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丛书·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

甲骨文丛书·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爱华(Edward H.Schafer) 著,吴玉贵 译
图书标签:
  • 甲骨文
  • 撒马尔罕
  • 唐代
  • 舶来品
  • 丝绸之路
  • 文化交流
  • 历史
  • 考古
  • 文物
  • 中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06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6488
品牌:甲骨文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甲骨文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00
字数:55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撒马尔罕的金桃》原译《唐代的外来文明》,曾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得极大好评,受到广泛关注,至今该书仍作为唐代中外关系史、唐朝文化史等领域的必读书被不断阅读、讨论。它的学术贡献是从博物学角度对于中古史重新研究,这种研究虽受到考古学、西域学、内亚学的影响,但无疑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中古史研究方法。

  本书的优点在于,数百条译者注纠正了很多原著使用汉籍时的错误,其中一些重要的错误之处,明显地影响了读者对原书的正确理解。更需提及的一点是译者完全还原了原著中征引的汉文原始史料,包括原著中转引的二手材料,甚至一些比较重要的异文,译者都以其专业所长加以说明。

  吴玉贵先生精研唐代中外关系史,在突厥史、中古文献等研究上卓有建树。本书为其花费五年精审译成之作,可谓呕心沥血。2014年11月,责编拜访吴先生,先生笑称毕其功于一役,要将中文版问世以来获得反馈、特别是当年删改的部分增订进来。

内容简介

  本书是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新修订译本,内含24页彩色图片,另保留原书风格20幅黑白题图。《撒马尔罕的金桃》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撒马尔罕的金桃》选取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作者简介

  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1913—1991,旧译爱德华·谢弗),美国著名汉学家和语言学家,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唐代研究乃至整个西方唐代研究的领军人物。1938年获伯克利加州大学学士学位,攻读人类学;1947年获哈佛大学东方语言学博士学位。之后一直任教于柏克莱加州大学,直至1984年退休。曾出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并长期主编《美国东方学会会刊》(JAOS)。

  他深受传统欧洲汉学影响,重视历史语言文献的研究(精通十几种古今语言),加之他在民族学、民俗学和人类学方面的丰厚学养,使他的中国中古研究呈现出开阔的视野与多视角融合的特点。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在中外史学界均享有盛誉,如:唐代的社会文化史,尤其是物质文化(名物)研究、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原汉文化与周边民族文化的融合、道教与文学的关系,尤其是唐诗与道教在唐代文化中的作用等。


  译者简介

  吴玉贵,男,汉族,1956年10月生,籍贯新疆奇台。1974年参加工作。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获硕士学位后来进入历史研究所工作。现任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隋唐史、西北民族史。

  主要成果《资治通鉴疑年录》、《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所优秀科研成果奖)、《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唐书辑校》、《唐代文化》(合著)等专著;发表《西突厥新考》、《试论两件高昌供食文书》、《〈资治通鉴〉记事时间失误略析》、《〈旧唐书〉斠补举例》(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六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所优秀科研成果奖)、《〈新唐书〉“四夷传”证误》等论文。

精彩书评

  美国学者薛爱华的《撒马尔罕的金桃》,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著作。从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的外来物品是何等的丰富多彩,而这些外来物品对中国社会、中国原有的文化又发生着复杂的、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很多逐步溶入中国原有文化之中,终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今天的中国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中国文化既包含汉族的,也包含其他兄弟民族的;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成分。

  ——陈高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

  本书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在研究中国方面资料翔实、博学精深,并且写得赏心悦目的著作。

  ——《亚洲研究杂志》

  完全是赏心乐事……薛爱华先生几乎没有漏掉唐代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以至于一点一滴地为整个文明建立起一幅合情合理的全景画卷……谢弗先生文笔优雅,睿智。他喜欢这些天方夜谭式的故事,而且把它们讲得非常好。

