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与族群交往:内蒙古赤峰调查 [Migration and Ethnic Integration in Rural Chifeng: Inner Mongolia, China]

人口迁移与族群交往:内蒙古赤峰调查 [Migration and Ethnic Integration in Rural Chifeng: Inner Mongolia,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戎 著
图书标签:
  • 人口迁移
  • 族群关系
  • 内蒙古
  • 赤峰
  • 社会学
  • 人类学
  • 农村研究
  • 民族问题
  • 社会变迁
  • 中国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28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51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
外文名称:Migration and Ethnic Integration in Rural Chifeng: Inner Mongolia,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口迁移与族群交往:内蒙古赤峰调查》系统梳理了族群关系、人口迁移两大领域的研究文献,介绍了研究理论框架、分析模型和方法设计以及内蒙古赤峰地区的人口迁移史,并在问卷调查数据基础上检验了分析模型,对蒙汉居民的经济活动、迁移经历、收入与消费、语言使用、居住格局、社会交往、族际通婚等分专题进行讨论。在我国边疆多民族地区开展的这次大规模抽样户访问卷调查,是社会学者对我国族群关系开展实证性研究的一次尝试。

作者简介

  马戎,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国家行政学院、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客座或兼职教授。1968~1973年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1973~1976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农机系学习。1979~1982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1984年、1987年先后获得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90~1991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博士后。1997年、2000年和2006年先后为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美国杜克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问题、教育问题、贫困问题、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等。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中国的人口分布
二 移民政策综述(1952~1982年)
三 少数族群地区农村到农村类型的自愿移民
四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关族群性的文献回顾
一 “族群性”的定义
二 族群间的社会经济差异
三 族群关系的社会“目标”
四 测量族群整合维度和程度的指标
结束语

第三章 迁移研究文献的回顾及其对研究设计的启示
一 移民在迁入地的自我调适
二 国际迁移研究中的经济分析模型和“推力-拉力”模型
三 政策的作用
结束语

第四章 赤峰和本地蒙古族居民
一 赤峰的行政和地理状况
二 赤峰地区的居民与行政区划变迁史
三 历史上的蒙古族及其与中国中央政府的关系
四 历史上的蒙古族人口
五 中央政权处理族群关系的基本政策
六 蒙古族人口的结构性特征

第五章 内蒙古和赤峰地区的汉人移民
一 内蒙古和赤峰地区汉人移民的历史回顾
二 1949年以来内蒙古和赤峰的汉族移民
三 汉人移民对内蒙古和赤峰迁入社区的影响
结束语

第六章 研究的理论框架和调查设计
一 理论模型和假设
二 调查设计

第七章 被访户的基本特征
一 样本村庄的基本特征
二 移民和本地人群体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
三 蒙汉两族之间的比较
四 农区居民和牧区居民之间的比较
结束语

第八章 赤峰农村的移民调适
一 模型1中的结果变量
二 模型1中的原因变量
三 次级假设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四 以“满意度”为结果变量对模型1的检验(模型1a)
五 有关模型1a所排除变量的讨论
六 以收入提高情况作为结果变量,检验模型1(模型1b)
七 以交友网络和邻里模式为结果变量对模型1(模型1c和模型1d)的检验
八 模型1次级假设的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
结束语

第九章 赤峰农村本地人的调适以及同移民的整合
一 模型2中的结果变量
二 模型2中的原因变量
三 模型2假设的因果关系
四 以对居住地满意度为结果变量对模型2(模型2a)的检验
五 以收入改善为结果变量对模型2的检验(模型2b)
六 以交友和邻里模式为结果变量对模型2的检验(模型2c和模型2d)
七 模型2的次级假设的检验结果
结束语

第十章 赤峰农村的族群融合(一):收入差异、交友和邻里模式
一 检验影响人们收入因素的模型(模型3)
二 以交友和邻里模式来检验的族群整合(模型4)
三 居住隔离与学校隔离
结束语

第十一章 赤峰农村的族群融合(二):族际通婚
一 个人特征与族际通婚模式
二 社区层面的族际通婚
三 族际通婚的多因素分析
结束语

第十二章 赤峰农村的移民整合:主要的发现与思考
一 迁移动机
二 移民和本地人整合的现实状况
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移民整合的影响
四 有关将来移民整合和移民方案的观点
结束语

