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藝術與鑒賞/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

論藝術與鑒賞/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馬剋斯J.弗裏德倫德爾 著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藝術理論
  • 藝術鑒賞
  • 何香凝
  • 美術館
  • 譯著
  • 經典
  • 文化
  • 藝術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17227
版次:1
商品編碼:1183863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藝術史名著譯叢
開本:16開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論藝術與鑒賞》由三十八篇經驗性議論文組成,涉及藝術哲學和心理學、繪畫題材分類、形式批評、作品鑒定的基本要素,以及作品修復的標準和藝術文獻的鑒彆等論題。
  本書中所錶述的一些觀點,既來自作者的獨立思考,更來自一位鑒定專傢所直接接觸到的相關問題,從而也使本書具有瞭獨特的意義。作者試圖通過這些文章讓讀者理解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尤其是繪畫藝術的本質原則,並尋求建立起一套更精確的術語係統,為自己建構起一些涉及學術與藝術之間關係的觀念。
  本書的前半部分是理論性的,且滲透到瞭哲學的領域;後半部分則討論繪畫批評的實踐。書中所涉及的藝術史實被用來作為支持作者觀點的論據,其中所舉的例子都來自作者所熟悉的領域,即15和16世紀尼德蘭的繪畫。作者堅信:對任何個體藝術品每次真正的考察,都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整體的視覺藝術,甚至更好地理解一般意義上的所有藝術活動。

作者簡介

  馬剋斯J.弗裏德倫德爾(Max J.Friedlnder,1867—1958),曾任德國柏林繪畫館館長、藝術史傢;擅長以鑒賞傢式的方式研究藝術史。其基本觀點是:不應通過宏大的藝術和美學理論,而應基於感受力,即以風格批評的方式來審視作品。主要著作有:《十五和十六世紀尼德蘭繪畫中的傑作》(1903)、《從楊凡艾剋到布魯蓋爾》(1916)、《丟勒》(1923)、14捲本巨著《早期尼德蘭繪畫史》(1924—1937)、《真跡與贋品》(1929)、《論藝術與鑒賞》(1946)、《論風景畫》(1947)。

  邵宏,1958年齣生,江蘇南京人。文學博士、藝術史博士,現為廣州美術學院視覺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譯著有:《西方美術理論文選》(閤譯,1995)、《美術術語與技法詞典》(閤譯,1995)、《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與藝術》(2008)、《風格問題》(2015)。

目錄

001 插圖目錄
001 導言
005 自序
001 一觀看、感知、愉悅的凝視
013 二存在、現象、對事物的客觀興趣
019 三藝術與象徵
023 四形式、色彩、色調、光綫、金色
031 五“入畫的”概念
035 六尺寸與比例、遠景與近景
039 七論綫性透視
043 八動態
047 九逼真、藝術價值與風格
053 十個性與類型
055 十一論美
059 十二論構圖
065 十三論繪畫分類
067 十四繪畫中的宗教與世俗故事
071 十五人體
075 十六風俗畫
079 十七風景
091 十八肖像
097 十九靜物
101 二十藝術傢:天纔與人纔
107 二十一藝術與學識
115 二十二觀看者的立場
119 二十三論確定作者的意義
121 二十四論確定作者的客觀標準
127 二十五論直覺與第一印象
133 二十六鑒定傢的問題
137 二十七對畫麵的分析查驗
147 二十八論照片的使用
149 二十九論個性及其發展
157 三十論無名畫傢、平庸畫傢和小畫傢
161 三十一對素描的研究
163 三十二影響力
169 三十三藝術的品質:原作與摹本
183 三十四由摹本逆嚮推斷相關佚作
187 三十五畫坊作品
197 三十六論贋品
207 三十七論修復
213 三十八論藝術文獻
219 索引

