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国:福建人的活动与英国、清朝的因应

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国:福建人的活动与英国、清朝的因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村上卫 著,王诗伦 译
图书标签:
  • 海洋史
  • 近代中国史
  • 福建史
  • 中英关系
  • 清史
  • 海上贸易
  • 华人研究
  • 海洋史学
  • 区域史
  • 社会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46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83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日本京都大学中国研究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8
字数:61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晚清中国沿海贸易的实际状况如何,贸易秩序是怎样构建的?华南沿海地区如何开展社会管理?英国在中国近代又扮演了何种角色?《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国:福建人的活动与英国、清朝的因应》将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华南沿海的鸦片贸易、通商口岸贸易、海盗、船难、秘密会社与叛乱、征税、移民等问题放在“海洋史”的框架下展开讨论,通过描述福建人的活动,展示了晚清沿海秩序瓦解一重建一再动摇的过程。

作者简介

  村上卫,1973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滨松市,199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1999年于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修士课程取得硕士学位,2012年取得东京大学博士(文学)学位。现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准教授。

目录

凡 例
地 图
绪 论

第一部 开埠前清朝沿海秩序的崩溃
第一章 闽粤沿海民众的活动与清朝
——以鸦片战争前夕的鸦片贸易活动为中心
前 言
第一节 清朝沿海统治的动摇
第二节 鸦片贸易的扩大与闽粤沿海民众
第三节 清廷的应对
结 语
补 论 零丁洋与广州之间——19世纪30年代广澳地区鸦片贸易的利权
前 言
第一节 19世纪30年代前期的鸦片贸易
第二节 广州近郊利权结构的瓦解
第三节 广澳地区的鸦片利权规模与结构的变化
结 语
第二章 清朝与汉奸——以鸦片战争时期的福建、广东沿海民众对策为中心
前 言
第一节 鸦片战争的展开与汉奸问题
第二节 团练与乡勇
第三节 封港
结 语

第二部 19世纪中叶华南沿海秩序的重建
第三章 闽粤海盗与英国海军——19世纪中叶福建沿海的海盗问题
前 言
第一节 开埠与海盗的兴起
第二节 对海盗的应对——以清朝与英国海军为中心
第三节 福建海盗的衰落与广东海盗的抬头
第四节 英国海军与区域秩序的恢复
结 语
第四章 遇难的“夷狄”——19世纪后期华南船难对策的变化
前 言
第一节 清朝的船难处理政策
第二节 英国的对策
第三节 沿海秩序的恢复与船难问题
结 语
第五章 秘密结社与华人——五口通商时期厦门的华人与小刀会之乱
前 言
第一节 华人与地方社会
第二节 小刀会的建立与被镇压
第三节 厦门小刀会之乱
第四节 小刀会势力向东南亚发展及东南沿海的叛乱
结 语
第六章 绑架者与被绑架者——19世纪中叶厦门苦力贸易的兴衰
前 言
第一节 苦力贸易的兴起
第二节 苦力贸易的各种问题
第三节 各方对厦门暴动与苦力贸易的态度
第四节 苦力贸易的衰退与移民向东南亚集中
结 语

第三部 世纪之交贸易的变动与华人的作为
第七章 亚洲内竞争的败者——清末厦门贸易结构的变化
前 言
第一节 开埠后厦门的贸易结构
第二节 厦门商品输出之变化
第三节 日本领有台湾与厦门贸易
第四节 厦门贸易结构的变化
结 语
第八章 善堂与鸦片——19世纪后期厦门的鸦片课税问题
前 言
第一节 厦门的鸦片贸易与鸦片税的扩大
第二节 19世纪80年代鸦片征税的包揽问题
第三节 善堂与鸦片捐
第四节 中国鸦片的征税问题
结 语
第九章 被利用的“帝国”——晚清厦门的英籍华人问题
前 言
第一节 阿礼国服装规定的确立
第二节 华人保护与清朝地方官员
第三节 英籍华人的经济活动与清朝地方官员的应对
第四节 英籍华人与中国人之间
第五节 英国与清朝的夹缝之中
结 语

