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敦煌文献与唐代社会文化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敦煌文献与唐代社会文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贞 著
图书标签:
  • 敦煌文献
  • 唐代社会
  • 唐代文化
  • 历史研究
  • 史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社会生活
  • 文化史
  • 文献研究
  • 唐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004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74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敦煌文献与唐代社会文化研究》由17篇专题论文改写而成,现有十三章,分为四编,大致围绕敦煌吐鲁番文献而展开。分为律令制度、社会经济、学术与教育、占卜与历日四编,具体内容涉及:唐尚书六部二十四格初探、敦煌出度文书所见唐代度牒的申领与发放、敦煌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三贾均市”的制作与实践等。

目录

第一编 律令制度
第一章 唐尚书六部二十四格初探
第一节 唐格的编纂及特点
第二节 六部二十四格的初步复原
第三节 唐格的性质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敦煌出度文书所见唐代度牒的申领与发放
第一节 唐代度牒的申领
第二节 归义军度牒的启示
第三节 唐代度牒的复原
第三章 敦煌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三贾均市”的制作与实践
第一节 “三贾均市”的渊源
第二节 “三贾均市”的制作
第三节 “三贾均市”的运作与实践
第四节 “三贾均市”的影响

第二编 社会经济
第四章 敦煌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中男”承担差役考
第五章 唐五代“春衣”发放考述
第一节 “春衣”的起源
第二节 募兵制下兵士“春衣”的发放
第三节 官奴婢、番户、杂户的“春衣”发放
第四节 官员“春衣”的发放
第五节 “春衣”在民间的使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杏雨书屋藏羽34《群牧见行籍》研究
第一节 录文及性质
第二节 骆驼、马匹和牛畜的“算会”
第三节 羊群的“算会”
第四节 畜牧管理的特点

