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大纲/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

中国哲学大纲/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岱年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
  • 哲学史
  • 文化史
  • 学术名著
  • 现代哲学
  • 中国思想史
  • 冯友兰
  • 中华文化
  • 哲学概论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06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71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作于1936年。它以哲学问题、哲学范畴作为全书的脉络,改变了以哲学家编年为序的传统写法,具有独特的价值。

作者简介

  张岱年(1909-2004年),曾用名宇同,别名季同,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于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0年后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目录

再版序言
新序
自序
序论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二 中国哲学之区分
三 中国哲学之特色
四 中国哲学之发展
上部 宇宙论
引端 中国宇宙论之发生
第一篇 本根论
第一章 中国本根论之基本倾向
第二章 道论
第三章 太极阴阳论 附五行说
第四章 气论一
第五章 理气论
第六章 唯心论
第七章 气论二
第八章 多元论
本根论综论
第二篇 大化论
第一章 变易与常则
第二章 反复
第三章 两一
第四章 大化性质
第五章 终始、有无
第六章 坚白、同异
[补录] 形神问题简述
大化论综论
中部人生论
引端 人生论在中国哲学中之位置
第一篇 天人关系论
第一章 人在宇宙中之位置
第二章 天人合
[补录] 天人有分与天人相胜
天人关系论综论
第二篇 人性论
第一章 性善与性恶
第二章 性无善恶与性超善恶
第三章 性有善有恶与性三品
第四章 性两元论与性一元论
第五章 心之诸说
人性论综论
第三篇 人生理想论
简引 人道与人生理想
第一章 仁
第二章 兼爱
第三章 无为
第四章 有为
第五章 诚及与天为一
第六章 与理为一
第七章 明心
第八章 践形
人生理想论综论
第四篇 人生问题论
筒引 人生问题
第一章 义与利
第二章 命与非命
第三章 兼与独
第四章 自然与人为
第五章 损与益
第六章 动与静
第七章 欲与理
第八章 情与无情
第九章 人死与不朽
[补录] 志功问题简述
人生问题论综论

下部 致知论
引端 中国哲学中之致知论
第一篇 知论
第一章 知之性质与来源
第二章 知之可能与限度
第三章 真知
知论综论
第二篇 方法论
第一章 一般方法论
第二章 名与辩
方法论综论
结论 中国哲学中之活的与死的
补遗
张岱年先生学术年表