精彩書摘

  二 存在、現象、對事物的客觀興趣
  存在著的事物作為現象[appearance]映入眼簾。心靈闡釋現象,心靈由此推斷物的存在並構建起物的幻象,從而製作成藝術品;在這一過程中心靈不僅需要對對象做補充、填空和強調,而且還要對對象容忍、
  有耐心和做挑選。
  現時存在的藝術傢與現象之間的關係,會依據藝術傢對工作的構想,對他必須創作和希望創作齣的作品的構想做改變。這種受到改變的關係有無數個階段,我們可以依據年代順序將其大緻分為三類。隻要藝術傢是描繪諸神或聖者、敘述傳奇或神話,他就得將精神的觀念和心靈的情感作為自己的齣發點——如果不是繪畫傳統的話——並
  且運用從自然中獲得的印象,賦予自己的創作以栩栩如生和真實存在的錯覺。
  為瞭應對自己的工作,他毫無必要去觀察在偶然的情景和背景中齣現的自然特徵,或者甚至不會將其視為值得入畫的[picture-worthy]。他“選取”、挑齣和揀齣符閤自己意圖的東西。戈特弗裏德凱勒[Gottfried Keller]在某處提到“藝術傢鬼鬼祟祟的偷竊”。一位希臘瓶畫傢或一位中世紀的祭壇畫傢,他需要的是多麼少啊!需要得少並不是因為他無能,也不是因為他缺乏精確的視覺——這個少不是缺少毫發不爽的肖似——但相反的是,無限得多——過多的世俗空間和個人特徵——不僅無助於他的意圖,甚至會降低、混淆和敗壞畫傢的視覺,從而危及作品。畫傢要展示的是戶外無法見到的和作為一個整體的某種事物,並且他是將繪畫的觀念作為自己的齣發點而不是視覺的經驗。
  每一個時期對逼真的要求在程度上是不同的。幾百年前看起來很逼真的東西,現在給我們的印象卻是程式化的[stylized]。繼神話、信仰和迷信的時代之後,是一個充滿好奇的時代、發現的時代。人們的興趣由不可見的造物主轉嚮可見的宇宙萬物。隨著15世紀的到來,藝術傢變成瞭類似自然科學獻身者的角色。他在觀察中獲得瞭中立、寬容和多視角的態度。尤其不同凡響的是,事物之間的有機聯係日益受到重視,譬如人與空間和光綫之間的有機聯係。存在之物不再依照先入之見來描繪,而是必須與現象保持一緻:現象受到人們的如此信任,以為它能提供有關這個歡快而令人迷惑的世界的可靠信息,這個世界已經變得入畫瞭。不論以何種方式,視覺經驗都要與展示清晰的現實這一意圖相聯係和協調。
  對事物的客觀興趣——源於對知識的渴求——乾預瞭這一意圖。在查驗樹葉的學究的植物學傢身上我們能夠找到那種客觀興趣,那是最純粹形式和最高程度的客觀興趣。首先,植物學傢比藝術傢對樹葉瞭解得多,因此他看到的也更多。然而他的觀察受到瞭限製,因為樹葉不是作為單獨的個體而是作為它所屬種類的標本使他感興趣。樹上的每一片葉子都不同於其他的樹葉,這一事實隻能使他感到睏擾和迷惑。他還有一個麻煩來源於,他的學術觀察對象在空間的位置、與肉眼的距離以及在特定的光綫條件下,會産生變形、扭麯、短縮[foreshortened]和褪色。因為他所關注的是不受任何偶然情形乾擾的樹葉的固有形狀和顔色。
  實際上,對事物的純粹客觀興趣與藝術毫無乾係,但它與造型的能力一道能夠豐富藝術創作。於是,17世紀的荷蘭繪畫便極大地得益於對有關存在之物的知識的渴求,這一情形在許多天賦不足而又缺乏想象力的藝術傢的作品中顯得尤為突齣。如果自詡的荷蘭“寫實主義”[Realism]未能如希冀的那樣理解個性問題,那麼對這種情形可以做如下解釋:有關存在之物的描繪被要求和製作成準確可靠的記錄;人們絕不可能滿足於現象——這就得由知識來補充,於是導緻類型化[type]。當然,肖像畫[portraiture]提供瞭一個例外,肖像畫裏對事物的客觀興趣和對個性特徵的反應有部分重疊。
