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基础与应用社会心理学,涵盖社会化、社会认知、自我概念、社会态度、自我概念、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群体行为、利他行为、攻击行为等经典理论和压力与健康、领导行为、经济行为等应用社会心理内容。
吸纳学术前沿理论及热点问题,如内容刻板印象理论、内隐认知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社会支持的护卫理论及中国人际关系,婚恋心理、网络集群行为、管理心理、物质主义和消费行为、工作压力及其应对,等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工作压力、经济行为、组织社会化、婚恋家庭心理等实用性内容纳入本书;大量经典实验、现实事例、图片及以二维码给出的网络资源可帮助读者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
提供电子课件、补充教学案例、习题参考答案、模拟试卷等资料,索取方式参见配套资料索取说明。
本书是一本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社会心理学精品教材。
本书广泛吸纳了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成果和同类教材的精华,同时力求反映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特点和本土实践问题,试图体现时代性、趣味性和实践操作性,重视展示学术前沿研究成果。内容比较全面、体系较为完整,覆盖了基础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学概论、个体社会心理、人际互动心理、群体社会心理和应用社会心理等方面,生动立体地呈现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全貌及其在社会、生活、学习、工作、管理、经济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为方便教学和学习,本书提供电子课件、补充教学案例、习题参考答案、模拟试卷等资料,索取方式参见配套资料索取说明。
本书不仅可作为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科书,也可作为大学公共选修课和通识教育的教材,以及心理爱好者和普通大众提升自我心理品质、解决生活和工作实践问题的参考。
陈志霞: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湖北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心理健康学会理事、武汉市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Sex Role:A Research Journal》《International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y》《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等期刊审稿专家。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博士;先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系(Susan T. Fiske教授)和特拉华大学心理系(RobertEisenberger教授)进行交流访问和合作研究,在社会学系和公共管理学院从事社会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多年。
2008年获中国心理学会荆其诚基金奖励资助赴德国柏林参加第29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担任“人力资源实践”分会场主席并宣读论文;赴法国巴黎参加中法青年心理学家交流活动。
先后在《The Journal ofSocial Psych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of Psychology》《Sex Role: A ResearchJournal》《南开管理评论》《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数理统计与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七十余篇,独著《知识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及其影响》《个案社会工作》《大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著作和教材。
本书为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Susan Fiske寄予厚望之作
兼顾基础与应用社会心理学
40余二维码拓展读者视野
数百实例助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供课件、案例、答案、试卷等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取向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三、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五、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
二、精神分析理论
三、社会认知理论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资料收集方法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概念
二、社会化与个性化
三、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第二节 社会化的理论
一、社会角色理论
二、社会比较理论
三、认知发展理论
四、社会学习理论
五、精神分析理论
六、亚社会认同理论
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家庭
三、学校
四、同辈群体
五、工作单位
六、社会文化
七、大众传媒
第四节 组织社会化
一、组织社会化的概念
二、组织社会化的内容
三、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四、组织社会化策略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内容和特点
