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故城及其周边地区的考古工作报告(1902-1903年冬季)

高昌故城及其周边地区的考古工作报告(1902-1903年冬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阿尔伯特·格伦威德尔 著,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 编,管平 译
图书标签:
  • 高昌故城
  • 考古报告
  • 新疆考古
  • 丝绸之路
  • 历史考古
  • 1902-1903
  • 探险考古
  • 古城遗址
  • 楼兰文化
  • 考古发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434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049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昌故城自废弃后的数百年间,古城址整体受到自然因素的严重破坏,同时,不同时期人为的破坏和盗掘,尤其是近百余年来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劫掠式的探险、考察,使得高昌故城遗址很多重要遗迹和珍贵文化遗产遭受浩劫,为当前科学、系统地调查、研究、保护、展示等带来了重重困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组织实施高昌故城考古工作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上世纪初高昌故城保存情况及考察历史,突破资料瓶颈,迫在眉睫且至为重要,需要高度重视并下决心翻译的一批外文考古资料,以促进和推动有关学术研究、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高昌故城及其周边地区的考古工作报告(1902-1903年冬季)》是认知和了解百余年前高昌故城面貌不可或缺的重要调查成果,是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计划重点编译的首部西域考察与探险的外文*作。

目录

壹引言
贰遗址
寺院遗址A
寺院遗址B
寺院遗址c
寺院遗址D
古代建筑遗址E
建筑物F
建筑物G
建筑物H
寺院遗址H
寺院遗址I
寺院遗址I
寺院遗址K
遗址L
寺院遗址M
寺院遗址N
佛塔遗址0
寺院遗址P
寺院遗址Q
遗址R
遗址S
寺院遗址T
寺院遗址T’
寺院遗址U
寺院遗址V
遗址W
寺院遗址x
平台寺院遗址Y
寺院遗址z
寺院遗址α
带湿地壁画内室周围甬道上的壁画
寺院遗址β
寺院遗址γ
寺院遗址λ
寺院遗址μ
寺院遗址υ
寺院遗址ε
遗址ο
遗址π~τ
遗址u和ψ
遗址υ
遗址x
遗址ψ和ψ’
寺院遗址ω
寺院遗址β
寺院遗址U
II南佛塔遗址
胜金口遗址
木头沟遗址(即今“柏孜克里克石窟”)
吐鲁番城北山坡前遗址
叁结论
附录l回鹘文写本,原文转写和译文
附录2人名地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3梵文译文对照表
附录428星宿一览表
附录5高昌故城遗址诸遗迹的比定
译后记
编后记
图版

