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治疗:陪伴丧亲者走过幽谷之路 [Techniques of Grief Therapy:Creative Practices for]

哀伤治疗:陪伴丧亲者走过幽谷之路 [Techniques of Grief Therapy:Creative Practices fo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罗伯特·内米耶尔 著,王建平,何丽,闫煜蕾 等 译
图书标签:
  • 哀伤疗愈
  • 丧亲之痛
  • 悲伤辅导
  • 心理治疗
  • 创伤应对
  • 情绪支持
  • 失亲
  • 心理健康
  • 自我关怀
  • 生命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235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8675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echniques of Grief Therapy:Creative Practices for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唯有真诚的陪伴,才能抵御悲伤和痛苦
  国际知名哀伤疗愈大师罗伯特·内米耶尔力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导手册,它汇集了哀伤及丧亲咨询与治疗领域中富有创新性、鼓舞人心的干预方法。每种技术单独看都是非常强调创造性和实操性的。总体来说,它们展示了这个领域实践的丰富性,也就是近几十年来,多元背景下不同临床心理学家所使用的一些有效的针对丧亲者需要的方法。
  理念的颠覆与蜕变
  人之所以快乐,并非刻意忘记失落,而是学会了疗愈。
  面对过去的哀伤,我们如何重拾快乐?
  面对亲人、朋友的丧亲苦楚,我们如何劝慰他们走出阴影?
  面对来访者的焦虑和痛苦,我们如何疗愈他们?
  本书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导手册,汇集了哀伤咨询与治疗领域非常富有创造性、非常鼓舞人心的干预方法。每种技术都非常强调创造性和实操性,充分展示了这个领域实践的丰富性,即近年来多元背景下不同临床心理学家所使用的一些针对丧亲者的有效方法。不管是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临床工作者,都将会在本书里发现许许多多的实践性理念。
  本书系统介绍了哀伤辅导与治疗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各种技术,非常适合心理治疗师、临床医生、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护士等人使用。

作者简介

  罗伯特·内米耶尔(Robert A. Neimeyer)博士,美国孟菲斯大学心理系教授,同时他也活跃于临床实践工作。他已经出版了20多本书,包括《当代社会的哀伤与丧亲:沟通研究与实务》和《建构主义心理治疗》等。他是《死亡学研究》杂志的主编,是死亡教育与咨询协会会长,同时也是死亡、临终与丧亲国际工作组主席。

  王建平 ,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和哈佛医学院各两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精神医学主治医师(新疆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CBT)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与专业机构注册系统督导工作组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研究中心创始人,美国认知治疗学院(ACT)认证CBT治疗师,中国*一批注册督导师、创伤治疗师。主编和翻译《变态心理学》《认知行为治疗》等教材和专著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中外多个大学访问 / 授课 / 客座教授,在多个学会 / 学术期刊任职。在美国,连续三年学习实践CBT。践行科学家-实践家模式,从事心理咨询治疗、督导和CBT培训;研究强迫障碍、肿瘤心理问题、创伤与哀伤、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发生机制和心理干预效果。

精彩书评

  本书汇集了各种哀伤治疗技术,像一本哀伤治疗的百科全书,内米耶尔教授没有偏好任何一个流派,而是尊重各个流派的理论和方法,使这本书百花齐放。在书中,你可以看到传统的认知疗法,也可以看到接纳与承诺疗法;你可以看到艺术疗法,也可以看到后现代的叙事疗法。我相信无论你是哪个流派的治疗师,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相应的应对哀伤的方法,而且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应和禁忌的对象;同时,每种方法都是基于真实案例进行介绍的,增加了读者的感性认识。
  ——王建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哀伤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治疗也并非常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不是所有的咨询师和治疗师都能熟练地把握和处理。
  这是一本能够促进深入理解,了解全貌,提高认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指导的操作手册,是一本能够使读者更有效地进行哀伤治疗、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强烈推荐!
  ——张宁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教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目录