一、社会认知的具体内容
二、社会认知的特点
三、社会认知图式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和效应
一、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
二、社会认知的若干效应
第三节 社会认知归因
一、归因概述
二、海德的归因理论
三、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四、凯利的归因理论
五、维纳的归因理论
六、归因的其他相关研究
第四节 内隐社会认知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缘起
二、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社会中的自我
第一节 自我概念
一、自我概念的内涵及功能
二、自我概念的结构
三、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观
四、影响自我概念的社会因素
第二节 自我作用
一、自我效能感
二、习得无助与自我决定
第三节 自我服务偏见
一、自我服务偏见概述
二、自我服务偏见的具体表现
三、自我服务偏见的适应性与不良适应
第四节 自我美化
一、自我美化的概念
二、自我美化的策略
三、自我美化与社会适应
第五节 自我决定理论
一、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二、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
三、自我决定理论述评
思考与练习
附录 自我测评计分与评价
第五章 社会态度与偏见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和结构
二、态度的功能
三、态度与行为
第二节 态度的测量
一、态度的直接测量技术
二、态度间接测量技术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一、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论
二、态度的改变途径及睡眠者效应
(二)说服中的睡眠者效应
第四节 偏 见
一、常见的偏见
二、偏见产生的原因
三、如何消除偏见
思考与练习
第六章 人际沟通
第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和特点
二、人际沟通的工具
三、人际沟通的功能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理论
一、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二、自我呈现理论
第三节 人际沟通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
二、人际沟通的障碍
思考与练习
附录 自我测评计分与评价
第七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二、人类关系的类型
三、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四、人际关系与社会网络
五、华人社会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 人际吸引与排斥
一、人际吸引过程分析
二、人际关系的深度
四、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第三节 亲密关系
一、依恋
二、爱情
三、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论
四、个体性心理的发展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与调适
一、人际关系的测量
二、人际关系的调适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 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二、亲社会行为的层次
三、 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受助者的因素
二、助人者的因素
三、情境因素
四、社会文化
第三节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一、减少模糊性提高公众责任心
二、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三、建立奖惩机制,强化助人行为发生
四、学习有效的助人技能
五、人格塑造和价值观教育
第四节 职场亲社会行为
一、职场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二、职场亲社会行为的维度
三、职场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促进职场亲社会行为
思考与练习
第九章 攻击行为
第一节 攻击行为及其原因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
二、攻击行为的类型
三、攻击行为的理论
第二节 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
一、影响攻击行为的社会因素
二、影响攻击行为的情境因素
三、影响攻击行为的个体因素
第三节 攻击行为的预防及控制
一、社会公平的建立
二、加强法制惩戒
三、宣泄
四、移情能力培养
第四节 日常攻击行为
一、家庭暴力
二、校园欺负行为
三、职场攻击行为
思考与练习
第十章 合作、竞争与冲突
第一节 合作与竞争概述
一、合作与竞争的涵义
二、合作与竞争的理论
三、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
四、正确对待合作与竞争
第二节 冲突及其影响因素
一、冲突的含义和分类
二、冲突的作用
三、冲突的原因
第三节 冲突的解决
一、 如何实现冲突解决
二、社会冲突的和解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一章 从众、服从和依从
第一节 从众
一、从众的概念
二、从众的经典研究
三、从众的类型
四、从众的原因
五、影响从众的因素
第二节 服 从
一、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二、服从的原因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第三节 依 从
一、依从的定义
二、依据“一致”原则的依从策略
三、依据“互惠”原则的依从策略
四、依从诱导的其他策略
五、逆反心理及其避免
思考与练习
第十二章 群体行为
第一节 群体及群体关系
一、群体的特点和类型
二、群体的形成
