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辛波斯卡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文学史上第三位获诺奖的女诗人,第四位获诺奖的波兰作家。被《纽约时报》称之为“当代迷人的诗人之一”,享有“诗界莫扎特”的美誉,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万物静默如谜》精装本收录了她创作生涯的代表作80首。
平装本的畅销奇迹。
2012年平装本出版时,《万物静默如谜》成为当年度极度热门的畅销书,连续入选“新浪中国年度十大好书”、“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等各种年度好书。受到了幾米、陈绮贞、李健、许晴等艺术家、演员的喜欢。李健曾朗诵辛波斯卡的《墓志铭》、许晴曾朗诵辛波斯卡的《种种可能》。这本书的出现直接带动了国内出版诗集的热潮。
《万物静默如谜》精装纪念版。
译者根据波兰文,对译文做了全新修订,并增加了《不会发生两次》《纪念》《复活者走动》《火车站》等5首译作。内页全彩印刷,新增10幅精美插画。
海报: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于不写诗的荒谬。
——辛波斯卡
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斯卡,是当代迷人的诗人之一,享有“诗界莫扎特”的美誉。她的诗别具一格,常从日常生活汲取喜悦,以简单的语言传递深刻的思想,以小隐喻开启广大想象空间,寓严肃于幽默、机智。她是举重若轻的语言大师,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大的粉丝。
2012年平装本出版,《万物静默如谜》成了该年度国内读者的至爱,相继入选了“新浪中国”“深圳读书月”等年度十大好书,畅销一时。它的出版间接推动了国内诗集出版的热潮。
此次《万物静默如谜》精装版,译者不仅对内文做了全新修订,还新增了《纪念》《火车站》等五首译作。内文全彩印刷,并收录了10幅精美插画。
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当代迷人的诗人之一,享有“诗界莫扎特”的美誉。
一九二三年生于波兰小镇布宁。她擅长以幽默、诗意的口吻描述严肃主题和日常事物,以诗歌回答生活。
一九九六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史上第三位获奖女诗人。
二〇一二年二月的一个晚上,辛波斯卡在住宅里安然去世。在她的葬礼上,波兰各地的人们纷纷赶来,向诗人作最后的告别。
译者简介:
陈黎,台湾著名诗人、翻译家。著有诗集、散文集、音乐评论集二十余种,曾获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翻译奖,金鼎奖等众多大奖。
张芬龄,台湾师大英语系毕业。著有评论集《现代诗启示录》,与陈黎合译书十余种。曾多次获得梁实秋文学奖翻译奖。
辛波斯卡是激发我美丽灵感的诗人。
——幾米(知名绘本作家)
在辛波斯卡的诗里,我知道少女的力量,我知道无辜的杀伤,我知道接二连三的疑问可以组合成一首停不了旋转的舞码。
——陈绮贞(知名歌手)
(《种种可能》)这是一首我很有共鸣的诗。她用排比的句子去讲述她偏爱的事物。我喜欢这种饱满的情绪和自由的表达,非常地打动我。
——许晴(知名演员)
辛波斯卡的诗,涉及每个人从自己生活中得知的一切。
——切斯拉夫·米沃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看到了《一见钟情》,它所表达的意念和《红》这部电影十分相近。于是我决定留下这本诗集。
——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白·红》三部曲导演)
几十年来,她用乐观、对美和文字力量的信仰,鼓舞着波兰人。
——科莫罗夫斯(波兰总统)
辛波斯卡以精确的讽喻,揭示了人类现实中的历史背景和生态规律。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辛波斯卡用她的日子证明,抽签探望病人、出席葬礼、绑紧鞋带、填写履历表,这些就是诗人该做的事,该记录的永恒。
——“新浪中国年度十大好书”授奖辞
在中国谈论辛波斯卡,并非小众。2012年,辛波斯卡去世后,其诗集《万物静默如谜》中译本出版,十分畅销,几成出版奇迹,许多作品亦脍炙人口。
——腾讯《大家》
诗人与世界
辑一 呼唤雪人
企图
清晨四点
有玩具气球的静物画
致友人
然而
布鲁格的两只猴子
未进行的喜马拉雅之旅
不会发生两次
纪念
辑二 盐
博物馆
旅行挽歌
不期而遇
金婚纪念日
寓言
健美比赛
鲁本斯的女人
诗歌朗读
巴别塔
墓志铭
与石头交谈
辑三 一百个笑声
写作的喜悦
家族相簿
砍头
……
辑八 瞬间
有些人
对统计学对贡献
负片
云朵
在众生中
植物对沉默
三个最奇怪的词
辑九 附录
种种荒谬与欢笑的可能
辛波斯卡作品年表
《未进行的喜马拉雅之旅》
啊,这些就是喜马拉雅了。
奔月的群峰。
永远静止的起跑
背对突然裂开的天空。
被刺穿的云漠。
向虚无的一击。
回声——白色的沉默,
寂静。
雪人,我们这儿有星期三,
ABC,面包
还有二乘二等于四,
还有雪融。
玫瑰是红的,紫罗兰是蓝的,
糖是甜的,你也是。
雪人,我们这儿有的
不全然是罪行。
雪人,并非每个字
都是死亡的判决。
我们继承希望——
领受遗忘的天赋。
你将看到我们如何在
废墟生养子女。
雪人,我们有莎士比亚。
雪人,我们演奏提琴。
雪人,在黄昏
我们点起灯。
那高处——既非月,亦非地球,
而且泪水会结冻。
噢雪人,半个月球人,
想想,想想,回来吧!