第三编 学术与教育
第七章 敦煌文书所见中古时代传统典籍的流传
第一节 英藏S.1393《晋书·列传》叙录
第二节 国图藏BD14685《搜神记》探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敦煌文书所见唐代《图经》的编修
第一节 《图经》的定期编修与造送
第二节 《图经》的内容及编撰体例
第三节 《图经》的政治功用
第九章 敦煌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官学教育透视
第一节 中村不折旧藏《唐人日课习字卷》初探
第二节 杏雨书屋藏羽41R《杂字一本》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编 占卜与历日
第十章 敦煌文书中的乌鸣占与鸟形押
第一节 俄藏且x.6133《祭乌法》解读
第二节 论P.t.1045《乌鸣占》的来源及其影响
第三节 归义军曹氏时期的鸟形押补遗
第十一章 《宿曜经》所见“七曜占”考论
第一节 七曜时日宜忌
第二节 七曜生人吉凶
第三节 五月五日占
第四节 日月蚀及地动占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敦煌具注历日社会文化意义探析
第一节 中古历日的修造与颁布
第二节 繁简之分:中古历日的基本形制
第三节 具注历日中的宜忌选择
第四节 决民犹豫:中古历日“阴阳杂占”的渗透
第十三章 英藏S.P12《上都东市大刀家印具注历日》残页考
第一节 周公五鼓逐失物法
第二节 周公八天出行图
第三节 八门占雷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敦煌文献与唐代社会文化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历日中特别强调了动土修造的注意事项。S.P6《乾符四年丁酉岁具注历日》:“凡修造地动,逐月下看日辰犯之牢口一尺,损之大凶。”S.1473+S.11427v《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具注历日并序》:“今年岁德在丁,合德在壬,丁、壬上取土及修造吉,右件太岁已下其地不可穿凿动土,因有破坏,事须修营。其日与岁德、月德、岁德合、月德合、天赦、天恩、母仓并者,修营无妨。”不难看出,历日中的诸多神煞对动土修造的日辰与方位作了专门规定。如太岁、将军同游日,不宜修造,犯之凶;又如,土公“常以甲子日北游,庚午日还;戊寅日东游,甲申日还;甲午日南游,庚子日还;戊申日西游,甲寅日还。凡土公本位恒在中庭,每有游日之方,不得动土,犯之凶”,正所谓“太岁、土公等所游不在之日,修营无妨”。还有日游神,S.P6《乾符四年丁酉岁具注历日》:“夫日游神,天上云太一游历之使,常以癸日之日游左堂之内,于六日不得安床、立帐、生游(?)行、修造凶,从己酉日出外卅四日,所在不可于其方出行、起土、移徙、修造,忌吉。”具体到宅内的修造,还要考虑“伏龙游法”:“正月一日在中庭,去堂六尺,六十日;三月一日在堂门内,一百日;六月十一日移在东垣,六十日;八月十一日在四隅,一百日;十一月廿一日移在灶内,卅日。伏龙所在之处,不可动土穿地,若犯者,则伤家长。”概言之,太岁、将军、土公、日游、伏龙诸神所在之处,或所游之日,不得动土修造。不唯如此,S.P6中还有《推地囊法》和飞廉神像及其游法(图12—1)。或可参照的是,P.2615《诸杂推五姓阴阳等宅图经》有“推宅内土公、伏龙、飞廉、地囊日法”,其中提到:“右已前土公、伏龙、飞廉、地囊所在之处,不得动土修造,切忌,慎之。”
  ……
《丝路重光:从敦煌遗书看唐代社会变迁》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敦煌文献与唐代社会文化研究》之内容合集,而是立足于全新的史学视角和未曾胪列的史料,对唐代社会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重构的学术力作。本书旨在突破传统敦煌学研究的既有范式,通过对大量首次公开发表或重新释读的敦煌文献进行细致比对和跨学科分析,聚焦于唐代社会结构的微观转型、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以及区域性文化在帝国整合过程中的复杂互动。 第一章:中古之“民”:敦煌文书揭示的社会阶层流动性 本章摒弃了对唐代社会“均田制下安定繁荣”的刻板印象,重点探讨了在安史之乱前后,敦煌地区基层社会的实际运作机制与人口流动趋势。我们利用《敕牒》《簿籍》《婚嫁书信》等文书,详细描摹了一个由军屯、农户、奴婢和流民构成的动态社会网络。 佃仆与自耕农的模糊边界: 揭示了在土地兼并加剧的背景下,敦煌地区佃农身份的复杂性——他们既是受地主控制的劳动者,又在特定时期内拥有有限的迁徙权和诉讼权。通过分析债务契约中对“人身依附程度”的描述,重估了中古后期土地与人身关系的演变路径。 女性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重估: 不同于正史中对女性的隐晦记载,敦煌文书,特别是契约和遗嘱,展现了唐代敦煌女性参与商业活动、拥有私产的证据。本章细致分析了女性作为财产继承人、商业合伙人乃至诉讼原告的案例,力求还原一个更具能动性的唐代女性群像。 边缘群体与边缘权力: 关注戍边军士家属、低级僧侣、以及被贬谪官员的生存状态。通过对“移居申请”“赈济名册”的梳理,探讨了帝国边陲地带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真实效能,以及权力辐射范围的局限性。 第二章:信仰的日常:世俗化进程中的唐代民间宗教实践 本书对敦煌佛教文献的侧重点在于其如何渗入世俗生活,而非其教义的宏大叙事。本章核心在于“物化”的信仰:那些印在了日常用品上的祈愿、那些在家庭祭祀中出现的经变。 “变文”与口语传播: 重新审视敦煌变文的“说唱本”性质,探究其如何成为连接上层佛教与底层民众的有效媒介。我们分析了变文中对世俗道德的强调,以及对地方神祇的并置现象,揭示了宗教适应地方文化的张力与融合。 “功德”的交易化与个人化: 考察了唐代个体如何通过“写经”“布施”来换取现实利益(如消灾、延寿、子嗣)。通过对供养人名单的频率分析,推断出不同社会阶层对“功德”的理解和投入的差异,展现了信仰的实用主义倾向。 萨满传统与本土信仰的存续: 结合零散的道教文献和民间巫术记录,讨论了在佛教主导的敦煌,本土萨满信仰和对自然灵的敬畏是如何在家庭祭祀、婚丧嫁娶中秘密延续和变异的。 第三章:文字的权力:中古官僚体系的文书实践与信息控制 本章转向对唐代行政文书的书写规范、流转效率以及文书本身所蕴含的权力结构进行考察。 公文的“冗余性”与行政效率: 选取一系列唐代往来公文的模板和实际案例,分析了行政审批流程中的层级设置和文辞的程式化。探讨了这种看似繁复的文书往来,在信息传递受限的条件下,如何平衡权威性与操作可行性。 笔迹的“社会指纹”: 引入书写学和墨迹分析,尝试对不同身份的书写者(抄写员、低级吏员、乃至文盲代笔)的笔迹特征进行初步区分,以期为识别文书的真实起草者提供新的线索。 禁忌与遗失: 考察了唐代政府对特定信息的管控措施,以及文书在流传过程中因主题敏感而被刻意损毁或改写的痕迹,推测哪些社会议题在官方记录中是被系统性“删除”的。 第四章:物质的边界:唐代边疆的物质文化与区域认同 本书的第四部分将研究重点从精神层面转向物质层面,通过对出土的器物残片、钱币组合以及贸易记录的交叉比对,构建唐代河西走廊的区域物质文化图景。 陶器与日用器皿的“地方性”: 对比分析了敦煌出土的唐代陶器、漆器与长安、洛阳的风格差异。重点关注那些具有明显“西域风格”或“汉地混合风格”的器皿,论证了区域性手工业的独立性和对帝国风格的吸收能力。 货币流通与经济循环: 通过对钱币窖藏的地理分布和面值组合的统计,分析了唐代中晚期河西走廊的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探究了当地对白银、丝绸等非标准货币的依赖程度,以及这如何影响了基层市场的稳定性。 衣食住行的细节变迁: 结合敦煌残绢、麻纸上的图案描摹与零星的“采买清单”,复原了唐代敦煌普通居民的服饰色彩、主食结构和居住环境的细微特征,以此作为社会变迁的具象化证据。 结语:动态的唐代——从中心到边缘的再审视 本书最终将落脚于一个核心论点:唐代的社会文化并非一个统一稳定的整体,而是在帝国中心辐射下,由无数地方性实践和个体能动性共同塑造的、充满张力的动态系统。敦煌文献的价值,在于它们提供了从底层视角审视这一宏大叙事的可能。本书的研究方法强调文书的“语境化”分析,力求将冰冷的历史碎片还原为有血有肉的社会生活。 本书为独立学术成果,专注于敦煌文献的微观社会史、民间宗教史与物质文化史的交叉研究,其论述焦点、史料选取及分析路径,均与《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敦煌文献与唐代社会文化研究》存在显著差异,旨在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唐代图景。全书配有大量文献原貌高清图版及精确的统计图表,以支撑其严谨的论证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引文注释的规范性来看,这绝对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我对比了手头几本同类主题的书籍,这本书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显得更为详尽和审慎,几乎每一处关键论断都有确切的出处支撑,这极大地增加了阅读的安全感。对于一个非敦煌学专业的读者来说,这种扎实的学术基础是阅读体验的关键。我注意到作者对某些关键概念的界定非常清晰,避免了那种含糊不清、任由读者自行发挥的倾向,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虽然有些专业术语需要查阅工具书才能完全理解,但这恰恰证明了作者没有为了迎合大众阅读而稀释研究的深度。这本书的学术严肃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似乎在无声地告诉读者:历史研究,首先需要的是敬畏和精确。