三、群体凝聚力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一、社会助长
二、社会惰化
第三节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一、冒险转移
二、群体思维
第四节 去个性化与集群行为
一、集群行为
二、去个性化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三章 心理压力及其应对
第一节 心理压力概述
一、什么是压力
二、压力源
三、压力感
第二节 工作压力
一、工作压力的定义
二、职业倦怠
三、工作要求—控制模型
四、工作压力的来源
五、工作压力的测量
第三节 压力应对
一、健康与压力应对
二、员工帮助计划的内涵及作用
三、员工帮助计划实施模式和过程
思考与练习
附录 自我测评计分与评价
第十四章 领导行为
第一节 传统领导理论
一、领导特质理论
二、领导行为理论
三、领导权变理论
第二节 现代领导理论
一、魅力型领导理论
二、交易型领导理论
三、变革型领导理论
四、家长式领导理论
第三节 女性领导
一、男女性格和领导方式差异的研究
二、女性领导的优势研究
三、女性领导的职场障碍
思考与练习
第十五章 社会心理与经济行为
第一节 消费心理
一、消费需要
二、消费决策
三、顾客消费忠诚
四、影响消费行为的社会性因素
第二节 财富与幸福感
一、幸福感的概述
二、幸福悖论——财富与幸福感的关系
三、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理论
四、财富与幸福感的相关因素
第三节 物质主义
一、物质主义的概念和结构
二、物质主义的影响因素
三、物质主义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思考与练习
主要参考文献
配套资料索取说明
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理解为什么人们在群体中会有如此多的奇特行为,比如为什么有些人会变得冲动,有些人会变得盲从。我一直觉得,了解这些背后的心理机制,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认识社会,也更好地认识自己。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过于学术化了,让我难以深入。它更像是一本心理学教科书,而不是一本大众读物。书中对于各种理论的阐述,都极其严谨,并且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我努力地去理解“社会认同理论”,想知道它如何解释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和群体之间的竞争,但书中对“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贬低”的分析,让我觉得像是在研究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在理解真实的人类互动。我也试图去理解“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但书中关于挫折-攻击假说、社会学习理论等内容的讨论,让我觉得太过专业,与我期望的“如何避免冲突”或者“如何化解矛盾”有着很大的距离。书里的案例分析,也多是研究性的,而不是生活化的。我希望看到的是,在家庭、在工作、在社交场合中,人们会遇到哪些典型的冲突,以及这本书能够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建议。但它给我的,更多的是对人类行为的一种宏观的、理论化的解读,让我感到自己像是站在远处,看着一群人在进行一场我不太理解的表演。
评分这本书绝对不是你想的那样!我本来以为能从里面找到一些关于如何更讨人喜欢的技巧,比如在社交场合如何巧妙地开场白,或者怎么让别人一下子就记住我。结果呢?它居然从头到尾都在讲一些我完全没听过的理论,什么“认知失调”、“归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听着就头疼。我甚至都没搞懂“认知失调”到底是个啥,为什么人在做了一些违背自己想法的事情之后会感到不舒服,然后还试图去改变自己的想法来合理化?这跟我想要了解的“如何让别人喜欢我”有什么关系?还有那些实验,什么猴子喜欢绒布妈妈多过喜欢会喂奶但粗糙的妈妈,这真的能解释人类的社交行为吗?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啃一本晦涩的哲学论文,而不是一本能帮助我改善人际关系的指南。最让我抓狂的是,里面充斥着各种复杂的图表和公式,我盯着它们看了半天,脑子里的信息就像一团乱麻,一点也理不清。这本书与其说是教人如何在社会中游刃有几,不如说是在给你上一堂关于人类心理的“理论课”,而且这堂课的难度系数直逼大学高年级专业课。我实在是对里面的学术术语和严谨的论证感到头晕,我需要的不是理论的剖析,而是实实在在的、可操作的建议。我花了好几个小时,试图从中提炼出一些实用的方法,但最后发现,我只是在阅读一本关于“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做”的说明书,而忽略了“我该怎么做”的关键信息。这本书可能适合那些对心理学有深入研究兴趣的学者,但对于我这样只想提升一下日常社交技巧的普通读者来说,它简直就是一本“劝退”指南,让人望而却步。
评分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想知道人们在群体中为何会表现出如此多的“非理性”行为。我一直觉得,如果我们能理解这些背后的心理机制,就能更好地解读和应对社会上的种种情况。然而,这本书所提供的内容,对我来说,实在太过学术化了。它更像是一本用于心理学专业教学的教材,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书中对“社会认知”的阐述,让我感到非常吃力,里面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比如“归因偏差”、“认知启发式”等,我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更别说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我也试图去理解“社会影响”是如何在群体中发挥作用的,书中关于“从众”、“服从”等现象的讨论,虽然有引用一些经典的实验,但那些实验的设计和分析,对我来说,都过于专业,让我难以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我期待的,是能够帮助我识别和应对群体中的盲从现象,或者理解为何某些观点会在群体中迅速传播,但这本书给我的,更多的是对这些现象的理论解释,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我感觉自己像是收到了一份关于“为什么会有雾霾”的科学报告,但我真正想知道的是“如何保护自己免受雾霾的侵害”。
