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核心人体词共时与历时比较研究 [A Syncronic and Diacronic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Core Body Terms]

汉语核心人体词共时与历时比较研究 [A Syncronic and Diacronic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Core Body Term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黎平,解海江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词汇学
  • 身体词汇
  • 历时研究
  • 共时研究
  • 对比语言学
  • 认知语言学
  • 语料库语言学
  • 语义学
  • 文化语言学
  • 中国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699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118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Syncronic and Diacronic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Core Body Term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语核心人体词共时与历时比较研究》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综合比较方法,研究核心人体词的共时差异和历时演变及其相互联系,解释人体词的演变特点和方言共时差异的原因,讨论汉语核心人体词的历时演变原因、方言核心人体词的历史层次等问题;结合核心人体词的历史演变和共时差异情况,讨论方言分区等问题。

目录

绪论
一 核心词与核心人体词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四 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五 本书的宗旨及相关问题的说明

第一章 汉语核心人体词的共时分布与历时演变
第一节 身体整体义场
一 身体
第二节 头部、面部义场
一 头
二 脸
三 位于头部、面部的器官
第三节 颈部义场
一 颈/脖子
第四节 躯干义场
一 肩膀
二 胸
三 乳房
四 背
五 腰
六 肚子
七 臀/屁股
第五节 四肢义场
一 上肢子场
二 下肢子场
第六节 毛发义场
一 头发
二 胡子
三 眉毛
本章小结
一 从历时角度
二 从共时角度
三 共时分布与历时演变之间的关系
四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汉语核心人体词共时差异类型比较
第一节 汉语核心人体词结构类型的差异与方言分布
一 语素数目的差异与方言分布
二 内部构造差异
第二节 汉语核心人体词语素的共时差异比较
一 语素顺序的差异
二 主要语素的差异类型
第三节 方言核心人体词的派生形式的共时差异
一 词缀形式
二 区域分布
三 方言人体词中词缀使用的一些特点
四 与普通话书写形式一致的方言词缀的意义差异
第四节 汉语方言核心人体词重叠构词形式的共时差异
一 语素重叠的形式
二 地域分布情况
三 可重叠的成分
四 小结
第五节 方言核心人体词与普通话核心人体词的相似度
一 官话方言
二 晋语
三 吴语
四 徽语
五 湘语
六 赣语
七 客家方言
八 粤语
九 南宁平话
十 闽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核心人体词的共时共性与差异原因
第一节 共时共性与差异类型总结
一 共性及其类型总结
二 差异类型总结
第二节 共性与差异原因分析
一 共性原因
二 差异原因
第三节 核心人体词词形与词音、词义相互间的关系
一 方言语音的差异引起词形的方言间差异
二 词义影响下的词形差异分析
第四节 核心人体词的方言进行式演变
一 方言中城乡、新老派差异中显示的词位演变情况
二 普通话与方言中语素组合形式显示的词位演变情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语核心人体词的历时演变类型及原因
第一节 汉语核心人体词的历史来源及演变类型
一 汉语核心人体词的历史来源类型
二 汉语核心人体词的历史演变类型
第二节 汉语方言核心人体词历史来源及演变类型的区域特点
一 方言承传词的区域特点
二 方言变异词的类型和区域特点
三 方言创新词的类型和区域特点
四 不同方言核心人体义位的承传、变异、创新情况总结
第三节 汉语核心人体词语的历时演变原因
一 语言外部原因
二 语言原因
三 认知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核心人体词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的关系
第一节 核心人体义位的历史层次及方言分布
一 不同时期产生的人体义位的历史层次及其地域分布
二 核心人体词在普通话和方言中的古今替换情况
三 汉语共同语口语中被替换的古核心人体词的今方言保存率
第二节 汉语核心人体词主要语素的共时差异和历史层次
一 方言人体词的主要语素的共时差异
二 方言核心人体词的主要语素的历史层次
第三节 汉语方言核心人体词的演变与汉语词汇复音化关系
一 普通话核心人体词的复音化情况
二 汉语共同语中核心人体词的古今演变与复音化
第四节 共时差异中的历时遗迹:共同承传与语言接触的反映
一 共同承传
二 语言间接触的遗迹
三 语言的共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核心人体词的共时差异及历时演变与方言分区
第一节 核心人体词的方言区域特征与方言分区
一 方言人体词的区域特征类型
二 方言人体词的区域特征与方言亲疏关系
三 相邻方言间核心人体词的相似与差异
四 人体词的方言区域特征与方言分区
第二节 方言核心人体特征词和特征语素与方言分区
一 方言特征词与方言分区
二 特征语素及词语构成方式与方言分区
第三节 核心人体词的方言历史层次及方言区别特征与方言分区
一 核心人体词的方言历史层次与方言分区
二 核心人体词方言区别特征反映出的方言特点与方言分区
本章小结
结语
一 研究总结
二 发现的/可题
主要引用资料
参考文献
致谢

