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6月18日,法国、英国和普鲁士军队集结在布鲁塞尔南部的一个安静的峡谷。在前三天法军在利尼击败普鲁士军队,并与英军形成对峙。随即联军撤退。在这里靠北的小村,联军击败法军,这就是著名的滑铁卢战役。这是欧洲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血战。《甲骨文丛书·滑铁卢:四天、三支军队以及三场战斗的历史》是作者的头一本非虚构类作品。作者将精彩的文笔和细致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成就了这本英国畅销书。
《甲骨文丛书·滑铁卢:四天、三支军队以及三场战斗的历史》是一个激动人心且扣人心弦的故事,讲述了英雄业绩和莫大悲剧,以及裁定欧洲命运的最后战役。
伯纳德·康沃尔融合了绘声绘色讲故事的高超技艺和一丝不苟的历史研究,叙述了每一个引人入胜的瞬间,从拿破仑逃离厄尔巴岛,到三场战役的硝烟与鲜血,及至战役的后续。通过引用拿破仑皇帝、威灵顿公爵和普通官兵的书信与日记,康沃尔栩栩如生地呈现了参加这些著名战役是怎样一种体验。他对这些战役的详尽理解和生动描绘也清晰地展现了这四天的跌宕起伏。在这部历史中,有很多至关重要的决策,双方都有展现出惊人勇气的时刻,战局难测,直到惨痛的结局。
伯纳德·康沃尔(Bernard Cornwell),生于伦敦,目前居住在美国。他是一位畅销书作家,著有极其成功的“沙普”系列小说(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斯塔巴克”编年史、“军阀”系列小说、“圣杯”系列小说和“武士”系列小说,以及独立的战争历史小说《阿金库尔》和《要塞》。
陆大鹏,英德译者,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热爱一切long ago和far away的东西。代表译作“地中海史诗三部曲”《阿拉伯的劳伦斯》《金雀花王朝》等。
“无与伦比的故事,登峰造极的讲述……不可能更美妙了。”
——马克斯·黑斯廷斯,《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滑铁卢》的末尾,读者会感到,仿佛他们自己也能指挥一个营。历史书写得这么精彩,谁还需要读小说去寻求刺激?
——《华尔街日报》
滑铁卢战役或许是一个已经被挖掘很多的话题,但这部新书一定会让军事历史迷心满意足……康沃尔给这部详尽而可读性极强的叙述注入了人性的因素。
——《出版商周刊》
任何人,甚至伟大的军事历史学家约翰?基根爵士,都不能比康沃尔更精彩地描述或解释一场战役……康沃尔的记述非常清晰,而且节奏感极强,让这一系列混乱而令人迷惑的战役也变得清晰可辨,容易理解和欣赏。
——《图书馆期刊》,星级评论
一个伟大而恐怖的故事,讲得精彩纷呈而清晰晓畅,作者对战斗中的人,以及他们为什么那样做,有着深刻理解。
——《经济学人》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叙事的清晰和锐利。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精准且富有画面感的词汇来构建场景,读起来流畅自然,几乎不需要费力去解码那些复杂的历史名词或地理概念。每当描述到关键的战略部署或战术执行时,作者的笔触就变得尤为凝练有力,仿佛有一股电流穿过纸页,将当时的紧张气氛直抵读者心扉。我发现自己不时地会情不自禁地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些行军路线和阵地部署图,这种视觉化的阅读体验,在许多严肃的历史著作中是比较少见的。可以说,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成功地实现了大众化普及的艺术,做到了雅俗共赏。
评分坦白说,我对这类涉及大型军事冲突的历史著作向来抱有一种谨慎的态度,因为它们很容易陷入对战术细节的堆砌,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顾虑。作者成功地将军事冲突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他探讨了战争如何影响了当时的文化思潮、财政结构乃至民众情绪。这种宏观与微观的完美结合,使得整本书的论述立体而丰满,绝非一部简单的战史。它探讨的议题,比如领导力的极限、信息不对称下的决策困境,即便是放在今天的商业或政治环境中,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纯粹的历史研究范畴,具有了思想启发的重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这种震撼并非仅仅来源于对宏大战争场面的描绘,而是来自于作者对“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真理的深刻阐释。作者对于后勤、情报、通信等非战斗因素的关注,丝毫不亚于对前线冲锋的描写。他清晰地揭示了,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疏忽或决策失误,是如何一步步将局势引向不可逆转的深渊。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也让我对战争的理解从单纯的武力对抗,上升到了系统工程的层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争议性历史事件时的平衡感,他提供了足够的证据和分析,却不强行灌输结论,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形成判断,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耐读性。