  ——《星期六评论》

  对唐代文化一次令人着迷的考察,这可以从唐代对舶来品的使用和需要中反映出来……我们很难得看到这么一本令人愉快而内容丰富翔实的书。

  ——《美国东方学会会刊》

目录

彩插1-24页

正文1-766页

汉译本序 陈高华

译者的话 吴玉贵

前言 薛爱华

导论

第一章 大唐盛世

历史概况

唐朝的外国人 商船与海路 商队与陆路 唐朝境内的外来居民 唐朝外来居民的待遇 进贡 胡风 外来事物在文学中的反映

第二章 人

战俘 奴隶 侏儒 人质 贡人 乐人和舞伎

第三章 家畜

马 骆驼 牛 绵羊和山羊 驴、骡与野驴 犬

第四章 野兽

大象 犀牛 狮子 豹与猎豹 黑貂或白貂 瞪羚或小羚羊 未确认的有蹄动物 一种未确认的食肉动物 土拔鼠 猫鼬 鼬鼠或白鼬

第五章 飞禽

鹰与鹘 )孔雀 鹦鹉 鸵鸟 频伽鸟

第六章 毛皮和羽毛

鹿皮 马皮 海豹皮 貂及貂类动物皮 豹皮 狮皮 其它兽皮 鲨鱼皮 兽尾 羽毛 孔雀尾 羽衣 虫饰

第七章 植物

保鲜与传播 枣椰树 菩提树 娑罗树 郁金香 那伽花 佛土叶 水仙 莲花 青睡莲

第八章 木材

紫檀 榈木 檀香 乌木

第九章 食物

葡萄与葡萄酒 诃子 蔬菜 珍馐美味 海味 调味品 糖

第十章 香料

焚香与香炉 沉香 紫藤香 榄香 樟脑 苏合香 安息香与爪哇香 乳香 没药 丁香青木香 广藿香 茉莉油 玫瑰香水 阿末香 甲香

第十一章 药物 药物学 质汗 底也迦 豆蔻 肉豆蔻 郁金与蓬莪术 胡桐树脂 木蜜 吉莱阿德香膏 波斯树脂 阿魏 蓖麻子 清泻山扁豆 海藻 人参 各种药草 毛粪石 腽肭 蚺蛇胆 白腊 人发 绿盐

第十二章 纺织品

金衣 毛织品 毛毯 石棉 毡 布 越诺布 茧绸 绸 彩饰丝绸 水羊与冰蚕 棉花“朝霞”

