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到民国+再见大师+我们的朋友胡适之+民国三大校长(套装共4册)

从晚清到民国+再见大师+我们的朋友胡适之+民国三大校长(套装共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德刚,王云五,罗家伦,梁实秋等 著
图书标签:
  • 晚清民国史
  • 民国人物
  • 胡适之
  • 近代史
  • 历史传记
  • 文化史
  • 人物传记
  • 套装
  • 历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117418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184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中国现代史丰富的宝库,海内外史学界公认的“民国史长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首度完整呈现!
  第一辑《从晚清到民国》《再见大师》《民国三大校长》《我们的朋友胡适之》重磅上市!
  2. 《晚清七十年》当年引得无数赞誉!尘封十年,重装再现,无数史学爱好者的福音!
  3. 唐德刚“历史三峡论”集大成之作,中国近代史必读之书!
  “历史是条长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的潮流里,转型期是个瓶颈,是个三峡。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变乱的性质,就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其间死人如麻,痛苦至极。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之一日。从此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
  晚清七十年,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之困境,我们为何如此之曲折?中国能否如唐德刚所言,在本世纪中期完成社会文化大转型?

内容简介

  

《从晚清到民国》

长江三峡的曲折动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二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役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潮流中的长河,尤需历时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书。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

“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民国时许多人的口头禅。他的名望之高、人缘之好、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这二十余篇回忆文章出自唐德刚、夏志清、周策纵等诸多大家,他们或为亲炙弟子,或为同事知交,或为异代知己,从“先生胡适之”“朋友胡适之”“知行者胡适之”三种视角,呈现一个立体鲜活,更为真实可信的胡适形象。对学子,他诱掖提携,爱才举才不遗余力;对朋友,他切磋砥砺,忠直相待;在新文化运动、教书治校以及抗战外交中,他的为学与治事,展示了自由的思想、宽宏的精神和过人的胆识。
   如唐德刚所言:胡适之有一种“磁性人格”,总能让人片刻坐对,整日春风。他的智慧和风骨,不断给予我们启示和勇气。


  

《民国三大校长》

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三位校长,同是了不起的民国教育界领袖,以造育青年人才与提倡学术为终生事业,他们的成就昭垂后代。三人在办学理念方面特色明显,在人格魅力方面也颇有建树。心怀救国,以教兴国;以人为本,教师先行;学贯古今,中西合璧,是三人共同的特点。《民国三大校长》汇集王云五、罗家伦、毛子水、叶公超等民国时期掀起过时代风浪的学者记录、回忆三位校长教育理念与为人治学的经典文章以飨读者。


  

《再见大师》是风云突变千年未有之变局,也是文化激荡群星闪耀之时。

台湾《传记文学》珍藏文集,再见民国大师。
  记录者或为挚友亲人,或为弟子晚辈,亲历者眼中的大师风骨逸事弥足珍贵。
  大师书写大师。梁实秋写激情演讲的梁启超,罗家伦忆元气淋漓的傅斯年,萧公权录诗友朱自清,许倬云记恩师李济……大师眼中的大师,交相辉映,更得异彩。

作者简介

唐德刚(1920—2009),安徽合肥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硕士、博士。曾先后任职于省立安徽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著有《袁氏当国》《段祺瑞政权》《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五十年代的尘埃》《战争与爱情》等,作品包括历史、政论、文艺小说多种,及诗歌、杂文数百篇。


夏志清(1921-2013),美国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曾任教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校。其中英文著作皆极具分量,且影响深远。


周策纵(1916—2007),湖南祁阳(今祁东县)人。1942年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毕业,获学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1955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历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副研究员,哈佛大学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研究员,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


王云五(1888—1979),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原名云瑞,字岫庐。现代知名出版家,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总经理,对中国近代出版、文教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曾主持出版“万有文库”等大型丛书,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1979年8月病逝于台北。


