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内米耶尔(Robert A. Neimeyer)博士,美国孟菲斯大学心理系教授,同时他也活跃于临床实践工作。他已经出版了20多本书,包括《当代社会的哀伤与丧亲:沟通研究与实务》和《建构主义心理治疗》等。他是《死亡学研究》杂志的主编,是死亡教育与咨询协会会长,同时也是死亡、临终与丧亲国际工作组主席。
在外行人眼里,哀伤治疗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讽刺的是,其实不仅外行这么看,许多专业助人者也持有这样的观点。之所以认为它简单,是因为他们认为丧亲是人类普遍的经验,而且可以使用一些基本的、成套的技术来进行辅导,包括共情式的倾听、正常化来访者的反应,施以心理教育,还有在哀伤的不同阶段提供一般化的支持。然而,哀伤治疗与辅导其实并没那么简单。这是因为,许多哀伤咨询师及治疗师的经验都证明,那些改变生命体验的丧失会大大地动摇生者的人性,甚至是粉碎生者的生活以及其他的林林总总,而有些丧失可能是在极其复杂的社会情境下,发生在那些非常复杂的来访者身上的,他们因为一些复杂的原因丧失了一个与之有着非常复杂关系的人。而这种情况大约占到丧亲者的20%~25%。那些希望正常化和支持哀悼者的好心的倾听者会发现来访者需要的远不止于此,可能还需要更多,而这本书就是关于这些“更多”的。 我之所以决定编纂本书是为了那些长期与我并肩作战、有经验、有思想、技术高超的哀伤咨询师和治疗师,还有那些我有幸在专业工作坊中培训的人员。 有些天真的、自以为是的帮助者仅仅了解哀伤的阶段理论,或者只是逼着来访者说出他们痛苦的感受,这些理论和做法稍微有一些过时。与他们不同,和我一起工作的许多治疗师已经意识到并有兴趣去学习这个领域最新的一些理论,他们开始去了解实证研究最新的进展,同时他们也仔细地阅读这些资讯,研究和了解特定的个体及家庭的脆弱性,并根据这些内容去调整他们与来访者的工作。令我印象更加深刻的是,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这其中包括一些以研究为基础的针对特定问题的治疗,如针对创伤性反应的、依恋议题的,还有一些非常有创造性的实践,比如运用叙事治疗、艺术治疗、仪式治疗来满足来访者一般性及特定的需要。当然,在我认识的这些治疗师中,即便是最倾向于折中主义和最乐于实验的治疗师也没能做到:用一个人的实践覆盖了所有可能的干预方法。但是,哀伤咨询师及治疗师的共同体齐心协力、精心打造了一张丰富的治疗方法单来协助丧亲者;我们编著这本书的目标就是想在这些专家之间以及专业领域之外来分享这些实践经验。 本书的第二个目标更加微妙:一方面,继续推进哀伤的学术研究及学术交流;另一方面,也希望推进研究与实践的交流与沟通。当然,这个目标也不是本书才提出的新目标,在过去我们就在不断地努力倡导科学工作组织(Bridging work group,2005)与专业组织如死亡教育与咨询协会(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之间的互育互利。而事实上,目前这个项目已经体现了这个目标,并且延伸与扩展了我和同事们的努力,因为在这本书当中的绝大多数章节都是由著名的丧亲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合著的(Neimeyer,Harris,Winokuer,&Thornton;,2011)。本书的贡献来自三类人: 1.在丧亲及哀伤治疗领域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的学者和理论家。 2.采用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方法增加了对丧亲干预知识方面顶级的临床研究者。 3.这个领域的从业者。毫无疑问,他们不断地推动传统实践工作的创新,但是他们并没有很多机会在机构之外去分享其高超技术。 假如这本书能够引起从业者的关注,使他们了解目前学术和实验室研究中许多新出现的原创理论和方法,假如这本书能够唤醒研究者注意到现在有许多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这些实践使得这个研究领域如此具有生机和活力,而不仅仅是他们目前已经研究过的东西,那么这个项目就是成功的。 在结束之前,也允许我说说邀请参与编写本书的贡献者的特点,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我邀请了几个人花了几章的篇幅来撰写哀伤治疗的准备部分,作为这本书的准备部分,它的目标是为接下来的工作设定一个框架,我们要讨论特定的技术在哀伤治疗中使用时的关系矩阵。这个框架认为,治疗师至少应该有很深的共情能力和回应能力,能够在面对丧失之痛时毫不退缩地在场,陪伴来访者在正念的状态下体验痛苦,具有一定的洞察力,能够评估是该将注意力放在来访者面临的身体、心理、社会挑战上,还是应该放在来访者与已故者的关系上。这里面涉及的议题是如此宽泛,所以我放宽了结构上的要求,而是鼓励尽量简洁,让章节的内容能够尽量是读者友好型的。其次,这也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在大多数篇章,我都在邀请专家谈论治疗技术,包括特定的程序、形式、处理特定临床问题的方式,还涉及不同类型的丧失和来访者。在这里,我做了一些适当的调整,我尽量找到能够覆盖不同丧亲情境和人群的方法,所以大部分实践都是非常有弹性的,能够推广到他们一开始所针对的情境之外。然而,我必须说,几乎没有什么干预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至少谦逊、聪明的临床工作者会说他们的缺陷是什么。基于这个原因,我要求每位作者诚实简洁地介绍了自己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比较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不太合适。同时,我也要求他们非常清晰地描述他们的技术,理想状况是能够将其变成一套可操作的程序,当然,因为我意识到会出现一些比较抽象、宽泛的方法(比如,咨询/联结,使用隐喻性再定义),并不好操作化处理,所以这个只是建议,希望尽可能做到,而不是必须。技术使用一般是放在具体的案例中,这样读者可以充满感情地去阅读,从而反思他们所服务的来访者的情绪。阅读这些案例所产生的痛苦与实际做哀伤辅导比起来都是苍白的,因此我们还有好几章的关注点放在了治疗师的自我照顾上。不管你是在打开还是合上本书的时候,都请你注意照顾好自己。最后,我要求这些贡献者在呈现案例之后有一些总结,说明相关程序及一些方法上的变式,同时提供一些精心挑选的参考文献,介绍相关的理论和研究,给从业者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考虑到繁忙的从业者可能对这些有用的技术的核心程序更感兴趣,而对于论证它们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没有兴趣,因此我强调了简洁性。我们的目标是呈现在哀伤领域所使用的那些有代表性的方法,它们是一些非常有创造性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有许多变式,它们能够在我们通常所采用的工作方式不管用时给我们希望。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会实现我们的目标,并将会推动更多在哀伤治疗领域的创新以及更多实践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