译者序
序言
致谢
第一部分 工作框架/ 1
第1章 在场、处理和步骤
哀伤治疗中咨询技术水平的关系框架/ 1
第2章 哀伤治疗中的共情精神/ 12
第3章 西拉
哀伤的正念指导/ 17
第4章 追随哀伤的轨迹
一种哀伤的干预框架/ 22
第二部分 调节情绪/ 26
第5章 哀伤监测日志/ 26
第6章 绘制失落的地形图:是哀伤?不是哀伤?/ 30
第7章 体验哀伤之痛/ 34
第8章 适用于丧亲者的精神科药物/ 37
第9章 正念训练/ 41
第10章 多次丧失及“影响圈”技术/ 45
第11章 重构噩梦/ 48
第12章 形象化预期性哀伤/ 51
第13章 直觉的幽默感/ 53
第三部分 和身体工作/ 56
第14章 类推倾听/ 56
第15章 拍掌气功/ 60
第16章 穿过沙子的手/ 64
第17章 从哀伤中走过,在哀伤中呼吸/ 69
第18章 保持联结的身体意象/ 73
第19章 关于身体的写作/ 78
第20章 信任的身体/ 83
第四部分 转化创伤/ 88
第21章复杂性哀伤和创伤:哪个应该优先治疗/ 88
第22章 复述死亡故事/ 92
第23章 呼唤遭受暴力死亡的亲人并与其建立联盟/ 99
第24章 眼动脱敏和再加工/ 103
第25章 建构闪回的意义/ 108
第26章 创伤对话/ 112
第27章 冲突性家庭和代际间家庭中的创伤性哀伤/ 116
第五部分 改变行为/ 121
第28章 行为激活/ 121
第29章 应对困难的日子/ 125
第30章 自信心训练/ 129
第31章 寻找平衡的写作干预/ 133
第六部分 重构认知/ 137
第32章 利用行为实验来改变灾难性误解/ 137
第33章 面对丧失时的合理反应ABC模型/ 141
第34章 接纳与承诺疗法/ 145
第35章 合理情绪身体想象/ 149
第36章 适用于丧失关系的图式疗法/ 153
第37章 针对儿童哀伤障碍的认知重建/ 157
第七部分 应对阻抗/ 162
第38章 “你允许自己感觉不错吗?”/ 162
第39章 哀伤治疗深层修通时的公开表述技术/ 165
第40章 哀伤管理中有控制的回避/ 169
第八部分 寻找意义/ 173
第41章 通过态度来寻找意义/ 173
第42章 通过指导性的日志记录来促进意义建构/ 178
第43章 对丧子父母使用“丧失特征描述”技术/ 183
第44章 隐喻性再定义/ 187
第45章 灵修/ 191
第九部分 重写生命叙事/ 195
第46章 生命回顾/ 195
第47章 丧失时间线/ 199
第48章 虚拟梦境故事/ 203
第49章 寻找你的声音:创造疗愈的对话/ 207
第50章 记录儿童的生命故事/ 211
第51章 故事山/ 215
第十部分 整合艺术/ 218
第52章 跨通道的表达性艺术/ 218
第53章 蒙太奇艺术处方/ 223
第54章 播放列表/ 230
第55章 隐喻的沙盘治疗/ 235
第56章 你的名字里有什么/ 241
第57章 心的秘密/ 245
第58章 艺术工作室程序/ 248
第十一部分 加强记忆/ 252
第59章 打开家庭相册/ 252
第60章 纪念的旗帜/ 256
第61章 回忆片段/ 260
第62章 孩子们的记忆坊/ 263
第63章 记忆盒子/ 267
第64章 大自然的提醒物/ 271
第十二部分 重新建立联结/ 275
第65章 介绍死者/ 275
第66章 通过意象引导想象联结/ 279
第67章 给死者写信/ 283
第68章 引导与死者的想象性对话/ 287
第69章 空椅技术/ 291
第70章 生命印记/ 300
第71章 从悲伤到遗赠/ 303
第72章 时光文档/ 308
第十三部分 修订目标/ 313
第73章 为哀伤历程中的自我照顾设定目标/ 313
第74章 定义自己,展望自己/ 317
第75章 应对假期的思维导图/ 322
第76章 沃登模式在战时丧亲中的应用/ 325
第十四部分 外部资源获取/ 329
第77章 诗歌与阅读疗法/ 329
第78章 阅读疗法在儿童中的应用 / 333
第79章 哀伤和丧失的网络支持 / 337
第十五部分 与他人一起哀悼/ 340
第80章 协调社会支持/ 340
第81 章 解决丧亲支持团体关系的破裂问题 / 344
第82章 与夫妻和家人谈话的技巧 / 349
第83章 在工作场所建立讨论小组 / 353
第84章 行善意之举 / 356
第85章 繁星满天 / 359