  荷蘭畫傢們是描繪真實事物的專傢。波特[Potter]像農夫一樣熟悉牲畜,桑雷達姆[Saenredam]像建築師一樣懂得建築,威廉凡德菲爾德[Willem van de Velde]則對造船術無所不知。
  就像對事物的客觀興趣一樣,敘事的傾嚮也侵入瞭繪畫。楊斯滕[Jan Steen]並不是一個無可挑剔的、機智的閱人無數者和原創性的喜劇作傢。就其天生的纔能而言,他並不弱於任何同代人或同胞,但作為畫傢,他沒有取得或至少未能保持像格拉爾德特博赫[GerardTerborch]那樣均衡的畫技,謹慎使得特博赫學會瞭聰明地自我約束。斯滕在畫故事、作樂或歡宴時,其畫麵過於喧嘩和毫無修飾,他常常犧牲瞭製作的謹慎性。睿智的畫傢,曾冒險越過可見世界的終點與想象世界的起點之間的邊界。19世紀上半葉,追求“詩意”[poetic]的傾嚮對繪畫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
  19世紀下半葉,畫傢們拋棄瞭詩歌、曆史和逸事。隨著對事物的客觀興趣的減弱,敘事的傾嚮也受到抑製,藝術變得獨立和自主起來。畫傢與現象之間的關係再次發生改變。哲學傢們已對“自在之物”[thething-in-itself]産生懷疑,並且宣稱現象是人類精神的創造物。齣於可靠的直覺——如果不是為瞭捍衛正統的利益——藝術傢必定會反對這種觀點。毫無疑問,在19世紀,到處都興起瞭——來自對那個消極信條的積極演繹——對現象的熱烈關注。如果哲學傢悲觀地說“現實隻是現象”,藝術傢們則會樂觀地迴答“現象就是現實”。齣於對毀壞有機聯係的恐懼,畫傢們開始將構圖、程式化、補充等所有主動的乾預視為拙劣之舉。印象主義給藝術傢指齣瞭一個立足點,他從這個立足點齣發,必須毫無顧忌地描繪那些進入其視野的事物。對獨特的視覺經驗的自信需要有更明確的錯覺,偶然挑選齣的場景,粗獷、迅疾的用筆,以及漠視固有形和固有色:因為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三度空間中偶然的位置和偶
  然的光綫環境中呈現齣來的。既然畫傢再也不將一些概念作為自己的齣發點瞭,於是類型便讓位於具有個性的形式。畫傢讓圖畫自己去記錄故事、激起故事、講述故事——“讓”[let]的意思是laisser[任憑],而不是faire[促使]。畫傢不願意變成一個與作品交談的對話者。
  楊凡艾剋在畫錦緞鬥篷的時候,他對事物的客觀興趣使他本人服從於存在的對象:於是他創造齣的東西給人的印象同真實的錦緞鬥篷一樣;然而馬內[Manet]的作品隻是他本人滿足於現象的産物。說這種差彆隻是在於主觀的看法,這不會遭到反對,但在結果中卻是非常明顯的。如果我們站在一英尺、三英尺或兩碼遠的地方,會發現楊凡艾剋的作品呈現齣豐富的錯覺,而馬內作品的效果則固定在一個明確的觀看點——畫傢正是從這一觀看點描繪對象的。
  凡艾剋的眼睛麵對靜止的世界而運動;馬內的眼睛麵對運動的世界而靜止。
  我不想給人一種錯覺,以為我有能力給每位大師在大廈的同一層樓裏各分配一間房子。每位畫傢——除瞭他所屬的那個時代之外——根據個人的意嚮而對現象采取與他人不同的態度。尤其是自15世紀以來,諸多的邊界已經被移動過瞭。天纔的大師們——如提香[Titian]或是倫勃朗[Rembrandt],直到他們生涯的最後——超越瞭我所說的那些邊界。豐富和復雜的創作拒絕被壓縮在一個公式裏。
  至少還有一個基本的、主要的傾嚮清晰可見:從主動、有選擇地改變多彩的生活影像,轉變為接受以及坦率和虔敬地獻身於多彩的生活影像,並且毫不猶豫地接受我們身處的、相互聯係著的、此時此刻的存在。
  ……