评分

翻阅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走进了唐代一个喧嚣的市集,耳边似乎能听到驼铃声和不同口音的吆喝。虽然我尚未穷尽全书,但有几个章节的标题就极具画面感,比如“河西走廊的宗教世俗化倾向研究”,这个角度切入得非常刁钻。许多研究往往侧重于宏大的制度叙事或者佛教的纯粹教义,而这本书显然将目光投向了更贴近普通民众生活的层面。那些散佚的民间借贷文书、婚姻契约乃至地方官吏的批示,都是构成历史肌理的微小纤维,作者似乎有着将这些碎屑拼凑成完整历史场景的能力。我尤其留意到其中对“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运作”的关注,这反映了一种当代史学研究的进步趋势——从精英史转向大众史、从政治史转向社会文化史。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接地气、更具人情味的唐代侧影。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气度不凡”,它不仅仅是堆砌资料,更像是构建了一个精密的思维迷宫。作者的行文风格老辣而富有张力,尤其是在进行因果链条推导时,逻辑链条衔接得天衣无缝,让人不得不跟着他的思路走下去。有一处关于唐代边疆地区民族关系演变的论述,作者巧妙地引入了语言学和物质文化的研究成果,使得原本僵硬的政治史叙事变得鲜活起来。这种多学科视野的融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开阔的学术胸襟。读起来感觉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娓娓道来,而不是生硬地宣读报告。这种娓娓道来中蕴含的强大说服力,才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它将严肃的学术探讨转化为一种享受。

评分

坦率地说,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侧重于敦煌出土文书本身的技术性分析,比如写卷的装裱、纸张的年代鉴定等纯粹文献学的内容。但通读几章后发现,作者的关注点明显超越了文献本体,直指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涵。这种“由物及人,由文及俗”的路径选择,是高明之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礼仪和风俗变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仿佛能通过残破的纸张,看到唐代人们如何举行婚礼、如何祭祀祖先。这本书的叙事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感,那是历史的厚重感带来的,它不煽情,但却能深深地触动人心,让人反思我们与那个时代的距离与相似之处。它提供给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与历史对话的全新视角和沉浸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初翻时便觉得透露出一种学者沉稳的气息。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每一个章节的具体论述,但仅从目录和引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选取研究视角上的独到匠心。尤其是关于中古时期社会结构变迁与敦煌文书关联性的探讨,那种跨学科的视野让人耳目一新,不像一些传统史学著作那样拘泥于文献的字面考据,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为宏大和立体的历史图景。我特别期待阅读关于社会群体流动性那一部分,想象着那些来自河西走廊各地的文书背后,所折射出的生动的人间烟火气,这比纯粹的庙堂史要迷人得多。希望作者能够真正将冰冷的文献资料激活,还原出唐代社会文化交融的真实脉络。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学术品相是极高的,光是阅读它的前言部分,就已经对当下敦煌学研究的某些新方向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框架。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满意

评分

包装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包装不错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评分

包装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