罗家伦(1897―1969),浙江绍兴人,字志希。1917年入北京大学,曾参与发起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后赴欧美留学,1926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印度大使。1950年到台湾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考试院副院长”等职,后病逝于台湾。著有《科学与玄学》《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史料考订》等。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知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槐园梦忆》等。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在大陆出版有《万古江河》《从历史看管理》《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许倬云说历史:现代文明的成坏》等著作,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目录

1 、自序

第一章 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

论帝国主义与晚清外患

第二章 太平天国

一、论晚清周期性内乱与洪杨悲剧

二、太平开国故事再检讨

三、预言书中的洪、杨

四、“四不像”的洪杨割据

五、两次“长征”,两番“寸磔”

第三章 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一、甲午战争百年祭

二、慈禧太后和她的颐和园

三、为黄海血战平反

四、一百年后回看戊戌变法

五、解剖康有为

六、“新学伪经”和“托古改制”

七、公车上书和保国保种

八、那变不了法、改不了制的一百天

第四章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一、传教?信教?吃教?反教形形色色平议

二、 列强刺激?太后玩火?端王窃政?群运出轨

三、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始末

四、不堪一击的拳民与七国杂牌军

五、“门户开放”取代“列国瓜分”

第五章 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

一、从中原世族到朝鲜监国

二、乱世抓枪杆,有枪便有权

三、卷入三大危机、一项运动

四、细说辛亥革命

五、同盟会是个革命大拼盘

六、 鞑虏易驱,民国难建

……

精彩书摘

第二章 太平天国

一、论晚清周期性内乱与洪杨悲剧

从中国传统史学(包括“二十五史”和《通鉴》)的观点来看,清朝268年实在是中国史上最值得称颂的一个朝代。

论武功,它开疆拓土、四向扩张,幅员之广阔在中华民族史上是没有前例的。乾隆时代东南亚“香料群岛”一带(今印尼东端)有些小国如苏禄(Sulu)等,被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海盗吓惨了,乃向北京上表“求内附”做藩属,乾隆爷还下诏以“险远不许”呢!这与西方和日本的帝国主义作风,如何能比?

论文治,则清初康雍乾三朝130余年(1662—1795)的国泰民安,制度上轨道、政治有效率,真是“三代以下无斯盛”!——清朝也是我国历史上(包括国共两党的政府在内),唯一没有全国性“徭役制”(corvée或forced labor)的一个朝代(见《皇清通考》)。若论政府对人民的剥削,清朝实在是最少的啊!

论经济,康雍乾三朝,人丁剧增、民丰物阜也不在同时的欧洲之下。纵迟至鸦片战争(1839—1842)前夕,我们的一个资本家浩官伍敦元(1769—1843,广州十三行主东之一),他个人的财富,据美商估计也比与他同时最富有,也是第一位搞垄断贸易的美国财阀约翰?亚斯特 (John Jacob Astor,1763—1848),可能还要富上好几倍。

[附注]亚斯特财团也是纽约市最早、最大、最豪华的“华尔道夫大饭店”(Hotel Astor Walldorf)的拥有者。李鸿章于1896年访问纽约时,即下榻该饭店。亚斯特本人也是靠对华皮货贸易(fur trade)起家的。

再说说学术文化吧!中国那时更是独步全球。乾隆皇帝于美国革命时期在北京开馆修《四库全书》。这一部被他陛下一“毁”再“毁”的丛书所剩下的卷帙,其分量还大于当时全世界其他各国现存书籍之总和!举一反三,其他的成就,就不用多说了。

所以我国帝制时代最后一朝的清朝,实在是不可小视的。可是近百年来它却为中外史学家糟蹋得不成个样子,实在是很不公平的。其主要原因便是时至晚清,改朝换代的周期已届。国之将亡,一切典章制度都瘫痪到底,已非人力所能挽救,因之内忧外患,一时俱来。大风吹倒前朝树,我们历史上的最后一朝也就逐渐沉入历史的海洋,而任人鞭尸了。

