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野道夫震撼影像与温暖文字, 用镜头诠释生命的短暂易逝与弥足珍贵!
不断更迭的季节,让我仿佛真实地感受到朝无尽远方逝去的时间之流,不禁惊叹大自然运行时分毫不差的精准度。年复一年,无数次的相遇分离,都徒留无限感慨。每当细数这样的经历,仿佛更能体悟如蜉蝣般短暂的人生。
——星野道夫
海报:
《永恒的时光之旅》收录星野道夫未公开摄影作品及西伯利亚绝笔日记 ,是对星野道夫史诗般摄影生涯的回顾和致敬。
星野道夫用镜头扑捉自然的至美和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用最纯粹的热爱记录极地的风景、动物和人,他的文字也如他的影像一样质朴温暖,每一次旅程都是触动人心的 “心灵之旅”。
星野道夫曾说:“当人生将走至终点,我希望我的生命能结束在阿拉斯加。”他将人生中最青春的岁月献给了这片极北之地,而这里也成为他最后的安眠之所。他用镜头为我们留下那些珍贵的即将消逝的生命和风景,也书写了人与自然的永恒对话。
国际知名的日本生态摄影师,旅行作家。生于一九五二年,庆应大学经济学毕业后曾担任日本动物写真家田中光常的助手。二十六岁即深入阿拉斯加追寻极地风景,并进入阿拉斯加大学野生动物管理学系就读。一九八六年荣获第三届平凡社动物摄影奖,一九九○年获第十五届木村伊兵卫奖,一九九九年获日本摄影协会追赠特别奖。
二十年来他穿梭在山脉、冰河、冻原拍摄大量自然生态作品,多幅作品获阿拉斯加政府与博物馆收藏。而他纯净洗炼的文字,也让他成为特别受欢迎的旅游文学作家之一,包括摄影集、散文随笔等散见《国家地理杂志》等国际知名媒体。
一九九六年八月,星野道夫随日本电视台前往勘察加半岛拍摄棕熊时,遭棕熊袭击不幸罹难,享年四十三岁,遗作展吸引上百万日本人入场参观。
序 幕 一九七三年,踏上希什马廖夫
第1章 生命之不思议
极地的北美驯鹿,长达一千公里的旅程 / 16
极地流浪者 / 20
北美驯鹿之旅 / 31
北美灰熊 阿拉斯加的王者 / 37
MOOSE 阿拉斯加动物历险记 追寻大森林王者的足迹 / 48
灰狼的远吠 唤醒野性的生命 / 58
自食其力的地松鼠 / 62
白大角羊 / 64
风之鸟 / 70
雪鸮家族的新成员 / 75
座头鲸的气泡网捕食法 / 78
沿海油田开发对海洋动物的冲击 / 82
遥远的冰原 观察“北极之王”北极熊母子的相处过程 / 90
第2章 生活在阿拉斯加
一百一十二岁的沃尔特长老 / 104
一起前往流经极北原野的“约定之河”旅行吧! / 106
极昼 / 111
旅程终点 / 114
沿着杭特河往上走 / 117
爱斯基摩人的捕鲸生活 一九八三年 / 120
第3章 季节的颜色
早春 / 128
可爱的花 / 134
冰河 / 140
北国之秋 / 142
冬 / 150
第4章 聆听森林之声
寻找图腾柱 / 157
寻找渡鸦的神话 162
艾丝特· 谢伊的话 / 166
海底住宅遗迹 / 169
第5章 全新的旅程
新的旅程 / 174
往北飞吧,渡鸦! / 177
西伯利亚日志1996 年 / 182
附 录
拍摄生命的意义 今森光彦 / 206
为梦想声援 星野八千代 / 208
崭新之旅 星野直子 / 210
星野道夫年谱 / 213
新的旅程
小木屋里弥漫着篝火的味道,屋子正中央放着一个陈旧的火炉,室内暖洋洋的很舒服。长老横卧在窗边的床上,不时咳嗽。他的儿子肯尼斯对我说:“父亲来日不多了。”尽管老人已是风中残烛,冬日的脚步还是逐渐逼近十月的北极圈,冷酷地降临在这座印第安人的村落。
小屋中只有我跟长老,初冬残阳的光辉从窗边稀疏地洒入,室内满布温暖的光影。以原木砌成的墙面悬挂着一张张褪色的照片,还有旧枪、灰狼毛的旧连帽上衣……桌上放着的盘子中,还有一大块水煮驯鹿肉,以及六十厘米长的真白鲑。
火炉里烧着的薪柴,是连小树枝都没削掉的鱼鳞云杉,放入新的木柴后,火势再度猛烈升起,火光照在因酷寒而早已冻僵的脸庞上。年老的哈梅尔躺在床上慈祥地看着我。他似乎有话对我说,我也有事情想请教他。
“哈梅尔,你饿了吗?”
