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拿來即用的問題檢索手冊,案頭必備的高效管理工具。
★編排體例采用【一問一答】【案例解析】【操作提示】【法律依據】方式,便於查閱檢索,正確理解和適用法律法規。
      內容簡介
   卓有成效的人力資源管理者是善於開發、管理人纔資源的工程師。本書集知識、技能、工具於一體,采用問答形式,涵蓋雇傭管理、勞動閤同、工作時間、勞動報酬和福利、服務期、商業秘密、競業限製、女職工與未成年工特殊保護、社會保險、勞動爭議程序等方麵內容,為企業管理者如何依法用工、如何運用法律建立和諧的勞動用工關係,維護用人單位的閤法權益提供兼具針對性、實用性與操作性的幫助,是一本優秀HR必備的案前書。     
作者簡介
   龐春雲,著名勞動法律法規及仲裁專傢,著名勞動法與員工關係管理專傢,資深律師,資深培訓師。北京市廣盛律師事務所高級閤夥人,上海分所主任,上海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員,上海市律師協會勞動法律關係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律協勞動法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總工會維權誌願團成員,上海市科技協會法律谘詢委員會委員,《上海法治報》法律顧問團律師,《新聞晚報》維權律師,中企培企業管理發展中心(中國職業教育培訓認證網)培訓專傢,中國勞動爭議網特聘專傢,北大研修班培訓名師,寶鋼人纔開發學院、國傢林業局人纔交流中心、愛課中國、金前程學院、智慧樹管理網、人纔金港、卓一企管、思源領導力中心、上海起航(銀行行長培訓班)、上海電信進修學院、上海上體英纔學院等單位高級講師等。     
目錄
   第一編勞動法律總體介紹1
第二編多元化雇傭管理17
第一章勞動關係19
第二章勞務派遣關係65
第三章涉外勞動關係--外國人就業99
第三編勞動閤同管理109
第一章招聘求職(前閤同義務)階段111
第二章勞動閤同簽訂階段118
第三章勞動閤同履行和變更階段159
第四章勞動閤同解除和終止階段195
第五章後續手續辦理(後閤同義務)階段267
第四編勞動報酬、工作時間和福利289
第一章工資、奬金和提成291
第二章工時製度和加班工資339
第三章休假與福利382
第五編服務期、商業秘密和競業限製405
第一章服務期407
第二章商業秘密和競業限製434
第六編女職工與未成年工特殊保護465
第一章女職工保護467
第二章未成年工保護491
第七編社會保險495
第一章社會保險497
第二章工傷保險529
第八編勞動爭議程序565
第一章勞動爭議受理範圍567
第二章勞動爭議時效與證據規則595
第三章一裁終局611
附參考書目及網站615      
前言/序言
   序言
春天抑或暴風雨?
幾個月前的一次勞務派遣研討會上,某位勞動法學者引用瞭散文《春》的那句名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瞭,春天的腳步近瞭。”而另一位勞動法學者在研討會過程中則提到:“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我們將要迎接的究竟是勞動法的春天?還是勞動法的暴風雨?這個問題,自從2006年《勞動閤同法》草案麵嚮全國徵求意見開始,各界人士便爭論不休。
迴顧《勞動閤同法》的那一輪熱浪至今的近十年,沒有一個法律領域能像勞動法律領域這樣,轟轟烈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關注《勞動閤同法》的2008年
2007年6月29日,鬍錦濤主席的65號主席令公布瞭《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閤同法》(以下簡稱《勞動閤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之前社會各界對草案的爭論不休在正式公布的法律麵前似乎已變得沒有很大意義,雖然“京派”“海派”依然在爭論《勞動閤同法》是“錦上添花”抑或“雪中送炭”,更多大眾則將注意力轉移至對新法的理解、執行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上。
當時社會的普遍認識是該部《勞動閤同法》在保護用人單位權益與勞動者權益方麵,更側重保護勞動者的利益,主要依據是該部《勞動閤同法》讓勞動關係更為固定化。因為對於用人單位而言,始終追求的目標是靈活的用工機製,人纔能進能齣。曾有學者將勞動關係比喻成一間大房子,有進口有齣口,靈活的用工機製就是進口通暢齣口通暢。進口通暢方麵,自大學生分配改為雙嚮選擇後,幾乎是通暢的,沒有很多約束,用人單位隻需要避免踏《就業促進法》中規定的“雷”——就業歧視即可。為保障齣口順暢,在《勞動閤同法》齣颱之前,用人單位往往用與勞動者不簽勞動閤同或簽訂短期勞動閤同的方式追求靈活用工:不簽閤同的事實勞動關係可以隨時結束;短期勞動閤同,一年一簽,更有甚者,一月一簽,對勞動者不滿意的待閤同期滿結束。但是,《勞動閤同法》的齣颱在原本順暢、靈活的齣口上加瞭三道大鎖,讓用人單位覺得齣口睏難重重。這三道大鎖就是:事實勞動關係的雙倍工資懲罰,期滿終止的經濟補償金和兩次續簽的無固定期限勞動閤同的規定。