第86章 对假性精神病老年患者预期性哀伤的团体治疗 / 363
第十六部分 仪式转化/ 366
第87章 治疗性仪式/ 366
第88章 赤足漫步 / 369
第89章 哀伤螺旋 / 373
第90章 记忆船 / 377
第91章 自杀死亡后的支持性“丧失仪式” / 381
第十七部分 治疗者的治疗/ 384
第92章 治愈伤痛的智慧圈/ 384
第93章 “穿上他的鞋” / 389
第94章 减轻助人者的哀痛负担 / 393
后记 / 397
贡献者一览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哀伤治疗:陪伴丧亲者走过幽谷之路》:
  哀伤治疗中的共情精神 杰弗里·考夫曼(Jeffrey Kauffman) 本章与第1章有类似之处,也关注治疗的现场,并强调治疗师的共情精神。共情精神是处理哀伤的临床实践过程中的基础部分。共情的立场是治疗关系的基础,在此之上的治疗空间则可以容纳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来处理具体的哀伤体验。本章中我最关注的是描述治疗师的共情现场,并阐述它是如何在架构起其他技术的同时,使心理干预产生效果的。
  治疗母体 治疗师的在场以治疗师对来访者哀伤的开放、包容和理解为基础,这是高于一切的准则。在这一治疗关系的母体中,来访者通过治疗师的回应来体验自己的哀伤——治疗师的回应是一个饱经痛苦的个体和倾听者之间的连接点,具有巨大的潜能。这种对来访者丧失体验的共情是在治疗处理中最含蓄和最基本的维度。
  与丧亲者“待在一起”有时候称为倾听或共情式倾听,但是治疗师不仅仅是通过耳朵这个器官来感受来访者,而是需要遵循治疗准则,用包容的态度来面对来访者所带来的哀伤。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访者才会和治疗师在治疗关系的基础上体验哀伤。来访者对哀伤的表达,不管是公开的还是含蓄的,口头的还是文字的,无声的还是有声的,言语的还是行动的,都能与治疗师的包容相结合,这就是“现场的图景”。
  此时治疗的双方都彼此契合。在这样的环境中,来访者处在当下,一方面将自己的哀伤娓娓道来;另一方面也体验着治疗师所感受到的哀伤。这种哀伤治疗师和丧亲者之间的共情投入就是治疗师对来访者痛苦的开放、包容和理解。它提供了一个“容器”,来访者可以在这个“容器”里以一种安全的方式体验哀伤痛苦,而这种痛苦体验的方式在此之前是封闭和阻滞的。奥秘 治疗师对来访者哀伤的包容激活了动态的治疗关系,形成了治疗中沟通的基础。然而,在治疗现场,治疗关系本身以及来访者自身的体验是一个内隐的维度,它们都不会非常明确地表现出来。而在治疗现场,治疗师最关注的就是对这种内隐的维度保持开放和尊重。那么,治疗现场本身的存在和意义就成了治疗发挥效果的奥秘,这超越了图像和语言的存在。治疗师和来访者“待在一起”,这就是人性中最伟大的奥秘。治疗师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神圣空间(sacredspace),丧亲者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自由徜徉,而不再受到以前那个世俗的、专业的、科学的、商业的世界及其意义的困扰。在治疗师的共情现场,来访者的思想可以在哀伤的世界中自我探索,这样有助于找到哀伤的本质。以及相应对的方法。
  哀伤之痛也会超越象征意义的维度。与哀伤治疗相关联的具体的哀伤痛苦,是来访者问题核心的无形表达。在哀伤治疗的现场,治疗师置身于失去与联结、生存与死亡的奥秘之中。来访者的痛苦中包含着一个隐藏着的哀伤的核心维度,但是它过于神圣、强大和令人惊恐以致它不会自发地显现出来。另外,治疗关系还涉及一个思维和语言的符号表达之外的维度。
  这并不需要治疗师在处理关系时,将一种自然的人类之间的连通看作奇怪而神秘的东西,而是只需要认识到这是它本身的深度和奥秘。
  作为倾听者,哀伤治疗师遵循弗洛伊德称之为“自由浮动的注意”这一概念,这是一种倾听技巧。这一技巧并不是将注意力放在具体的意义上,而是对来访者谈话中所包含的意义持开放的态度。治疗师需要倾听的是那些本身存在但又没有被来访者自身意识到的内容。“自由浮动的注意”是一种在哀伤治疗现场找寻未知信息的方式,这种未知的信息已经被来访者所表达,但来访者自身却未曾意识到。
  ……