结 论
参考文献
索 引
后 记
中文版后记


图表目录
地图
地图1 中国沿海(清代)
地图2 福建闽南地区(清代)
地图3 闽南的地形
地图4 厦门的外港
地图5 厦门的内港(1892年)

图1-1 新加坡的天福宫
图1-2 福建省金门县大担岛
图3-1 福建省莆田市湄州岛
图3-2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深土镇的锦江楼
图7-1 厦门的贸易额
图7-2 厦门中国商品输出目的地
图7-3 厦门砂糖总输出量与国内大豆、豆饼输入量
图7-4 安溪县西坪镇产铁观音
图7-5 厦门的厦门茶、台湾茶出口量
图7-6 厦门主要商品总输出额
图7-7 厦门纸的总输出量
图7-8 台湾各港贸易额变迁
图7-9 台湾入港的戎克船吨位数
图7-10 厦门子口贸易额
图7-11 厦门中国商品输入额
图7-12 厦门谷物总输入量
图7-13 厦门棉花、棉纱总输入量
图7-14 厦门中国商品输出目的地
图7-15 厦门外国商品总输入额
图7-16 厦门的贸易结构(1881年)
图7-17 厦门的贸易结构(1910年)
图8-1 厦门、汕头的鸦片输入量
图9-1 鼓浪屿街景
图10-1 查缉之前天津的鸦片贸易
图10-2 查缉开始后天津的鸦片贸易
图10-3 开埠前广澳地区的贸易
图10-4 19世纪后半期厦门的鸦片征税
图11-1 厦门街道
图11-2 英国国家档案馆阅览室

表1-1 新加坡的戎克船贸易
表1-2 福建人在东南亚所建会馆的重修
表1-3 同安县人张潘所进行的鸦片贸易
表1-4 天津的鸦片贸易
表1-5 广澳地区鸦片贸易的利权结构
表3-1 福建海域的海盗活动
表3-2 世纪之交厦门附近海盗袭击情况
表4-1 英国驻厦门领事馆所处理的船难事件
表4-2 1905年底中国沿海、沿江的灯塔、灯船、灯艇、浮标、航标数
表4-3 福建沿海灯塔的配置
表7-1 厦门子口贸易中的主要输出品按地域所占比例(1880年)
表7-2 厦门的子口贸易中灰衬衫布的输入量
表7-3 厦门对台湾的再输出额
表7-4 淡水港的戎克船进出港数
表7-5 鸡笼港的戎克船进出港数
表7-6 中国商品总输出、总输入额
表7-7-a 厦门输出砂糖经销商
表7-7-b 厦门进口砂糖经销商
表7-8 厦门大豆、豆饼经销商
表7-9 厦门的台湾包种茶经销商
表7-10 厦门的海产品经销商
表7-11 厦门的面粉经销商
表7-12 厦门的煤炭经销商
表7-13 厦门的日本人、台湾人商店
表7-14 厦门商务总会干部、会员
表7-15 从事厦门对东南亚汇兑业者
表7-16 东南亚的汇兑业者
表8-1 厦门的鸦片厘金征收
表8-2 厘金局、洋药局与英国商人间的纠纷
表9-1 厦门与英籍华人相关的主要纠纷
表9-2 英籍华人的子口贸易与厘金局之纠纷
表9-3 对厦门英国洋行发行的三联单数(1901~1903年)
表9-4 英国驻厦门领事馆中与华人有关的业务(1906~1908年)
表9-5 中国人对英籍华人的负债
表9-6 1903年英国驻厦门领事馆登记的华裔英国臣民
表9-7 各通商口岸英籍华人数