精彩书摘

  《中国哲学大纲/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
  本根的这三项意谓,各哲学家并非同等重视之。古代思想家最喜以始言本根,后来很多人怀疑始的观念,而认为宇宙实无始可说。于是以后的哲学家,特如二程,则不再以始说本根了。
  印度哲学及西洋哲学讲本体,更有真实义,以为现象是假是幻,本体是真是实。本体者何?即是唯一的究竟实在。这种观念,在中国本来的哲学中,实在没有。中国哲人讲本根与事物的区别,不在于实幻之不同,而在于本末、原流、根支之不同。万有众象同属实在,不唯本根为实而已。以本体为唯一实在的理论,中国哲人实不主持之。南宋初胡宏说:
  “释氏见理而不穷理,见性而不尽性,故于一天之中,分别幻华真实,不能合一,与道不相似也。”(《知言》)
  于一天之中,“分别幻华真实”,即分现象与实在为二,亦即现代英国哲学家怀特海(Whitehead)之所谓“自然之两分”。此种分现象与实在为二的思想,中国哲人对之,皆持反对态度。胡氏此语,实为一般中国哲学家之普遍态度之明白表示。
  ……
《中国哲学史》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阐释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作者深入探究了中国哲学从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到汉唐宋明理学高峰,再到近现代新儒家思潮的演变脉络。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以重要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为重点,详细解读了中国哲学在宇宙论、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等核心领域的独特思考和贡献。 第一编:哲学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本书将从中国哲学的源头——先秦时期着手,深入剖析这一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我们将考察早期哲学思想的萌芽,如《易经》中的宇宙生成与变化观念,以及早期宗教信仰对哲学思考的影响。 诸子百家:思想的绽放 儒家:仁与礼的构建:我们将详细解析孔子的“仁”学思想,如何以人伦为基石,强调道德修养与社会和谐;探讨孟子对“性善论”的阐述,以及他如何将仁爱推向政治实践,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同时,也将审视荀子“性恶论”的观点,以及他对于礼仪制度在规范人性、重建社会秩序中的作用的强调。我们将追溯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包括其对教育、政治、家庭等社会生活各层面的深刻影响。 道家:自然与无为的智慧:本书将重点解读老子《道德经》的精髓,阐释“道”的本体论意义,以及“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我们将深入理解“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等核心概念,并分析庄子“逍遥游”的哲学境界,他如何通过超越世俗的眼光,探索精神的自由与解放。道家的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审美情趣,都将得到细致的阐述。 墨家:兼爱与非攻的实践:我们将考察墨子“兼爱”的博爱思想,以及他如何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倡导“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反对战争和奢侈。墨家思想的逻辑学、认识论和工程学成就也将得到关注,展现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独特性。 法家:王道的权术与现实:本书将分析商鞅、申不害、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重点阐释他们如何强调法治、君权、权术在治理国家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探讨法家对人性持有的现实主义或悲观主义观点,以及他们如何设计一套以赏罚为核心的统治机制。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运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名家:概念与逻辑的辨析:我们将介绍名家关于“名实关系”的讨论,如惠施、公孙龙等人的“白马非马”等命题,探讨他们对逻辑、语言和概念的精细辨析,及其在中国古代逻辑思维发展中的作用。 阴阳家与农家:本书还会简要提及阴阳家邹衍的宇宙生成论,以及农家许行的“君子不耕耘,则たない民不 E”的耕战思想,以展现先秦思想的多元化格局。 第二编:思想的融合与发展(秦汉至隋唐) 秦汉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思想领域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本书将分析儒学如何被尊为官方思想,以及佛教如何传入并与中国本土哲学产生碰撞与融合。 汉代:独尊儒术与黄老之学:我们将深入探讨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以及他如何将儒学与阴阳五行结合,为汉朝统治提供思想合法性。同时,也会关注黄老之学在汉初的短暂兴盛,及其对政治和经济政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玄学与佛教的兴盛:这一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我们将重点解读玄学,如王弼对《周易》的“易简”解读,以及嵇康、阮籍等人对“自然”、“名教”关系的思考,探讨他们如何追求精神自由与个体价值。同时,也将详细阐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从早期传播的艰难,到般若学、涅槃学的兴起,再到慧远的净土宗,以及僧肇对佛教中国化的贡献。我们将分析佛教的空观、因果报应等观念如何与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互动,影响了士人的精神世界。 隋唐:佛教的鼎盛与融会: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高峰。本书将重点介绍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禅宗等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独特修行方式,及其对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艺术审美产生的深远影响,将得到详细的探讨。同时,我们也将观察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的并行与互动,以及对后世思想格局的影响。 第三编:理性精神的重建(宋明理学) 宋代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以理学为代表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书将系统梳理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分析其核心思想和不同学派的争论。 北宋理学:道问学与心性论:我们将重点考察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宇宙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大抱负,邵雍的“皇极经世”之学。同时,也将深入分析程颢、程颐兄弟关于“天理”与“人欲”、“格物致知”的论述,他们如何试图重构一套以儒家为主体的哲学体系,以回应佛教和道家的挑战。 南宋理学:集大成与创新: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其“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等思想体系将得到详细解读。我们将分析朱熹如何继承和发展程氏学,并以其广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构建了一套影响深远的哲学体系。同时,也将关注陆九渊的“心即理”主张,及其与朱熹“格物致知”的“陆王心学”如何构成对峙,展现宋代理学内部的深刻争论。 明代心学:王阳明与知行合一:本书将重点分析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思想。我们将探讨王阳明如何将心学推向新的高度,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以及他的思想如何对中国近世社会和文化产生广泛影响。同时,也会对明代其他重要的心学流派进行介绍,如罗钦顺、湛若水等人的思想。 第四编:近现代哲学的转型与重塑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哲学在近现代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型。本书将考察这一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以及中国哲学家如何回应西方哲学挑战,并寻求自身的发展道路。 晚清至五四:西学的冲击与救亡图存:我们将分析晚清时期,随着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的传入,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开始反思传统,并寻求变革。我们将考察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他们如何引入西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概念,并试图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以实现国家富强。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如何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对传统文化进行猛烈批判,并引入了西方各种哲学流派,如实用主义、进化论、马克思主义等。 现代新儒家:重塑中国哲学:本书将重点介绍以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冯友兰、贺麟、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我们将深入分析他们如何试图在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精髓的基础上,回应西方哲学的挑战,并为中国哲学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我们将探讨他们的“体用一源”、“天人合一”等观念的现代诠释,以及他们如何关注个体精神的价值、道德主体的建构,以及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代哲学的发展:最后,本书将简要展望中国哲学在当代的最新发展趋势,包括哲学研究的多元化、国际化,以及中国哲学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继续探索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力求在梳理中国哲学史脉络的同时,展现中国哲学独特的智慧和魅力,以及其在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历代哲学家思想的深入解读,读者将有机会理解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他们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本书不仅是对中国哲学史的系统介绍,更是一次对中国智慧的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选择购买这本《中国哲学大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列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系列。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术著作,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的传承和智慧的启发。这本书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它不仅仅是对中国哲学史的梳理,更是对中国哲学精髓的提炼和升华。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作者的深刻洞见所折服。比如,在谈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时,作者的分析角度就非常独特,他并没有简单地强调差异,而是指出两者在关注点上的互补性,以及中国哲学如何能够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智慧。这本书无疑是我在哲学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生命、对社会、对宇宙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非常喜欢,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充满了艰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通俗易懂,却又不失严谨。作者在解释一些复杂的哲学概念时,常常会引用生动的历史典故和贴切的比喻,让那些抽象的理论瞬间变得鲜活起来。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趣味性。例如,在讲解“道”的概念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从《道德经》的开篇入手,引用“道可道,非常道”等句子,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层层深入地阐释了“道”的不可言说性、普遍性以及其作为宇宙万物本源的地位。这样的解读方式,让我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核心的哲学思想。而且,书中对于不同学派的观点,都进行了客观公正的介绍,并没有带有个人偏见,这对于读者建立独立的思考非常重要。