第十三章 赤峰农村的族群整合:主要的发现与思考
一 赤峰农村蒙古族和汉族的社会经济差异
二 赤峰农村蒙汉关系的现状
三 赤峰农村族群整合的维度及影响因素
四 对国家发展的扩散模式的修正
五 未来的人口迁移和族群整合的研究
结束语
参考书目

附录1 问卷1(户)
附录2 问卷2(个人)——本地居民
附录3 问卷2(个人)——移民
附录4 移民数据相关系数表(模型1)
附录5 本地人数据相关系数表(模型2)
附录6 相关系数表(模型3)
附录7 汉族数据相关系数表(模型4)(1168汉族户主)
附录8 蒙古族数据相关系数表(模型4)(729蒙古族户主)
附录9 模型1检验得到的BETA系数(移民户主,户数=889)
附录10 模型2检验得到的BETA系数(本地户主,户数=1200)
附录11 模型3检验得到的BETA系数(所有户主,户数=2089)
附录12 模型3检验得到的BETA系数(翁牛特旗被访户主,户数=1143)
附录13 模型4检验得到的BETA系数
附录14 修订过的族际通婚模型检验得到的BETA系数
后 记

精彩书摘

  《人口迁移与族群交往:内蒙古赤峰调查》:
  苏利文( Teresa Sullivan)关注的是就业和收入总水平方面的族群差别。她在族群的比较研究中主要使用了以下指标:(1)劳动力参与率,(2)失业率,(3)平均收入,(4)企业家比例,(5)女性劳动力参与率(Sullivan,1978:165—188)。这些指标反映了各族群在社区层面的就业特征。
  除了一般的就业率水平之外,布莱洛克(H.M.Blalock)还分析了族群之间在劳动分配(反映在族群的行业和职业结构中)和职业控制(occupational control)方面的差异,他同时还研究了不同族群受教育水平和收入的情况(Blalock,1982:50—79).
  贝里(B.Berry)十分关注各族群在教育、职业和收入结构方面的指标,他讨论的变量包括:(1)劳动力的职业结构,(2)各年龄组的大学和高中毕业生百分比,(3)失业状况,(4)收入结构,(5)社会阶级结构。他还进一步提出应当检验人们的“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为此,他在人生的“阶梯”上又多加了一个台阶,把人口统计方面的结果也考虑在内:那些赚钱多的人属于较高的社会等级,并且有更长的寿命(Berry,1955:179—184)。
  ……
乡村的流动与融合:内蒙古赤峰地区的人口迁徙与族群互动 本书深入探究了中国内蒙古赤峰地区乡村社会中,人口迁移如何深刻地重塑着族群关系的格局,以及由此引发的族群交往的复杂动态。赤峰,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多元文化交融的土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轨迹,成为了观察中国乡村人口流动与族群互动变迁的典型样本。作者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力图揭示在这片土地上,流动的个体与群体如何在此安顿、适应,以及他们之间如何建立、维持或挑战着原有的族群界限与互动模式。 历史的脉络与地理的馈赠:赤峰的人口构成与迁徙动因 赤峰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蒙古族、汉族、满族、朝鲜族等多个族群在此世代繁衍。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包括广袤的草原、起伏的山峦以及河流的滋养,在塑造自然风貌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族群分布。历史的长河中,人口的迁徙并非单向或孤立的事件,而是与政治变迁、经济发展、环境因素以及文化交流紧密相连。 在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成为赤峰乃至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特征。经济因素是驱动人口迁移的首要动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赤峰地区的农村居民,特别是年轻一代,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以及更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纷纷选择离开家乡,涌向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这种“人口外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地区的人口结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问题也应运而生。 然而,人口流动并非仅仅是单向的“离开”。赤峰地区也吸引着来自周边地区甚至更远地方的移民。这些移民可能因为农业生产的需要,或者在当地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选择在此定居。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新兴的农业种植、养殖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外来人口的迁入提供了新的契机。此外,婚姻迁移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人口流动形式,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进一步增加了族群的混合度,并对传统的族群边界产生了影响。 族群的触碰与关系的重塑:从隔离到融合的挑战 人口的流动,必然伴随着族群的相遇与互动。在赤峰的乡村社会,不同族群的村民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他们之间既存在历史形成的族群认同与文化差异,也面临着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共存、合作与竞争的挑战。 传统上,族群之间的交往可能受到历史遗留的隔阂、语言的障碍、习俗的差异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的影响。在一些相对封闭的乡村社区,族群之间的界限可能比较清晰,交往也相对有限。然而,人口迁移打破了这种相对固定的空间布局,将原本可能互不相干的族群置于同一屋檐下,或是在同一市场、同一学校、同一工作场所相遇。 这种相遇并非总是和谐的。资源的竞争,如土地、水源、就业机会等,可能会加剧族群间的摩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利益分配不均,或者存在歧视性的政策或行为,都可能激化族群矛盾。此外,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例如,在土地利用、环境保护、节日习俗等方面,不同族群可能会持有不同的观念,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与协商来化解分歧。 与此同时,人口迁移也为族群关系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动力。随着人口的流动,族群之间的接触日益频繁,个体之间的了解逐渐加深。跨族群的婚姻,是族群融合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不仅打破了族群间的生殖隔离,更在家庭层面播下了融合的种子。在共同的生活和劳动中,不同族群的成员逐渐学会理解和欣赏彼此的文化,建立起超越族群界限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乡村社会的变迁与族群认同的演化 人口迁移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移动,它更是对乡村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以及族群认同的深刻影响。 