前文曾略叙晚清外患的始末。本篇再谈谈晚清带有浓厚周期性的内忧。

玉石俱焚的周期性内乱

在我国冗长的历史里,“外患”往往都是偶发的;而“内乱”则多为历史的“必然”。盖我国传统的外患多半来自边疆少数民族。边疆少数民族之能否问鼎中原,则决定于两种因素:第一要看它本身有无入侵的能力;第二要看中原上国有否给它问鼎的机会。二者的凑合是难得的,也是偶然的。这一难得与偶然事实上也适用于现代西方帝国主义之入侵。

至于内乱呢?那它就往往有其周而复始的必然性了,而这个必然性,也往往是有远见的政治家、历史家,甚至阴阳家、术数家,都可以预测的、逆料的。

[附注]阴阳学、术数学不是中国和印度所专有的“迷信”。它在犹太、古希腊和伊斯兰等文明里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在当今世界上的信徒显然包括绝大多数台港的资本家和大陆上的高低干部。我国近代史上所有的军阀、政客,几可说无人不信。美国前总统雷根 和他的夫人南茜 笃信之诚,尤其是世界闻名的。今日美国第一夫人希拉蕊 ,居然也可以“通灵”。迷信之深也出乎吾人之想象。

“术数学”在西方文明里叫作numerology。这项学术在中国始自《易经》,在西方则为古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80—前507)所倡导,是一种“非科学的科学”。其实“科学”(science),从亚里斯多德 到杨振宁、李政道所搞的,也只是人类智慧中发掘出来的知识之一环。它如今已变成一种“超发展”(overdeveloped)的学问,在“现代文明”(Modern Civilization)中简直是罢黜百家、独崇老子的一霸。可是在将来的“超西方”(Post-Western)和“超现代阶段”(The Post-Modern Era)里,那些“低发展的知识”(underdeveloped learnings)和“非科学的科学”(unscientific sciences)是否也有“突破”(breakthrough)之一日,吾人不知也。不过搞学问不应太自我设限就是了。

其实我们对清末国势的解释,还是以阴阳家的“气数已尽”四字最为切当。“气”者,朝气也、暮气也、死气也……中医所谓“精、气、神”是也。清朝末年,可说三者皆死。

“数”者,数据也,data也。除掉那些“非科学”的甲子、乙丑不谈,其他的“科学数据”如人口过剩、民穷财尽、民不畏死等各项统计,都注定清王朝非灭亡不可。

甚至就以当朝统治者找“接班人”的独家数据来说吧!康熙皇帝统治了61年,死后还有18名皇子——18个合法接班的班子。可是到清末同光宣三帝,却连一个儿子也生不出来了。咸丰帝后妃成群,也只有一个最狡猾的慈禧替他生了个儿子,这也就耐人深思了。

朋友们或许要问:皇帝生不生儿子,还要麻烦“现代”史学家们叨叨不休吗?答曰:是也。皇帝生不生儿子太重要了嘛!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也就是不可以小儿子,尤其是小老婆生的儿子来代替大老婆生的大儿子做接班人),“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

因为在那个“一家统治一国”“国家强于社会”的时代中,在一个具有关键性的家族里,大小老婆打架是会影响“国际和平”,引起“世界大战”的。其实当代中国还不是如此?!

笔者走笔至此,不免想起我国近代大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来。梁氏在他的《新民丛报》上诋毁我们举世无双的“二十四史”说,我国诸史非史也,“帝王家谱”也。梁氏著书于“西学”初来之时,日译西书有限,他自己又不通蟹行文,弄点西学皮毛便骂起祖宗来了。殊不知在那个时代,“帝王家谱”的重要性远大于“历史”啊!所谓“正史”者,其内容原是以“帝王家谱”一门最为重要嘛!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圣先贤不是早有明训?!

做皇帝、大独裁者,要日理万机,明察秋毫。那项繁重工作,岂是一个精气神皆孱,连个儿子也生不出的像溥仪先生那样的人,所能胜任的?