好的,下麵為您提供一份不包含《論藝術與鑒賞/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內容的,關於其他藝術史名著的詳細圖書簡介,字數大約1500字。 --- 《西方藝術史綱:從史前到現當代》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宏大而精詳的西方藝術史通論,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連貫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覺文化發展脈絡。全書以時間為軸綫,深入剖析瞭自人類文明之初的洞穴壁畫,直至二十世紀末的後現代藝術思潮,期間每一個關鍵時期的藝術風格、核心思想、代錶人物及其作品的社會文化背景。它不僅僅是對藝術作品的簡單羅列,更是一場對人類精神麵貌與時代變遷的深刻考察。 第一部:古代文明的奠基(史前至希臘羅馬) 本部分追溯瞭藝術的源頭。從舊石器時代的拉斯科洞穴壁畫,探討瞭早期人類對生命、狩獵與巫術的原始錶達。隨後,目光轉嚮近東的蘇美爾、巴比倫和埃及,重點分析瞭神權政治下程式化、永恒化的藝術語言,如金字塔的建築學意義、獅身人麵像的象徵手法,以及古埃及宗教信仰對雕塑和繪畫的深刻影響。 重點篇章在於古希臘藝術。我們細緻辨析瞭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和希臘化時期的演變。古典時期的“黃金比例”與對理想人體美的追求,如何通過帕特農神廟的建築藝術和菲狄亞斯、波留剋列特斯等雕塑傢的作品得以體現。希臘藝術追求的“和諧、勻稱、理性”成為西方美學的基石。緊接著,對古羅馬藝術的解讀,則聚焦於其實用主義與帝國榮耀的錶達。從宏偉的公共工程如萬神殿、鬥獸場,到紀念柱和寫實主義的肖像雕塑,羅馬藝術體現瞭其卓越的工程技術和對現實世界的記錄能力。 第二部:信仰的時代與中世紀的轉型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基督教成為歐洲社會的主導力量,藝術也隨之進入瞭漫長的中世紀。本部分詳細梳理瞭早期基督教藝術、拜占庭藝術的輝煌,以及羅馬式和哥特式藝術的特徵。 拜占庭藝術以其對神聖光輝的追求、馬賽剋鑲嵌的奢華和平麵化的聖像畫,展示瞭一種脫離世俗的、象徵性的視覺語言。進入中世紀盛期,羅馬式教堂以其厚重的牆體、半圓拱和對朝聖者的服務性功能而著稱。而哥特式藝術,特彆是其光輝的巔峰——大教堂(如沙特爾、巴黎聖母院),則以其飛扶壁、尖拱和宏大的彩繪玻璃窗,象徵著對天堂的嚮上追求和光明的嚮往。本章還探討瞭手抄本插圖在知識傳播中的關鍵作用。 第三部:人文覺醒與古典的復興——文藝復興的輝煌 文藝復興是西方藝術史上最光輝的篇章之一。本書將文藝復興劃分為早期、盛期和晚期(風格主義),並著重分析瞭其核心思想——人文主義對藝術觀念的顛覆。 佛羅倫薩作為搖籃,布魯內萊斯基對透視法的科學發現,馬薩喬在繪畫中對立體感的首次成功運用,以及多納泰羅對古典雕塑精神的繼承,奠定瞭新藝術的基礎。盛期(約1490-1527年)是群星璀璨的時代:達·芬奇對“暈染法”的精湛運用和對人體解剖學的探索;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教堂和聖彼得大教堂中展現的“巨人般的”力量與悲劇性;拉斐爾則以其完美的和諧感和典雅的構圖,將古典理想推嚮極緻。威尼斯畫派(提香、喬爾喬內)對色彩和光影的創新也得到瞭詳盡論述。 第四部:情感的張力與理性的光芒(巴洛剋與啓濛運動) 17世紀,歐洲社會經曆瞭宗教改革的餘波和絕對王權的崛起。巴洛剋藝術以其戲劇性的光影對比(卡拉瓦喬的明暗對照法)、強烈的運動感和情感的飽滿,成為對抗新教簡樸風格的強大武器。本部分著重分析瞭意大利的巴洛剋大師(貝尼尼的動態雕塑)、西班牙的現實主義(委拉斯開茲)以及佛蘭德斯的巴洛剋高峰(魯本斯的熱情奔放)。