精彩书摘

  《汉语核心人体词共时与历时比较研究》:
  (二)历时演变
  “面”甲骨文中就已存在,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契文从目,外象面部匡廓之形,盖面部五官中最引人注意者莫过于目,故面字从之也。篆文从百,则从口无义可说,乃从目之讹。”《礼记》:“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这一义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存在,但在普通话中多用于书面语体和一些成语中,口头语体一般不用。据《汉语方言地图集》(058图):今天,“面”存在于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湖南南部(长沙除外)、江西、湖北东南部、安徽南部等地区,这些地区确实包括吴语、徽语、湘语(部分方言)、闽语、赣语、客家方言、粤语、平话等南方方言区。
  “脸”字出现得较晚,《说文》没有“脸”字。据解海江等,“脸”的产生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最初即指现代汉语中所说的“脸颊”。《集韵·琰韵》:“脸,颊也。”如南朝梁简文帝《妾薄命》诗:“玉貌歇红脸,长噸串翠眉。”宋文天祥《珊瑚吟》诗:“毛羽黑如漆,两脸凝橘脂。”可见古代“面”与“脸”分得很清楚,而且“脸”仅限于妇女。约从唐代开始,“脸”指称义从“颊”扩展到“整个面部”,而且适用对象也从妇女扩大到男人。如唐李孝伦《敬善寺石像铭》:“临豪月满,映脸莲开香烟起雾,梵响惊埃。”《敦煌变文集·搜神记》:“昔孔子游行,见一老人在路,吟歌而行,孔子问曰:‘验(脸)有饥色,有何乐哉?’老人答曰:‘吾众事已毕,何不乐乎?’”此后,“脸”指“颊”和“面部”两义位并存。《水浒传》第六十二回:“仰着脸四下里看,不见动静。”这里的“脸”指“整个面部”。明至清中叶是“脸”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与“脸”展开强烈竞争,大概在清中叶“脸”对“面”的替换已基本完成,“脸”成为语义场主导词。现代汉语中“脸”指称“颊”的意义基本上已经消失了。今天,在汉语方言中,以吴方言为界,几乎是存在着北“脸”、南“面”的局面,“脸”的说法见于北京话及官话方言和晋语,以及吴语的杭州话、湘语的长沙话、赣语的南昌话共21地方言中。
  ……