经济的变迁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大量劳动力的输出,乡村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农业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困境,而一些新的经济活动则吸引着外来人口的参与。这种经济的重塑,也可能改变族群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进而影响族群间的经济关系。 文化的演变也悄然发生。外来人口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包括语言、习俗、饮食、娱乐方式等,这些元素与当地的原有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新的文化景观。例如,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也逐渐渗透到乡村社区,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族群认同的演化,是人口迁移带来的一个更为深层的议题。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族群认同往往是相对固定和清晰的。然而,当个体跨越族群界限进行迁移、通婚、工作时,他们的族群认同可能变得更加流动和多元。一些人可能在保留原有族群认同的同时,也吸纳了新的身份特征;另一些人则可能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逐渐淡化或重塑自己的族群认同。这种族群认同的演化,与个体在社会中的经历、所处的环境以及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田野的发现与理论的审视 本书的研究,正是基于对赤峰地区乡村社会中这些复杂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通过对不同村庄、不同族群的村民进行访谈、参与观察,作者试图勾勒出人口迁移与族群交往的全貌。 研究发现,尽管存在着各种挑战和摩擦,但总体而言,赤峰地区的族群关系并未走向极端对立。相反,在持续的人口流动和日益频繁的互动中,一种“共生”的模式正在逐渐形成。这种共生模式,既包括了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也包括了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和适应。族群间的合作,体现在共同参与乡村建设、互助解决生活困难、联合抵御外来风险等方面。 同时,研究也揭示了族群交往的复杂性。族群身份并非总是排他性的,个体可以在不同情境下,激活不同的身份认同。例如,在工作场所,他们可能更强调职业身份;在家庭中,他们可能更重视家庭成员的角色;而在参与族群聚会时,他们则会回归到自己的族群身份。这种身份的“情境性”和“多重性”,是理解当代族群关系的关键。 从理论层面看,本书的发现为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转型、族群关系的动态演变以及移民社会中的文化融合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它挑战了一些过分强调族群冲突或族群同质化的简单化论断,提出了更为 nuanced(微妙)和多维度的解释框架。 未来的展望与政策的启示 人口迁移与族群交往是中国乡村社会正在经历的一个长期而深刻的变迁过程。赤峰的经验,既是区域性的,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理解这一过程,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民族政策的制定以及乡村治理的优化,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需要认识到人口流动对乡村社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促进经济发展、吸引人才回流的同时,也要关注留守群体的需求,解决好“空心村”问题。 其次,要积极引导和促进族群间的和谐共处。通过加强跨族群的文化交流、教育宣传,营造包容理解的社会氛围,减少歧视和偏见。鼓励族群间的合作,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最后,需要关注族群认同的演化,以及如何在保持族群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要求我们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强调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 总而言之,《人口迁移与族群交往:内蒙古赤峰调查》一书,通过对赤峰地区乡村社会中人口流动与族群互动这一复杂议题的细致呈现,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并引发了对族群关系、文化融合以及社会发展等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它告诉我们,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流动的人口与多元的族群,正在共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充满韧性与创造力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那种带着点历史感的色调和略显粗犷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干巴巴的学术报告,而是深入田野、有故事性的作品。我特地去翻了下目录,光是章节标题那些词语的组合就让人心头一动——“牧业转型”、“定居的张力”、“文化适应的轨迹”……这些词汇像是一张张通往内陆深处的地图,勾勒出一种复杂的社会变迁图景。它似乎不仅仅聚焦于宏观的人口流动数据,更着力于刻画个体在巨大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我期待它能提供那些书本上看不到的、生动的细节,比如一个家庭在面对政策变迁时,是如何权衡是留下还是远走他乡的纠结,那种柴米油盐里的挣扎,才是理解“迁移”最核心的部分。如果作者能将这些微观叙事与宏观的历史背景巧妙地编织在一起,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在于学术研究,更在于提供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社会动态的细致观察。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交往”二字,给我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我总觉得,族群关系的研究,最怕的就是把不同的群体描绘成孤立的、静态的“板块”,缺乏流动性和相互渗透性。真正的“交往”必然意味着共享空间、共享资源、共享未来的努力。然而,这种交往总是充满辩证法的。它可能催生出新的认同,但也可能加剧原有的身份敏感性。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捕捉这种动态的、非线性的过程。譬如,在赤峰的市集上,不同族群的人们如何在买卖中建立临时的信任;在学校里,新一代的孩子们如何学习和重塑他们对“异己”的认知。这些日常的、碎片化的互动,才是构建社会黏性的微观基础。如果作者能像一个细心的生态观察家一样,记录下这些微小的“连接点”,这本书的文本将会非常耐人寻味,因为它触及了社会存续的根本问题——如何与“他者”共存。