前言/序言

  在外行人眼里,哀伤治疗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讽刺的是,其实不仅外行这么看,许多专业助人者也持有这样的观点。之所以认为它简单,是因为他们认为丧亲是人类普遍的经验,而且可以使用一些基本的、成套的技术来进行辅导,包括共情式的倾听、正常化来访者的反应,施以心理教育,还有在哀伤的不同阶段提供一般化的支持。然而,哀伤治疗与辅导其实并没那么简单。这是因为,许多哀伤咨询师及治疗师的经验都证明,那些改变生命体验的丧失会大大地动摇生者的人性,甚至是粉碎生者的生活以及其他的林林总总,而有些丧失可能是在极其复杂的社会情境下,发生在那些非常复杂的来访者身上的,他们因为一些复杂的原因丧失了一个与之有着非常复杂关系的人。而这种情况大约占到丧亲者的20%~25%。那些希望正常化和支持哀悼者的好心的倾听者会发现来访者需要的远不止于此,可能还需要更多,而这本书就是关于这些“更多”的。
  我之所以决定编纂本书是为了那些长期与我并肩作战、有经验、有思想、技术高超的哀伤咨询师和治疗师,还有那些我有幸在专业工作坊中培训的人员。
  有些天真的、自以为是的帮助者仅仅了解哀伤的阶段理论,或者只是逼着来访者说出他们痛苦的感受,这些理论和做法稍微有一些过时。与他们不同,和我一起工作的许多治疗师已经意识到并有兴趣去学习这个领域最新的一些理论,他们开始去了解实证研究最新的进展,同时他们也仔细地阅读这些资讯,研究和了解特定的个体及家庭的脆弱性,并根据这些内容去调整他们与来访者的工作。令我印象更加深刻的是,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这其中包括一些以研究为基础的针对特定问题的治疗,如针对创伤性反应的、依恋议题的,还有一些非常有创造性的实践,比如运用叙事治疗、艺术治疗、仪式治疗来满足来访者一般性及特定的需要。当然,在我认识的这些治疗师中,即便是最倾向于折中主义和最乐于实验的治疗师也没能做到:用一个人的实践覆盖了所有可能的干预方法。但是,哀伤咨询师及治疗师的共同体齐心协力、精心打造了一张丰富的治疗方法单来协助丧亲者;我们编著这本书的目标就是想在这些专家之间以及专业领域之外来分享这些实践经验。
  本书的第二个目标更加微妙:一方面,继续推进哀伤的学术研究及学术交流;另一方面,也希望推进研究与实践的交流与沟通。当然,这个目标也不是本书才提出的新目标,在过去我们就在不断地努力倡导科学工作组织(Bridging work group,2005)与专业组织如死亡教育与咨询协会(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之间的互育互利。而事实上,目前这个项目已经体现了这个目标,并且延伸与扩展了我和同事们的努力,因为在这本书当中的绝大多数章节都是由著名的丧亲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合著的(Neimeyer,Harris,Winokuer,&Thornton;,2011)。本书的贡献来自三类人:
  1.在丧亲及哀伤治疗领域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的学者和理论家。
  2.采用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方法增加了对丧亲干预知识方面顶级的临床研究者。
  3.这个领域的从业者。毫无疑问,他们不断地推动传统实践工作的创新,但是他们并没有很多机会在机构之外去分享其高超技术。