如是在四面雪崩的墙内
我呼唤雪人,
用力跺脚取暖,
在雪上
永恒的雪上。
……
[前言]
诗人与世界
一九九六年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辞
据说任何演说的第一句话一向是最困难的,现在这对我已不成问题啦。但是,我觉得接下来的句子——第三句,第六句,第十句……一直到最后一行——对我都是一样的困难,因为在今天这个场合我理当谈诗。我很少谈论这个话题——事实上,比任何话题都少。每次谈及,总暗地里觉得自己不擅此道,因此我的演讲将会十分简短,上桌的菜量少些,一切瑕疵便比较容易受到包容。
当代诗人对任何事物皆是怀疑论者,甚至——或者该说尤其——对自己。他们公然坦承走上写诗一途情非得已,仿佛对自己的身份有几分羞愧。然而,在我们这个喧哗的时代,承认自己的缺点——至少在它们经过精美的包装之后——比认清自己的优点容易得多,因为优点藏得较为隐密,而你自己也从未真正相信它们的价值……在填写问卷或与陌生人聊天时——也就是说,在他们的职业不得不曝光的时候——诗人较喜欢使用笼统的名称“作家”,或者以写作之外所从事的任何工作的名称来代替“诗人”。办事官员或公交车乘客发现和自己打交道的对象是一位诗人的时候,会流露出些许怀疑或惊惶的神色。我想哲学家也许会碰到类似的反应,不过他们的处境要好些,因为他们往往可以替自己的职业上冠上学术性的头衔。哲学教授——这样听起来体面多了。
但是却没有诗教授这样的头衔。这毕竟意味着诗歌不是一个需要专业研究,定期考试,附有书目和批注的理论性文章,以及在正式场合授与文凭的行业。这也意味着光看些书——即便是最精致的诗——并不足以成为诗人。其关键因素在于某张盖有官印的纸。我们不妨回想一下:俄国诗坛的骄傲、诺贝尔桂冠诗人布洛斯基(JosephBrodsky)就曾经因为这类理由而被判流刑。他们称他为“寄生虫”,因为他未获官方授与当诗人的权利。
数年前,我有幸会见布洛斯基本人。我发现在我认识的诗人当中,他是唯一乐于以诗人自居的。他说出那两个字,不但毫不勉强,相反地,还带有几分反叛性的自由,我想那是因为他忆起了年轻时所经历过的不人道羞辱。
在人性尊严未如此轻易遭受蹂躏的较幸运的国家,诗人当然渴望被出版,被阅读,被了解,但他们绝少使自己超越一般民众和单调日常生活的水平。而就在不久前,本世纪的前几十年,诗人还竭尽心力以其奢华的衣着和怪异的行径让我们震惊不已,但这一切只是为了对外炫耀。诗人总有关起门来,脱下斗篷、廉价饰品以及其他诗的装备,去面对——安静又耐心地守候他们的自我——那白晰依旧的纸张的时候,因为到头来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伟大科学家的电影版传记相继问世,并非偶然。越来越多野心勃勃的导演企图忠实地再现重要的科学发现或杰作的诞生的创造过程,而且也的确能几分成功地刻画出投注于科学上的心血。实验室,各式各样的仪器,精密的机械装置重现眼前:这类场景或许能让观众的兴趣持续一阵子;充满变数的时刻——这个经过上千次修正的实验究竟会不会有预期的结果?——是相当戏剧化的。讲述画家故事的影片可以拍得颇具可看性,因为影片再现一幅名作形成的每个阶段,从第一笔画下的铅笔线条,到最后一笔涂上的油彩。音乐则弥漫于讲述作曲家故事的影片中:最初在音乐家耳边响起的几小节旋律,最后会演变成交响曲形式的成熟作品。当然,这一切都流于天真烂漫,对奇妙的心态——一般称之为灵感——并未加以诠释,但起码观众有东西可看,有东西可听。
而诗人是最糟糕的;他们的作品完全不适合以影像呈现。某个人端坐桌前或躺靠沙发上,静止不动地盯着墙壁或天花板看;这个人偶尔提笔写个七行,却又在十五分钟之后删掉其中一行;然后另一个小时过去了,什么事也没发生……谁会有耐心观赏这样的影片?