评分

读完这本《中国哲学大纲》,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拨云见日”。在此之前,我总觉得中国哲学是一团混沌的迷雾,诸子百家,道儒释墨,各种思潮交织在一起,让人难以辨别。但这本书就像一把锐利的剑,一下子就将这层迷雾劈开了。作者以一种极其精炼又富有条理的方式,勾勒出了中国哲学史的宏大图景。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源流,到汉唐宋明的儒释道发展,再到近代以来的转型与挑战,每一个阶段的重点人物、核心思想,都梳理得一丝不苟。更难得的是,书中并非简单罗列,而是注重思想的内在联系和发展演变,让我能清晰地看到不同流派之间的对话、碰撞与融合。比如,对于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的变迁,书中就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理解了从春秋战国的仁,到宋明理学的义理,再到近代新儒家的演进。这种系统性的梳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庄重,淡雅的米色背景上,印着沉甸甸的“中国哲学大纲”几个字,旁边辅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的烫金印记,光是看到封面,就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厚重的历史积淀扑面而来。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现代印刷品,而是带着一种怀旧的、扎实的触感。我一直对中国哲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往往觉得市面上的一些入门读物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晦涩,很难找到一本既能系统梳理脉络,又能深入浅出的好书。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我期待它能引领我走进一个更广阔、更深邃的哲学世界,帮助我理清那些古老智慧的线索,理解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翻开第一页,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这对于长时间阅读一本学术著作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探索那些先贤的智慧了。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中国哲学如何回应现代性挑战的探讨。许多传统的哲学思想,在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剧变、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时,似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然而,作者在这本书中,恰恰展现了中国哲学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他通过对不同学派思想的现代诠释,以及对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证明了中国哲学并非是僵死的古董,而是能够不断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活态思想。尤其是在讨论“天人合一”思想在生态危机面前的启示,以及“仁爱”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时,我都深受启发。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哲学不只是属于过去,更是属于现在和未来,它蕴含着解决人类共同困境的宝贵资源。

评分

三百多书,一百就搞定了,太划算了!!

评分

中国这个哲学好难懂

评分

好书需要慢慢消化

评分

正好有采购图书的机会,一次买了很多本,选择一些比较经典的收藏。

评分

书很不错,印刷、纸张皆佳,活动入手很合适!

评分

满意购书外包装好书无破损。

评分

中国哲学大纲/中华现代学术名中国哲学大纲/中华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大纲/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现代学术名著6著6中国哲学大纲/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中国哲学大纲/中华中国哲学大纲/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现代学术名著6中国哲学大纲/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

评分

正好有采购图书的机会,一次买了很多本,选择一些比较经典的收藏。

评分

东西不错,不是第一次购买京东图书了,但是业务员水平需要提高,快递员态度需要改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