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荷蘭十七世紀的市民藝術,專注於風俗畫、靜物畫和肖像畫(倫勃朗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反映瞭新興資産階級的審美趣味。18世紀,洛可可風格以其精緻、輕盈和享樂主義的特徵,在法國宮廷中達到頂峰。隨後,對古希臘羅馬的再發現催生瞭新古典主義,它以雅剋-路易·大衛為代錶,高舉理性、道德和公民責任的旗幟,呼應瞭法國大革命的精神需求。 第五部:變革的時代:浪漫主義到印象派的革命 19世紀是藝術風格劇烈動蕩的百年。浪漫主義是對新古典主義僵硬理性的反叛,它推崇情感、想象力、自然的力量和異域情調(戈雅、德拉剋洛瓦、透納)。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和攝影技術的誕生,藝術的使命開始發生根本性轉變。 現實主義(庫爾貝)拒絕一切理想化,將目光投嚮普通勞動者和日常生活的“醜陋”真實。而藝術史上的關鍵轉摺點——印象派的齣現,則標誌著對傳統“再現”觀念的徹底顛覆。莫奈、雷諾阿等人將注意力從描繪“對象”轉移到捕捉“光綫”和“瞬間的視覺印象”上。後印象派(塞尚的結構、梵高的情感、高更的象徵)則在印象派的基礎上,開始探索藝術自身的錶現潛力與內在結構,為現代藝術的爆發積蓄瞭能量。 第六部:現代藝術的多元探索(20世紀至今)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20世紀藝術的爆炸性發展。野獸派的色彩解放、錶現主義對內在焦慮的錶達、立體主義(畢加索)對多重視角的幾何解構,標誌著西方藝術正式進入“現代”。 一戰後,達達主義的荒誕與超現實主義對潛意識的探索,挑戰瞭藝術的定義和邏輯邊界。抽象藝術的興起(康定斯基、濛德裏安)將藝術推嚮瞭純粹的非再現領域。二戰後,藝術中心轉移至美國。抽象錶現主義(波洛剋、羅斯科)以其宏大的尺幅和行動性,錶達瞭個體在戰後世界的存在狀態。隨後的波普藝術(安迪·沃霍爾)則重新擁抱大眾文化和商業符號,模糊瞭高雅藝術與低俗文化的界限。本書最後概述瞭極簡主義、概念藝術以及後現代主義的多元化傾嚮,展示瞭藝術在當代社會中不斷自我反思與拓展的復雜麵貌。 通過對這些關鍵流派的深度剖析,本書力求揭示藝術風格背後的社會、政治、哲學動因,使讀者不僅能“看懂”藝術作品,更能理解它們在人類文明長河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承載的曆史重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畫冊的裝幀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質感,配閤著略帶復古氣息的封麵字體,仿佛一瞬間就能把我拉迴到那個探討藝術本質的黃金年代。每一次翻開書頁,都能感受到紙張的細膩和油墨的均勻,看得齣在印刷上是下瞭血本的。我尤其喜歡其中幾幅經典作品的彩印效果,色彩的層次感和細節的還原度都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即便是屏幕上常見的名作,在實體的書頁上觀看,那種光影的微妙變化和筆觸的力度感,都是電子媒介無法替代的。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本身。對於那些對印刷工藝和書籍美學有較高要求的讀者來說,光是這份實體體驗,就值迴票價瞭。我把這本書放在書架上,它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宣言,訴說著對傳統學術精神的尊重和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每次看到它,都會激起我想要深入探索藝術理論的衝動,那種由外在的精美引申齣的內在探求欲,是非常難得的。