前言/序言


汉语核心人体词的演变与嬗变:一部语言学探索史 本书聚焦于汉语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人体词汇,深入探究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共时)以及在时间长河中(历时)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不仅仅是对词汇的静态罗列,更是一次细致入微的语言学考古,旨在揭示汉语在表达身体概念上的动态发展轨迹,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认知和社会变迁的痕迹。 研究的基石:何为“核心人体词”? 在语言学中,“核心词汇”通常指代那些高频使用、意义最为基本、在不同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词语。汉语中的核心人体词,便是构成我们最基本身体认知和交流的基石。它们涵盖了从头到脚,从内到外的身体各个部位,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生理功能和感知。例如,“头”、“手”、“脚”、“眼”、“耳”、“口”、“心”、“血”、“骨”等,这些词语不仅承载着生物学意义上的指向,更与我们的情感、思想、行为紧密相连。 本书的研究对象,并非简单地选取一些人体部位的名称,而是经过严谨的筛选和界定,力求捕捉那些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语言核心功能的词汇。这一筛选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对汉语人体词汇系统深层结构的理解。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头”这个词本身,更是它在不同语境下的指代范围,以及与其他相关词汇(如“脑袋”、“脑瓜”、“头颅”等)之间的关系和演变。 共时之维:描绘当下语言的面貌 共时研究,如同为当下的汉语语言生态绘制一幅详尽的肖像。本书的共时部分,将对现代汉语中的核心人体词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这包括: 词汇的界定与分类: 明确当前汉语中核心人体词的范畴,将其按照身体部位(头部、躯干、四肢、内部器官等)、功能(感知、运动、生理等)或语义关联进行分类。例如,我们将“眼”与其相关的词汇如“目”、“瞳孔”、“眼球”等放在一起考察,分析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语体色彩和语义侧重。 语义的精确描绘: 深入剖析每个核心人体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核心意义、引申意义、比喻意义以及可能的细微语义差别。我们会考察“心”的物理意义、情感意义(如“心疼”、“心愿”)以及认知意义(如“心计”、“心思”)。 语用与搭配: 考察这些词汇在实际语境中的使用情况,包括它们常与哪些词语搭配(如“头痛”、“手脚”、“心跳”),以及在不同语体(如口语、书面语、文学作品、科技文本)中的使用差异。例如,“脑”作为身体部位,在科技语境下常指代“大脑”;而在日常口语中,“脑子”则更常用于比喻思维能力。 文化符号的解读: 汉语中的人体词汇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共时研究将揭示这些词汇如何被赋予特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例如“心”在中华文化中常与情感、道德、中心等概念关联。 历时之维:追溯语言的生命轨迹 历时研究,则是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探寻这些核心人体词在汉语漫长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演变。我们将以古代汉语文献(如先秦诸子、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为主要依据,结合历代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对核心人体词进行跨越时空的溯源和比对。历时研究将重点关注: 词义的演变: 考察核心人体词在不同历史时期语义范围的扩大、缩小、转移或转移。例如,“肢”最初可能指代手臂,后来扩展到包括手臂和腿在内的全身的四肢;“腹”在古代文献中可能更侧重于肚子,而现代汉语中则常用于指代腹部器官。 词形的演变: 梳理核心人体词在文字记录上的变化,虽然本书主要关注的是词汇本身,但字形的演变往往也与词义的变迁相辅相成。 词汇的消长与替代: 探究一些古代常用的人体词汇如何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消失,或被新的词汇所替代。例如,一些古代表示身体部位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可能已不再使用,或者仅出现在古籍中。同时,也会考察一些新词汇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如何纳入到核心人体词的体系中。 构词法的变化: 分析核心人体词在不同时期所采用的构词方式的变化。例如,是单纯词占主导,还是复合词逐渐增多?新的组合方式是如何产生的? 语言接触与影响: 探讨在汉语发展过程中,与其他语言的接触是否对核心人体词的演变产生了影响,尽管汉语核心人体词的演变主要以内源性发展为主。 比较的视角:洞见语言的普遍与特殊 本书的“比较”二字,不仅体现在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之间的相互映照,更可能包含在汉语内部不同方言之间的比较,以及与其他语言(例如,印欧语系的人体词汇)在结构、语义和文化内涵上的比较(视研究的具体范围而定)。 共时与历时的相互印证: 共时研究的观察,可以为历时研究提供现实的参照点;而历时研究的发现,则能解释共时语言现象的成因。例如,现代汉语中“心”的丰富引申义,可以通过考察其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来追溯其发展的脉络。 方言的比较(若包含): 如果研究的范围涵盖汉语方言,那么比较不同方言中核心人体词的读音、词义、使用习惯,将有助于揭示汉语内部在核心人体词汇层面的多样性以及其发展的不同路径。 跨语言的比较(若包含): 与其他语言进行比较,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汉语核心人体词的独特性,以及人类语言在表达身体概念上的普遍模式和差异。例如,不同语言如何表达“疼痛”的概念,其词汇结构和语义侧重有何不同?