他躺在床上点点头,我将驯鹿肉盛到两个盘子里,送到床边。哈梅尔撑起他瘦弱的身体,用闪着黑光的小刀将肉切成小块,慢慢咀嚼着在秋季猎到的驯鹿肉。我们面对面坐着,偶尔相视而笑,安静地用餐。北美驯鹿在秋季原野迁徙时,会吃冻原上的树果维生,这些树果经过消化后,能让驯鹿肉充满甜味。我们口中的鹿肉也带着淡淡甜味,可见这些鹿肉有多新鲜。
“我们小时候,每样东西都是用北美驯鹿的毛皮做成的,不管是穿的衣服、毯子或帐篷…… ”
哈梅尔失去了一边的肺,说起话来很痛苦,但他似乎还有话要说。他的声音很小,有点嘶哑,只会说英文单词,又夹杂着哥威迅语,我得非常专注地聆听才听得懂他在说什么。
“哈梅尔,过去我一直在阿拉斯加拍摄北美驯鹿,我很喜欢北美驯鹿噢。”
“我就像灰狼一样追着北美驯鹿跑……每天每天都在原野上寻找它们的踪影。”
我们的对话就像是不同世界的人各自唱着独角戏,完全接不起来。我想告诉哈梅尔的是,我受到壮阔的北美驯鹿大迁徙所吸引,十多年来持续拍摄它们的旅程。我也熟悉他生活过的原野,以及风一般穿过原野的北美驯鹿。我想让他知道,这是我们所共同拥有的世界。
不知不觉室内暗了下来,从窗户看出去,夕阳已逐渐西下。发源于布鲁克斯山脉的尚达拉河,穿过这小小的瓦内提村后,于下游汇入育空河。
我来到这个哥威迅印第安村落,拜访友人肯尼斯·弗兰克。此行的目的是要见他的父亲哈梅尔·弗兰克。
哥威迅印第安人是北方的狩猎民族,定居在阿拉斯加与加拿大北极圈国境附近的原野,原野上每年都有如海浪般来回迁徙的北美驯鹿,哥威迅印第安人便以猎捕北美驯鹿为生。除了瓦内提村之外,北极村、查尔基齐克村以及旧克罗村都属于哥威迅印第安村落。哥威迅印第安人的人口不到五千人,但他们与北美驯鹿间紧密相连的生活形态,是其他部落所无可比拟的。若不是因近来在美国掀起关于北极圈油田开发以及北美驯鹿的生态保育争议,若不是哥威迅印第安人的强烈反弹,恐怕这群安分生活在极北原野的狩猎民族,仍旧是一群为世人所遗忘的人们吧。
哈梅尔从床上坐起,慢慢调整呼吸,略带痛苦地开口:
“我出生于旧约翰湖畔。有一年,完全没有北美驯鹿经过那里,当时的同伴们无不想尽办法活下来,但还是有许多人饿死…… ”
我知道旧约翰湖,那是在北极村附近山谷的一座大湖。我曾经为了寻找哥威迅印第安人过去用来捕捉北美驯鹿的驯鹿围栏,前往那座位于世界尽头的湖进行田野调查。
在十九世纪末枪支进入阿拉斯加之前,印第安人为了猎捕北美驯鹿,会在原野设置大型陷阱。他们沿着北美驯鹿迁徙时会经过的山坡与山谷,架设大型的V 字形木头围栏,等毫无戒心的猎物走近,就拿出长枪与弓箭射杀它们。枪支普及后,失去用途的驯鹿围栏逐渐荒废,至今已过了一个世纪,被舍弃在那的围栏早已倾倒腐朽,与周遭景致融为一体。如果没有特别留意,
可能也不会发现那里的架设围栏的痕迹。然而,等到冰雪融化,进入夏季草木生长发芽前的早春时期,只要搭乘飞机俯瞰原野,就能看到仿佛秘鲁纳斯卡大地画般,微微浮现于广阔平原上的白色的V 字形图案。
我曾经听专门研究北美驯鹿的友人提起,旧约翰湖附近山区还有许多驯鹿围栏的遗迹,他在做调查时偶然飞越那片山区,在山坡上发现了美丽的V 字。当时村落里几乎没有一位长老记得驯鹿围栏的架设地点,而一路追寻北美驯鹿的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亲眼见证那个逐渐消逝的记忆,那曾属于哥威迅印第安人的渺小历史。
我展开了全新的旅程。我之前在壮阔的阿拉斯加北极圈吸引下,持续追寻北美驯鹿的旅程,如今已画下休止符。以前的我坚信这片广大的土地是人类未曾进入的大自然,但现在的我有了不同的想法。当我转而寻访那些逐渐凋零的人们,请他们驻足回首,并用心倾听他们的声音之后,我发现眼前这片大地又开始对我诉说截然不同的故事。一直以为这是个渺无人烟而抱着敬畏俯瞰的辽阔原野,其实早就有许多人类来到这里,留下许许多多的传说。
我所展开的全新旅程,就在我眼前酣然入睡的哈梅尔的心中。我追寻的是存在于老人心中的北美驯鹿,这是一场永远无法抵达终点的旅程。在这场旅程当中,我是否能看见全新的风景呢?
这个极北的印第安村落陷入了一片宁静,哈梅尔的小木屋里也只听见来自火炉中薪柴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历经无数冬日的老人,他的话语以及那年迈身躯所透出的温暖,深深地渗透到我的心里,令我感动不已。