我刚才提到了灵感。被问及何谓灵感或是否真有灵感之时,当代诗人会含糊其辞。这并非他们未曾感受过此一内在激力之喜悦,而是你很难向别人解说某件你自己都不明白的事物。
好几次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也躲闪规避。不过我的答复是:大体而言,灵感不是诗人或艺术家的专属特权;现在,过去和以后,灵感总会去造访某一群人——那些自觉性选择自己的职业并且用爱和想象力去经营工作的人。这或许包括医生,老师,园丁——还可以列举出上百项行业。只要他们能够不断地发现新的挑战,他们的工作便是一趟永无终止的冒险。困难和挫败绝对压不扁他们的好奇心,一大堆新的疑问会自他们解决过的问题中产生。不论灵感是什么,它衍生自接连不断的“我不知道”。
这样的人并不多。地球上的居民多半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因为不得不工作而工作。他们选择这项或那项职业,不是出于热情;生存环境才是他们选择的依据。可厌的工作,无趣的工作,仅仅因为待遇高于他人而受到重视的工作(不管那工作有多可厌,多无趣)——这对人类是最残酷无情的磨难之一,而就目前情势看来,未来似乎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
因此,虽然我不认为灵感是诗人的专利,但我将他们归类为受幸运之神眷顾的精英团体。
尽管如此,在座各位此刻或许存有某些疑惑。各类的拷问者,专制者,狂热份子,以一些大声疾呼的口号争权夺势的群众煽动者——他们也喜爱他们工作,也以富创意的热忱去履行他们的职责。的确如此,但是他们“知道”。他们知道,而且他们认为自己所知之事自身俱足;他们不想知道其他任何事情,因为那或许会减弱他们的主张的说服力。任何知识若无法引发新的疑问,便会快速灭绝:它无法维持赖以存活所需之温度。以古今历史为借镜,此一情况发展至极端时,会对社会产生致命的威胁。
这便是我如此重视“我不知道”这短短数字的原因了。这词汇虽小,却张着强有力的翅膀飞翔。它扩大我们的生活领域,使之涵盖我们内在的心灵空间,也涵盖我们渺小地球悬浮其间的广袤宇宙。如果牛顿不曾对自己说“我不知道”,掉落小小果园地面上的那些苹果或许只像冰雹一般;他顶多弯下身子捡取,然后大快朵颐一番。我的同胞居礼夫人倘若不曾对自己说“我不知道”,或许到头来只不过在一所私立中学当化学老师,教导那些家世良好的年轻仕女,以这一份也称得上尊贵的职业终老。但是她不断地说“我不知道”,这几个字将她——不只一次,而是两度——带到了斯德哥尔摩,在这儿,不断追寻的不安灵魂不时获颁诺贝尔奖。
诗人——真正的诗人——也必须不断地说“我不知道”。每一首诗都可视为响应这句话所做的努力,但是他在纸页上才刚写下最后一个句点,便开始犹豫,开始体悟到眼前这个答复是绝对不完满而可被屏弃的纯代用品。于是诗人继续尝试,他们这份对自我的不满所发展出来的一连串的成果,迟早会被文学史家用巨大的纸夹夹放在一起,命名为他们的“作品全集”。
有些时候我会梦想自己置身于不可能实现的处境,譬如说我会厚颜地想象自己有幸与那位对人类徒然的努力发出动人噫叹的《旧约?传道书》的作者谈天。我会在他面前深深地一鞠躬,因为他毕竟是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至少对我而言。然后我会抓住他的手。“‘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你是这么写的,传道者。但是你自己就是诞生于太阳底下的新鲜事,你所创作的诗也是太阳底下的新鲜事,因为在你之前无人写过。你所有的读者也是太阳底下的新鲜事,因为在你之前的人无法阅读到你的诗。你现在坐在丝柏树下,而这丝柏自开天辟地以来并无成长,它是藉由和你的丝柏类似但非一模一样的丝柏而成形的。传道者,我还想问你目前打算从事那些太阳底下的新鲜事?将你表达过的思想做进一步的补充?还是驳斥其中的一些论点?你曾在早期的作品里提到‘喜悦’的观点——它稍纵即逝,怎么办?说不定你会写些有关喜悦的‘太阳底下的新鲜’诗?你做笔记吗?打草稿吗?我不相信你会说:‘我已写下一切,再也没有任何需要补充的了。’这样的话世上没有一个诗人说得出口,像你这样伟大的诗人更是绝不会如此说的。”
世界——无论我们怎么想,当我们被它的浩瀚和我们自己的无能所惊吓,或者被它对个体——人类、动物、甚至植物——所受的苦难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所激愤(我们何以确定植物不觉得疼痛);无论我们如何看待为行星环绕的星光所穿透的穹苍(我们刚刚着手探测的行星,早已死亡的行星?依旧死沉?我们不得而知);无论我们如何看待这座我们拥有预售票的无限宽广的剧院(寿命短得可笑的门票,以两个武断的日期为界限);无论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它是令人惊异的。
但“令人惊异”是一个暗藏逻辑陷阱的性质形容词。毕竟,令我们惊异的事物背离了某些众所皆知且举世公认的常模,背离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明显事理。而问题是:此类显而易见的世界并不存在。我们的讶异不假外求,并非建立在与其他事物的比较上。
在不必停下思索每个字词的日常言谈中,我们都使用“俗世”,“日常生活”,“事物的常轨”之类的语汇……但在字字斟酌的诗的语言里,没有任何事物是寻常或正常的——任何一个石头及其上方的任何一朵云;任何一个白日以及接续而来的任何一个夜晚;尤其是任何一种存在,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存在。
看来艰巨的任务总是找上诗人。