前言/序言

  一 本书课题
  1885年5月6日上午9时许,在福建省南部漳浦县铜山附近海上,正设法让前夜触礁的Zaffiro号(英国船)靠岸的R.M.Talbot船长等人,发觉其船遭到100多只大型渔船包围。Zaffiro号一靠岸,便有300~400人陆续自渔船登上Zaffiro号实施劫掠,顺手持斧破坏船体,扒下零件。Talbot船长等人用来复枪和手枪等抵抗,但仍被此群劫掠者压制,仅保住鸦片等“贵重物品”;劫掠一直持续到中午。
  晚清中国沿海发生船难事故时,相同的情景不知重复出现过多少次(参见本书第四章)。这些渔民许多并非是在某人的指示下一齐袭击失事船舶的,而是各自得知事故发生后,宛如被磁石吸附的铁砂般纷纷涌来。零散民众自行向利益聚集的同样的情景,在群集于鸦片贸易船周围的小型船舶等(参见第一章)的经济行为中频繁可见。然而,其对象若失去吸引力,聚集的民众会再度散去回归零散的状态。
  中国人的这种不胜枚举的零散行动、离合聚散,几乎未曾获得过肯定。清末民国以来,中国人经常被形容为“有如散沙一般”,并被认为此乃中国迟迟无法完成国家整合、受列强欺凌的原因。因此倾向于描述迈向“近代国民国家”之奋斗过程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往往对此种零散、个别行动的特性持否定态度,视其为应解决的问题。但本书将尝试由晚清时期(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华南地区所发生的“海洋史”证明:正是无数民众自行采取的零散行动将中国推向新的时代,不仅将列强对中国国内的影响降低,甚至摆弄、牵制了列强。
  一方面,19世纪,特别是19世纪中叶华南地区的“海洋史”曾有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焦点的可能性。因为大多数的中国史研究者长久以来一直认为中国的近代是由一连串“西方的冲击”与“中国的反应”所构成的,视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象征,即“近代的嚆矢”;故正如费正清的经典大作所代表的,开埠前后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曾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者的注目。但如本书各章所述,其后“海洋史”因研究对象的扩大和欠缺对其前后时代的考虑,且未挖掘新的史料,除与鸦片贸易、鸦片战争相关的特定题目之外,几乎无所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开始重视中国内部的自发性变动,日本学界亦强调自中国前近代开始的连续性的一面,并提出将西方的影响相对化的研究,鸦片战争已不再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象征。其后,日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以19世纪60年代以后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对于19世纪前期的研究一直甚少。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日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重心由晚清时期转移至中华民国时期,再进而移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19世纪的历史逐渐不再受到重视。
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国:福建人的活动与英国、清朝的因应 本书深入探讨了近代中国海洋发展史上,以福建人为核心的社群,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活跃面貌,及其对外部世界——特别是英国殖民势力与清朝中央政权——所产生的复杂影响。研究聚焦于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中国与全球海洋秩序发生剧烈碰撞与重塑的关键阶段。 第一章:福建海洋社会的根基与近代转型 本章首先梳理了福建地区长久以来的海洋文化传统与经济结构。福建依山傍海的地理特征,塑造了其居民强烈的海洋依赖性。从宋元以来的海上贸易,到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走私”经济,福建商人与渔民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和商业网络。 近代转型期(约1780年至1910年),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动,如工业革命的推进和西方列强对远东市场的扩张,对福建传统的海洋经济造成了双重挤压:一方面,官方海禁政策的松弛与瓦解,为民间冒险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西方蒸汽动力船只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航运成本和效率,使得传统帆船贸易面临结构性挑战。 本章详述了福建籍的“郊商”与“船户”如何适应新变化,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对日、对南洋的贸易,而是开始更深入地介入到以广州、厦门、福州等通商口岸为中心的对外贸易体系中。特别关注了福建移民在东南亚地区(如槟城、新加坡)建立的商业据点,这些据点不仅是贸易中心,也成为文化和信息交流的枢纽。 第二章:英国商业帝国的渗透与福建的应对 英国作为当时主导全球海运和贸易的势力,其在中国的活动是理解近代福建海洋变迁的关键变量。本章侧重于分析英国东印度公司及后来的自由贸易体系对福建沿海地区带来的冲击与机遇。 鸦片贸易的影响: 鸦片贸易的兴盛,极大地改变了福建沿海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治安。大量的白银外流,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动荡,迫使清政府采取更为强硬的措施,同时也为地方性的武装走私集团提供了生存土壤。