就在此时,肯尼斯拿出一个老旧的印第安鼓,默默地打起鼓来。随着鼓声,耳边传来了他那缥缈幽远的嗓音,他唱的是古老的北美驯鹿之歌。肯尼斯不是为了谁而唱,但他那宛如啜泣又仿佛发自内心嘶吼,满溢情感的歌声,仿佛也已唱入沉睡中的哈梅尔的心中。我专注地聆听着,希望这首歌就这样永远地唱下去。
这部作品,乍一看书名就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宏大叙事感,让我这个常年在文字的海洋里摸爬滚打的“老书虫”也忍不住好奇。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比如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服饰纹样的细致描摹,那种仿佛亲手触摸到丝绸的质感,让人瞬间被拉入那个遥远的场景之中。当然,情节的推进速度并非一味求快,它更像是一条蜿蜒的河流,时而湍急,时而平静地流淌过那些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几位主要人物复杂心境的刻画,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不是简单的爱恨分明,而是充满了人性的灰色地带。比如,那个看似冷酷无情的角色,在某个午后的独白中,却流露出了对逝去时光的深深眷恋,这种反差极具张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回味那些富有哲理性的对话,它们并非生硬的说教,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人物的日常互动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某种深层的思考。这本书的配乐(如果我有幸想象它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话)一定是那种层次丰富、能够烘托情绪的交响乐,而不是简单的背景音。它需要时间去品味,去感受,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后劲十足,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说实话,我很少对一本书的“逻辑自洽性”提出过高要求,因为文学创作总有其发挥空间,但这部作品在逻辑框架上做得极为扎实。它构建的世界,即便有着天马行空的设定,其内部的运行规则也始终如一,没有出现前后矛盾的地方,这对于一本篇幅较长的作品来说,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当我读到某个情节似乎有些费解时,总能很快在后续的章节中找到合理的解释,这种“伏笔”的回收处理得非常优雅,没有那种生硬的“原来如此”感,而是水到渠成。另外,该书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有深度、有缺陷的女性角色,她们不再是依附于男性角色的花瓶,而是拥有自己独立意志和行动轨迹的个体,她们的智慧和坚韧,在关键时刻推动了整个故事的走向。这让我感受到作者在创作时,对于社会群体和个体力量的深刻洞察,使得整部作品的格局远超一般的故事范畴,上升到对“人”的本质的探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像一个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恰到好处。我必须承认,起初我有些被那些看似不相关的支线情节搞得有点晕头转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领悟到作者的匠心。那些看似旁枝末节的描述,最终都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洪流,指向了核心的主题。尤其赞赏的是作者叙事视角的转换,时而拉远镜头,俯瞰全局的磅礴,时而又聚焦于一个微小的物件,比如一枚遗落在角落的怀表,通过它的视角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命运沉浮。