初读辛波斯卡,是在一个慵懒的午后,窗外阳光正好,一杯温茶,一本她精选的诗集。当时我刚经历了一段不太顺利的日子,心情如同被雨水浸湿的旧纸,有些沉闷。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看似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无穷哲思的句子。她的诗歌,就像是散落在生活角落里的一颗颗珍珠,起初并不起眼,但当你仔细摩挲,便会发现它独有的温润光泽。 她写夜晚,不是描绘繁星点点,也不是渲染寂静无声,而是将夜晚的“静默”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思考。那些原本被我们忽略的日常,在她的笔下变得鲜活而充满神秘感。她不会刻意去制造煽情的氛围,也不会故作高深地探讨宏大叙事,而是用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 读她的诗,就像是和一位睿智而又温和的长者在聊天。她不急不缓地诉说着,偶尔抛出一个意想不到的比喻,让你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其中深意。我尤其喜欢她对时间、对存在的思考,那种在渺小中看见宏大,在平凡中发现神奇的力量,总能轻易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有的时候,我会觉得她的诗歌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曾被察觉的情感和想法。她仿佛看透了人类的孤独,看透了生命短暂的无奈,但她没有因此而悲观,反而用一种达观的态度,去拥抱这一切。她的诗歌,给了我一种平静的力量,让我明白,即使面对世事的无常,我们依然可以保持一颗澄澈的心。 辛波斯卡的作品,并非那种读一遍就能领悟一切的诗歌,它需要时间,需要你的心去慢慢沉淀。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她不是那种瞬间点燃你的火焰,而是像一盏昏黄的灯,在你需要温暖的时候,默默地为你照亮前方的路。
评分第一次捧起这本书,是在一个雨后的黄昏,窗外的雨滴噼啪作响,屋内却是另一番静谧。辛波斯卡的诗,恰似那雨后的空气,清新而又透彻,洗净了铅华,留下了质朴的本真。我并非一个专业的文学评论者,只是一个普通读者,但她的文字,却有着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让我无法不被其吸引。 她描绘的景象,并非宏大叙事,而是寻常巷陌,寻常人家。然而,在这些寻常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寻常的哲思。她能用极简的笔触,勾勒出生命的无常,用日常的琐碎,映照出存在的意义。读她的诗,就像是和一个老友闲谈,没有刻意的雕琢,只有真诚的分享。 她写“万物静默如谜”,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她捕捉了那些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瞬间,那些在静默中涌动的生命力。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意象,在她手中却能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一种让人回味无穷的意境。 她的诗歌,不像某些作品那样,需要借助大量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它更像是一种直接的对话,一种灵魂与灵魂之间的交流。她提出的问题,并非高深莫测,而是贴近我们生活的,关于爱,关于死亡,关于时间,关于我们自身。 每次读完她的诗,我总会陷入一种沉思。并非为她的文字所惊艳,而是为她所揭示的真理而感叹。她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让我明白,即便是渺小的个体,也能在宇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本书,就像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在不经意间,治愈了我那些难以言说的忧伤。
评分初遇辛波斯卡,是在一个寂静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的诗,不像某些作品那样,一眼便能抓住你的眼球,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我并非一个专业的评论家,只是一个热爱阅读的普通人,但她的文字,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的柔软。 她笔下的世界,充满了对日常生活的敏锐洞察。她能从最平凡的场景中,发现最不平凡的真理。那些在我们眼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在她手中却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新的意义。她不是在歌颂什么,也不是在批判什么,只是用一种平和的语调,诉说着她对世界的理解。 我喜欢她对“存在”的哲学式思考。她不回避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但她也从不因此而陷入绝望。相反,她用一种达观的态度,去拥抱生命的无常,去寻找其中的意义。她的诗,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困惑,也给予了我前行的勇气。 她的语言,简洁而又富有张力。