本书通过考察口岸档案和地方志,揭示了福建士绅、地方官僚与非法贸易链之间的微妙互动关系。 通商口岸的设立与权力转移: 厦门(Amoy)和福州(Fuzhou)的开埠,是英国势力进入福建的直接体现。本章细致分析了这些口岸的设立过程、租借地(如鼓浪屿)的特殊地位,以及英国领事机构如何利用治外法权,影响地方司法和商业规则的制定。福建商人在与英国商人的直接竞争中,如何运用传统的人脉关系、家族信誉,以及新兴的法律工具来维护自身利益,是本章讨论的核心议题。 第三章:清朝廷的“海防”重构与福建的战略地位 面对西方海权压力和内部的社会经济危机,清朝政府的“因应”策略是复杂的、矛盾的,并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变。本章将焦点置于中央政府视角下的福建沿海防务与治理。 从消极防御到有限开放: 早期(乾隆至道光中期),清廷的政策基调是“防民”和“禁海”,试图通过严格管控来遏制海上风险。然而,鸦片战争的失败迫使政策转向。本章详细考察了福州船政局(马尾船厂)的建立,将其视为清政府试图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策略,重塑国家海防能力的重要一步。 福建地方精英的角色: 清廷的改革并非完全自上而下。福建籍的改革派官员,如沈葆桢、李鸿章(在福建的短暂任期内),在推动海防建设中扮演了积极角色。本书探讨了地方政府在筹集资金、招募技术人员、管理新式海军(如福建水师)过程中,如何与地方富商、士绅阶层进行权力博弈和资源整合。船政局的兴衰,也折射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实用主义之间的张力。 海盗与治理的边界: 近代中国海洋治理的模糊性,体现在对海盗的定义上。许多活跃在台湾海峡和南海的武装群体,既是走私贩,也是地方势力。清政府如何界定和镇压这些群体,以及这些群体的活动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官方对海洋的控制能力,构成了本章重要的分析层面。 第四章:社会、文化与身份的流动性 海洋活动不仅是经济和军事的较量,也是文化和身份的熔炉。本章着眼于福建社群在与外部世界互动中产生的社会文化效应。 “闽帮”的跨国网络: 本章探讨了福建人在南洋建立的同乡会馆、宗祠组织(如“番客公厅”),这些组织在海外起到了社会保障、商业仲裁和文化维系的作用。这些跨国网络不仅是财富回流的渠道,也是文化观念输入与输出的载体。 语言、宗教与认同的适应: 福建移民带来的宗教信仰(如妈祖崇拜)如何在新的贸易港口扎根并与其他文化交流,是本章的文化侧写。此外,接触西方传教士和西方知识,对福建士人的传统儒家认同产生了何种冲击与改造?通过分析私人信件和早期留学生的回忆录,本书力求展现这种身份认同的动态演变。 性别与海洋: 传统上,海洋活动被视为男性的领域,但本章也尝试挖掘在海洋贸易的边缘地带,女性所扮演的角色,例如管理沿海家庭的财务、维持海外商人的家庭连接,以及在某些走私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隐性参与。 结论:近代中国海洋史的再定位 本书最后总结了福建人在近代海洋史上的核心贡献:他们既是清政府试图重塑海防力量时不可或缺的资源提供者和技术使用者,也是西方商业扩张下最先感受到压力并作出反应的民间主体。福建人的活动,使得近代中国的海洋转型呈现出一种自下而上、充满韧性与妥协的复杂面貌。 通过聚焦福建这一特定区域的经验,本书挑战了将近代中国海洋史简单视为中央政府被动屈服或完全采纳西方模式的叙事,强调了地方性行动者(Local Actors)在全球体系变动中的能动性与策略性适应。对这些活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复杂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读这本书时,最大的冲击来自于其对“因应”二字的深刻解读。它不是简单地将英国的压力和清朝的反应视为两个独立的、线性的事件,而是将它们编织进了一个复杂的三方博弈之中。福建人的能动性,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或反抗,而是在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进行着一种高超的、近乎即兴的战略调整。那种在不完全服从中央权威的前提下,巧妙利用列强带来的新规则和新机会,重塑自身经济地位的叙事逻辑,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种策略性的生存智慧,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在面对剧变时的韧性。书中对于地方精英与士绅阶层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转换和利益权衡的分析尤其到位,揭示了在近代化浪潮下,传统社会结构如何在新旧秩序的碰撞中寻求微妙的平衡点,而不是简单的崩塌或胜利。这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近代转型期社会动态的全新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极具操作性的微观模型。它证明了,要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生存下去,光有爱国热情或被动的抵抗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的是一种灵活的、务实的、甚至有些世故的商业头脑和政治手腕。作者通过对福建商人如何利用法律漏洞、如何与地方官僚进行利益捆绑的描写,揭示了近代化过程中“制度真空”的利用艺术。这些商人既是地方经济的支柱,也是传统政治秩序的潜在挑战者。整本书读下来,你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历史共情:在信息不对称、权力不稳定的环境中,普通民众是如何依靠智慧和勇气,为自己和家族开辟一条出路的。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生存哲学的教科书。