麵對《勞動閤同法》的三道大鎖,用人單位追求靈活用工的腳步並沒有停止,2007年年底華為的“辭職門”事件嚮《勞動閤同法》開瞭第一槍;富豪張茵提齣廢止無固定期限的建議嚮《勞動閤同法》開瞭第一炮,在要求《勞動閤同法》修改無望的情況下,為追求靈活用工,很多用人單位采用瞭勞務派遣用工方式,勞務派遣如雨後春筍般大麵積發展,直至2012年12月28日,《勞動閤同法修正案》齣颱,對《勞動閤同法》進行瞭首次修改,勞務派遣的規定也更為詳盡。
二、金融危機影響下的2008年下半年與2009年
《勞動閤同法》與《勞動法》相比,確實是一部命運較為波摺的法律,齣颱不久,又遇上瞭籠罩全球的金融危機,很多企業受到瞭前所未有的挑戰,步履艱難。此時,又有人提齣要修改《勞動閤同法》中對於勞動者保護較重的條款,如事實勞動關係的雙倍工資。最終,鑒於法律的嚴肅性,《勞動閤同法》沒有“朝令夕改”。為幫助企業平穩渡過金融危機,各地齣颱瞭當地的規定,如上海高級人民法院齣颱瞭《關於適用勞動閤同法若乾問題的意見》(俗稱“二十二條”)。
三、不同尋常的2010年
走過金融危機下霧霾層層的2009年,迎來瞭春意濃濃的2010年,兩大事件讓勞動關係發生瞭重大改變。魯迅先生在《呐喊》中寫道:不在沉默中死亡,便在沉默中爆發。死亡事件便是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爆發事件便是廣州本田員工罷工事件,這兩大事件,使中國的勞動關係從個體勞動關係時代轉入集體勞動關係時代,勞動者從主張權利升級為主張權益。集體勞動關係時代,工會作用日益加強。
四、社會保險的2011年
2011年又是春意濃濃的一年,2011年關注社會保險,被稱為“社會保險年”,對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傷保險條例》進行瞭修改,擴大瞭工傷認定範圍,提高瞭工傷待遇;中國的社會保險,曆經多年多而雜的法規、規章、政策,終於擁有瞭第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終於齣颱實施。
五、不平靜的2012年
2012年是上一屆人大執政的最後一年,一般來說,上一屆人大執政的最後一年,法律會進入“空窗期”,因為上一屆人大不明白下一屆人大的理念,為平穩過渡,往往不再進行法律、法規的製定和修改。但本該平靜的2012年,事實上卻並不平靜。4月18日《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彆規定》齣颱並實施,關注對特殊群體女職工權益的維護,將産假由90天延長至98天,同時,“職場性騷擾”第一次被列入法律;12月28日,《勞動閤同法修正案》齣颱,對勞務派遣予以關注。
六、關注勞務派遣的2013年
2012年12月28日的《勞動閤同法修正案》使勞務派遣成為2013年社會關注的重點。為規避法律對勞務派遣的約束,中國的勞動關係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狀態:勞動派遣、業務外包、人事代理、藉調等;為有利於《勞動閤同法修正案》的實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兩部部門規章《勞務派遣行政許可實施辦法》和《勞務派遣暫行規定》分彆於2013年6月和2013年12月齣颱。
七、和諧勞動關係繼續發展的2014年
和諧勞動關係是指勞動關係雙方一種和諧融洽的良好狀態。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齣構建和諧勞動關係,自此,和諧勞動關係的創建和發展,成為當前勞動關係的主要內容。迴首《勞動閤同法》至今的這些年,如果非要用“春天”或者“暴風雨”來做總結,我認為更多的是勞動法律的春天,雖然暴風雨也不少,但也是為瞭風雨之後見彩虹。
作為一名專業的勞動法律師和培訓師,走過這些年勞動法律的春天和風風雨雨,內心很不平靜。為瞭讓大傢更好地瞭解這些年勞動法律的變化、讓人力資源從業人員、勞動法律從業人員更好地理解法律、適用法律,筆者利用繁忙的工作間隙寫下本書。
本書的定位更偏嚮工具書,從編輯目的而言,它主要供查考、檢索而非通讀,這是筆者在撰寫本書時所秉承的原則。為方便實用,本書的理論性闡述不多,更側重實務操作;為方便查閱使用,除本書第一編的部分問題采用【問】【答】方式外,第一編的其他問題及其他編均采用【問】【答】【案例】【案例解析】【操作提示】【法律依據】的方式,便於讀者正確理解法律和適用法律。
本書案例來源,絕大部分是筆者及所在律所律師承辦的案例;部分案例則來自全國各地法院公開的審判案例。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瞭北京市廣盛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同仁律師和助理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謝。
由於筆者水平有限,缺陷之處敬請指正,也期待廣大讀者迴應,共同為我國勞動法律法規的推廣應用作齣貢獻。
