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709-2015):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导则 [Guidelines for Aquatic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lann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709-2015):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导则 [Guidelines for Aquatic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lann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编
图书标签:
  • 水利
  • 生态保护
  • 生态修复
  • 河湖管理
  • 规划设计
  • 行业标准
  • SL709-2015
  • 环境保护
  • 水资源
  • 生态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1702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026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Guidelines for Aquatic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lann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
字数: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709-2015):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导则》的适用范围,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的编制原则和要求;河湖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与要求;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范围和规划水平年、控制指标、总体布局的内容和要求;河湖生态需水保障、水质维护与改善、河湖地貌形态保护与修复、重要生物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规划措施技术内容和要求;河湖生态监测与综合管理、规划实施意见与效果分析的内容和要求等。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现状调查与评价
3.1 一般规定
3.2 水文水资源调查
3.3 水质状况调查
3.4 河湖地貌调查
3.5 生物状况调查
3.6 经济社会调查
3.7 河湖生态现状评价
3.8 胁迫因子分析

4 总体规划
4.1 规划目标和任务
4.2 规划范围和规划水平年
4.3 控制指标
4.4 总体布局

5 生态需水保障
5.1 一般规定
5.2 生态基流和敏感生态需水
5.3 湖泊湿地生态水位
5.4 生态需水保障措施

6 水质维护与改善
6.1 一般规定
6.2 污染物入河(湖)量控制方案
6.3 水质保护

7 河湖地貌形态保护与修复
7.1 一般规定
7.2 河流地貌形态
7.3 湖泊地貌形态
7.4 河湖连通性

8 重要生物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9 重要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
9.1 一般规定
9.2 河源区
9.3 河口区
9.4 重要湿地
9.5 城市河湖区

10 河湖生态监测与综合管理
10.1 河湖生态监测与评估
10.2 河湖生态综合管理

11 规划实施意见与效果分析

附录A 河流及湖库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推荐评价指标
标准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SLl-2014《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共11章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的编制原则和要求;
  ——河湖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与要求;
  ——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范围和规划水平年、控制指标、总体布局的内容和要求;
  ——河湖生态需水保障、水质维护与改善、河湖地貌形态保护与修复、重要生物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规划措施技术内容和要求;
  ——河湖生态监测与综合管理、规划实施意见与效果分析的
  内容和要求等。本标准为全文推荐。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内容简介 书籍概述 《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是中国土木工程领域一部极其重要的国家标准,它详细规定了在不同抗震设防烈度区内,各类民用与工业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设计原则、技术要求和计算方法。该规范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设计与施工,确保建筑结构在遭遇地震灾害时,能够达到预期的安全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规范的编制基于深入的地震工程研究成果、国内外先进的抗震实践经验以及中国特有的地质和工程条件。它不仅是结构工程师进行抗震设计的基本依据,也是设计审查、施工质量控制和工程验收的法定标准。 核心内容体系 本书内容覆盖了建筑抗震设计的全过程,从场地选择到结构细部构造,形成了一个严谨的技术体系。主要章节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一、 总则与基本规定 本部分首先明确了规范的目的、适用范围以及抗震设计的指导思想。它确立了“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设防、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规范详细界定了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解释了不同类别建筑在遭遇地震作用时应达到的不同设防水平(如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性能目标)。同时,还包括了对地震作用参数的选择依据,如特征周期、基本烈度、以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速度的确定方法。 二、 抗震基本要求与场地设计 这部分重点关注工程的初始阶段——场地选择和基础设计。它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对拟建场地进行详细的地震效应分析,包括场地覆盖土层厚度、土体类别、场地类别划分(A、B、C、D、E、F类)以及场地特征周期的确定。规范对不良地质条件(如滑坡、溶洞、液化土层)提出了严格的限制和特殊的处理要求。在基础设计方面,规范强调了结构整体性、地基的承载能力以及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的有效连接,特别是针对液化场地需要采取的桩基础或地基处理措施。 三、 结构抗震分析方法 这是规范的技术核心。它系统地介绍了用于计算结构在地震荷载下反应的各种分析方法: 1.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详细规定了“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的应用条件和具体步骤。对于规则结构,规定了等效底部剪力法作为简化计算手段。规范对参与计算的地震影响系数谱的确定给出了详细的图表和公式。 2. 多遇地震、设防地震与校核地震的作用确定: 明确了不同烈度下,结构设计应考虑的地震作用的强度和采取的设防措施。 3. 非线性分析: 针对超高层、复杂结构或特殊结构的抗震校核,规范引入了非线性动力分析的概念,要求考虑构件的延性变形和承载能力的退化。 四、 结构类型与抗震构造措施 规范对不同结构体系(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砖混结构等)的抗震设计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和构造细则。这部分内容是确保结构在地震中不发生脆性破坏的关键: 1. 梁、柱的抗震设计: 强调了“强柱弱梁”的抗震延性设计原则。详细规定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箍筋的加密区长度、配筋率的最小和最大限制,以及抗剪承载力的验算要求。 2. 剪力墙和支撑结构: 规定了墙体的布置、厚度、约束边缘构件(如端柱和连梁)的设计要求,以保证剪力墙体系的整体抗剪和抗倾覆能力。 3. 节点连接: 对梁柱节点、楼盖与墙体的连接构造进行了严格限定,确保在变形协调性。 4. 结构整体性要求: 强调了抗震缝的设置、连接部件的强度,以及避免发生层间位移过大导致的结构“软弱层”现象。 五、 专门工程的抗震设计 本规范还延伸至非主体结构和设备设施的抗震防护: 1. 设备与管线: 规定了对重要设备基础、抗震支架、消防和供水管线的锚固和柔性连接要求,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2. 高耸结构与附属工程: 对附属结构(如女儿墙、幕墙、隔墙)和高耸构筑物(如水塔、烟囱)的抗震设计提出了专门要求。 六、 钢结构、砌体结构与其他结构 规范对钢结构设计特别关注连接的塑性性能,要求焊缝和螺栓连接具有足够的延性和强度。对于砖石砌体结构,则侧重于对圈梁、构造柱的设置和拉结强度的强化,以提高其整体抗剪能力。 规范的实践意义 《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是指导我国工程抗震实践的基石。它通过量化的指标、明确的构造图示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将复杂的地震工程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设计规范。严格执行该规范,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体现。任何从事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土木工程设计、审查和施工单位,都必须以本规范为准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读之下,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和规范性。它大量使用了精确、严谨的术语,每一个动词和名词的选择都似乎经过了反复推敲,以确保在不同地区、不同项目之间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理解一致性。这种“标准语境”的建立,对于一个全国性的规范来说至关重要,避免了因地方用语差异带来的执行偏差。然而,这种极致的专业性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门槛,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某些段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领会其精确含义。但反过来看,正是这种高度凝练的表达,确保了其作为国家行业标准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了河流湖泊修复工作能有一个统一的、高质量的执行标尺。

