约透出一种易逝的惆怅,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正是她独特魅力的所在。而“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个句子,更是道出了多少人内心深处的愿望,她用最简洁的文字,触及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连接。在书中,我看到了她作为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所承受的压力与困惑,但她从未放弃对美的追求,对精神世界的探索。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读越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这套书的全集,让我有机会系统地了解林徽因的创作历程和思想变化。从早期的诗歌,到后期的散文,再到那些关于建筑和文化的评论,都能看到她不断探索和成长的足迹。我尤其惊喜于她在小说部分的尝试,虽然篇幅不长,但已经能感受到她对人物内心的洞察和对情节的把握。她笔下的人物,无论男女,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挣扎与选择。书中的语言,时而像潺潺溪流,轻柔婉转,时而又如奔腾的江河,激昂有力,展现了她语言驾驭的强大功力。我发现,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议论,她都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最贴切的词语,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这套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文学的阅读,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在有限的生命里,如何去追求无限的可能,如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它也激励着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要保持一颗敏感而又坚韧的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评分这套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位才女的心灵深处,去感受她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书里关于她与徐志摩、金岳霖等人的情感纠葛,被描绘得既细腻又充满张力,仿佛能听到那些泛黄的书信中跳跃的情感,看到他们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如何挣扎着、爱恋着、又如何面对命运的捉弄。我尤其震撼于她面对失去亲人时的坚韧,以及在战乱年代里,她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顽强生命力。那些文字,没有刻意的煽情,却字字句句都饱含着深沉的情感,让人读来不禁为之动容。她的散文,总是能将个人情怀与时代背景巧妙地结合,既有女性特有的细腻,又不乏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有时候,我会在夜深人静时,捧着书,想象着她坐在窗前,听着雨声,写下那些优美的诗句,那种孤独而又充实的状态,仿佛就展现在我眼前。这套书不只是一堆文字,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得以窥见一个鲜活、真实、且充满魅力的林徽因。
评分这套书的《爱上一座城》部分,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本旅行指南,只不过,它描绘的不是地理上的风景,而是心灵的栖息地。林徽因在书中,将她对古城的深厚情感,用文字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那些古老巷道的静谧,那些斑驳墙面的历史沧桑,那些流传千年的故事,都被她细腻的笔触所捕捉。我特别欣赏她对建筑与文化的理解,她不仅仅是看到一座座建筑,更能从中读出这座城市独特的灵魂和生命力。读到她对北京的那些描写,我仿佛能听到胡同里孩童的嬉笑声,闻到老北京炸酱面的香味,感受到那份浓厚的人情味。她对“城”的爱,是融入骨血的,是对根的眷恋,是对文明的守护。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的归属感。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让我对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老城市,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
评分初读这套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沙龙,被林徽因那颗璀璨而敏感的心深深吸引。书中的文字,时而婉约如诗,描绘出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勾勒出古老建筑的飞檐翘角;时而又如烈火般灼热,抒发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民族文化的深情。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关于她设计理念的文章,文字里流淌着的是对美学的深刻理解和对实用性的考量,那种将艺术与生活巧妙融合的智慧,令人拍案叫绝。她不仅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更是一位有远见的建筑师,她的文字间,总能透出对空间、对光影、对材料的独特感悟。读到那些她与梁思成先生共同探讨建筑的片段,总能感受到他们之间那种精神上的高度契合,以及他们对传承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坚定信念。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雅致,每一本都像一件精致的艺术品,拿在手里,仿佛就能感受到那份穿越岁月的温柔与力量。它让我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个可以静心品读的美学空间,也让我对“美人”的定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仅是外表的秀丽,更是灵魂的丰盈和智慧的光芒。
评分图画很逼真,虽然很多字不认识但也孩子很喜欢。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宝宝很喜欢。
评分看图片还是蛮好的,太小的孩子就看看看图,稍微大点的孩子可以读懂,我家孩子还是挺喜欢看的。
评分小百科很好。配合图片 文字。小孩子很喜欢。知识也很好
评分这个书不是3d的 但是印刷的还可以 也没多大味儿
评分儿子很喜欢看
评分活动价格比较给力,书的质量很好,小朋友很喜欢读
评分这书里恐龙都没有名字
评分看着质量不错,给孩子看应该会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