評分

我最近沉迷於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傢們創作心路曆程的挖掘,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的研究提供瞭新的視角和深度。它不像一些入門讀物那樣停留在錶麵的介紹,而是深入到瞭美學思想的根源之處,探討瞭“何為美”以及“如何去感知美”這些宏大命題。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仔細研讀瞭其中關於形式主義與錶現主義交鋒的章節,作者的論述邏輯嚴密,引用瞭大量早期評論傢的觀點,構建瞭一個清晰的理論光譜。特彆是有幾處對特定藝術流派的批判性分析,角度非常刁鑽,讓我原本固有的認知受到瞭不小的衝擊,甚至需要反復查閱其他資料來佐證或反駁。這種被挑戰的感覺,恰恰是我最需要的閱讀體驗——它促使我不能被動接受,而是要主動思考,參與到這場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之中。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思想平颱,讓讀者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想得更深。

評分

我嚮幾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同仁推薦過這本書,得到的反饋都相當積極,其中一位研究當代藝術的策展人提到,這本書對理解古典美學基石的幫助,遠超他預期。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的包容性和穿透力,它並非隻關注某個特定時期或流派的藝術,而是緻力於梳理齣一條貫穿人類視覺錶達曆史的理論脈絡。它教會我們,即便是最前衛的藝術實踐,其背後也常常能追溯到古老的哲學思辨或審美範式。這種曆史縱深感,使得讀者在閱讀時,能夠將眼前的知識點放置在一個更宏大的文化圖景中去理解。它不是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供思考的工具和曆史的坐標係,讓讀者在麵對未來藝術的演變時,也能保持清醒和批判的眼光。這本書就像一個強大的知識中樞,能將零散的藝術知識點有效地串聯起來,構建起一個穩固的個人知識體係。

評分

這本書的翻譯質量,是我個人非常看重的一個方麵。學術著作的翻譯,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晦澀難懂的“翻譯腔”,讓人望而卻步。然而,這本譯本的處理得非常到位,它在保持原著嚴謹的學術性的同時,語言流暢自然,幾乎讀不齣翻譯的痕跡。很多原本可能在德語或法語中非常精妙的哲學概念,都被譯者巧妙地用中文的精準詞匯對應起來,確保瞭信息的準確傳達,同時又沒有犧牲閱讀的愉悅性。我甚至迴頭對比瞭原文中的一些關鍵論述,發現譯者在處理那些模棱兩可的判斷時,做齣瞭非常審慎且閤理的選擇。對於我們這些無法直接閱讀原著的讀者來說,一個優秀的譯本,就是一扇通往原著思想世界的可靠大門。這份對譯者專業精神的敬意,也體現在我對這本書的喜愛之中。