  假如这本书能够引起从业者的关注,使他们了解目前学术和实验室研究中许多新出现的原创理论和方法,假如这本书能够唤醒研究者注意到现在有许多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这些实践使得这个研究领域如此具有生机和活力,而不仅仅是他们目前已经研究过的东西,那么这个项目就是成功的。
  在结束之前,也允许我说说邀请参与编写本书的贡献者的特点,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我邀请了几个人花了几章的篇幅来撰写哀伤治疗的准备部分,作为这本书的准备部分,它的目标是为接下来的工作设定一个框架,我们要讨论特定的技术在哀伤治疗中使用时的关系矩阵。这个框架认为,治疗师至少应该有很深的共情能力和回应能力,能够在面对丧失之痛时毫不退缩地在场,陪伴来访者在正念的状态下体验痛苦,具有一定的洞察力,能够评估是该将注意力放在来访者面临的身体、心理、社会挑战上,还是应该放在来访者与已故者的关系上。这里面涉及的议题是如此宽泛,所以我放宽了结构上的要求,而是鼓励尽量简洁,让章节的内容能够尽量是读者友好型的。其次,这也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在大多数篇章,我都在邀请专家谈论治疗技术,包括特定的程序、形式、处理特定临床问题的方式,还涉及不同类型的丧失和来访者。在这里,我做了一些适当的调整,我尽量找到能够覆盖不同丧亲情境和人群的方法,所以大部分实践都是非常有弹性的,能够推广到他们一开始所针对的情境之外。然而,我必须说,几乎没有什么干预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至少谦逊、聪明的临床工作者会说他们的缺陷是什么。基于这个原因,我要求每位作者诚实简洁地介绍了自己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比较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不太合适。同时,我也要求他们非常清晰地描述他们的技术,理想状况是能够将其变成一套可操作的程序,当然,因为我意识到会出现一些比较抽象、宽泛的方法(比如,咨询/联结,使用隐喻性再定义),并不好操作化处理,所以这个只是建议,希望尽可能做到,而不是必须。技术使用一般是放在具体的案例中,这样读者可以充满感情地去阅读,从而反思他们所服务的来访者的情绪。阅读这些案例所产生的痛苦与实际做哀伤辅导比起来都是苍白的,因此我们还有好几章的关注点放在了治疗师的自我照顾上。不管你是在打开还是合上本书的时候,都请你注意照顾好自己。最后,我要求这些贡献者在呈现案例之后有一些总结,说明相关程序及一些方法上的变式,同时提供一些精心挑选的参考文献,介绍相关的理论和研究,给从业者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考虑到繁忙的从业者可能对这些有用的技术的核心程序更感兴趣,而对于论证它们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没有兴趣,因此我强调了简洁性。我们的目标是呈现在哀伤领域所使用的那些有代表性的方法,它们是一些非常有创造性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有许多变式,它们能够在我们通常所采用的工作方式不管用时给我们希望。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会实现我们的目标,并将会推动更多在哀伤治疗领域的创新以及更多实践研究的发展。