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考。每一次阅读,都仿佛是一次心灵的洗涤,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这本书,更像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她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探索。辛波斯卡的诗,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虽然不一定炽热,但却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评分偶然间,我与这位波兰女诗人的文字相遇,如同在喧嚣尘世中觅得一处宁静的港湾。她的诗,不像那些张扬奔放的曲调,而是如同一汪深潭,看似平静无波,实则暗流涌动,蕴藏着深刻的哲学思辨。我曾以为诗歌是用来抒发情感,表达胸臆的,但辛波斯卡却以一种别样的视角,将我们带入对日常生活的细微观察之中。 她笔下的世界,没有惊涛骇浪,只有涓涓细流。她能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挖掘出宇宙的奥秘,从一个平凡的场景中,折射出人生的况味。她不是在歌颂伟大的成就,也不是在控诉不公的命运,而是以一种近乎客观的叙述,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编织成一幅幅意味深长的画卷。 我最欣赏她那种对“存在”的探究,那种对“我”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思考。她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而又富有想象力的意象,引导你去自行探索。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被动地接受,不如说是一种主动的参与,一种共同的追寻。 读她的诗,总能让我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扰,进入一个更为纯粹的精神世界。在那片由文字构筑的天地里,时间和空间似乎都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只剩下纯粹的思考和感受。她用一种极其精炼的语言,触及了人类普遍的困境与希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 辛波斯卡的诗,是一种洗涤心灵的甘露,它不追求浮夸的辞藻,也不刻意营造绚烂的意境,而是以一种质朴而又深刻的方式,触动你内心最深处的那份敏感。每次合上书页,我总会觉得,自己对这个世界,对生命,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位波兰女诗人的作品,仿佛踏入了一个从未涉足过的奇妙境地。她的诗歌,不像那些华丽的辞藻堆砌,也不像激昂的文字呐喊,而是一种低语,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温和探问。我尤其钟情于她对平凡事物的细致描摹,那些在我们眼中司空见惯的景象,在她笔下却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 她写生活,不是描绘悲欢离合的戏剧性场面,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个寻常的表情,都能在她手中成为诗歌的源泉。她能从最朴素的语言中,提炼出最深刻的意义,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对生命产生新的认知。 她的诗,总能带给我一种宁静的力量。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疲惫和迷茫,而辛波斯卡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灵。她不是在给出安慰,而是在引导我们去思考,去发现,去理解。 我喜欢她对“我”与“世界”关系的探索,那种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张力。她不会刻意去强调个体的渺小,也不会盲目地歌颂集体的伟大,而是以一种辩证的眼光,看待我们在这个庞大宇宙中的存在。 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漫游。每一次翻阅,都如同一次新的旅程,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辛波斯卡的诗,如同夜空中的繁星,虽然不一定耀眼夺目,但却指引着方向,给予人无尽的遐想。
评分质量挺不错的,很好,很喜欢,正版。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杯子女儿非常喜欢,618划算
评分之前买过《我曾这样寂寞生活》很喜欢 其实我还没打开
评分在还不太热的时候读诗,感觉真好。书的模样好,翻译也好。
评分玩物粳米阿胶浆佛法吉峰农机到家翻江倒海就是难受就是就是抠脚大汉发货的那你的呢就是觉得你的那女的
评分书翻了几下,立刻就为作者思想感到窒息了
评分非常好的商品,无论是品质、外观、性能,再到物流都好到无可挑剔。非常满意的购物体验,愿店家越办越好,感谢!
评分还没有看,不过超级期待的啦,京东的图书还是杠杠的!这么快来评价,主要是评价有京豆,京豆京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