评分这部作品读起来就像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但没有枯燥的讲座感,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亲临现场,感受历史的脉搏。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了得,他能将复杂的军事部署和政治角力娓娓道来,丝毫不觉拖沓。从开篇对当时欧洲局势的宏观描摹,到后续对关键人物决策的细致刻画,都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和独特的洞察力。尤其是他对战役细节的处理,那种对战场环境、天气变化、士兵心理的描绘,让人仿佛能闻到硝烟味,听到呐喊声。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去查阅地图和相关背景资料,这更激发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好奇心,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事件,更是在探讨历史选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整体而言,这是一部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阅读乐趣的佳作,非常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线性叙事的历史写法,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具现代感的、多角度切换的叙事方式。这种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沉闷的军事史变得扣人心弦,如同在看一部结构精巧的悬疑片。作者对于时间线的掌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总能在关键的转折点上,戛然而止,然后从另一个侧面、另一位核心人物的视角重新切入,这种节奏的张弛有度,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摆脱了脸谱化的倾向,每一个角色都充满了复杂的人性,他们的动机、犹豫和错误,都被细腻地展现出来,让人在理解历史的同时,也对人性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这是一本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到历史复杂性的书。
评分当枢密院代表来到花园中对着伊丽莎白公主跪下,尊称他为新任女王时,伊丽莎白公主沉默了。难以控制,浮上心头的各种情绪,他滑落到草地上,抱着膝盖并且用拉丁文说着,这是耶和华所作的,在我们眼中看为稀奇。
评分久闻甲骨文系列大名,趁着京东活动入手一波,内容还没来得及细看,书的质量先赞一个
评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并没有在德军投降后结束,虽然本书作者反对极端民族主义,但他所举的例证恰恰证明了只有单一民族国家才能解决民族矛盾
评分最近突然就对太平天国这段历史感兴趣了,看看这本书怎么样吧
评分《甲骨文丛书·滑铁卢:四天、三支军队以及三场战斗的历史》是一个激动人心且扣人心弦的故事,讲述了英雄业绩和莫大悲剧,以及裁定欧洲命运的最后战役。
评分作者根据朱可夫本人未经删节的回忆录以及近年来公开的苏联档案,对朱可夫从一名农家子弟到成长为传奇人物的波澜起伏的一生进行了精彩记述,如对朱可夫的出生及家庭情况、他的青少年时期、早期的红军指挥员生涯、1939年在哈拉哈河的成名之战、在基辅为苏德战争的爆发进行的准备、苏德战争的爆发及苏军早期的溃败、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力挽狂澜、苏军大反攻、进军柏林征服德国,以及二战结束后在苏联领导层中地位沉浮、担任国防部部长、撰写回忆录在历史中为自己正名直至最后去世等等。
评分甲骨文的书真带劲啊!
评分从4.23到618一直在买买买,都囤了上百本书,实在没法一一阅读评价,不过甲骨文系列在社科书中奋受推荐,值得你去拥有阅读。
评分读这些主要是为了扫盲。刚在前几天入手了英文原版以及新出译作的两本罗曼诺夫王朝,然后过几天就会到货首发的配套译本。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去年的译作了直到现在才入,作者是耶鲁历史专家。据文字介绍说地名和事件繁多,这个译本还想读纸本,丛书其它一些读也可,可因为读本或者古本都觉得观之如梦了无痕,去年读罗马帝国的崛起觉得很有内容,作为西方古史绕不过去的希腊的还须细读。甲骨文丛书中阅读过程最头大二者,一者是与伊斯兰世界有关的一类,与土耳其有关的若干的讲得太概念化试读后觉得头脑空空竟然没记住什么事所以考虑了下没有入。是否我自己记忆力减退了呢?另一者是英法中世纪著作,人名都是音译的一大长串,什么什么几世,封地名爵位名,然后是贵族间血缘和传递关系,根本记不住,我一个外国史盲和在中国古代史有一点积累的不能充分适应感觉满纸是红楼梦那种人多事多却理不出头绪的感觉,最喜欢还是史实翔实无多余修饰的,意译准确并考证充分的,音译占比少的。当然了这个人名地名虽然一大串但总算是真实发生的。比九十年代父母百十块一套买的西方文学名著在阐述的事件上更具真实性。因此还是收了这本,因为太绕不过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