第十三章 颜料

猩猩血 紫胶 龙血 苏方 骨螺贝? 青黛 婆罗得 栎五倍子 藤黄胶脂 扁青 雌黄

第十四章 工业用矿石

盐 明矾 硇砂 硼砂 硝石、朴硝与芒硝 硫黄 雄黄 密陀僧 纯碱金刚石

第十五章 宝石

玉 水精 光玉髓 孔雀石 天青石 金精 玻璃 火珠 象牙 犀角 鱼牙 真珠 玳瑁车渠 珊瑚 琥珀 煤玉

第十六章 金属制品

黄金 紫金 银 黄铜 金币与银币

第十七章 世俗器物

各种器皿 灯树 盔甲 剑与枪 弓与矢

第十八章 宗教器物

舍利 佛像

第十九章 书籍

字、纸、书 书肆与藏书 旅游书与地理书 宗教书籍 科学书籍 弦线标谱法与地图

注释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丝路芳华:中古时期欧亚交流的物证与风貌》 本书导言: 本书旨在为读者勾勒一幅横跨欧亚大陆的宏大历史图景。我们聚焦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这一中古时期,一个全球性交流网络日益成型与强化的关键阶段。本书并非关注单一文化或帝国的兴衰,而是致力于揭示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内,不同文明是如何通过贸易、使节往来、宗教传播和人员迁徙,实现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深度互动。我们相信,理解一个时代的风貌,最直接的途径便是审视那些跨越重洋、历经艰险而抵达彼岸的“物证”。这些物品,无论是精美的丝绸、独特的香料、新奇的工艺品,还是先进的技术与思想,都是历史深层脉动的有力载体。 第一部分:陆上丝绸之路的物质流变与城市生命力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文明最古老、最坚韧的动脉。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连接长安、撒马尔罕、巴格达、大马士革直至君士坦丁堡的贸易网络中,主要商品的流转轨迹、中转站的兴衰以及其对沿线城市社会结构的影响。 第一章:玉石与金属的迁徙:从昆仑到中原 本章重点考察源自中亚和西亚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硬玉、青金石以及特定种类的金属合金,它们如何进入东亚社会,并在不同历史阶段扮演的文化符号角色。我们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玉石输入量的变化与皇室审美趣味的关联。此外,对特定金属器皿的痕量元素分析,揭示了其冶炼技术和原材料的地理来源,从而勾勒出冶金技术的区域性扩散模式。我们将细致对比不同墓葬中出土的同类器物,探讨其在输入国本土化过程中的工艺转化与象征意义的演变。 第二章:粟特语的印记:商业社群与跨文化中介 粟特人作为中古时期无可争议的商业精英,其活跃程度深刻影响了欧亚贸易格局。本章不侧重于战争或政治,而是专注于粟特商业社群的组织形态、金融工具(如汇票的雏形)以及他们如何利用语言和宗教信仰(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构建跨越国界的信任网络。我们将详细考察出土的粟特语契约文书、墓碑铭文,分析其中反映的商业实践、家庭结构以及他们对沿途绿洲城市(如敦煌、高昌)人口构成的深远影响。 第三章:农作物与牲畜的地理扩散 农业是文明稳定的基石。本章探讨了数种关键农作物和牲畜在中亚与东亚之间的双向传播。重点分析了苜蓿、葡萄、胡麻(芝麻)等西域作物品种的引入过程、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适应性改良,以及它们对唐宋时期饮食结构和农业技术的贡献。反之,部分东亚特有的畜种(如某些特定品种的家禽)向西方的传播路径也被纳入考量,力求呈现一个动态的农业交换图景。 第二部分:海洋贸易的兴盛与环印度洋经济圈 随着季风航路的成熟,海运逐渐成为大宗、轻便货物运输的首选。本部分聚焦于波斯湾、阿拉伯海和南海构成的环印度洋贸易网络,探究其与内陆路线的互动关系。 第四章:香料、染料与医药:从南洋到中土 香料贸易是海洋贸易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本章细致梳理了胡椒、丁香、肉桂等重要香料的产地、贸易路线以及它们在唐宋上层社会中的消费形态和药用价值。我们将结合航海志、地方志和考古发现,重构香料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的转运流程,并考察这些异域植物在本土草药体系中的“本土化”过程,例如它们如何被纳入道教的炼丹术或中医的药方之中。 第五章:陶瓷的远航:中国瓷器与世界市场的塑造 中国陶瓷是中古时期最成功的出口商品之一。本章侧重于青瓷和白瓷在南亚次大陆、东南亚乃至东非海岸的发现情况。通过对这些外销瓷的胎釉成分分析,结合沉船考古资料,我们得以精确测定其烧造窑场的位置(如越窑、邢窑、巩义窑),并推断出具体的贸易船队和中介港口。这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制瓷技术如何通过外销需求,反向刺激了国内制瓷工艺的革新。 第三部分:技术、艺术与宗教的渗透 物质的交流往往伴随着非物质要素的传递,技术革新和思想传播是衡量文明互鉴深度的重要标准。 第六章:天文历法与数学知识的交汇 本章关注中古时期,特别是唐代,来自印度、波斯和拜占庭的天文历法知识和数学概念是如何被引入中土并加以吸收转化的。我们分析了由印度传入的“尖点”计数法(即现代十进制)对中国传统数学的影响,以及波斯占星术与中国传统命理学的融合现象,揭示了跨文化科学知识传播中的选择性吸收与再创造。 第七章:纺织品纹样的密码学 纺织品是记录文化符号的“软载体”。本章将对比分析源自萨珊波斯、拜占庭乃至更远方的动物、植物和几何纹饰,是如何被吸收到中国传统的锦缎设计中。通过对唐宋时期出土或传世丝织品的纹样进行类型学划分,我们试图解析这些纹样在进入中原文化圈后,其原有文化内涵的稀释、改变或新生,从而揭示审美观念的动态平衡。 结语:中古时期的“全球化”初探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综合以上证据,论证中古时期欧亚大陆并非由孤立的文明板块构成,而是一个高度互联、相互依赖的经济与文化共同体。这种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为后世的全球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研究这些物证,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理解人类文明在面对差异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性与创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对那些密密麻麻的引文和专业的术语有点胆怯,生怕自己无法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一旦深入阅读,就会发现作者的叙事功力极强,能够将那些深奥的学术考据,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比如,书中对某一类特定波斯银器的纹饰演变分析,我原本以为会是干巴巴的图录描述,结果却成了一场关于东西方审美交融的精彩辩论。作者没有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探讨了这些舶来品是如何被唐人接受、改造,最终融入本土文化体系的复杂过程。这种将“物证”转化为“史证”的思维过程,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唐代对外交流的理解深度,让我意识到,一个帝国的繁荣,往往体现在其餐桌上的香料和衣柜里的丝绸里,而非仅仅是宏大的战争叙事。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寻宝之旅。我尤其对书中对于“舶来品”的定义进行了拓宽的做法感到耳目一新。它不光关注那些直接从境外运来的商品,还关注了那些在边疆地区产生后,通过贸易网络间接影响到长安、洛阳的物品。这种全景式的视野,让唐代的“国际化”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可感知的。我甚至开始想象,当时长安西市的某个店铺里,一个商贩是如何向一位贵妇推销一小撮产自遥远国度的胡椒,而那位贵妇的衣带上,可能就点缀着从另一个方向传入的玛瑙。这种细致的场景重构能力,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它让历史变得立体而鲜活,充满了烟火气。