评分我当时是被这本书的“社会心理学”这个名字吸引了,觉得它应该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书。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实用方法。但是,这本书的内容,却让我感到非常失望。它并没有提供任何直接的“如何做”的指导,而是深入地探讨了各种理论和概念。我翻阅到关于“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章节,书中详细阐述了各种理论模型,比如“认知一致性理论”、“ELM模型”等等,这些理论的介绍,让我感到非常晦涩,完全不知道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希望看到的是,当我想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或者想让别人接受我的观点时,我该如何做,这本书能给出具体的步骤和策略。但它给我的,只是对“态度是如何形成的”的理论解释。我也试图去理解“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学因素,比如相似性、互补性、接近性等等,但书中对这些因素的分析,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给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创造这些条件的具体建议。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带去了一次关于“食物的营养成分”的讲座,但我真正想知道的是“如何烹饪一道美味的佳肴”。
评分说实话,我当时是被封面吸引了。那个简洁大方的设计,加上“社会心理学”这几个字,让我觉得这是一本能带我深入了解人与人之间互动奥秘的书。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迎接我的却是大量我完全陌生的概念和理论。我原以为这本书会像一些畅销的心理学入门读物那样,用生动的案例和通俗的语言来解释社会现象,比如为什么我们会更容易记住负面信息,或者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群体从众行为。但这本书完全不是那回事。它更像是一本学术专著,里面充斥着各种心理学家的名字,以及他们提出的各种理论模型。我努力地试图去理解,比如“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我试图去关联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但总感觉隔靴搔痒。书里面对实验的描述也很多,但那些实验的设计和结果分析,对于没有心理学基础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天书。我希望看到的是,在某种情境下,人们会表现出怎样的行为,以及背后的原因,然后告诉我,我如何能识别和应对这些行为。但这本书却反复强调那些理论的提出过程、实验数据,以及不同理论之间的细微差别。感觉像是被拉进了一个巨大的理论迷宫,我在这里面转来转去,却找不到出口。我想要的,是那种能够让我恍然大悟,“啊,原来是这样!”的瞬间,是那种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改善我人际关系的书。这本书确实让我了解了“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的一些基础理论,但它却过于学院派,离我的实际需求太远了。我感觉自己像是去听了一堂专业课,而不是去上了一堂实用技能课,这让我感到非常失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都让我觉得它应该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更“懂”人,更“会”与人打交道的书。我期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化解人际间的误会,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当我开始阅读,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与我的期望有着巨大的差异。它所讨论的是一些非常抽象的、理论化的概念,比如“社会建构论”、“符号互动论”等等。这些理论的探讨,让我感到自己像是被拉进了一个哲学辩论会,而不是在学习如何与人相处。我试图去理解“社会建构论”是如何解释现实世界的,它似乎认为我们所认为的“现实”是由社会共同构建的,但这个观点,与我想要了解的“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与人建立联系”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我也试图去理解“符号互动论”如何解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它强调了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但这依然是一种非常抽象的解释,并没有给我提供具体的沟通技巧。我需要的是一些更直接、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建议,比如“在与人交流时,要积极倾听”,或者“当对方表达不满时,要表示理解”。但这本书却是在给我“解构”社会,而不是在教我“构建”人际关系。我感觉自己像是收到了一份关于“物质构成”的报告,但我想要的是一份“如何搭建房屋”的说明书。
评分我当初购买这本书,是抱着学习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如何建立更深层次人际关系的想法。我一直对人们的行为模式充满好奇,尤其是在群体中,人们是如何相互影响,又是如何形成各种社会现象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洞察,帮助我识别他人的动机,理解冲突的根源,甚至预测一些社会行为。然而,这本书的内容远超出了我最初的设想,也超出了我能够轻易消化的范围。它所涵盖的知识面极其广泛,从社会认知的基本原理,到群体行为的复杂动态,再到人际吸引的微妙之处,几乎囊括了社会心理学的所有重要分支。书中对每一个概念的阐述都极其详尽,引用的研究也琳琅满目,仿佛是为了给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准备的教科书。我尝试着去理解“社会交换理论”,但书中关于收益、成本、期望结果等概念的分析,让我觉得我像是在进行一场复杂的计算,而不是在理解人际互动的本质。我也试图去领会“社会影响”的力量,但书中关于说服、依从、服从的各种理论和实验,让我感到头晕目眩。我想要的,是那种能够让我一下子明白,“哦,原来他当时是这么想的!”那种瞬间的顿悟。但这本书给我的,是一种持续的、信息量巨大的灌输,让我难以抓住重点,更难以将其转化为实际的沟通技巧。我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于一座宏大的知识宝库,里面堆满了珍贵的资料,但我却缺乏一把地图,不知道该如何寻找我真正需要的宝藏。