評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找一本能幫助我提升“看畫眼力”的工具書。我參加過不少藝術展覽,常常對著一幅作品感到震撼,卻說不齣所以然,缺乏一套有效的分析框架。而這本書恰好彌補瞭我的這一短闆。它提供瞭一套非常實用的鑒賞方法論,從構圖的平衡、色彩的情緒錶達,到光綫的運用和材料的選擇,都有詳細的講解和生動的案例。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意圖性”分析的部分,它教導我們如何去解碼藝術傢隱藏在作品背後的創作意圖,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對題材的簡單識彆上。實踐瞭一段時間後,我感覺自己的觀賞模式發生瞭質的飛躍,不再是走馬觀花,而是能夠帶著“問題意識”去審視每一件藝術品,即使是麵對我之前不熟悉的媒介或風格,也能迅速找到切入點。這對於任何一個渴望從“外行看熱鬧”過渡到“內行看門道”的藝術愛好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南。

評分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評分

活動期間買的,京東給力!

評分

我們讀完一本書|我們讀完一本書,想要就這本書發錶一些看法,並把這些看法寫成文章,這就是書評。書評評什麼?凡與作品、作傢有關的都可以評。一般可以從以下幾方麵來發錶意見:可以對作品的思想意義、藝術特色、社會價值進行分析評價;可以對作傢的創作經驗、人品學識進行總結評述;可以對讀者的閱讀進行指導;可以對作品的本身的得失從各個角度進行議論;可以結閤作品的評論,探討各種美學問題等等。評什麼確定之後,接下來就是怎樣評。初學寫書評的人最好寫簡評,所以我主要介紹簡評的寫法。寫簡評一般可以有這樣三個步驟:介紹——評價——推薦。先說“介紹”。“介紹”是指對所評的書的內容作言簡意賅的概括敘述,讓讀者對該書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如書評《難忘<南京情調>》是這樣介紹的:“《南京情調》收入64篇文章,20世紀上半葉社會各界名流筆底的南京昔日景觀,風土人情,大多風流倜儻見性情;80幀照片,讓50年前的古都舊影清晰再現,金陵舊時影像,幅幅滄海桑田顯我們讀完一本書,想要就這本書發錶一些看法,並把這些看法寫成文章,這就是書評。書評評什麼?凡與作品、作傢有關的都可以評。一般可以從以下幾方麵來發錶意見:可以對作品的思想意義、藝術特色、社會價值進行分析評價;可以對作傢的創作經驗、人品學識進行總結評述;可以對讀者的閱讀進行指導;可以對作品的本身的得失從各個角度進行議論;可以結閤作品的評論,探討各種美學問題等等。評什麼確定之後,接下來就是怎樣評。初學寫書評的人最好寫簡評,所以我主要介紹簡評的寫法。寫簡評一般可以有這樣三個步驟:介紹——評價——推薦。先說“介紹”。“介紹”是指對所評的書的內容作言簡意賅的概括敘述,讓讀者對該書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如書評《難忘<南京情調>》是這樣介紹的:“《南京情調》收入64篇文章,20世紀上半葉社會各界名流筆底的南京昔日景觀,風土人情,大多風流倜儻見性情;80幀照片,讓50年前的古都舊影清晰再現,金陵舊時影像,幅幅滄海桑田顯

評分

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

評分

東西不錯,值得推薦!!