总而言之,时至晚清,我国改朝换代的周期已届,大清气数已尽,不是出几个像李鸿章一类的人物,搞两下什么“中兴”就挽救得了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我国历史上这个周期一到,就要出现黄巢、张献忠一类的煞星。结果赤地万里,尸骨堆山,血流成河,中华文化遗产,玉石俱焚……最后才能海晏河清,再产生一个新的朝代来。

这种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痛苦,已经是够大的了。到20世纪,我们要把中古的中国改变成西式的现代国家,那就要克服这种周期性的变乱。

揭竿而起和揭竿不起

……

前言/序言

自序
唐德刚
这部拙著的底稿,原是作者用英文写的《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导论篇”,而这本至今未全部杀青的《中国近代史》,又曾与一家美国出版商订有出版合约。而这部英文原稿的底稿,则又是作者在海外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和当代史的英文讲义的累积。由于中国近现代史是千变万化的,而近现代新史料之出现,更是日新月异的,因此作者用在课室中的“讲义”,每学年,甚至每学期都有增删。这种不断的增删和改正,自然也就影响了那部未完成的近代史的原稿,使它永远无法发展成一部足让作者自己感觉到满意的定稿,从而同意让其出版。岁月催人,一转眼数十年过去了,加以近十余年来,海峡两岸都在“改革开放”,新史料和新史书之出现,简直有如白浪滔天,使人目不暇接,治丝益棼,因而作者这部老史稿,也就益发无“改革开放”之时了。
近年来因为退休多暇,在史学出版界的朋友们,尤其是台湾传记文学社社长刘绍唐先生长期不断的鼓励和追索之下,笔者始则勉强应命,从《胡适口述自传》的译注写起。由于一般读者在正反两面的反应,皆甚为热烈,笔者也就亦步亦趋地附骥于绍唐兄的《传记文学》,写起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文章来了。始则勉强翻译点英文旧稿,以应主编组稿之雅嘱;后来由于很多读者的不断鼓励,笔者亦自觉,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个人治史数十年,亦不能说一无所得而自暴自弃。对不断鼓励我的读者和编者,尤有道义责任,不应过分藏拙,更不应轻率下笔。记得胡适老师曾谆谆告诫我辈说,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九分证据不能说十分话;又说文人之笔和武人之枪,是一样厉害,不可轻用。笔者不学,在个人拙作中,虽因时跻电脑时代,检索日益方便,而不愿再循繁琐史学之旧辙,然无征不信之史学清规,则绝不敢逾越也。至于褒贬古人,月旦时贤,虽每以轻松语调出之,然十思而后言,语轻而义重,亦未敢妄下雌黄也。古史先哲太史公有自勖之言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一家何敢?然历经忧患,久谪异域,隔洋观变,对祖国兴衰,能无管窥之见?知我罪我,固由贤明读者明察之也。
本编中泰半拙作,都曾由《传记文学》首刊之,承刘社长盛情特许,再经台北“远流出版社”主编游奇惠、责任编辑陈穗铮两女士,经年累月,集结成书。复由该社王荣文社长之特许,经台北陈宏正先生与北京大学欧阳哲生教授之鼎力推动,始由长沙岳麓书社发行此大陆版。两岸胜友如云,隆情高谊,铭感五衷也。
“导论篇”中,尚有“湘淮两军志”附录及“史料与史学(附图表)”各一本,尚在编纂中。由于海峡两岸出版法略有出入,台湾版与大陆版亦稍有异同,贤明读者谅之为感。
【1999年8月25日于纽约市郊区北林寓庐】