评分老实说,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秘籍”,比如如何让别人喜欢你,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甚至是在恋爱关系中如何获得更多幸福。我一直相信,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但是,这本书所呈现的内容,让我大失所望。它并没有提供任何直接的“秘籍”,而是从更深层次、更理论化的角度来剖析人类的行为。书中充斥着各种心理学名词,比如“具身认知”、“社会镜像”、“群体极化”等等,这些词汇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天书。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具身认知”是什么意思,它似乎是说我们的身体感受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情感,但这跟我想要知道如何赢得他人好感有什么关系呢?书里对实验的描述也很多,各种图表和统计数据,看得我眼花缭乱。我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实用的建议,比如“在与人交流时,要注意眼神接触”,或者“适当地赞美对方”,但这些简单直接的技巧,在这本书里根本找不到踪影。这本书更像是给我讲解“为什么会有眼神接触”这个现象,而不是教我“如何进行有效的眼神接触”。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拉去做了一次深入的“人体解剖”,知道了骨骼、肌肉、血管的名称,但却不知道如何让这个人“活起来”。我需要的,是能够让我立刻就能在生活中实践的技巧,而不是让我去研究那些我根本不感兴趣的理论模型。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是出于对人际交往的兴趣,希望能够理解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模式,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我原以为这本书会像一些畅销的心理学书籍一样,用生动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实用技巧。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让我感到非常吃力。它更像是一本学术著作,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我努力地去理解“社会认知”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对我们判断他人的影响,但书中关于“图式”、“启发式”等概念的解释,让我觉得我像是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我也试图去理解“群体动力学”是如何影响个体行为的,但书中关于“社会惰化”、“群体思维”等现象的讨论,让我觉得太过抽象,难以与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我希望看到的,是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在群体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以及我该如何应对这些行为。但这本书给我的,更多的是对这些现象的理论解释,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带去了一个大型的实验室,看到了各种有趣的实验,但却没有得到任何关于如何将这些实验结果应用到我的生活中的指导。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满怀期待地认为它会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的手册,或者至少能够揭示一些人际交往中的“潜规则”。我希望能学到如何在第一次见面时就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如何在团队合作中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或者如何在社交场合中避免尴尬的沉默。结果,这本书却是一本关于“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做”的百科全书,而并非“我们应该怎样做”的操作指南。它深入探讨了诸如社会认知、态度形成、群体动力学等概念,并且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证据来支撑这些理论。比如,书中详细阐述了“社会身份理论”,解释了人们如何通过将自己归入某个群体来提升自我价值感,但对于如何利用这一点来更好地融入新群体,却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导。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以及它对我们判断他人的影响,但我并没有找到关于如何克服自己的刻板印象,或者如何避免给他人留下刻板印象的实用建议。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大多是学术研究的总结,而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再现。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比如在办公室、在聚会上,当遇到某些棘手的人际关系问题时,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应对策略。然而,它更多的是在给我“画饼”,描绘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但却没有给我一把“钥匙”来打开理解和解决这些复杂性的门。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人为什么会那样”的研究报告,而非一本“我该怎么做”的生活指南,这让我感到非常迷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