评分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一本好的社会调查报告,还必须要有足够清晰的叙事逻辑和令人信服的论证链条。我特别关注作者在处理时间维度上的能力。人口迁移和族群融合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们是历史的累积和当下选择的结果。这本书是否能有效地构建一个清晰的“过去—现在—未来展望”的分析框架?它能否清晰地梳理出赤峰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比如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后、进入新世纪以来)族群关系的转折点?如果能通过扎实的文献梳理和历史对比,为当下的观察提供坚实的年代纵深感,那么这本书的学术贡献就显而易见了。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族群格局,是如何一步步被塑造出来的,从而避免对现状产生一种“永恒化”的错觉。这种历史的洞察力,是任何速食性的观察都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

评分

读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著作时,我最看重的是作者的“在场感”。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地域焦点——内蒙古赤峰,一个历史上就是多民族交汇、文化碰撞前沿的区域。优秀的田野调查,绝不是简单地记录和归纳,而是要让读者仿佛亲身站在那片土地上,感受风沙的味道,听到不同口音的交流。我希望作者的笔触能够穿透那些官方报告的冰冷外壳,抵达生活经验的真实肌理。比如,在“族群交往”这个议题上,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处理不同族群间互动产生的那些微妙的社会规范、禁忌和共享的仪式。是简单的文化融合,还是存在着隐秘的边界和不被言说的张力?这些边界的消融或固化,往往是社会结构变化最灵敏的指示器。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挑战传统二元对立的分析视角,而不是重复那些老生常谈的同化论或多元文化论,那它无疑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评分

坦率地说,现在很多关于“迁移”的研究,要么陷于对经济因素的过度简化,要么过于沉溺于纯粹的文化符号分析,而忽略了制度环境的巨大作用。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将“人”的能动性置于复杂的权力结构中去考察的著作。赤峰的特殊性在于,它地处农牧交错带,政策干预的力度和方式往往更为复杂和矛盾。我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地方政府在执行国家政策(比如退耕还林、发展旅游业等)过程中,如何与当地的传统社会组织和族群关系产生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力和自下而上的回应之间的博弈,往往才是决定迁移模式和族群关系走向的关键。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点,把制度分析与生动的田野记录结合起来,它的深度就会大大提升,不再是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扎根于中国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