《心之归途:疗愈创伤,重拾生活》 生命无常,失去亲人的悲痛如影随形,它如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席卷而来,将我们原本平静的世界搅得支离破碎。当至亲的生命之火熄灭,留给生者的,是无尽的思念、锥心的疼痛,以及对未来生活方向的迷茫。然而,即使在最深的幽谷,也总有微光闪烁,指引我们一步步走出阴霾,重新拥抱生命。 《心之归途:疗愈创伤,重拾生活》并非一本简单的哀伤指南,它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探索,一场关于爱与失去、痛苦与成长的对话。本书旨在陪伴所有正在经历或曾经经历失去之痛的个体,提供一个理解、接纳和疗愈的空间。我们深知,每一次失去都独一无二,每一次悲伤的体验都是个体化的旅程。因此,本书不会提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也不会强求任何人以特定的方式来感受或表达悲伤。相反,它将引领您深入探索悲伤的本质,理解其复杂性,并从中汲取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心之归途”。 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一同审视“悲伤的本质与面貌”。在这里,我们将打破许多关于悲伤的误解,例如“你应该在多久之内走出悲伤”、“你应该如何表现你的痛苦”等。我们会探讨悲伤并非一个线性的过程,它可能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有时是突如其来的爆发,有时是绵延不绝的低语,有时甚至会以身体不适、情绪麻木或行为改变等形式出现。我们将认识到,悲伤是我们对所爱之人的情感联结的自然反应,它是一种珍贵的证明,证明着我们曾经拥有过深厚的爱。我们会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不同年龄段、不同关系背景下的悲伤体验差异,以及可能影响悲伤进程的因素,例如失去的突然性、生前的关系质量、个体心理弹性等。理解这些,是为了让我们对自己当下的感受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少一份苛责和不解。 接着,我们将步入“理解与接纳:与悲伤共处”。这一部分是疗愈的核心,它强调的是“与悲伤共处”,而非“战胜”或“克服”悲伤。我们将学习如何辨识和命名自己的情绪,无论是愤怒、愧疚、恐惧、孤独,还是深深的无助感。我们会探索表达悲伤的多种途径,不仅仅是哭泣,还可以是通过倾诉、写作、艺术创作,甚至是沉默的陪伴。本书将提供一系列温和且富有启发性的练习,帮助您安全地释放积压的情绪,例如“记忆的容器”练习,让您学会如何将美好的回忆珍藏,同时又不让回忆的重量压垮自己;“写给逝者的信”练习,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来表达未竟的话语和情感;“情感地图”的绘制,帮助您可视化和理解自己情绪的流动。我们将认识到,接纳悲伤并不意味着遗忘,而是意味着将失去整合进生命的故事,让这份爱与回忆成为滋养我们成长的养分。 在“重拾生活的力量:行走在光明之中”这一章节,我们将把目光从对失去的关注转移到对“生”的关注。这并非要求您立即“振作”或“忘记”,而是关于如何在悲伤的阴影下,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和意义。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微小的快乐和慰藉,例如享受一杯温暖的饮品,感受阳光的温度,或与朋友进行一次简单的交流。本书将介绍一些实用的策略来帮助您重建日常生活节奏,例如设定可达成的小目标,重新投入到曾经热爱或一直想尝试的活动中。我们还将关注“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性,鼓励您主动寻求来自家人、朋友,甚至是专业人士的帮助。同时,本书也会提供关于如何帮助身边同样经历丧亲之痛的亲友的建议,强调耐心、倾听和无条件的陪伴。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特殊情况下的哀伤应对”。例如,面对突发性死亡、长期疾病的照护者,或者未成年人以及老年人的丧亲经历,他们可能面临着更加复杂和独特的挑战。我们将提供针对性的思考方向和应对策略,例如如何处理“未竟事宜”,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表达悲伤,以及如何面对老年人独自面对的空虚感。 本书的最后一章,我们将着眼于“哀伤中的成长与意义探索”。我们相信,即使是最深刻的悲痛,也可能蕴含着成长的契机。我们将引导您思考,在失去之后,您的生命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您是否发现了自己未曾察觉的力量?您是否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会鼓励您将哀伤转化为一种对生命更深沉的爱与珍惜,一种对他人更深切的同情与关怀。我们将一起探索如何让逝者的生命价值和精神继续在我们的生命中闪耀,如何将这份爱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去影响和回馈社会。 《心之归途:疗愈创伤,重拾生活》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位耐心而富有智慧的同伴,一位在您最艰难的时刻,默默守护,轻声鼓励的引路人。它提供的不是快速解决方案,而是陪伴您一起慢下来,去感受,去理解,去疗愈。它相信,即使在最深的黑暗中,生命之光也从未熄灭,而您,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通往光明与平和的道路。 这本书献给所有在爱与失去的旅途中,勇敢前行的灵魂。愿您在阅读中找到一丝慰藉,获得一份力量,最终,在属于自己的“心之归途”上,遇见更完整、更坚韧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种类型的书籍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但《哀伤治疗》的语言风格却出乎意料地清晰、富有画面感,同时保持了一种令人信服的专业深度。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让专业人士和正在经历痛苦的普通人都能站在同一条岸边进行对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未竟之事”时的那种克制与深邃。