前言/序言


楼兰古国的迷雾:塔里木盆地早期聚落形态研究报告 作者: [虚构的作者姓名,例如:陈景明] 出版社: [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敦煌学研究出版社] 出版年份: [虚构的出版年份,例如:2023年] ISBN: [虚构的ISBN号]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西域楼兰古国及其周边绿洲地带,跨越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世纪的关键历史时期,进行系统性、多学科交叉考古发掘与深入研究的综合性报告。报告详尽记录了近年在塔里木盆地东部,特别是罗布泊与孔雀河下游绿洲系统内,多个重要遗址的田野调查、精确测绘与出土文物整理工作。研究的核心目标在于重建楼兰王国在丝绸之路早期,作为一个关键枢纽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宗教信仰的演变路径,并探讨其与汉晋王朝以及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复杂的地缘政治互动关系。 本书突破了以往仅关注贸易路线的单一视角,首次将区域性的水资源分配体系、绿洲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聚落空间布局的层级性变化,作为理解楼兰文明兴衰的关键要素纳入分析框架。通过对陶器、金属器、纺织品以及大量木牍文书的年代学和类型学分析,报告勾勒出楼兰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并力图揭示其最终衰亡的生态与人文驱动因素。 第一章 绪论:塔里木盆地绿洲文明的再定位 本章首先回顾了自上世纪以来对楼兰地区考古学研究的历程与主要成果,指出当前研究在时间跨度、地域覆盖和方法论上的不足。报告提出了以“生态适应性”为核心的理论框架,主张将楼兰视为一个高度依赖不稳定水文条件的脆弱绿洲系统。 1.1 研究区域的地理与水文背景: 精确勾勒了本次调查的三个主要区域——小河墓地外围的早期定居点群落、米兰(Miran)地区的佛教文化遗存区,以及罗布泊湖盆南缘的戍边烽燧系统。重点分析了塔里木河三角洲的千年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2 考古学方法论的创新: 详细介绍了本次田野工作采用的先进技术,包括高精度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下的遗址点三维建模,利用探地雷达(GPR)对地下结构进行非侵入式勘探的初步成果,以及基于加速器质谱测年法(AMS)对有机材料进行精确年代测定的样本选取标准。 第二章 小河文化与楼兰早期定居:青铜时代晚期的绿洲拓荒者 本章集中探讨了早于正式的楼兰古国建立前,活跃在塔里木盆地中部的早期文化现象。通过对一处新发现的青铜时代晚期墓地的发掘,我们得以窥见早期居民的生存状态。 2.1 早期聚落遗址的形态特征: 描述了早期房屋建筑的结构特点,多为半地穴式或简单的夯土房基,显示出游猎与采集并存的过渡性经济特征。对聚落规模的估算表明,这并非大规模的城市中心,而是分散的、规模不大的村落。 2.2 物质文化分析——技术的萌芽: 详细分析了出土的早期陶器群,其泥料配比、烧制温度和装饰纹样(如绳纹、划纹)的地域性特征,并将其与河西走廊及甘青地区的同时期文化进行比较,探讨文化传播的路径。金属器主要为铜制工具和少量武器残件,揭示了当时冶金技术的初步发展水平。 2.3 早期信仰与丧葬习俗的初步解读: 基于对墓葬形制、人骨保存情况以及随葬品的考察,推测了早期社会可能存在的血缘或氏族组织结构。特别关注了对木制人偶和自然物的崇拜痕迹。 第三章 楼兰核心城址的考古剖面:汉晋时期的行政与经济中心 本章是报告的主体,聚焦于楼兰古城遗址本体的深度发掘成果,特别是围绕公元1世纪至4世纪的城市发展阶段。 3.1 城市空间布局的演变: 通过对城市外郭墙、内城以及核心宫殿区(王宫)的勘探,报告呈现了城市功能分区在历史更迭中的变化。重点剖析了城内水渠系统的复杂网络,以及其如何支撑城内的人口密度和手工业生产。 3.2 汉文、佉卢文牍档案的整理与释读: 报告公布了一批新出土的木简和纸质文书的初步整理结果。这些文书涉及屯田制度的执行情况、盐铁专营的物资调拨记录、以及地方官员的行政命令。特别是几份关于水利设施维护的文书,为理解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提供了直接证据。 3.3 贸易与手工业的证据链: 详细记录了来自中原、帕提亚乃至更远方的外来物品,包括精美的丝绸残片(不同于本地纺织品)、罗马风格的玻璃器皿碎片、以及大量中亚风格的钱币。手工业方面,重点展示了城市边缘发现的冶铁作坊和制盐遗址,分析了这些基础产业在绿洲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第四章 米兰(Miran)地区的宗教艺术与文化融合 本章转向罗布泊以南的另一重要文化节点——米兰,关注佛教传入西域后的本土化过程。 4.1 寺院建筑的类型学研究: 报告系统地描述了数处已发掘佛寺遗址的形制,包括经堂、僧房和佛塔的结构。分析了佛塔的形制,从早期的“塔庙合一”结构向相对独立的塔形发展,反映了佛教建筑艺术的地域性适应。 4.2 佛教壁画与雕塑的风格分析: 重点对米兰出土的壁画残片进行了色彩、构图和题材的细致研究。壁画中出现了明显的希腊化、印度犍陀罗风格与中原装饰母题的混合现象。本章通过对壁画中人物服饰和面部特征的对比,探讨了不同文化群体对佛教图像的再创作过程。 4.3 佛教仪轨与世俗生活的交织: 基于寺院遗址中发现的供养记录和生活用具,讨论了佛教在楼兰地区不仅是精神寄托,也深度融入了地方的社会管理和经济活动。 第五章 结论:脆弱的文明与气候变迁的映照 本章总结了本次考古工作的主要发现,并着重探讨了楼兰文明衰落的驱动力。 5.1 聚落系统的整体收缩: 通过对比早期、鼎盛期和晚期遗址的分布密度和规模变化,清晰地展示了楼兰核心区域在公元4、5世纪后的人口外迁趋势。 5.2 核心推论:水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失败: 结合地质学和古气候学数据,报告认为,尽管政治和军事因素有影响,但楼兰绿洲对气候变化导致的塔里木河改道或径流量骤减的生态适应能力达到极限,是导致其最终被废弃的首要原因。城市核心区的衰败与周边小型聚落的并存,表明居民曾试图向更可靠的水源地迁移,但最终未能成功维系大规模定居文明。 5.3 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强调未来研究应加强对罗布泊干涸过程的精确年代测定,并对周边如且末、尉犁等地的遗存进行更大范围的对比研究,以构建更完整的西域早期文明生态模型。 --- 关键词: 楼兰古国;塔里木盆地;绿洲考古;汉晋西域;水资源;米兰;青铜时代;丝绸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前几页的引言和背景介绍,我感受到了作者团队那种近乎朝圣般的对历史的虔诚与热情。他们的文字没有丝毫的矫饰或夸张,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充满力量的笔触,勾勒出了当时高昌地区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开展此次冬季考察所面临的巨大环境挑战。那种对自然条件的细致描述,比如冬季戈壁的严酷,使得读者立刻对考古工作者的艰辛产生了深刻的共情。这种将人文关怀融入严谨学术论述的手法,非常高明。它提醒我们,每一次图纸上的标记、每一个出土物件的记录背后,都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和非凡的毅力。我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个年代科学考察的艰难,也更加尊重这份报告所代表的开拓精神。它不仅仅是关于“发现了什么”,更关于“我们是如何发现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装帧的质地非常考究,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内容,但仅凭这本书的实体呈现,就足以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学术分量和艺术价值。从字体的选择到排版的布局,都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与严谨。我尤其欣赏封面上那种略显斑驳的色彩处理,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文物出土的沧桑美感,让人对内部的考古图文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如果说内容是核心,那么这本书的外在包装无疑是成功的序曲,它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探索未知、追溯文明的期待之中。这种精良的制作水平,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期待着翻开扉页后,那些尘封的记忆和详尽的记录能够同样出色地展现出来,匹配这令人赞叹的外部构造。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极其清晰且逻辑性极强。每一章的标题都如同精心雕琢的宝石,准确地指引着考古工作的脉络和发现的重点。我注意到章节之间过渡自然,从宏观的环境描述到微观的遗迹分析,层层递进,显示出考古团队在规划和执行现场工作时所具备的非凡的系统性思维。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是极大的福音,它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考古发现的门槛。我猜想,在正文中,必然会有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支持,而目录的设计显然已经为这些内容的呈现做好了铺垫。这种条理分明的组织方式,让我在还未正式阅读之前,就已经对整项工作有了初步的、结构化的认识,这无疑是学术著作的典范。它保证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始终跟随着专家的思路,不至于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迷失方向。