评分

本书的学术功底扎实得令人敬佩,但绝非枯燥的学院派论文堆砌。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极强,能够将复杂的贸易数据、法律条文和地方志记载,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线。每一次对英国商业代表或者清廷官员文书的引用,都像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服务于整体论点的推进,绝无炫技之感。我尤其对书中对于具体贸易路径和货物流转的描绘印象深刻,仿佛能闻到南洋和欧洲带来的货物气味,感受到码头上的喧嚣。这种将宏观历史背景与微观经济活动无缝对接的能力,是很多历史著作所欠缺的。它成功地让“海洋史”这个概念活了起来,不再是地理名词,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权力运作的场域,让读者能切实感受到历史的“质感”。

评分

坦白说,初读这本书的书名时,我以为会是一部偏重于经济史或国际关系史的著作,但阅读过程却让我惊喜地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地方身份认同与重塑”的深度田野调查。福建人,作为一个在特定地理环境下被塑形的群体,是如何在其海洋贸易活动中,不断地定义“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与他者(英国人、北方政权)的关系”的。这种身份的流变和适应性,才是本书最动人心魄的地方。在处理与英国人的互动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英国人标签化为“侵略者”,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外部的“参照系”或“催化剂”,反过来促使福建地方社会进行自我革新和组织化。这种细腻的反思,避免了历史叙事的二元对立,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向性。

评分

这部作品的视角之独特,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落入传统史学中对大国博弈或宏大叙事的迷恋,而是将聚光灯精准地投射到了福建这样一个看似边缘的地域群体身上。作者显然花了大量心血去挖掘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充满生命力的个体活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在有限的档案材料中,重构出十九世纪中后期福建沿海商民与海外势力周旋的真实图景。那种深入到地方层面的观察,使得整个近代化的进程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渗透在具体的人际互动、贸易往来甚至灰色地带的运作之中。读来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洪流并非完全由官方意志推动,民间力量,尤其是像福建这样具有海洋传统的群体,才是驱动变革的隐形引擎。它挑战了我们对“近代化”和“国家”的固有认知,让我们看到,在国家权力尚未完全铺展的区域,社会是如何自我组织、自我应对外部冲击的。这种细致入微的社会史描绘,远比宏大的政治史叙事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评分

没赶上最优惠的时候,书看上去不错

评分

已收到 快递一如既往地给力 非常感谢

评分

很厚的一本书 慢慢地看吧!

评分

推荐 。

评分

爱读书,书不但给了我知识和智慧,还给了我力量和勇气.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没赶上最优惠的时候,书看上去不错

评分

很不错的书,就是价格订的离谱,用了优惠卷还是很贵。

评分

正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