很多时候,我们被教育要放下,要向前看,但这本书却勇敢地承认了“遗憾”和“未竟”在悲伤中占据的巨大份额。它不是教人如何消除遗憾,而是引导人如何与这份遗憾共存,甚至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韧性。这种承认人类局限性的姿态,让我感到极大的安慰。它仿佛在说:“是的,有些疼痛就是无法完全愈合,而接纳这份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对人性脆弱面的尊重,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让阅读体验充满了被理解的安全感。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远的感受是,它极大地拓宽了“治疗”这个概念的边界。它不再局限于诊室的四壁之内,而是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次呼吸之间。书中对“复杂性哀伤”的处理尤其值得称道,它没有简单地贴标签或急于下结论,而是深入探究了那些持久的、纠缠不清的情感泥沼。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沉稳的力量,像深海里的洋流,虽然缓慢,但蕴含着不可抗拒的推力。它让我意识到,对某些伤痛,我们需要的不是加速通过,而是减慢速度,用更精细的工具去审视那些棱角分明的痛苦碎片。对于任何一个曾面对过生命中巨大失落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有人情味的、更具韧性的生存指南。它不是承诺痛苦会消失,而是承诺你不会孤单地面对这份痛苦,并且你拥有比自己想象中更强大的内在资源去与之共舞。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能从中汲取新意的宝贵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深深的同理心和专业性,但当我真正翻开它的时候,却发现它远不止于提供一些教科书式的理论框架。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内心温暖的向导,领着我们穿行在那些令人迷失方向的悲伤迷宫中。作者没有试图“治愈”悲伤,而是巧妙地引导读者去“陪伴”那些正处于幽谷中的人。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叙事重构”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要求受创者讲述故事,而是提供了一种微妙的工具,让悲伤的碎片能够被温柔地重新编织成一个可以被理解、被容纳的生命篇章。那种处理创伤记忆的细腻手法,尤其是在面对那些戛然而止的关系时,让我深感震撼。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贴合现实,那些挣扎、矛盾和无助感,都以一种近乎透明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感觉到作者的真诚与勇气。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份邀请,邀请我们用更具人性、更少评判的眼光去看待生命中最艰难的告别。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真正的支持,原来是如此微妙而又充满力量的存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多维度的空间站,每个章节都像是一个可以独立探索的区域,但它们又共同服务于一个宏大的目标:理解和承载深重的失落感。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仪式感重建”那一章。在现代社会,很多传统的告别仪式已经变得僵化或缺失,这本书提供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替代方案,这些方案不是为了模仿过去,而是为了在当下破碎的现实中,为情感的释放开辟一条新的河流。例如,书中描述了如何将逝者的爱好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微小瞬间,从而让记忆不再是尖锐的刺痛,而成为一种柔和的背景音乐。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哀伤工作”的理解。它不再是枯燥的心理分析,而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艺术性的自我表达。对于那些觉得传统疗法有些过于冰冷或抽象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这些“可操作的温柔”,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教会我们,悲伤也可以被温柔地雕刻,而不是粗暴地铲除。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精髓,那会是“陪伴性创造力”。作者在书中展示了许多独特的、甚至是有些出乎意料的练习方法,这些方法的核心在于“行动”——让哀伤不再是单纯的内耗,而是转化为一种有形或无形的输出。我记得其中提到的一种“声音信箱”练习,让丧亲者可以随时向逝者“倾诉”,而不用担心得到回应,这极大地释放了那种被堵塞住的沟通欲望。这种方法的巧妙之处在于,它绕过了语言的局限,直接触及了情感的核心需求。这种创造性的干预,对我来说是非常新颖的视角。它颠覆了我过去对“治疗”的刻板印象,即治疗必须是严肃和沉重的。这本书告诉我,哀伤的隧道中也可以闪烁着人性智慧的光芒,而这份光芒,正是来自那些看似微小,实则深刻的连接动作。它鼓励我们去“玩耍”——用创造力来安抚破碎的心灵。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阅读就有收获。这本书适合渴望了解生活的人阅读。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错的

评分

还没仔细看~

评分

很好的

评分

评分

心理治疗师及心理学爱好者用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