好的,为您撰写一套不包含您提及的四本书籍(《从晚清到民国》、《再见大师》、《我们的朋友胡适之》、《民国三大校长》)的图书简介。以下是这套假想书籍的详细内容介绍,旨在展现其独立性和丰富性: --- 【史海钩沉: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变迁研究系列】 (一套共五卷,深入剖析1840年至1949年间,中国社会、思想、艺术及制度的深刻转型) 本套五卷本丛书,聚焦于近代中国一百余年间的历史脉络,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宏大叙事。它避开了纯粹的政治军事史叙事窠臼,转而深入探讨时代变革在社会结构、文化心理、思想解放和知识分子群体中所激发的深层共振与复杂景观。通过对档案文献、私人书信、日记以及当时报刊杂志的细致梳理,我们力求还原一个充满张力、矛盾与活力的近代中国。 --- 第一卷:风暴前夕的士绅与乡土(1840-1895) 本卷致力于描绘晚清开埠通商之后,传统乡土社会所承受的内外部冲击。核心议题在于“冲击如何被接收、消化与抗拒”。 主要内容梗概: 1. 漕运的瓦解与地方经济的重塑: 详细考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因海禁开放和新式通商口岸的设立,传统士绅阶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如厘金制度的设立、税收权力的下移与重构。分析地方精英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有限度地参与到洋务运动的早期实践中。 2. “义理”与“利害”的辩证: 探讨在面对西方技术与文化输入时,儒家知识分子内部产生的思想分化。本书通过分析王韬、薛福成等人的游记和公牍,揭示“开眼看世界”的早期形态,并非单一的“师夷长技”,而是夹杂着对传统伦理体系的焦虑与维护。 3. 乡村治理模式的微观转型: 基于地方志和宗族档案,研究在太平天国运动后的废墟之上,团练、保甲制度的变异。重点考察地方士绅在镇压叛乱、赈灾济贫过程中,权力边界如何模糊,以及这种“半官方”力量对地方社会控制的长期影响。 4. 文学的边缘化与新生的萌芽: 简要分析晚清小说(如谴责小说)在社会批判中的角色,及其作为一种新兴的、面向大众的媒介,如何开始挑战旧有的文人叙事范式。 --- 第二卷:从“体用之辨”到制度焦虑(1895-1911) 本卷深入剖析甲午战败后,中国知识界对制度层面改革的迫切需求,以及围绕君主立宪、激进革命的路线之争。 主要内容梗概: 1. 维新变法的“舆论战”: 不仅关注康有为、梁启超的理论构建,更聚焦于他们如何在上海、天津等地,通过《时务报》等新型刊物,与保守派和地方实力派展开的意识形态较量。分析“保国、保民、保教”的逻辑链条及其在不同省份的接受度差异。 2. 留学生群体的身份认同危机: 探讨清末留学海外(特别是日本、英美)的学生群体,在接受西方现代教育后,其身份如何从“大清子民”转向“国民”或“革命者”。重点关注他们与国内保守官僚集团之间的文化隔阂。 3. “预备立宪”的困境与悖论: 详尽梳理清廷推行的预备立宪过程,分析其“假立宪”的本质——权力如何从中央的满汉贵族手中,有限度地转移到新生的士绅/资产阶级代表手中。重点分析“皇族内阁”的成立如何彻底摧毁了立宪派对体制的最后希望。 4. 秘密结社与革命思想的渗透: 考察兴中会、同盟会等组织,如何利用华侨网络、新式军队和地方会党,将反清的革命思想植入社会肌理,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组织基础。 --- 第三卷:共和初年的文化断裂与重构(1912-1927) 本卷探讨中华民国建立后,社会结构面临的巨大张力——政治上的共和框架与社会文化上的“前现代”惯性之间的剧烈摩擦。 主要内容梗概: 1. “旧道德”的消解与“新道德”的缺位: 分析五四运动前夕,新旧观念交锋的实际社会影响。例如,对家庭伦理、婚姻制度的冲击,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实际落地情况与城市知识分子提倡的“自由恋爱”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 2. 北洋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存图景: 侧重描绘在军阀割据、财政不稳的背景下,大学教授、报人、低阶官员的实际生活状态。他们的学术研究如何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或资助,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学术独立”来维护个体尊严。 3. 新式教育体系的地域差异: 研究南京临时政府、袁世凯政府时期教育政策的颁布与实际执行情况。对比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学的快速发展,与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极端匮乏的现实,揭示现代教育普及的地域不平衡性。 4. 白话文运动的媒介生态: 考察白话文从理论走向普及的复杂过程,分析小说、新诗、戏剧(如话剧的早期探索)等不同文体在推动语言革命中的独特作用,以及其与传统文言的拉锯战。 --- 第四卷: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社会实验(1927-1937) 本卷聚焦于国民党北伐成功后,在南京建立统一政府的十年间,其推行国家现代化、社会整合与文化建设的努力与局限。 主要内容梗概: 1. “新生活运动”的社会感知: 深入剖析由蒋介石倡导的新生活运动,其旨在重塑国民性格、普及现代公共卫生习惯的尝试。考察这一运动在城市中产阶级和底层民众中的不同反应,以及它在形式主义与实质变革之间的摇摆。 2. 城市空间中的“现代性”景观: 分析上海、南京等大都市中,现代百货公司、电影院、咖啡馆等新型消费空间的出现,如何重塑了市民阶层的消费习惯和时间观念。同时,探讨这一“摩登”表象下,底层工人和社会底层依然面临的严峻生存挑战。 3. 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详细考察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改革家,他们在华北、华中地区进行的教育、生产合作等社会实验。分析这些“自下而上”的改革方案,在面对地方豪强、宗族势力和中央资源有限性时的受挫过程。 4. 文化审查制度的萌芽: 研究国民政府如何逐步建立起对出版物、艺术作品的审查机制,以确立其意识形态主导地位。这包括对左翼文学的压制,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官方化”解读。 --- 第五卷:战争阴影下的知识与艺术(1937-1949) 本卷聚焦于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危机对知识分子群体、文化生产和高等教育产生的决定性影响,直至最终的政权更迭。 主要内容梗概: 1. 西南联大的“象牙塔”与“战时生存哲学”: 详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汇集了北大、清华、南开)在昆明、李庄的艰难办学历史。重点分析在物质极度匮乏、炮火威胁下,学者们如何维持学术的独立性和道德的纯粹性,以及“刚毅坚卓”的校训如何成为一代人的精神支柱。 2. 战时文学与艺术的转向: 分析在民族存亡之际,文艺创作如何从启蒙转向鼓舞士气与记录苦难。研究作家们在国民党宣传部门、八路军文艺工作队,以及相对自由的香港等地,所展现的不同创作立场和风格。 3. 知识分子的政治抉择: 考察抗战胜利前后,大量知识分子面对国共两党的拉拢,如何进行痛苦的政治立场选择。本书通过分析其往来信件和公开声明,揭示他们最终的归属,是基于理念、安全感还是对未来社会图景的判断。 4. 接收与遣散: 简要回顾1945年后,接收沦陷区高等院校和文化机构的复杂过程,以及随后在1948至1949年间,部分学者和文化名人南迁或北上的历史场景,为近代中国这一宏大历史阶段画上句点。 --- 【丛书特色总结】 本系列丛书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着重探讨社会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交汇点。它致力于描绘一个“立体的”近代中国,强调个体经验、地方变迁与宏大叙事之间的相互作用。读者将从中了解到,在帝国崩溃与现代建构的过程中,无论是精英阶层还是普通民众,所经历的文化重塑的艰辛与复杂性。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政治事件的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如何在动荡中定义自身、构建新身份的深刻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再见大师》这本书,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它更像是一部追忆录,充满了对逝去时代的温情和对那些风云人物的深切缅怀。与其他传记作品不同,这里的笔触非常细腻、私密,仿佛作者是跟这些“大师”们在壁炉旁促膝长谈过一般。我特别欣赏作者捕捉到的那些“大师”们不为人知的小癖好和生活中的真实瞬间,这让原本高高在上的形象变得立体而可亲。它不仅仅是学术成就的罗列,更是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其中关于他们在困境中如何坚守学术良知和文化理想的描述,尤其令人动容。这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大师”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们的学问,更在于他们身上体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文人风骨。这本书读起来节奏舒缓,情感真挚,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回味悠长,让人忍不住去思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那样一批真正能引领时代思潮的灵魂人物。