评分

我个人对书中涉及的“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如何在实际工程中落地的问题非常感兴趣。我希望看到的是,这些宏大的指导方针如何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和可执行的步骤。从目前的感受来看,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多地放在了“如何编制一份合格的规划”这一流程规范上,而非深入探讨某一特定修复技术(比如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具体物种选择)的微观细节。它更像是一位高屋建瓴的“总设计师”,负责定义好蓝图的边界和要求,确保所有参与者都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至于具体的“施工队”如何操作,可能需要参考更细致的技术手册或后续的补充文件。它提供的是一个必须遵守的顶层框架,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成就。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整体排版给人一种庄重而专业的印象,封面的色调偏向于沉稳的蓝色和绿色,与水利和生态的主题非常契合。拿在手里感觉分量十足,纸质也比较厚实,显然是为专业人士准备的工具书而非大众读物。内页的字体清晰易读,图表和插图的绘制也相当精细,看得出在资料整理和视觉呈现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尽管我并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这份标准制定背后所蕴含的严谨态度和对国家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它似乎不是那种读起来会让人感到轻松愉快的书籍,更像是需要坐下来,带着笔记本,认真研读的案头必备。对于正在从事相关规划设计工作的人来说,这种实体书的质感和厚重感,本身就是一种专业精神的体现,比电子版的文件更让人有信服力。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显然是体现在其对工作流程的约束和指导上。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水利部门和生态规划机构之间进行沟通协作的“通用语言”和“准入门槛”。可以预见,在未来的项目评审和验收过程中,这份标准会是衡量规划科学性和合规性的核心依据。对于那些需要对项目进行外部审核或监督的机构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把衡量尺。它定义了“好”的标准是什么,从而有效地约束了规划过程中的随意性,将过去可能存在的经验主义成分降到最低。它强迫所有从业者必须系统化、科学化地思考河流湖泊的健康问题,确保每一份投入的资源都能指向既定的生态目标。

评分

我特别关注了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感觉它在逻辑递进上做得相当到位。从宏观的国家层面和政策背景开始梳理,逐步深入到具体的规划编制流程、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环节。这种由大到小的叙事方式,对于一个需要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规划师来说,无疑是极其友好的。它似乎没有急于展示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或技术参数,而是先搭建起一个清晰的“做什么”和“为什么做”的框架。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较快地抓住核心要义,不至于在一开始就被海量专业术语淹没。整体上看,这本书的骨架搭建得非常扎实,为后续的操作指南和案例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