评分

从装帧的厚度和纸张的触感来判断,这本书的篇幅想必是相当可观的。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面对像高昌故城这样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遗址,任何草率的总结都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我期待着在其中看到详尽的野外记录、精细的测绘图以及对每一层文化堆积的细致辨识。这份报告如果能做到详尽无遗,那么它将成为后世研究者不可替代的基石。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分析部分,好的考古报告总是能够通过其数据的完备性,重建出那个失落的城市的生活图景。这种“大部头”的厚重感,本身就是一种信誉的保证,它暗示着作者们已经穷尽了当时所有可用的资源和精力,力求还原历史现场的每一个细节,这种沉甸甸的学术承诺,是读者最看重的品质。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特意强调了“1902-1903年冬季”这一特定时间段,这立刻抓住了我对特定历史时期现场考察的兴趣点。冬季的考古工作,其难度和对记录精确性的要求,远超寻常。我推测,报告中必然会有一块专门论述这种季节性限制如何影响了发掘方法、保存条件和信息采集的篇章。这种聚焦于“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的写作视角,往往能提供更深层次的洞察力。优秀的考古报告不仅要告诉我们“有什么”,更要解释“在特定条件下,我们是如何理解这些东西的”。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们如何利用有限的冬季光照和极端的低温环境,依然能够保持高标准的科学记录。这种对方法论的坦诚披露,恰恰是衡量一份考古报告专业性的试金石。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

评分

好书!

评分

高昌故城自废弃后的数百年间,古城址整体受到自然因素的严重破坏,同时,不同时期人为的破坏和盗掘,尤其是近百余年来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劫掠式的探险、考察,使得高昌故城遗址很多重要遗迹和珍贵文化遗产遭受浩劫,为当前科学、系统地调查、研究、保护、展示等带来了重重困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组织实施高昌故城考古工作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上世纪初高昌故城保存情况及考察历史,突破资料瓶颈,迫在眉睫且至为重要,需要高度重视并下决心翻译的一批外文考古资料,以促进和推动有关学术研究、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高昌故城及其周边地区的考古工作报告(1902-1903年冬季)》是认知和了解百余年前高昌故城面貌不可或缺的重要调查成果,是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计划重点编译的首部西域考察与探险的外文*作。

评分

好书!

评分

高昌故城自废弃后的数百年间,古城址整体受到自然因素的严重破坏,同时,不同时期人为的破坏和盗掘,尤其是近百余年来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劫掠式的探险、考察,使得高昌故城遗址很多重要遗迹和珍贵文化遗产遭受浩劫,为当前科学、系统地调查、研究、保护、展示等带来了重重困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组织实施高昌故城考古工作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上世纪初高昌故城保存情况及考察历史,突破资料瓶颈,迫在眉睫且至为重要,需要高度重视并下决心翻译的一批外文考古资料,以促进和推动有关学术研究、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高昌故城及其周边地区的考古工作报告(1902-1903年冬季)》是认知和了解百余年前高昌故城面貌不可或缺的重要调查成果,是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计划重点编译的首部西域考察与探险的外文*作。

评分

好书!

评分

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质量不错,价廉物美,下次还会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