评分

对于希望了解唐代中外关系,但又对传统政治史叙事感到疲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它避开了龙舟竞渡、朝贡体系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而是把视角聚焦到了市井生活中的“微观交流”。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一个陌生的香料是如何改变了唐人的烹饪习惯?一种外来的音乐如何被民间艺人吸收并重新演绎?这种由小见大的研究方法,不仅学术价值极高,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行文流畅,即使在分析复杂的文化传播模型时,也保持着一种令人信服的优雅,绝非那种堆砌术语的学术八股,读起来非常享受。

评分

总而言之,这部作品提供了一个看待唐代文明的全新且多维度的切入点。它展示了盛唐的自信和开放,并非盲目排外,而是以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吸收和转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养分。我原本以为对唐代的研究已经比较熟悉,但这本书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认知,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厚度往往隐藏在那些不经意的细节之中。它不仅仅是一本研究唐代物质文化的专著,更是一部关于文化张力、适应性与创造力的精彩论述。读完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促使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今天所处的全球化时代,古人的经验或许也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

评分

这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光是这个书名就让人浮想联翩。我得承认,我当初是冲着“撒马尔罕”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名字去的,想象着这是一部关于丝绸之路上奇珍异宝的奇幻之作。读完后,虽然实际内容和我的浪漫想象略有出入,但它展现出的学术深度和广度,绝对称得上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著作。作者对唐代社会中那些来自西域的“舶来品”——无论是香料、宝石,还是服装、乐器——的考察,细致入微,仿佛把我拉回了那个万国来朝的盛唐气象之中。那些细小的物件,在作者的笔下,不再仅仅是商品,而是成为了连接不同文明的媒介,折射出当时社会文化的复杂面貌。我特别欣赏它将物质文化研究与社会史、文化史相结合的努力,让枯燥的考古发现充满了鲜活的历史气息。那种层层剥开历史迷雾,触摸到真实生活细节的满足感,是阅读其他历史著作难以比拟的。

评分

如果为了刷新你饱受国内教科书浸淫所养成的三观,值得一看。

评分

活动囤书,虽然比平时涨价了,但满600-400的优惠额度还是忍不住下手啊~对京东越来越有好感了。哇哈哈……好势利,人不过人不就这样吗?

评分

书友说“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诚然这是所有真假爱书人的通病,买来不是要什么时候看完如何看,而是想看的时候随时可以看。人得有个偏好,就像女人买衣服,可能不穿但享受那种买的快感,自己开心就好!

评分

京东优势

评分

了解中国的茶叶对世界影响最佳的一本书,值得拥有!活动价购买,性价比高!

评分

这是目前大陆最好的史政类译著系列,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从2013年1月开始陆续推出,第一本是《罗马帝国的崛起》。到2016年11月,已翻译出版了60余种,仍在持续推出中。可以预见,“甲骨文”将会成为 一套有影响、上档次、常销不衰的社科丛书。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是甲骨文丛书之一,这就是质量的保证。还没有看具体内容希望能保持甲骨文的风格和品味。

评分

买活动很给力,买了好多好多心仪的好书,估计要看好久好久了。读书始终都是一件入抽丝版的慢事情。美一本都是作者心血凝聚而成!都是一个一个好故事!好书值得拥有^O^

评分

选题好,装帧别致有设计感,大多数是精装书,推荐喜欢社科的朋友收藏这套甲骨文丛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