评分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胡适塑造成一个极其可爱的“人”,而非仅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或“自由主义的代表”。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巧妙,侧重于展现他作为朋友、学者、以及一个普通人的多面性。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胡适情商和人际交往艺术的描绘。他如何周旋于复杂的政治环境与学术圈子中,如何用他的幽默和宽容化解矛盾,这些细节的刻画非常到位。它打破了脸谱化的历史人物形象,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会犯错也会有脆弱一面的胡适。通过这本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好为人师”和“兼容并蓄”的真正含义。它让我意识到,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往往不是那些激进的呐喊,而是像胡适这样,以一种温和、耐心、近乎固执的乐观精神,去一点点播撒“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种子。读完后,感觉仿佛也参与了那场激动人心的思想启蒙。

评分

关于《民国三大校长》的这本合集,我着实感受到了一种“治校”艺术的传承与差异。这三位巨擘——无论是注重学术严谨的,还是强调人格养成的,抑或是致力于实用人才培养的——他们的教育理念如同三股不同的清泉,最终汇聚成了民国高等教育的壮阔江河。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他们教育思想背后的逻辑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比如他们如何应对外来思潮与本土文化的冲突,如何平衡政治压力与大学的独立性。这本书没有回避校长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做的艰难抉择,反而将这些抉择置于时代的放大镜下审视,使得评价更为客观和立体。对于任何身处教育行业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极佳的教科书,它让我们看到,一所伟大的大学,从来都不是靠硬件堆砌起来的,而是由那些具有远见卓识、敢于担当的灵魂人物所塑造的。

评分

这四本书放在一起阅读,形成了一个奇妙的对话场域。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一个充满矛盾、活力与阵痛的“试验场”——民国。从宏大的政治背景(《从晚清到民国》)到个体知识分子的精神景观(《再见大师》与《胡适之》),再到教育机构的基石建设(《三大校长》),它们互为补充,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切片。我体会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在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强烈的求变欲和随之而来的迷茫感。这种迷茫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在十字路口必须做出的痛苦抉择。读罢全套,我感觉自己不只是阅读了历史,更是与那一代人进行了一场关于“如何做一个现代中国人”的深刻探讨。这种思想上的共振,是许多单薄的历史读物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民国史爱好者的饕餮盛宴!我原以为《从晚清到民国》只是普通的史料堆砌,但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把一个世纪的剧变写得如同身临其境。尤其是对权力更迭中那些微妙的人心把握,那种在大时代洪流下个体的挣扎与选择,读起来让人唏嘘不已。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细节和场景再现。比如,描述戊戌变年间士大夫们在紫禁城内外的焦虑与迷茫,那种压抑感几乎要穿透纸面。再比如,对早期革命党人秘密活动的描绘,紧张得让人手心冒汗。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让你在理解历史走向的同时,也能体会到那些亲历者的复杂心境。它为理解中国现代转型的根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完后感觉对那段“摸着石头过河”的岁月有了更清晰、也更富有人情味的认识。

评分

配置:i3处理器,15.6寸屏,英特尔集显,4g内存,win764位系统,128g ssd+750g机械硬盘!

评分

论帝国主义与晚清外患 /002

评分

205 / 第四章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评分

书籍印刷很好,京东服务给力,快递迅速,为京东和岳麓书社打call.

评分

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三位校长,同是了不起的民国教育界领袖,以造育青年人才与提倡学术为终生事业,他们的成就昭垂后代。三人在办学理念方面特色明显,在人格魅力方面也颇有建树。心怀救国,以教兴国;以人为本,教师先行;学贯古今,中西合璧,是三人共同的特点。《民国三大校长》汇集王云五、罗家伦、毛子水、叶公超等民国时期掀起过时代风浪的学者记录、回忆三位校长教育理念与为人治学的经典文章以飨读者。

评分

对大师的敬佩,感受大师的思想和风采,每次拜读都是人生的洗礼,每次都有不同的人生感悟。好东西!

评分

从晚清到民国+再见大师+我们的朋友胡适之+民国三大校长(套装共4册),开卷有益!

评分

哈哈哈呵呵呵还好还好哈咿呀咿呀哟咿呀咿呀哟一样哇哇哇帮不帮爸爸宝贝宝贝拜拜

评分

卖米的似乎嫌太低,想讨价还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