筆者已將努力宣傳勞動法律、努力促進勞動關係的和諧、努力推動勞動法製的完善視為己任,將為此努力奮鬥。
龐春雲
2015年10月上海  
				
 
				
				
					職場精英養成指南:高效溝通與團隊協作的藝術  本書聚焦於職場人士在日常工作中亟需掌握的關鍵軟技能,旨在提升個人溝通效率、優化團隊協作效能,最終助力職場人士實現職業目標和個人價值。  在瞬息萬變的現代職場中,技術和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真正區分平庸與卓越的,往往是那些看似“軟性”實則決定成敗的核心能力——高效溝通與無縫協作。本書脫離瞭傳統管理學或人力資源管理的範疇,完全專注於個體層麵如何更智慧、更有效地與他人互動,並在組織環境中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第一部分:洞察人心——精準高效的溝通策略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溝通的本質,強調“說”與“聽”同等重要,並提供瞭大量實戰工具,幫助讀者打破溝通壁壘,確保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和接受度。  第一章:理解溝通的心理學基礎   非語言信息的解碼藝術: 身體語言、麵部錶情、語調和停頓在信息傳遞中所占的比例分析。如何識彆對方潛意識中傳遞齣的真實意圖,避免産生誤解。  認知偏差對溝通的影響: 探討確認偏誤、光環效應等常見心理陷阱如何扭麯我們對接收方信息的理解,並提供策略來校準這些認知偏差,實現客觀交流。  情緒智力(EQ)在職場對話中的作用: 學習識彆、理解並管理自身及他人的情緒。掌握“情緒降溫”技巧,確保在高壓或衝突情境下,對話仍能保持建設性。  第二章:打造清晰有力的錶達   結構化錶達模型(SCQA/PREP法則的應用): 無論麵對高層匯報、跨部門協調還是日常郵件往來,均需遵循清晰的邏輯框架。本書提供具體模闆,確保論點突齣,論據充分。  針對不同受眾的語言定製: 區分“技術人員語言”、“業務部門語言”和“高層決策者語言”。學習如何將復雜概念提煉成對方最關心的語言(例如,從技術實現轉為商業價值)。  反饋的藝術:建設性批評的五步法: 掌握提供批評而非指責的技巧。重點訓練如何以“觀察-影響-建議”的模式,讓反饋更容易被接收和執行,保護同事的自尊心。  第三章:主動傾聽——化被動為主動的溝通高地   區分“聽見”與“聽懂”: 深度傾聽的技術,包括復述確認(Paraphrasing)、提問澄清(Probing Questions)和情感迴應(Reflective Listening)。  消除傾聽障礙: 如何在高強度工作或多任務處理的環境下,訓練自己保持專注,真正捕捉信息細節,避免“選擇性失聰”。  從傾聽中挖掘隱藏需求: 學習通過細微的提問引導對方說齣未明確錶達的需求或潛在的痛點,這對於項目啓動和問題解決至關重要。   第二部分:協同增效——構建高績效團隊互動模型  本部分將視野從個體溝通擴展到團隊層麵,探討如何通過優化互動流程,將一群有能力的個體凝聚成一個高效、協同的戰鬥集體。  第四章:跨部門協作的橋梁搭建   理解組織政治地圖: 識彆關鍵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及其影響力,理解不同部門間的目標衝突點。  建立互信的契約與邊界: 明確界定協作的範圍、責任和交付標準,從源頭上減少“踢皮球”現象。  高效會議管理實戰手冊: 從會前議程設計、會中控場到會後跟進的每一個環節優化。重點講解如何確保會議産齣可衡量、可執行的行動項,避免時間浪費。  第五章:衝突管理與建設性爭議   衝突的性質分類與應對: 區分任務衝突(有助於工作推進)與人際衝突(有害團隊健康)。  “我信息”的應用與非暴力溝通(NVC)基礎框架: 學習如何在不指責對方的前提下,清晰錶達自己的立場和感受,引導對話走嚮解決問題的方嚮。  調解技巧:引導中立第三方介入: 當衝突雙方無法自行解決時,提供一套中立、公平的調解步驟,促進雙方達成共識或相互理解。  第六章:影響力的非權力運用   建立個人信譽資産: 強調兌現承諾、專業輸齣和可靠性是積纍影響力的基礎。  說服的邏輯與情感平衡: 運用亞裏士多德的說服三要素(Ethos, Pathos, Logos)指導日常說服場景。何時該用數據支撐(Logos),何時該用故事感染(Pathos)。  嚮上管理與跨級溝通的藝術: 如何在不越權的前提下,有效地嚮更高級彆的管理者清晰地展示工作進展、尋求資源或提齣改進建議,確保決策者能及時掌握關鍵信息。   結語:持續精進的職業對話  本書最後強調,溝通與協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技能,而是需要持續練習和反思的習慣。通過融入日常工作中的微小改變,讀者將能顯著提升自己的職場能見度,成為團隊中不可或缺的“潤滑劑”和“推進器”。本書提供的工具和方法論,是確保您在任何組織結構中都能遊刃有餘、達成目標的實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