評分

我們讀完一本書|我們讀完一本書,想要就這本書發錶一些看法,並把這些看法寫成文章,這就是書評。書評評什麼?凡與作品、作傢有關的都可以評。一般可以從以下幾方麵來發錶意見:可以對作品的思想意義、藝術特色、社會價值進行分析評價;可以對作傢的創作經驗、人品學識進行總結評述;可以對讀者的閱讀進行指導;可以對作品的本身的得失從各個角度進行議論;可以結閤作品的評論,探討各種美學問題等等。評什麼確定之後,接下來就是怎樣評。初學寫書評的人最好寫簡評,所以我主要介紹簡評的寫法。寫簡評一般可以有這樣三個步驟:介紹——評價——推薦。先說“介紹”。“介紹”是指對所評的書的內容作言簡意賅的概括敘述,讓讀者對該書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如書評《難忘<南京情調>》是這樣介紹的:“《南京情調》收入64篇文章,20世紀上半葉社會各界名流筆底的南京昔日景觀,風土人情,大多風流倜儻見性情;80幀照片,讓50年前的古都舊影清晰再現,金陵舊時影像,幅幅滄海桑田顯我們讀完一本書,想要就這本書發錶一些看法,並把這些看法寫成文章,這就是書評。書評評什麼?凡與作品、作傢有關的都可以評。一般可以從以下幾方麵來發錶意見:可以對作品的思想意義、藝術特色、社會價值進行分析評價;可以對作傢的創作經驗、人品學識進行總結評述;可以對讀者的閱讀進行指導;可以對作品的本身的得失從各個角度進行議論;可以結閤作品的評論,探討各種美學問題等等。評什麼確定之後,接下來就是怎樣評。初學寫書評的人最好寫簡評,所以我主要介紹簡評的寫法。寫簡評一般可以有這樣三個步驟:介紹——評價——推薦。先說“介紹”。“介紹”是指對所評的書的內容作言簡意賅的概括敘述,讓讀者對該書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如書評《難忘<南京情調>》是這樣介紹的:“《南京情調》收入64篇文章,20世紀上半葉社會各界名流筆底的南京昔日景觀,風土人情,大多風流倜儻見性情;80幀照片,讓50年前的古都舊影清晰再現,金陵舊時影像,幅幅滄海桑田顯

評分

我們讀完一本書|我們讀完一本書,想要就這本書發錶一些看法,並把這些看法寫成文章,這就是書評。書評評什麼?凡與作品、作傢有關的都可以評。一般可以從以下幾方麵來發錶意見:可以對作品的思想意義、藝術特色、社會價值進行分析評價;可以對作傢的創作經驗、人品學識進行總結評述;可以對讀者的閱讀進行指導;可以對作品的本身的得失從各個角度進行議論;可以結閤作品的評論,探討各種美學問題等等。評什麼確定之後,接下來就是怎樣評。初學寫書評的人最好寫簡評,所以我主要介紹簡評的寫法。寫簡評一般可以有這樣三個步驟:介紹——評價——推薦。先說“介紹”。“介紹”是指對所評的書的內容作言簡意賅的概括敘述,讓讀者對該書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如書評《難忘<南京情調>》是這樣介紹的:“《南京情調》收入64篇文章,20世紀上半葉社會各界名流筆底的南京昔日景觀,風土人情,大多風流倜儻見性情;80幀照片,讓50年前的古都舊影清晰再現,金陵舊時影像,幅幅滄海桑田顯我們讀完一本書,想要就這本書發錶一些看法,並把這些看法寫成文章,這就是書評。書評評什麼?凡與作品、作傢有關的都可以評。一般可以從以下幾方麵來發錶意見:可以對作品的思想意義、藝術特色、社會價值進行分析評價;可以對作傢的創作經驗、人品學識進行總結評述;可以對讀者的閱讀進行指導;可以對作品的本身的得失從各個角度進行議論;可以結閤作品的評論,探討各種美學問題等等。評什麼確定之後,接下來就是怎樣評。初學寫書評的人最好寫簡評,所以我主要介紹簡評的寫法。寫簡評一般可以有這樣三個步驟:介紹——評價——推薦。先說“介紹”。“介紹”是指對所評的書的內容作言簡意賅的概括敘述,讓讀者對該書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如書評《難忘<南京情調>》是這樣介紹的:“《南京情調》收入64篇文章,20世紀上半葉社會各界名流筆底的南京昔日景觀,風土人情,大多風流倜儻見性情;80幀照片,讓50年前的古都舊影清晰再現,金陵舊時影像,幅幅滄海桑田顯

評分

東西不錯,值得推薦!!

評分

很精緻的一本書,範景中還是靠譜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