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手法,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坦白说,市面上太多作品在构建世界观时往往流于表面,但在这本书里,我能感受到那种浸润骨髓的真实感,仿佛作者本人就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书中描绘的那些场景转换,其衔接之流畅,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没有生硬的“下一章”或者“时间快进”的提示,一切都顺理成理地向前推进,让人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自己正在翻阅纸张的事实。
评分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就像攀登一座需要耐力的山峰。它不迎合快节奏的阅读习惯,而是要求读者付出专注和时间。我发现,那些在白天匆匆翻过的内容,在夜晚安静下来重读时,会展现出全新的光彩。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然在脑海中久久地回响。比如关于“时间”的本质,书中通过不同角色的生命轨迹,提供了几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方式,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各自的真实。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冲突时的克制,高潮迭起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用过多的感叹号或者夸张的语气来渲染情绪,而是用沉稳、冷静的笔调,将情感的爆发力蕴藏在字里行间,这份沉着,反而赋予了作品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感,让人在经历了一场精神洗礼后,感到平静而充实。
评分我向来是个对文字的节奏感要求很高的人,如果一段文字读起来磕磕绊绊,再好的故事也得被我无情地搁置。幸运的是,这部作品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律美,但又绝不故作姿态,显得矫揉造作。它成功地找到了一种平衡:既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又不失日常对话的烟火气。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人物内心挣扎时所使用的比喻,那些比喻新颖而精准,像精准的手术刀,切开了人物最隐秘的情感结构。举个例子,书中形容“希望”的消逝时,用了“像一盏被遗忘在午后阳光下的油灯,光芒在无声中被稀释殆尽”,这种意象的构建能力,绝对是顶尖水准。此外,该书对环境氛围的渲染也极其到位,无论是描写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还是初春解冻时泥土散发的清新气息,都让人感同身受,仿佛能闻到、摸到、甚至尝到那种氛围。这绝不是简单的堆砌辞藻,而是文字的精确投放。
评分这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在影像里,在字里行间,跟随作者感受永恒的时光之旅。
评分才发现理想国的书籍这么好看
评分书不错,喜欢啊!
评分寄到时书已经湿掉!包装全部破损!购买已经一个星期才到,而且跟售后说换书客服说要15个工作日!真的很不愉快的购书体验!下次不想在京东买东西了!
评分买了送朋友的!她很喜欢!
评分618做活动买的,很超值,这次京东618也就图书打折力度值得买一些了。
评分图片很震撼,文字很优美,不错的书。
评分国宝级摄影师啊,绝对不后悔
评分书角变形,估计是运输途中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