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本书的研究,旨在提供一个更为宏观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汉语核心人体词汇。其价值体现在: 1. 深化对汉语的认识: 通过对核心人体词的共时与历时考察,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汉语的丰富性、灵活性以及动态的生命力。 2. 揭示语言与文化的关联: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核心人体词汇的演变,折射出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理认知、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迁。 3. 为语言学研究提供素材: 本书的研究成果,将为词汇学、历史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汉语言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者提供宝贵的数据和理论参考。 4. 促进跨文化交流: 深入理解一种语言的核心词汇,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流的基础。通过本书,非汉语母语者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汉语中人体概念的表达方式及其文化寓意。 5. 为汉语教学提供启示: 对于汉语教学者而言,了解核心人体词汇的演变规律,有助于更有效地向学习者传授词汇的意义和用法,避免误解。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语言学专著,它通过对汉语核心人体词汇的共时与历时比较研究,不仅勾勒出汉语在身体概念表达上的清晰图景,更揭示了语言背后深层的文化底蕴和演变机制。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探索汉语生命力的旅程,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其与人类生存的深刻联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引文和参考文献部分,给我的感觉是极其详尽和全面的。我注意到,作者似乎涉猎了国内外该领域内几乎所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且在引用时做到了精准无误。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勤奋和细致,更反映出其对学术规范的严格遵守。在阅读一些关键论点的部分时,我常常会去查阅尾注或脚注,而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完善,每一次的追溯都让我对作者的论证过程更加信服。这种扎实的文献基础,是任何严肃学术研究的基石,而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感到内容是建立在坚实的研究基础之上的,而非空中楼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封面的排版,简约而不失深邃感。封面上的主色调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与素雅的米白色,这种色彩搭配既体现了学术著作应有的严谨性,又透露出一种古典韵味。字体选择上也颇具匠心,书名和作者名的排列错落有致,让人在视觉上感到非常舒适。内页的纸张质量也令人赞赏,触感细腻,油墨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从这本书的整体外观来看,它散发着一种厚重而又精致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时,我立刻被它清晰的脉络和严谨的结构所吸引。章节的划分逻辑性极强,从宏观的概念界定到具体的案例分析,再到深入的理论探讨,层层递进,丝丝入扣。尤其是对于不同研究方法的介绍,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流程,这对于初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南。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总是能够用非常精炼而又准确的语言进行阐述,避免了许多学术著作中常见的晦涩难懂。这种行文风格,使得阅读过程既有挑战性,又不至于让人望而却步,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超的表达能力。

评分

整本书的论述风格,在我看来,是极其克制而又富有洞察力的。作者在陈述观点时,鲜少使用过于夸张或情绪化的语言,而是倾向于用冷静、客观的分析来支撑自己的立论。然而,这种克制并不意味着缺乏深度,恰恰相反,在看似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对所探讨对象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的见解。每一次的论证都如同在剥开事物的多层表象,直抵核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尚存争议的学术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不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还充分考虑了反方意见,使得全书的讨论显得更加圆融和立体,让人读后深思。

评分

阅读完这本书的部分章节后,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交流上的热忱,这本书的行文间仿佛能听见作者在与读者进行一场高质量的对话。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充满了鼓励探索和思考的意味。每当作者抛出一个新的视角或者提出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时,我都能感觉到一种被邀请加入到这场学术探寻中的兴奋感。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该主题更深层次的兴趣,促使我愿意去查阅更多相关资料,并尝试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既有的知识,更在于它成功地“点燃”了读者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